近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今后綜合實踐活動課要作為中小學必修課,進校園、進課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中小學生參與活動的檔案將作為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在舉國上下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之際,教育部及時公布《綱要》,正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要求的及時貫徹和落實。
眾所周知,過去教育單維度的考試評價,使得基礎教育領域仍然存在應試傾向。而綜合實踐活動課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與動手創(chuàng)造相結合,并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對于補上當下學生實踐水平與探究能力弱化之短板,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科學的決策離不開有效的行動。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門課程,可以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果把握不當,可能適得其反。筆者以為,做好這一工作,一方面要注重學生興趣和情感的培養(yǎng)。在課程設計上體現趣味性,在全面掌握學生生活經驗、操作能力及相關認知的基礎上,適時開展一些學生感興趣且“玩有所樂”“玩有所悟”“玩有所獲”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要體現學生對活動的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突破了教材、時間、空間,不拘泥于課堂和知識點,不局限于某一學科,是各類知識的綜合,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踐、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這一點,綜合實踐活動課才能更受學生喜歡。同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除了信息教育技術運用、生活教育與勞動實踐、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社區(qū)服務開展、社會調查調研外,還應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上著力,形成一種積極、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綱要》的附件雖然分類型、分學段向學校推薦了152個活動主題,但提供的只是基本活動示例,各個地方和學校還應因地制宜,本著生活化、本地化、鄉(xiāng)土化、大眾化的原則,自主開發(fā)、自主設計,以不斷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內容。比如,在四川閬中,開設勞動綜合實踐課程時,大多是農村學校把老百姓的撂荒土地租用過來,作為勞動實踐基地,體現了鄉(xiāng)土氣息和鄉(xiāng)村味道。學生們在參加勞動實踐和體驗農耕生活中,既學到了勞動生產知識,又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還培育了對勞動人民、對鄉(xiāng)村的情感,更有了對祖先、對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
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與組織,不一定非要萬事俱備,完全可以順勢而為。暫時沒有教師,可以一師多用;暫時沒有多功能室,可以一室多用;暫時沒有齊全的設施設備,同樣可以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綜合實踐活動課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只要能達到學生參與和實踐的教育效果就行。
“我實踐故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旨在幫助每個學生實現個性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一份自由空間的同時,一定會給中國教育發(fā)展與改變帶去一份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