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詩詞的文意是鑒賞詩詞的前提和保障?!翱稀?、“忍”、“敢”、“可”等常用于詩詞語句中表達反問語氣,可以借助一定的文句結(jié)構(gòu)特征去把握,有時可以參考標點符號加以識別。這是詩詞閱讀中必須突破的字詞知識和理解能力。進行詩詞鑒賞,首先必須疏通文意。只有讀懂了詩歌內(nèi)容,才能把握古典詩詞的情感。有一類自帶反問語氣的動詞,對其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常常產(chǎn)生出否定意義和反問語氣,閱讀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以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Ⅰ卷示例:
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岑參
聞說輪臺路,連年見雪飛。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這首詩的尾聯(lián)是什么意思呢?是“勤王”敢于“道遠”,還是不敢“道遠”?從字面上看是前者的意思。但結(jié)合上下語境,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為王事豈敢說路途遙遠,只希望能從夢中返回。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回答“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全詩的情感抒發(fā)有怎樣的作用”這兩個問題就找到了方向:“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思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對全詩的抒發(fā)有點染和升華的作用。報效祖國當然不能因為距離遙遠、環(huán)境惡劣而有所報怨,但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感情卻難以控制。”由此可見,“敢”字的理解不僅重要,而且用法十分特別。
檢點近年高考詩歌試題,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2010年安徽卷,詩歌尾聯(lián)“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杜甫《歲暮》),其中的“敢愛死”(豈敢惜命)。2011天津卷,頸聯(lián)“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楊萬里《野菊》),后句的意思是:哪肯因為無人,就減掉自己的幽香呢?2012全國大綱卷,頸聯(lián)“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修睦注《落葉》),后句的正確理解是:哪里肯相信自己在憑借秋風而飛舞呢 ?
一、特征概括
這樣的詞語大致可以歸納有“敢”、“肯”、“忍”、“可”等詞。它們在具體詩句特殊運用時,前面不加疑問詞,本身就可以表示反問。它們具有以下幾個表征:
1.后接一般動詞,如“可+堪”、“敢+愛”、“肯+信”。
2.表反詰語氣。按今天標點的規(guī)范用法在句末應用問號,以提示讀者。
3.釋義時應在詞前加上反問語氣詞諸如“哪”、“豈”、“怎么”、“何”等。此時應解釋為“豈敢”、“豈忍”、“豈肯”、“豈可”等,或者徑直以否定方式作解:“不敢”、“不忍”、“不肯”、“不可”。
4.只在古詩詞中常見。這有可能是古詩詞因字數(shù)限定、表意從簡而省略了詞前的反問語氣詞。
二、意義例說
1. 肯
肯,怎肯,豈肯。常見組合:“肯信”、“肯將”、“肯教”、“肯買”等。
課本例譯:
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腐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要為朝廷除去弊端,怎么肯顧惜自己這衰朽之軀的殘年呢?)
名句示例:
浮生常恨歡娛少,肯買千金輕一笑(宋祁《玉樓春·春景》)∕江東子弟多才俊,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
2. 忍
忍,怎忍、不忍。常見的組合是:“忍使”、“忍教”、“忍將”、“忍看”、“忍見”等。
課本例譯: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
名句示例: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少年時,忍把韶光輕棄(柳永《長壽樂》)∕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陸游《蝶戀花》)
3、敢
敢,是“怎敢”,“豈敢”的意思。常作謙詞,“不敢”的簡稱。常見組合:“敢忘”、“敢言”、“敢惜”、“敢愛”、“敢辭”等。
課本例譯: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孔雀東南飛》)
(侍奉時總是順從婆婆的意旨,一舉一動哪里敢自作主張呢?)
名句示例:
老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車行》)∕敢竭鄙懷,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閣序》)∕笑向春風初五十,敢言知命且知非(杜牧《歲日朝回口號》)
4.可
“可堪”是廣泛運用的一個反問詞,相當于“怎堪”、“哪堪”,意思是“哪里承受得了”。另外還有“可待”、“可不”等。
課本例譯:
可堪回首,狐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哪堪回首,瓜州山上的狐貍祠下,神鴉社鼓響成一片,已沒有北伐備戰(zhàn)的景象了)
名句示例: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可獨終身數(shù)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白居易《欲與元八十鄰先有是贈》)
三、用法辨析
有的還兼有兩種情況,如“忍看畫圖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在明白以上表征的同時,還要區(qū)別兩種情況:
1.如果詞前已有反問語氣詞,就不再表示反詰語氣。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孔雀東南飛》)。
2. 如果詞后沒有跟一般動詞,詞就喪失了能愿動詞的功能,也就不存在這種用法。如“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兩句里的“忍”都作“忍心”講。
值得一提的是,“肯”、“忍”、“敢”、“可”,這幾個特殊動詞,雖然有時自身具有否定意義,但在閱讀時,必須一定要結(jié)合語境,仔細辨析,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葉棟良 四川省綿陽實驗高級中學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