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2017-02-23 06:28:46郭彥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7年5期
關(guān)鍵詞:城邦亞里士多德德性

郭彥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郭彥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作為西方倫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對友愛的研究。他將友愛看作一種德性,或者說是一種“為生活所必須的東西”。他從個體德性轉(zhuǎn)向人際德性,主要從友愛的四重維度進行了闡述。雖然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帶有很大局限性,但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邦政治生活,對于當前社會發(fā)展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也有重要價值。為此,要通過提高個人道德素質(zhì)、重視道德行為養(yǎng)成和加強社會公平正義來促進友愛觀教育。

亞里士多德;友愛;人際和諧;幸福

一、 友愛的四重維度

亞里士多德把友愛看作一種必須的東西,看作是通向個人幸福和和諧城邦的必由之路。他將友愛置于幸福的框架之內(nèi),對友愛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仔細深究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友愛思想的廣泛性和深層次性。

1.維度一:友愛的意涵

亞里士多德對于友愛的討論離不開其老師柏拉圖的影響。柏拉圖在《李斯篇》《會飲篇》《斐德羅篇》中均提及友愛,他將友愛劃為愛“智”的范圍,[2]同時,他認為友愛和愛是可以等同的,友愛有正確和錯誤之分,錯誤方向的友愛并非愛。在他看來,友愛的評判尺度最終要看美的形式,即絕對至上的愛,友愛正是我們靈魂對這種美的回憶的一種知識。在這種愛欲即對美的形式的追求下,愛的主體一方對于愛的客體表現(xiàn)出來的愛是自私的,決不允許和其他人分享。亞里士多德對于柏拉圖的友愛觀持反對意見,認為友愛存在于任何人之間,他將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一切友愛關(guān)系都囊括進來,不只是局限于好人之間,在好人和壞人、壞人和壞人、不好不壞的人之間都存在友愛。同時亞里士多德認為,愛作為友愛的一個特例不能和友愛單純等同起來。其一,愛是主體單方面的情感,友愛則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情感。愛作為單方面的情感感受,并不考慮是否可以得到回報,只是單純的情感寄托。類似于基督教中基督耶酥對萬物的博愛,不僅包括對有生命的生物,對于無生命的生物照樣去愛,并且不計算是否得到回報以及回報的程度。友愛則不同,它強調(diào)對愛的回應,這方發(fā)出愛的信號,那方收到后回應愛才算是友愛,并且還要毫不掩飾地希望對方好。其二,愛更側(cè)重于是一種情感,而友愛在更大意義上側(cè)重于一種德性?!坝褠劬褪悄撤N德性,或者可以說是賦有德性;或者是為生活所最為必需的東西”[3](P170),這種德性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上接正義、勇敢、節(jié)制,下啟幸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完滿的德性。因此,友愛所涉及的是一個“多”而不是“單一”的抽象概念,亞氏只是在描述友愛而非定義友愛。

2.維度二:友愛的特性

首先,友愛具有相互性。友愛不同于愛的單線性傳播,它強調(diào)愛的主體向客體發(fā)出信號之后得到愛的回報,“因為只有得到回報的善意才是真正的友愛”[3](P173)。友愛存在于有生命的生物——人之間,因為友愛是以具有同等心智水平、具有同樣的善意為前提的,無生命的生物不能對它有善的愿望。同時,善意還必須以不被忽視為必要條件,要求接受友愛的對象能充分認識到并對友愛做出回應,對接受到的善意同樣做出善的行為。

其次,友愛基于共同生活。友愛不僅具有對等的善意回報,同時還需要雙方有共同的東西來維持,這種共同的東西,例如志趣相投是基于共同生活養(yǎng)成的結(jié)果。友愛的形成需要具備兩個基礎(chǔ)——共同和共同的來源,而只有共同生活才可以使得友愛這兩個基礎(chǔ)得以持久維系。友愛的雙方要在共同生活中共同形成一些感受,例如喜悅、憎恨、期望等,這些感受要進行共同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而友愛雙方所享有的快樂也只有在共同生活中才會有長期穩(wěn)定的共同來源。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就是古希臘的共同生活不僅限于家庭內(nèi)部,更涉及公共城邦生活,提倡公民出來與他人交往和參與共同政治生活。

