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琦
(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石家莊 050024)
道行于其中
——論《道德經(jīng)》中“反者,道之動”
劉鈺琦
(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石家莊 050024)
“道”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的核心命題,歷代學(xué)者一直在苦苦追尋“道”的真諦,試圖用具體而形象的手法來闡述玄之又玄的“道”。文章從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中“反者,道之動也”入手,通過分析“反”字所包含的范疇:一是正反之“反”,一是返回之“反”,最終可以看出老子的“道之所導(dǎo)”和“反之所歸”皆歸于“自然”,而在“反”的過程中,“道”的足跡一直相伴而行。
老子;道;反;返
縱觀老子《道德經(jīng)》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老子思想體系并非只是玄而又玄的哲學(xué)思辨,其對生命的詮釋、對人性的思考是空前的,寓至理于簡言之中,區(qū)區(qū)五千余字包含了看透萬事萬物的大智慧。牟宗三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學(xué)問,老子之學(xué)便是如此。老子將畢生學(xué)說都灌注在對形而上問題的討論中,傾注著對個體生命的思考,所以將老子思想與自身的生命體悟相聯(lián)系、印證,才能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體系是以“道”為核心、以“自然”為終極價值導(dǎo)向,而《道德經(jīng)》中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對于理解老子之“道”與“自然”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當下研究者在分析“反者,道之動”的時候大多都是從“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角度去分析,但文章認為“反者,道之動”的“反”不僅是否定的反,而且還是返璞歸真的“反”,返回原點的“反”。老子思想中強調(diào)辯證的目的也正是想提醒世人不要執(zhí)著于對表象的認識,而是應(yīng)該回歸本真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自然”的目的。老子認為萬世萬物都應(yīng)從“道”順德,保有其自然本真,但是世間的萬事萬物卻并非如此,世人執(zhí)著于對表象的認識,在固有的發(fā)展過程中變得強作妄為、機巧智詐從而迷失本心,也背“道”離德?!胺凑?,道之動”正是老子給世人深刻的提示,超越現(xiàn)象的認識而了解萬事萬物對立統(tǒng)一的本質(zhì),同時老子也時時刻刻提示離道愈來愈遠的世人,要不斷地返本復(fù)歸,歸于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下面將從“道”之動、“反”的含義、“道”之所導(dǎo)與“反”之所歸三個方面論述“反者,道之動”,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老子之“道”。
《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盵1]P1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盵1]P11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P110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盵1]P117“道”為天地始、萬物母、萬物之宗、化生萬物,這些章節(jié)都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作為本體,既是宇宙之本原、萬物之根,同時也是萬事萬物不斷生化和發(fā)展的原因。
萬事萬物生于道,在發(fā)展中又漸漸遠離“道”,但最終萬事萬物復(fù)歸于“道”,從這一過程中我們能夠了解“道”并不是一種靜止的、獨立不改的虛無存在,而是在萬事萬物生發(fā)的過程中不斷向我們呈現(xiàn)的一種規(guī)律。張岱年在《中國哲學(xué)大綱》中所說:“中國哲學(xué)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化是宇宙中一個根本事實,變異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2]老子關(guān)于“道”的思想就是對此很好的印證。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的“動”勢是什么?老子給出了答案:“反者,道之動”,一言以蔽之曰:“反”。
歷代學(xué)者對“反者,道之動”的注解中,通常有兩種解釋:一種釋為相反、對立面,即辯證的“反”。另一種釋為“返”,即返本復(fù)歸的“反”。文章認為“反者,道之動”中的“反”既包含對立,也包含了返回之意。而且無論是“反”還是“返”,它們有著相同的旨歸,皆是老子將世人導(dǎo)向“自然”的終極價值。
(一)反——超越現(xiàn)象的思辨
劉笑敢在《老子古今》中對“反者,道之動”有一段解釋:“‘反者,道之動’是哲人對宇宙、萬物、社會、人生觀察結(jié)果的一種抽象和概括。這既是對道的特點的描述,也是對人之價值取向的提示或要求。如果我們通常的、世俗的或常識的價值取向為‘正’,那么整部《老子》都反映了與之不同的價值取向,即‘反’的價值取向。老子的辯證法雖然有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和概括,有對世界普遍規(guī)律的關(guān)懷,但重心和意向卻在于一種與世俗或常規(guī)不同的價值和方法。”[3]
