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
談文本閱讀中的師與生
◇于東
語文課程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內(nèi)容,其中閱讀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閱讀的具體目標是什么呢?當然是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語感、促進思維、深化思想、增加閱歷、豐富情感。這些目標的達成又不約而同地指向了閱讀的主體——讀者。教師和學生這兩類讀者群在文本閱讀中處于什么位置呢?這里,筆者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分述如下。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身份的讀者,要有多重身份來閱讀。筆者認為其大體有四種身份:讀者、作者、教者、學者。
首先,教師是讀者。他以一個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普通閱讀者身份來解讀,自由地在文本中走個來回。雖是一個旁觀者,但更多時候要化身成文章中的人去經(jīng)歷、體驗。
其次,把自己當成作者。文章是讀者了解作者的橋梁和渡口。想想作者為何有此感悟,為何這樣表達,而不那樣表達,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考的方式,以期和作者達成共鳴。
再次,教師是一個教者。教者就是教師身份,要挖掘教學價值,依據(jù)課標、教材編者意圖、學情進行教學設(shè)計。
最后,教師要做一個學者。學者就是把自己當成學生,充分預(yù)設(shè)學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并一一制定好點撥、評價的方式,這樣才能讓教師增長教學智慧。
雖然是以四種身份來參與閱讀,但面對的始終是一個文本。因此,要在文本上下功夫。提到文本,必然要提到文體意識,也就是說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在小學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是記敘文、說明文、散文、游記、小說等幾種文體。
記敘文閱讀,我們要了解人、情、事、理。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樣的事,介紹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體會情感,要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而有所感悟。
說明文介紹的多是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動物的生活習性、新產(chǎn)品的使用方法、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先進的科技成果、神奇的宇宙知識等。我們要抓住要點,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感受科學家不斷探索的精神,感受科學趣味,體會說明文的嚴謹準確,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散文包括寫景散文、敘事散文、說理散文、抒情散文。我們要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要想象多彩的畫面,做到如見如聞、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向往美好的意境;被作者的情感和情趣感染。
游記主要包括記敘型游記、抒情型游記和說理型游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異地風情、異域文化,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讀出那個易被忽略的“我”,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特點和風情的。
小說包括章回體小說、自傳體小說等。閱讀時,我們要了解作者的生活閱歷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與文章主旨的聯(lián)系;感受環(huán)境描寫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感受文章布局謀篇的妙處。
有了這樣四種身份,了解了不同文體的閱讀需求,還需要掌握一些解讀文本的方法。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借鑒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提到的一些閱讀方法。
1.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是文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表達順序。這樣,我們能快速把握作者情感、思緒的細微變化。一切發(fā)現(xiàn)皆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比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作者的文路就值得揣摩。題目之疑自不必說,文中疑問比比皆是:作者開篇為何說更喜歡的是西湖十景中的玉泉?隨后為何濃墨重彩地介紹舉止特別的青年?青年為何能把魚畫得栩栩如生?面對大家的贊嘆、議論,青年卻毫無反應(yīng),為何后文才揭示出他是聾啞人?……在這些細節(jié)處停下來,品味咀嚼一番,閱讀的樂趣自在其中,對作者寫作時獨具的匠心也便體會得更真切。
2.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入境,就是進入文本情境。即要通過想象,想象是最重要的思維能力。通過想象與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比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可以把自己當成游客去欣賞威尼斯的新鮮物、新鮮景、新鮮事……看到小艇,就想象它的樣子;看到船夫駕駛,就想象著自己坐在小艇里的緊張、刺激。這樣,欣賞、感受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威尼斯迷人的景色,一定其樂無窮。
3.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再以《魚游到了紙上》一課中的一個字為例來談。
①我仍舊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陽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過后院,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
②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這兩個“才”字表達的意思一樣嗎?完全相反,第一個“才”說明時間很長,第二個“才”說明時間很短。但兩個“才”表現(xiàn)的是同樣的主題,“我”待了很長時間,也說明聾啞青年待了很長時間,體現(xiàn)出他的勤奮。聾啞青年學畫時間這樣短,卻畫得栩栩如生,同樣來源于勤奮。
4.還原才通透,比較有深思。