最后,友愛具有相似性。以恩培多克勒為代表的一些人認為友愛基于相似性,正所謂同類才能相聚,那么相似性到底是有哪些相似呢?一方面,從友愛的發(fā)生對象來看,好人因為在德性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都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好人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小。好人與壞人、壞人與壞人之間由于德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若他們之間的快樂或者益處消失,則友愛也將消失,這說明他們之間的友愛相似性較小。另一方面,從友愛發(fā)生的目的來看,“愛著朋友的人其實也就是愛著自身的善”[3](P178),這在具有德性的人中間最為相似,因為這種友愛將朋友和自己視為一個統(tǒng)一整體。友愛的產(chǎn)生需要基于相似的生活背景,還需要相似的德性狀態(tài)和相似的友愛目的,只有在這些相似的框架內(nèi)才可以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尤其是要注重德性的培育。只有德性方面得到提高才能縮小友愛的差異,增強對共同生活的價值認同。

3.維度三:友愛的類型

第三,前因后果均在虛擬狀態(tài)下,但事理與現(xiàn)實同構(gòu)述理。上述分析的巴別塔與十支箭的故事,都是同構(gòu)述理的例子。不管所講的故事中有多大的夸張、虛構(gòu)的成分,只要與現(xiàn)實中的某種現(xiàn)象有同構(gòu)狀態(tài),即可指桑罵槐,表達對該現(xiàn)象的評判,以此使讀者有所醒悟。

亞里士多德分析了人身上所具有的三種可愛的性質(zhì),分別是善良的、可喜的和有用的,由此延伸出友愛的三種類型。

首先是利用的友愛,也可以稱之為實用的友愛。他們之間友愛的目的是相互利用,是從對方身上獲取對于自己的好處,并不是自身德性的發(fā)展。建立在這種實用目的基礎(chǔ)上的友愛是偶性的友愛,這樣的友愛極其不穩(wěn)定,一旦其中一方喪失對于另一方的有用性這種友愛就很容易散伙。這種以實用為目的的友愛常見于老年人中,當然那些自私愛占別人便宜的青壯年人也常常容易這樣。這些人比較功利主義,與朋友交往的目的大多基于對自己有所助益,只有在獲得好處時才會因達到目的而快樂。

其次是快樂的友愛。這些人友愛的目的是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他們友愛的對象必須是能夠為他們提供快樂的人,一旦快樂消失或者說是不能帶給他們應有的快樂,友愛也將終止。這種友愛同樣是偶性的友愛,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這類的友愛常見諸于青年人中,因為青年人容易隨著情感追求感官的快樂,快樂一旦改變友愛也將隨之改變。并且青年人容易因追求快樂陷入愛情,愛情是一種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的情感,一旦雙方之間快樂變淡或者只剩下痛苦,愛情也將隨之結(jié)束。

最后是德性的友愛。這種友愛只存在于有德性的人即善人之中,“只有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之間,愛以及友愛才是最善的和最大的”[3](P175)。因為他們擁有完滿的德性,他們自身在德性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擁有善的品質(zhì),他們友愛的目的是為了對方的善,朋友成為自體客體,“只要善不變其為善,那么這種友誼就能夠永遠地維持下去”[3](P174)。這種友愛并不是出于偶性,并且因為德性具有恒常的穩(wěn)定性,這種友愛也最不容易改變,因此,只有德性的友愛才是至善的。

4.維度四:友愛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個人幸福和建立理想的城邦,為此,必須首先明確友愛對于個人幸福和城邦政治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將友愛置于德性與幸福聯(lián)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幸福是外在善和內(nèi)在善的統(tǒng)一,一個人不可能離開朋友而獨自實現(xiàn)幸福,即使是德性非常完滿的人也需要朋友作為其幸?;顒拥某惺苷?,因為幸福歸根到底是某種實現(xiàn)活動,需要通過朋友對友愛的的接受來完成內(nèi)在善與外在善的轉(zhuǎn)接。友愛是達到個體幸福的必要途徑。同時,他認為,“在一切所有外在的善中,朋友才是那個最大的善”[3](P210),就算是具備一切善的幸福的人同樣需要朋友,因為一個具有德性的人不會選擇獨自擁有善,人是社會性的人,更是政治性的人,因此每個個體都需要過共同生活,都需要擁有朋友,都需要付出和獲得友愛。通過友愛,人們之間的矛盾得以消解,人們之間也更加團結(jié),人際關(guān)系趨于和諧。

亞里士多德同時認為,友愛和公正處于一個有機共同體中,城邦就是這個共同體。在與朋友的共同生活中,人們不僅獲得了友愛,同時也實現(xiàn)了公正,也就是說在所有這些社會公共團體中,友愛和公正并存,“朋友是不會分彼此的,因為他們的友誼就寓于這種共同性之中”[3](P184)。友愛作為維系城邦聯(lián)系的紐帶,對于城邦立法者來說,他們則更加看重友愛,在這里友愛具有了政治意味,有增強城邦團結(jié)、消除城邦對立的作用。[4]朋友之間不需要強調(diào)公正,而公正由于共同利益的不同所以需要增加友愛才可以成為朋友。公正只能調(diào)整部分利益團體之間的矛盾,而友愛可以彌補公正的缺陷從而達到團結(jié)和維護城邦的目的。友愛尤其是德性的友愛,因為在性質(zhì)上屬于善的品質(zhì),具有恒久穩(wěn)定的特征,因此對城邦政治作用也最大,成為城邦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公正的保障,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建立一個公正社會。

