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祺灝
留級須慎重 家長莫孤行
朱祺灝
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取消了留級制度怎么辦?于是,留級形式在一些地方改頭換面,以另一副面孔出現了,不是名存實亡,而是名亡實存。如用“休學”的方式取代留級。尤其是某些有權、有錢甚至憑借關系的家長照樣能想出種種“變相”復讀的方法,不擇手段為孩子從醫(yī)院開出假的病歷證明,進行變相留級,其實,這也是被政策逼的。想一下,如果不是萬般無奈,有哪一位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重上一年,甚至給孩子戴上“有病”的帽子呢?
孩子的個性、能力都是迥異的。加上心理學所說,孩子智力發(fā)育跟身體發(fā)育一樣,是有遲有緩的。所以,在一個班級中,考試成績并不存在“整齊劃一”的狀況,用“一好”去抹殺取代“五好”,甚至“六好”,真的是以偏概全,說明不了什么。有的孩子憑借出色的學習成績上了大學,甚至名牌大學,不也是工作上毫無建樹,失業(yè)了嗎?有的孩子,的確有發(fā)自內心的潛在需求,無法繼續(xù)跟班,就需要留級,而國家取消留級制度算不算對弱小的受教育者權利的一種侵犯呢?他們是否有留級的權利?當然,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你讓他留級,他也不會留的。因此,義務教育不能單單僅是數量上一股腦子地一刀切,讓不管孬好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生必須全部通過畢業(yè),通過率99%,甚至在一些地方100%,政府、學校的責任是什么?難道就是入學率和畢業(yè)率100%嗎?從注重數量上轉到注重質量上來,讓質量的提升成為事實,這是政府和學校共同的責任。學生如有內心需求,確因有必要進行留級的,就得必須讓他留,不應切斷孩子的回頭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終究不是工廠,不可能用整齊劃一來統籌統領孩子學習的質量,退一步說,即便是工廠,不合格的零件不也是有“回爐”一說嗎?因此,義務教育不應是“任務教育”,不能放松了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和要求,更不能對學生學得如何松了手,如果硬性地以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所謂99.9%甚至100%的指標進行“拖拽”,那么參差不齊的學生最后都能領個畢業(yè)證回家,都能萬事大吉,豈不是使社會進步的幅度減緩?發(fā)達國家的“學分制”可以借鑒,可以嘗試,不管哪一個學科,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學分,不允許升入下一級深造。
當個別的學困生需要扶助的時候,教師、家長也全心全意地扶了——教師開小灶,家長也送他進了輔導班,更有的家長,每天晚上都把其他的事情擱置到一邊,在全力、全程輔導孩子上做文章、求起色。但從孩子的學習效果上來看,由于智力發(fā)育遲緩等原因,還是追趕不上其他不用輔導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仍然是扶不起的“阿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繼續(xù)讓他跟在全班的后面,讓他拼命地去比、去追,他的辛苦程度自不待言,但他自己的顏面上如何過得去?情何以堪?所以,他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動機。
我們都知道,即便江河的水自上而下流淌,但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別的地方都有回旋甚至回流現象。孩子也一樣,復讀的畢竟是個別現象,不應憑借所謂的政策,一棒子打死。
在尊重孩子自己意愿的前提下,給他一個復讀的機會和理由,我想要比在原先班級墜在底部的壓力要小一些,自卑感會降低一些。盡管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給學生排名次了,但是學生依然懂得知道誰是班里的佼佼者,誰是班里所謂的“拖后腿生”,因為在中國不管干什么,分出好中差或三六九等來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義務教育是九年,有的地方實施六三學制,即前六年上小學,后三年在初中,有的地方是五四學制,前五年在小學,后四年在初中,在一個學校里,班級里的學生幾乎是不流動的,想一想,五六年或者三四年背負“后進生”的帽子,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工人蓋樓,砌墻的某一塊磚有一點傾斜,都會拆了重來,以求不影響整棟大樓的建筑質量。孩子也是一樣,早發(fā)現,聽從老師的建議,早留級,是有一定好處的。留級不是丟臉的一件事情,就連美、英、法等發(fā)達國家也有留級制度,他們喊出的口號是give your child a head start。什么意思呢?如果想給你的孩子一個高的起點,那就得把起跑線放松一點,學習跟不上了就留上一級,甚至幾級,讓你的孩子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并無什么大礙,孩子反而會因為個子高了,心理和身體上都比一年前更加成熟了,而更加銳意進取了,所以國外為什么流行“學分制”的原因也就在此了,只有達到一定的學分,才有升到更高一級的資質,這與現在我們無論孬好,一窩端的升級是不同的。
教育是一門有藝術的科學,沒人會懷疑,是科學,就必須尋找最科學的規(guī)律去辦事。而“熟能生巧”就是千百年來勞動者總結出來最科學的規(guī)律,給后進生一個彌補不足的后進機會,就得提供給他一個復讀的行為。該復讀的當然要復讀,就像紅軍長征一樣,掉隊了,如果再讓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去追趕,即便能跟上原先的“大部隊”,還不是累趴下甚至累死的節(jié)奏嗎?由于體力上的原因,掉隊是正常的,我們再讓他拿出十二分的力氣去追趕,去彌補,真的不近人性,追趕上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我們提倡“后來者,居上”,希望發(fā)生奇跡,但是,當奇跡發(fā)生不了的時候,我們必須另辟蹊徑,甚至回爐重塑,當國家都不再限制高考的年齡的時候,地方政府和學校還在為“復讀”糾纏、甚至糾結,真的不應該。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需要一輩子相伴而行,學校教育僅僅是一小部分,在這一小部分的時段內,我們如果嚴禁復讀,甚至用超出了九年義務教育的經費范疇來搪塞,就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火候不到,成為“夾生飯”,甚至“殘缺品”。
由于主觀、客觀上的種種原因,在一個班級中學習成績或者行為習慣上出現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當父母和教師發(fā)現了問題后,要及時地去解決這個問題,將差距縮小或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當已經出現差距的時候,就要與學校的老師一起及早診斷商量,實行“尋找→引導→幫助→輔導”的配套根治。首先是找出造成孩子差距的原因,其次是引導孩子樹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笨鳥早飛”的思想,再次是幫助孩子制訂出具體可行的跟進措施,最后緊跟上的是到位的輔導,解決好課業(yè)負擔中的疑難。如果隨著差距的拉大,這部分孩子的學習問題或行為問題解決起來比較費事,就得跟孩子商議一下,權衡利弊得失,是繼續(xù)升級還是留上一級復讀。當然了,在關懷子女學業(yè)上,當父母的要多和任課教師聯系和商量,切莫一意孤行地以家長自己的意愿強迫孩子留級,做出違背孩子意愿甚至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事來。
(作者單位:山東沂南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