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譚云山佛教思想初探

2017-02-23 23:47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7期
關鍵詞:學苑佛學云山

黃 蓉

?

譚云山佛教思想初探

黃蓉

(深圳大學 印度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60)

被譽為“現(xiàn)代玄奘”的譚云山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他不僅為中印文化之溝通、交誼之恢復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而且深契佛法,在印度推動佛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旅印期間,他親身踐行菩薩道,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修身法則,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精神的引領下,行“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之事,弘揚“和、愛”,不僅為中印文化交流與融合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也為當前佛教精神的弘揚提供了新的啟示。

譚云山;佛教;中印文化

回顧中印交流史,兩國人民自古互聯(lián)互通、互學互鑒。1927年,譚云山與泰戈爾會面,兩人一見如故,泰戈爾表達了要通過國際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實現(xiàn)世界和平的愿望,譚云山受此感召,于1928年前往印度圣蒂尼克坦跟隨泰戈爾師尊成此大業(yè)。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譚云山先生行走于中印之間,不僅游歷印度佛教圣地,留下《印度周游記》、《印度六大佛教圣地圖志》等著作,而且著手建立世界佛學苑,弘揚佛教精神。在印五十多年,譚云山已然成為了印度和中國之間深刻而持久的橋梁。

一 “和愛”、“慈悲”:弘揚中印和平“法器”

譚云山認為印度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和、愛”,“和,即和平,主張親善,非斗爭。愛,即仁愛,主張慈悲,非殘忍?!盵1]P6無論在散文、詩歌還是在學術論文中,譚云山都經(jīng)常引用佛典、佛教用語來展現(xiàn)“和愛”、“慈悲”這一中印文化相通點。作為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他常常被邀請到各地學術機構講演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儒學和佛學中的“和、愛”精神成為他弘揚中印大同、世界和平理想的“法器”。

在研究印度不害思想時,譚云山常拿儒學理論和佛教思想比擬:“不害這個詞肯定式的意思是‘愛’,‘博愛’。梵語是‘Maitri’,漢語是‘仁’。這些相對的詞語——Ahimsā和Maitri,非暴力和博愛,不害和仁——其實一開始就相連在一起,他們難以分離,共同傳播同樣的真理。不同的是,在中國的文化中,更多使用它的肯定式,而印度使用否定式?!盵1]P6譚云山認為踐行不害思想,和培養(yǎng)仁愛慈悲之心是同一的。印度人講不害,中國講仁愛,在文化涵義上相近相通。“不害(非暴力)、愛、真理是三位一體的,我們可以叫他們至上,或神,或天,或梵天,或其他名字。具體要實現(xiàn)這三位一體,那就需要很多盟友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慈悲、犧牲、無私、無畏、寬恕等等?!盵1]P18譚云山不僅看出兩國不害的思想所形成的一個類似的文化傳統(tǒng)——仁愛萬物,而且進一步分析這一相似的文化精神特質(zhì)可以用來喚醒世界和平。佛學家巴宙曾記錄他印度留學教書時看到譚云山用中印思想弘揚仁愛大同的事跡,“他常以儒教的理論哲學如: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及大學的修身之道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參照佛教的慈悲、智慧、十善、五戒、四諦、八正道、除去貪、嗔、癡及冤親平等的教義,向聽眾明晰地講述,藉以證明中印精神文明實相符合。若中印兩國人民能攜手合作并依教奉行作一個好榜樣,則其他國家或?qū)幭嘈Х?,因而獲取世界和平,戰(zhàn)爭消弭,并進而建立理想的大同世界”[2]。

二 “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譚云山的救世精神

佛教道德以利他為旨趣,菩薩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利利他”?!队^無量壽經(jīng)》上稱“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者,憐愛、憐憫、同情他人。譚云山深受這一佛教倫理規(guī)范的影響,常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行精神來鞭策自己。如何“自利利他”?譚云山常在演講中分析到:“對自己即以戒、定、慧三學進修,對他人一一利生方面,則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實行?!盵3]譚云山還把這種“行菩薩道”的理念踐行在他的日常行為當中。

1924年,譚云山去南洋教書,期間他創(chuàng)辦了《沙漠田》刊物,結識了幾位朋友,組織了一個“駱駝社”。他們以“立德立言,救人救世;至剛至大,有守有為”作為信條,發(fā)愿要做一番大事業(yè)。他在《南洋回憶》的文章中寫下了自己服務大家的決心:“人生目的,本在服務。尤其是我們東方的文化精神,全重在犧牲自我,利樂群眾??鬃又v‘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釋迦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都是一個道理。我們生在苦難的時代,更應學作‘忍辱仙人’抱‘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的宏愿。佛教《地藏經(jīng)》上說:‘地獄未空,誓不能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故我今日,還是甘心情愿,作一只駱駝!”[4]

后來,譚云山于1928年,受泰戈爾之邀來到印度,五十五年間,繼續(xù)秉承著“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救世精神,服務于中印文化交流事業(yè),在創(chuàng)建中印學會、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和世界佛學苑等事業(yè)中奉獻了巨大的力量。

