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衛(wèi)林
在為期一個多星期的新加坡教育考察中,我們通過走訪學校、聆聽講座、交流座談等途徑,邊學習、邊研討、邊反思,感觸頗深。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線教師,我有意識地對新加坡的國民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入詳細的學習、探究和分析。新加坡構(gòu)筑起的全民價值體系,扎扎實實地搞好國民教育的做法,對我們做好道德與法治教育啟發(fā)很大。
一、必須確保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地位的首要性
新加坡的國民教育之所以有這么顯著的成效,首先離不開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視。新加坡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尋求治國良方,與此同時,國民教育的內(nèi)容和政策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改革、不斷優(yōu)化,與國家發(fā)展相得益彰。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把加強學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道德水平作為振興國家的重要措施乃至基本國策,新加坡政府對國民教育的重視不是停留在口號上,或者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做做廣告和宣傳而已,而是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推動其實現(xiàn),毫不松懈,絕不手軟,保證其沿著預設的軌道全力實施。如新加坡政府編制了統(tǒng)一的道德教育大綱和目標體系,強化指導作用,并采取強制性手段,保證校內(nèi)道德與法治教育課按計劃時數(shù)授課,同時政府還建立專家咨詢機構(gòu),輔導各學校開展相應的德育規(guī)劃,通過政府手段推動校內(nèi)教育與校外教育緊密結(jié)合。為了促進國民教育的扎實推進,新加坡政府還投入了巨資作保證,政府投資于教育的經(jīng)費僅次于國防,教育支出在政府行政總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這些有力而具體的措施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對國民教育的重視,保證了國民教育在新加坡學校的應有地位,使它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一直以來,在我國,黨和政府都非常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照理說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我國應該有不低的地位。但由于中考是指揮棒,在中考中分值高,家長重視,學校重視,學生重視;在中考中分值不高,家長、學校和學生都不重視。特別是有的地方,道德與法治學科被擠出中考范圍,緊接著帶來的是全民的不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成為“棄兒”。有的學校干脆把道德與法治學科當成副科,覺得可教可不教,可教好也可教不好,順其自然。上面考,下面教;上面不考,下面不教。出現(xiàn)了道德與法治學科“說起來重要,教起來次要,不考時干脆不要”的局面。不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帶來的是一些地方學生道德水平的嚴重滑坡。筆者以為,要使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全社會占有很高的地位,就需要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一以貫之地重視,不折不扣地加以監(jiān)督,保證其有效開設和教學,不管考或不考,不管分值大小。不能因為考試就重視,不考試就靠邊站,并使其成為一種常態(tài)、一種定勢、一種規(guī)則。任爾東西南北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地位決不能動搖,因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國家對青少年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最重要的陣地,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喉舌和窗口。
二、必須確保評價機制的綜合性
新加坡國民教育十分成功,與其有效的評價機制分不開。在新加坡,對學生考核評價既注重課堂教學中的考試成績,又十分注重學生參加社區(qū)活動、做義工、參加社團活動等表現(xiàn)和成績,兩手抓,兩手都硬。假如一位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優(yōu)異,但是如果不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qū)活動和做一定時間的義工,在升學考核評價過程中,同樣也得不到優(yōu)異的評價成績。相反,如果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由于積極參加社區(qū)活動和做較多的義工,也能得到較好的評價成績。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加坡的考核機制不以分數(shù)為唯一依據(jù),而是對每一位學生在一學年中的學習態(tài)度與個人修養(yǎng)等進行綜合評估與等級鑒定,體現(xiàn)了評價機制的綜合性,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國民教育的有效開展。
評價就是指揮棒,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評價機制,就難以使道德與法治學科沿著良性軌道發(fā)展。一直以來,在我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考核習慣于只看分數(shù)不見行動。評價學生道德與法治情況、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的唯一依據(jù)就是分數(shù),至于學生的行為習慣好壞根本不聞不問。學生背誦得多就考得好,考得好就能進高一級學校,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只強調(diào)學生文化知識掌握的多少,完全忽略了學生潛在的能力,忽略了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最終導致了一些學生成了“說話的巨人、考試的高手、行為的矮子、道德的小人”,知、情、意、行嚴重背離。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學??己藢W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成績時,不能僅僅看其考試考了多少分,還應該考慮到其平時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等,要把學生一學期的綜合德育表現(xiàn)折算成一定的分數(shù)加入道德與法治學科總分,客觀上引導學生不以考試分數(shù)為唯一依據(jù),而要在方方面面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否則,如果僅有分數(shù),沒有德性,同樣得不到好的評價,甚至還會遭到一票否決。
三、必須確保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搞好國民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齊抓共管,否則離開了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僅僅靠學校孤軍奮戰(zhàn)就會顯得勢單力薄,不可能形成合力。新加坡的國民教育儼然成了“全民教育”,學校、家庭、社會諸方面分工合作,全員參與,切實履行各自的教育職責,從而使新加坡國民教育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立體化格局。新加坡學校在實施國民教育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強調(diào)學校應與家長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保證信息傳遞的暢通無阻。新加坡政府認識到學生所生活的環(huán)境對其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于是建立了廣泛的社區(qū)教育網(wǎng)、教育監(jiān)督站,創(chuàng)立融學校和社會機構(gòu)為一體的互動合作的文明社區(qū)。新加坡通過各種途徑使學校、家庭、社會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民的教育環(huán)境,發(fā)揮“潛課程”的作用,攜手進行國民教育。由于諸多方面不偏不倚,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形成了銅墻鐵壁,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
在我國,如果按照正常的課表上課,道德與法治學科每周有兩課時。教師在課堂上盡管也灌輸了大量的理想、道德、情操知識,傳授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內(nèi)容,但這樣的教育只是道德與法治科任教師單打獨斗,家長看重的只是自己子女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夠考多少分,至于子女的道德品質(zhì)如何壓根就不聞不問。學生離開課堂后,家長很少會重視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甚至有的家長本身素質(zhì)不高,在子女面前表現(xiàn)出種種不良行為。“學好千日難,學壞一時成”,家長和社會上的污言穢語,種種劣跡,讓涉世不深的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直接沖擊著我們學生的道德水平,讓我們的學生一時難以適從,繼而對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上教師講的所謂“大道理”產(chǎn)生了懷疑。由于沒有形成合力,客觀上就削弱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有鑒于此,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該主動與家庭和社會相聯(lián)系,取得家長和社會組織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定期召開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家教培訓,引導和教育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師表,以自己的身教影響子女的言行,絕不能讓家庭和社會成為影響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軟肋,拖學校教育的后腿。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