二、 亞里士多德友愛思想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極度強調(diào)只有在德性一致的人之間才可以產(chǎn)生真正的友愛,這在當時來說也是具有很大的不切實際性。比較崇高的德性修養(yǎng)和希臘貴族的身份使得他對友愛的見解在思維對象上受到很大局限。一方面,他認為只有德性的友愛才是真正的友愛,而利用的友愛和快樂的友愛因為常常見異思遷易于改變,所以似乎不應該被稱之為友愛。奴隸作為有靈魂的工具,因與主宰者缺乏共同的東西所以對它們不存在友愛,一切的低賤之物還有婦女、兒童、“野蠻人”、老人、乖僻者甚至靈魂中的非理性部分都不能存在友愛。另一方面,在另一類從屬關(guān)系的友愛中,例如父親對子女、丈夫?qū)ζ拮?、君主對臣屬,這些泛愛也被納入友愛的范圍,雖然“每個人擁有的德性和自身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不同”[3](P181),友愛也各不相同,但是并不妨礙他們成為不對等的友愛,至少在數(shù)量上存在平等,“朋友們更多的是不平等性,而他們使之平等,這其實還是要依賴他們德性上的平等和自身的堅定性”[3](P183)。是否真如亞氏所言那樣這種從屬的友愛也是友愛,而一切低賤之物就不能產(chǎn)生友愛?這種思辨方式在如今看來仍然有待商榷。

亞氏的友愛思想和他所倡導的德性、正義、節(jié)制、快樂等美德一起構(gòu)成了通向個人幸福和公正城邦的通道,更確切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城邦政治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友愛明顯地帶有一種政治色彩。政治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的一種,是人的一種重要實踐活動,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但是由于亞氏階級的局限性使得他的友愛思想無法應對無限擴展的人類交往和紛繁變化的利益關(guān)系,因此他的友愛思想也無法在廣泛范圍內(nèi)的人類共同體中自由實行,這也是他的友愛思想無法得到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就公共生活而言,當今時代的變化已經(jīng)不同于古希臘時代,社會交往的擴大化使得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重新劃分領(lǐng)域,友愛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內(nèi)容。希冀僅僅依靠德性的友愛來維護城邦公正和穩(wěn)定對于現(xiàn)實政治生活只能顯得無助和蒼白。

友愛歸根到底屬于一種倫理道德層面上的軟約束力,亞氏將公正城邦的使命寄托在個體內(nèi)在德性修養(yǎng)和外在善——友愛上面,希望以此來建立一個高度和諧的城邦社會來振興城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缺少強制約束性的友愛與法律比起來仍然顯得力量單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亞氏的友愛思想畢竟為和諧城邦的建設(shè)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愿景,也為當前社會發(fā)展和實現(xiàn)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財富。

三、亞里士多德友愛思想的當代啟示

1.要注重提高公民個人道德素質(zhì)

亞里士多德將友愛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德性的友愛才是最為高尚的善,最有利于城邦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前七章亞里士多德著重討論了德性、正義、節(jié)制等問題,在后三章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九章中集中討論了友愛這個問題,最后又回歸到幸福的問題。這樣的文章結(jié)構(gòu)向我們表明德性作為內(nèi)在善是達到個體總體善的基礎(chǔ),只有將內(nèi)在善與外在善相聯(lián)系最終才能實現(xiàn)個體幸福。同時,友愛中關(guān)于利用的友愛和快樂的友愛都是從利己而不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fā)的,因此往往容易隨著利益和快樂的消失而很快消失,這與美德是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這個原則是背道而馳的,而只有德性的友愛才是真正符合德性論的。另外,只有具有德性的人即好人之間的友愛才是最為相似、最有利于城邦發(fā)展的,而好人和壞人、壞人和壞人、不好不壞的人之間由于差異很大,所以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在當前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面對人們道德滑坡、信任缺失等現(xiàn)象必須從根本上著手,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育人的作用,矯正人們思想、行為的偏差,提高公民個人道德素質(zhì),也即提高公民的德性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德性的友愛,建立一個高度信任的交往社會。

