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談固小學 梁智博
時下,家長圈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家長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比如,孩子幼兒園中班以后,不讓孩子接著上大班,而是送進了一些培訓機構開設的“幼小銜接班”。在這種班里,開始學小學一年級的有些課程。據(jù)有些家長反映,上過這種“銜接班”后,再上小學時學習會很輕松。此“搶跑”力度不可謂不大。照此態(tài)勢,可以預測,更“高級”的“幼小銜接班”不久就會冒出來。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大學,直至走向社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經(jīng)歷多次“銜接”,在“銜接”過程中,個體在同類伙伴中的某種排序(如學習表現(xiàn))常會發(fā)生較大波動。這也導致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之說的產(chǎn)生。
升入小學是個體成長中的一個“里程碑”,因為所受的規(guī)束明顯有了跨越。那么,估且把人生的“起跑線”劃在小學初始——家長們常說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大多指的是小學初始這條“線”。從這條線同時“起跑”,最不能輸?shù)氖鞘裁矗?/p>
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能否隨年齡增長而健康發(fā)展——是德性的成長,而非學習成績不掉隊。假如,德性在良性成長,通常學習成績也不用擔心。退一步講,即便學習成績暫時不太理想,也不影響人生大局。相反,利用“搶跑”的手段暫時獲得了學習成績的優(yōu)勢,而置德性成長與不顧,甚至不惜壓縮德性正常成長所需要的時間、環(huán)境和實踐機會,那就得不償失。
杭州錢塘實驗小學今秋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整個9月份都沒上“正課”。在干什么?“軍訓”,讀《三字經(jīng)》,聽《弟子規(guī)》故事,唱《上學歌》《上課歌》,參加入泮禮……待開課以后,學生懂規(guī)矩,老師不累心。校長說,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接受更多的學科知識,而是讓他們認同和喜歡學校、老師、同伴。當孩子的情感得到發(fā)展的時候再傳授學科知識,就水到渠成了。
兩相比較,我們在起跑前該準備什么,家長朋友們心里該有個數(shù)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領導干部不僅要有擔當?shù)膶捈绨?,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笔裁词钦姹绢I?怎么練就真本領?這是擺在黨員干部面前的必答題。一句話,不僅要明確“干與不干”的態(tài)度問題,更要解決“干好干壞”的能力問題。
(《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最新調(diào)查統(tǒng)計出的數(shù)據(jù)表明,72.7%的受訪者表示需要相關部門指定參考標準,以達到為兒童選書的便利。如果個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一個標準化的閱讀書目,那將使個性的兒童閱讀讀物變成又一個教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鮮活的,他們的閱讀一定是為他們精心挑選的。唯有父母最了解孩子。
(《光明日報》)
●其實,無論是“選家委會”還是“教孩子做蕃茄炒雞蛋”,每件事單拿出來都是孩子、父母、學校之間很平常、普通的事件,但是當把這些事還原到真實情景中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事實,在當前中國教育中由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組成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并不平衡,家長是所有環(huán)節(jié)中最自卑的那一環(huán)。而他們又常常因自卑而用力過猛。
(《中國青年報》)
●每月的第一個周五,所有老師不得生氣,還得陪孩子們一起玩游戲——近日,武漢市武昌區(qū)新河街小學作出如此規(guī)定。教育應該讓學生感到快樂,而不是背上沉重的包袱。“老師不生氣”的思維應當貫徹在每一天、每一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唯有老師不生氣,孩子得到正面的引導,才有教育的勃勃生機。
(《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