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
假如你在口袋或是背包里放上一本書,特別是在悲傷的時候,那么你就會擁有另外一個世界,一個給你帶來快樂的世界。在我不幸的青少年時期,只要想到有這樣一本書——一本我渴望閱讀的書,我就會心生安慰。
我所說的讀書,不是為了工作,也不是為了自我熏陶,只是為了自娛自樂。我曾提到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吸引,即便純粹出于想象,只要能逃離日常生活的悲苦,在另一個世界里度過一些時光,總歸是有好處的。
16歲至26歲期間,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提升思想意識,完成靈魂的塑造,我付出了種種努力,而讀書最為關(guān)鍵。我該成為怎樣的人?世界的意義是什么?我的思想、興趣、夢幻、腦海中浮現(xiàn)的國度又能伸展多遠?我追尋著別人的人生、夢想,以及他們的小說和文章里所展現(xiàn)的深思熟慮。
我知道,我會將這一切都保留在記憶的最深處,永不忘懷,就好比一個小孩永遠不會忘記他第一眼見到的樹、葉子和貓。通過讀書獲得的知識,幫我規(guī)劃出走向成年的道路。我正是帶著這種孩子氣的樂觀主義著手塑造自我的。因此,在那幾年里,讀書是一件強度極大卻又輕松好玩的事。當然,它從未脫離我的想象。
還有一個原因讓我覺得讀書特別令人享受,那就是自我意識。我們讀書時,內(nèi)心某處總是不愿將自己完全融入其中,而是樂于沾沾自喜,認為我們正在完成一項神秘而頗費心神的任務(wù)。對于這一點,普魯斯特有很好的解讀。他說,我們總有一部分心神會游離于書本之外,思忖自己正坐在什么樣的桌子旁邊,琢磨著那照亮了餐盤的燈光,以及周圍的花園或遠處的風景。而一旦思及這些,我就開始品嘗孤單的滋味,感受想象的魅力了,同時又揚揚自得,認為自己遠比那些不讀書的人更有深度。
在談?wù)撟约旱淖x書經(jīng)驗時,我必須強調(diào)的是,詞語以及由它構(gòu)建的文學作品,就如同水或者螞蟻,沒有什么能如它一般迅速和徹底地穿透生活的縫隙、洞穴和無形的鴻溝。
正是在這些縫隙中,某些令我們對生活、對世界感到好奇的事物的本質(zhì),就會先彰顯出來。而最先揭示了它們的,正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就如同你期待得到的良策高見。它如同最及時的新聞一樣,帶有不可或缺的光環(huán)。正因如此,我始終十分依賴這些優(yōu)秀作品。
當然,要看到作家所想象的世界,要在另一個世界中找到快樂,我們必須讓自己的想象力發(fā)揮作用。
而書本讓我們覺得,我們不僅僅是想象世界的旁觀者,也是其中的創(chuàng)造者,它賦予我們創(chuàng)造者孤獨的幸福。正是這種孤獨的幸福,吸引著眾人來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而對于作家,它也同樣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