2.要重視公民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

幸福實質(zhì)上屬于某種實現(xiàn)活動,而友愛不僅是一種實現(xiàn)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實踐活動,需要友愛主客體雙方付諸明確的實踐,是一種雙線性的付出與回報的行為實踐。如果說亞氏在前幾章論述的德性、正義、節(jié)制等美德屬于認知美德的范疇,那么友愛則屬于實踐美德。實踐性作為一種實現(xiàn)活動,是實現(xiàn)外在善的唯一手段。因此,要加強友愛教育,不僅要提高行為者的道德素質(zhì),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個體的實踐中,促進公民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尤其是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愛的主動性?!澳欠N強烈的友情就是像對待自己一樣的關(guān)懷?!盵3](P202)施惠者與受惠者相比較而言,施惠者作為付出愛的主動一方是高尚的,因為他付出了行為實踐,這種實現(xiàn)活動才是最真實和最可愛的。社會交往的擴大化帶來的是人與人之間信任基礎(chǔ)的薄弱以及功利主義的彌漫,這就使得主動付出愛的實踐活動受到很大的阻力,只有在可預見的后果范圍內(nèi)人們才愿意去主動發(fā)出友愛的信號,而缺乏主動友愛的后果就是使人們之間的交往受到極大阻礙從而更不愿意主動付出友愛,這樣的交往是一種病態(tài)的循環(huán)活動。所以,只有全面加強人們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通過理論灌輸、榜樣教育、體驗教育、傳媒引導、隱性教育等多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來培養(yǎng)人們主動友愛的實踐行為,才能使友愛成為一種健康的微循環(huán),為和諧社會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3.加強社會公平正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和公正處于一個共同體中,在共同體中既可以發(fā)現(xiàn)公正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友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注重友愛教育的同時,也應注重社會公平正義的建設(shè)和維護。友愛可以通過維系城邦來為公正提供保障,對于古希臘時期的城邦來講,友愛甚至重于正義。但是,公正也可以保證友愛的實現(xiàn)。2005年2月20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干部提高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diào)要建設(shè)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目的就是為實現(xiàn)和諧人際和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公平正義是誠信友愛的基礎(chǔ),人人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quán)利才能實現(xiàn)平等基礎(chǔ)上的友愛,進而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和社會發(fā)展。社會交往擴大化、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zhuǎn)變的今天,人們之間缺乏信任基礎(chǔ),而是建立在契約基礎(chǔ)上進行社會交往,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人際關(guān)系失范、道德行為偏差等現(xiàn)象,尤其是人們之間經(jīng)濟利益關(guān)系失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不惜犧牲他人或集體的利益,這些都與建設(shè)公平正義的社會格格不入。因此,我們在增強人際關(guān)系和諧、加強友愛教育的同時更不能忽視公平正義在社會這個共同體中的作用,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最終實現(xiàn)一個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廖申白.友愛在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的地位[J].哲學動態(tài),1999(5):55-61.

[2]王青原.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J].道德與文明,2008(3):70-74.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鄧美英.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及其當代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3(8):49-53.

Aristotle’sThoughtsofFriendshipandIts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

GUO Ya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As a master of Western ethics, Aristotl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friendship. He regards friendship as a virtue, or a “something necessary for life”. He turned from individual virtue to interpersonal virtue, mainl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friendship to elaborate. Although Aristotle’s friendship thoughts have great limitations, it promotes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cit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harmony. Therefore, friend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moral qualities, stre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behavior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ristotle;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harmony; happiness

2017-08-28

郭彥(1991-),女,河南林州人,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B502.233

A

1008-469X(2017)05-0105-04

猜你喜歡
城邦亞里士多德德性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從德性內(nèi)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現(xiàn)實啟示
文化學刊(2019年7期)2019-12-26 12:01:37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雅典城邦的民眾失去政治熱情了嗎?——從2016年高考全國卷Ⅱ文綜第32題談起
不可復制的城市情感——從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立法者:靈魂與城邦——對柏拉圖《理想國》的法律哲學闡釋
南华县| 北碚区| 临夏县| 南木林县| 皮山县| 察哈| 仁怀市| 崇阳县| 清苑县| 伊川县| 克拉玛依市| 子洲县| 余姚市| 开封县| 犍为县| 佛坪县| 富源县| 广西| 吐鲁番市| 阿拉尔市| 古浪县| 互助| 施甸县| 宜城市| 利津县| 长治县| 石屏县| 社旗县| 绥棱县| 乌鲁木齐县| 福泉市| 修武县| 班戈县| 阿鲁科尔沁旗| 务川| 神农架林区| 南皮县| 长汀县| 永春县| 汾西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