此語并非出自葉老之口,但在孫紹振先生的《解讀語文》一書中多次提到?!斑€原”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把字典上的語義想象出來,這叫作語義還原;一種是根據(jù)藝術(shù)形象提供的線索,把未經(jīng)作家加工的原生形態(tài)想象出來,即未經(jīng)作者心靈同化的,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狀態(tài)、邏輯想象出來,找出藝術(shù)形象和原生形態(tài)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不愁沒有矛盾。
比如,《燕子專列》一課,有一個描寫燕子處境的詞“長途跋涉”,“跋涉”在字典當中的解釋是爬山蹚水。而用它描寫燕子明顯不妥。燕子有翅膀,怎么能爬山呢?也沒聽說燕子能蹚水呀!通過對矛盾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是擬人化的手法,在這篇文章中“長途跋涉”特指燕子旅途的辛苦、勞頓,這是詞語的活用,傳達了作者對燕子同情、憐憫的情感。可見,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還原法是非常有效的。
解讀文本,挖掘教學價值后,我們還要根據(jù)課標、文本和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一節(jié)完整的閱讀課包括閱讀理解和語言形式的學習兩個方面的目標。這也是我們哈爾濱市南崗區(qū)語文名師團隊工作室一直以來的研究主題——“讀學分導(dǎo)”閱讀教學模式。
何為“讀學分導(dǎo)”?“讀”就是閱讀理解,在語言的實踐中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學”是積累語言、品味寫法并嘗試運用,這也是在語言實踐中進行的。為什么要分開引導(dǎo)呢?“讀”和“學”都是以文章架構(gòu)起來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兩種事物。打個比方說吧,“讀”和“學”就像是一座完整的冰山,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水下的部分往往要大得多。我們把暴露在外的部分看作顯意識,把水下的部分看作潛意識。當我們“讀”的時候,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這時的“讀”是不受語言學習干擾的,不讓寫法的習得打斷系統(tǒng)的閱讀,使理解文章的過程一氣貫通。此時,“學”處在潛意識中,在不知不覺中學語言,屬于無意識學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意忘言”。當“學”的時候,“學”處在顯意識,關(guān)注文章是怎樣表達的,學習布局謀篇和遣詞造句,積累語言,識字寫字,拓展訓練,遷移到其他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等。此時,“讀”處在潛意識中,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再次加深對“讀”的理解。這就是“以意燭言”。
比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寓言兩則——紀昌學射》一課,通過對教材的解讀,可以這樣挖掘閱讀的價值。
1.“讀”的教學價值。
(1)做事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2)做事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成功。
(3)練就一項本領(lǐng)要從基本功練起。
(4)有志者事竟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5)要有名師的指點。
(6)相信名師的經(jīng)驗。
(7)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要具有學習智慧。
(8)學會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及時和老師交流。
2.“學”的教學價值。
(1)抓住關(guān)鍵信息(即紀昌練習射箭取得成功的原因),復(fù)述課文內(nèi)容。
(2)積累寓言中簡潔準確、生動傳神的語言,如“兩年以后,紀昌的本領(lǐng)練得相當?shù)郊伊恕褪怯腥擞冕槾趟难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并嘗試運用。
(3)分類積累文章中表示學習效果的短語和表示看的詞語,并嘗試運用。
(4)認識“妻”“虱”兩個字,會寫“昌”“妻”“刺”三個字,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漢字的興趣。
在這種導(dǎo)學模式下,可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同時經(jīng)過篩選比較后制定教學目標,從而能較好地完成教學設(shè)計。
檢驗教學是否有效,最好的評價方式就是看學生的發(fā)展。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如果具有豐富的閱讀感受,能夠走進文本情境中,做到如見如聞、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這樣才是一個優(yōu)秀的讀者。而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引導(dǎo)語言有時過于主觀,目中無學生,實施起來,只能是學生跟著教師走,學生就是一臺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聽到的是教師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思考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已經(jīng)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喪失了獨立閱讀的能力。
現(xiàn)在的課堂很少能夠看到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師生間的對話。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還是教師沒有樹立“生本思想”。教師是生生交流的組織者、協(xié)調(diào)者。如果教師的問題指向性過強,學生就會疲于回答教師的問題而不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
怎樣的問題才是具有開放性的呢?如:
誰和他有同樣的看法?說說你的理解。
還有哪里能讓我們有同樣的感受?
誰還有不同的感受?說說你的理解。
聽了他的話,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你想象到了什么?
……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問題幾乎適用于每一節(jié)閱讀課。同時,學生也無須絞盡腦汁地揣摩教師想要的答案。長此以往地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定能得到提升。
《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币龑?dǎo)而不強牽,教與學就能和諧一致;嚴格要求而不壓制,學生就不會有畏難的心理;啟發(fā)、指引而不灌輸答案,學生就會自主思考。自然得法,法到自然,教師與學生才能感受到“教”與“學”的幸福!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華興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