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槊
卷首語
心懷尊重手心向上
○鄭槊
愛爾蘭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者蕭伯納在前蘇聯訪問期間,和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姑娘玩兒了很長時間。分手時,他對小姑娘說:“回家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一起玩兒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毙」媚锟戳怂谎?,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玩兒的是蘇聯美麗的小姑娘卡秋莎?!边@番話使蕭伯納大吃一驚,后來他把這件事作為教訓,銘記在心,提醒自己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并非輕而易舉的事。很多人都如“覺醒”以前的蕭伯納,在他們心中,尊重只有一個“流向”:由下位者至上位者。根本不曾意識到,尊重是雙向的,可“逆”的。
師生相較,老師當然是上位者。故此,老師自然享受著來自學生的尊重,而由師至生的尊重常常被忽略。
一位名師回味自己聽過的一堂“成功”的課時,一個細節(jié)縈繞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整整一節(jié)課里,在讓學生發(fā)言時,講課老師的一根食指頻頻出動,指向教室的各個角落,學生則應“指”而起。那位老師食指運用稔熟,顯見是長久之功。
“食指功”在不少老師那里已習以為常,與之并存的還有許多壞習慣:發(fā)作業(yè)本時隨手一扔;漫不經心地評點學生;隨口吩附學生去幫自己做事……從這些細節(jié)中流露出來的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潛意識。做老師的,常被告誡要自重身份,但自我角色意識強化的同時,對學生的上位感也被強化了。
尊重本該是原生的,它是維系自然、社會和諧之必需。然而在很多人心中,后發(fā)(因對象的身份、名氣、功績、資歷等而生)的尊重意義更重。以至于,原生的尊重被“擠”出了。
媒體上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烏克蘭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學術訪問團來華作學術訪問,訪問結束時,有人問該團團長薩芙琴卡女士:“根據您的觀察和了解,您覺得您所看到的中國式教育和你們所崇尚的教育,最大的區(qū)別在哪里?”回答這個問題時,這位烏克蘭教育學院的副院長講了這樣幾句話:在聽課時發(fā)現,中國的老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都不喊學生的名字,而是用含混的人稱代詞“你”來稱呼,“你來說”“你來回答”……這是怎么回事?一個個有名有姓的鮮活的“人”呢?“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們對孩子的個性關注不夠。”
薩芙琴卡女士的這幾句話,蘊含著尊重的一個內涵:一個人,哪怕他不夠優(yōu)秀,沒有值得稱道的功績,但他來到世間,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僅憑這一點,他就應該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包括他的家人、老師、伙伴……這是許多教師不曾意識到的。往往,老師們很容易輕視那些表現較差的學生,即便對那些表現好的,給予的也多是嘉許,而非真正的尊重——對一個個與自己平等的、獨一無二的生命應有的原始態(tài)度。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或許才能真正地糾正自己從教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用手指去指,而是伸出手去,手心向上;讓學生幫自己做事,要說“麻煩你”“請”;發(fā)作業(yè)本,要輕輕放在學生課桌上……
唯有尊重學生,才可贏得學生的心。唯有真正理解了尊重,尊重才是真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