劉笑敢說老子思想是反的價值取向,能從世人都忽略的角度去看待世間萬事萬物,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但是文章認為老子所說的“反”并不單純的與世俗相對,而是一種超越的“反”,這也正是老子獨特智慧之所在。在老子看來世人在名分觀念的支配下,執(zhí)著于事物的形名,執(zhí)著于對現(xiàn)象的認識,認為善就是善、惡就是惡、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柔弱就是柔弱、剛強就是剛強,事物之間非此即彼。在這種名分觀念、執(zhí)著于現(xiàn)象的指引下,世人莫不竭力祈福、揚善、崇貴、爭強,而避禍、懲惡、惡賤、不示弱。然而老子看出了世間事物所謂的正面和負面,并不是截然相對、非此即彼的兩方面?!兜赖陆?jīng)》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盵1]P7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現(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盵1]P55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熟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1]P151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盵1]P85其中所說的,在“曲”里面包含了“全”,“敝”里面包含了“新”,“福”里面包含了“禍”,“弱”里面包含了“強”。萬事萬物都是在對立關(guān)系中彼此成就的,也就是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老子認為既然事物雙方相互依存,就不能再執(zhí)著于表面上對形名的分辨、對現(xiàn)象的認識,這樣能使世人不再追名逐利、爭強好勝,而是能夠從大道“玄同”的角度來審視萬事萬物的發(fā)展。
所以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給世人提示了處世的方式不要執(zhí)著于對現(xiàn)象的認識,而是超越現(xiàn)象而“反”。老子所說的“反”并非簡單的、與世俗相對的反面,而是一種超越的“反”,老子以這種方式告誡世人不爭強,但是也不是懦弱,而是合乎“道”的柔弱,正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1]P120,如水一樣,柔弱處上。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有為”,但也并非是“不為”,而是合乎“道”的“為無為”,這是一種不強自妄為、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老子通過“反者,道之動”希望能夠達到“與物反也,乃至大順”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
倘若再進一步思考老子所說的不要執(zhí)著于對萬事萬物表象的認識,而是認識到事物之正反之上而實現(xiàn)超越的“反”,這對于世人來說注定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人始終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不能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看透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這就需要加之以“返”,在人生修行的路上不斷“返”其根本。
(二)返——回歸生命的體悟
“反者,道之動”中的“反”不僅有正反之意,“反”之為“返”才是老子最根本的意圖?!胺凑?,道之動”竹簡本中原作“返也者,道動也”,“返”,“還也”。王弼最早對“反者,道之動”的注解如下:“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盵1]P1110
高下、貴賤、有無是三對相反的范疇,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說三對范疇是對立統(tǒng)一的,足以說明“反”是相反、對立的意思,但是王弼通過這幾對范疇真正想說的是下、賤、無即為本,萬事萬物應(yīng)有的一種姿態(tài),所以他強調(diào)要返回于此,因為它是基礎(chǔ)、是根本。“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此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萬事萬物不斷運動而又都能返回其根本,居處于無、下、弱,就可以包通萬物了。蘇轍對此注曰:“復(fù)性則靜矣,然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4]王弼、蘇轍等人對“反”的注解均有返回、復(fù)歸、歸根之意?!兑住へ侈o》中說“無往而不復(fù)”,即無往而不返。“往”之古義是離開開始地點的一種運動,“返”就是返回開始地點的運動。
關(guān)于“反”,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也有具體的闡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1]P62
關(guān)于“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在王弼的注解中可以了解“道”周行無所不至,周行無所不窮及,但無論如何其體不改,最終終將返回其本。無論是“反者,道之動也”,還是“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們都可以看出“道”的運動過程就是不斷返本、歸根的過程,“道”的運行具有循環(huán)返回的特性。為什么“道”會有這種循環(huán)返回的特性呢?我們知道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化生萬事萬物,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但是現(xiàn)實中萬事萬物的存在發(fā)展,并不是一直遵循“道”,正如前文所說的世人并不能在大千世界中時時看透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而是往往被現(xiàn)象所迷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漸漸疏離甚至背離“道”,越來越不符合萬事萬物之本性。所以“反”即是“道”的運動方式,其實也是歸于“道”的途徑,這一過程就是不斷地否定和剝掉藻飾化、表演化的東西,返回到萬事萬物的根本,保持原有的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這一過程就是由有到無、由動到靜、由用到體,最后回歸到老子所說的形而上的“道”的循環(huán)回歸的過程。
理解老子思想中的“反”還應(yīng)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相聯(lián)系,老子所處的東周時代歷史上稱之為“春秋”,正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大國“縱橫捭闔”,小國“朝秦暮楚”,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和老子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催生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故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盵1]P4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盵1]P183虛偽的仁義禮都是背離大“道”之后而產(chǎn)生的。老子所處的春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在老子眼中這是一個充滿偽飾的無道社會,與老子心中的理想社會相去甚遠。所以老子才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盵1]P45老子認為只有徹底否定、剝掉仁義禮等偽飾化的東西,從而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事而民自樸”[1]P150那樣大“道”盛行的社會。這絕圣、絕仁、絕巧的過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反”的過程。對此老子不僅僅基于對國家的思考,同時也基于對個體生命的體悟。人的嬰兒時期無知、無欲、無求,能夠保持天真無邪、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tài)。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會遇見各種各樣的誘惑、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欲望、萌生各種各樣的巧智,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此取彼?!盵1]P27這些會使人變得虛偽、奸詐,失去本真的狀態(tài)。所以老子認為要“反”,不斷剝掉一切偽飾、外化之物,露出素樸自然的本色,回到嬰兒時期“無”的境界。
(一)返本歸根,歸于自然
“反者,道之動”無論是提示世人萬事萬物皆處于對立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狀態(tài)下,不要執(zhí)著于對現(xiàn)象的認識、執(zhí)著于事物形名二分,還是提示世人在人生的修行中不斷地層層剝掉一切藻飾化的、表演化的外物,以求最終返歸到本真的生命,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引導(dǎo)世人復(fù)歸于“自然”的狀態(tài),即自然而然、自是其是的本真狀態(tài)。在老子那里無論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1]P35中的歸于根,“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1]P73中的歸于嬰兒,還是“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1]P31中的歸于無物,最終返歸的狀態(tài)都是“自然”?!白匀弧笔抢献友浴暗馈钡膬r值導(dǎo)向所在,它意味著一切文飾、奢華的泯除,一切刻意、造作的消弭,一切機心、籌謀的摒棄之后的本真狀態(tài)。
(二)自然而然,道于其中
“道”之所導(dǎo)、“反”之所歸歸根結(jié)底趨于“自然”的境界。對于俗世中被種種欲望、種種功名所累的人來說,在不斷歸于“道”的過程中剝落、摒棄那些欲求,返回于嬰兒期天趣盈盈的狀態(tài),返回于自然而然的最初狀態(tài)。這是我們以真切的生命相隔兩千多年去感受老子思想的溫度得到的生活的啟發(fā)。我們也可以體悟什么是“道”,“道”不是我們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而是我們用真切的生命體悟去探索“反者,道之動”后,會發(fā)現(xiàn)“道”永遠都在探索者追尋“道”的路上。我們在不斷返還自然而然的本真生命的過程中,“道”一直相伴而行。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對于理解以“反”為主導(dǎo)的思辨方式和以“自然”為終極價值取向的老子思想精華有著深刻的意義。通過理解“反”的含義以及“反”之所歸更好地體悟了“道”,“反”的思想能指導(dǎo)人們重新找回純樸的本性,進而構(gòu)建老子理想中大“道”盛行的社會,這與現(xiàn)時提出的“構(gòu)建和諧和會”的思想不謀而和,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大智慧,也充分說明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的思想精華對當下的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整理。同時我們相信,用真切的生命去體悟兩千年來依然存有溫度的老子之“道”,能夠給予人生更多的指點與幫助。
[1]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2:94.
[3]劉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672.
[4]蘇轍.道德真經(jīng)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63.
TaoisAmidtheWholeProcessofReversion:AStudyof“ReversionistheActionofTao”inTaoTeChing
LIU Yu-qi
“Tao” is the core concept in Lao Zi’s Tao Te Ching. Scholars have been questing the true meaning of “Tao”,and try to interpret it through specific language. Starting from the 40th chapter in Tao Te Ching,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revers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standing point and destiny of “Tao” and “reversion” is spontaneousness and “Tao” is amid the whole process of “reversion”.
Lao Zi; Tao; reversion; return
2017-03-05
劉鈺琦(1993— ),女,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文藝學(xué)碩士研究生。
B223.1
:A
:1009-5152(2017)02-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