(1)建立以研究佛教為主的“中印學”。從1937年管理中國學院到1967年退休,譚云山不僅在中國學院建立了中印學,而且為當時整個印度學術界的中印學也打下了基礎?!八^‘中印學’就是把兩千多年以佛教為橋梁的中印文化交流突出起來,因為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獨一無二的,可以把它當作一門專門的學問,不但研究文化交流,更深入研究中印睦鄰關系,研究領域包括地理、歷史、哲學、宗教、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藝術諸多方面。用‘中印學’的透鏡可以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得出更深層次的了解?!盵5]P201譚云山鐘愛佛學。巴宙回憶說:“據(jù)譚先生說因他自己是一個學佛的人,他極愛印度,數(shù)世紀以來,因印度是佛教的發(fā)祥地,中國佛教徒把印度當作西天,當其初次會見泰翁時,他立即發(fā)現(xiàn)泰翁實是佛國的代表。從此,其后五十余年間,譚先生即專心致力于中印文化復興及文化交流工作,且安居下來,把印度作為他的第二家鄉(xiāng)?!盵2]譚云山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喻:“佛教是印度的年輕美女,嫁給中國,過著幸福的日子,并有一個由子女、孫子和玄孫組成的舒適家庭。為了向她娘家致敬,這位婦女必須重回印度娘家拜訪。”他在印度發(fā)表了許多以佛教為主題的論文和佛教圣地游記,他的著作《印度周游記》是許多學者研究印度的范本,也是了解現(xiàn)代印度佛教圣地,如鹿野苑、王舍城、菩提場等的歷史書。

(2)成立中印學會,促進中印佛教學者互學互訪。佛教讓譚云山與泰戈爾結緣,佛教也讓學術交流在中印間生根發(fā)芽。譚云山來到印度后,教授中文之余講演中國文化與佛教,同時還發(fā)起中印學會,希冀恢復中印文化之溝通與交誼。當時,我國重要之學者及佛教徒加入者甚多。1945年,譚云山請中國教育部當局設立獎學金,鼓勵印度學者前往中國研究漢學,并派遣中國留學生到印度留學。在這些交換學者和學生中,就有許多研究佛學的人物,比如說加爾各答的漢學及佛學教授師覺月(P.C.Bagachi)、西印福開森學院(Fergusson College,Poona)的巴利文教授巴帕提(P.V.Bapat)。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還吸引了許多佛教研究人士前往學習,如佛教學者巴宙、法舫法師、巫白慧、冉云華等。

(3)促進佛教研究。為了有助于開展佛教研究,譚云山應印度學術團體和友人請求民國時期中國最高首領蔣委員長及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捐贈圖書,其中包括上海頻伽大藏經(jīng)十部,此上海共藏有經(jīng)典一九一六部,計八四一六卷。經(jīng)典多譯自梵文,此藏經(jīng)合訂成414厚冊,附有樟木夾板,共裝成四十夾。這些書籍在當時分贈給印度各大學、佛教團體、學術團體等,他們分別是加爾各答大學,巴特那大學,印度大學(貝納勒斯),安達拉大學,槃達喀東方研究院,文開特什瓦拉東方學院,國際印度文化學院,大菩提社(鹿野苑),孟加拉佛教會(加爾各答),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這部大藏經(jīng)的贈送不僅有助于研究佛學,促進印度中印學發(fā)展,而且對填補印度古代歷史、宗教、哲學不無裨益。

(4)建立世界佛學苑。譚云山一生奉行佛法,即使是古稀之年,仍不辭辛苦,為法奔走,為推動世界佛教運動,籌建世界佛學苑,弘揚佛法而努力。1970年7月,印度菩提場泰國佛寺主教大方丈,德威蘇地摩利上座法師和印度新那爛陀佛學研究院創(chuàng)辦人兼院長迦葉波上座比丘法師,聯(lián)合發(fā)起召集“全印國際佛教僧伽及佛學名人教授大會”,以研究如何宏揚佛教與傳布佛法。譚云山受邀參加,并在大會上提議在菩提場釋迦牟尼佛成道處,建立“世界佛學苑”,希冀成為全世界聚集一堂研究佛學與弘揚佛法之中心。這一寶貴的提議當即獲得大會的熱烈支持和一致通過,并旋即組織一個創(chuàng)建委員會。

佛教教義,教理,教規(guī)及不同之儀軌制度浩如滄海,博大精深,世界佛學苑籌建的目的是要融合南北兩傳之各國佛教信眾,互相交流合作,去蕪存菁,“一面將各國所保存發(fā)展流傳的佛教教理、教義、教律、教規(guī),以及各種儀軌制度等等,共同匯歸于印度。使佛教在其本土,作一全面性的復興和革新。另一面互相觀摩切磋,將上說教理、教義、教律、教規(guī),已及各種儀軌制度,融會貫通,使其成為全世界,全人類性的‘世界佛教’”[6]。交流切磋的目的是希冀形成一種空前之大聯(lián)絡與團結,“再形成一大造化烘爐與汪洋大海;使其照耀光輝,廣泛流通,溫暖潤澤,及于全人類,全世界。并由此以導致人類于真正和平,促進世界于永久大同。變干戈為玉帛,化戾氣成祥和;登斯民于衽席之上,出眾生于水火之中。則吾人之愿心,興佛教之使命達矣”[6]。

譚云山在建構世界佛學苑初始,曾于1970年11月發(fā)表所擬的世界佛學苑的籌建辦法。世界佛學苑將分設各國佛學研究所,以為各國各乘,各宗各派,教理教義,共同比較融會貫通之研究,并發(fā)揚光大之。他規(guī)劃“世界佛學苑,將分設各國佛學研究所,由各國佛教善信同仁,協(xié)作互助,分別建立,同為佛學苑整體之各別部門?!薄笆澜绶饘W苑各國佛學研究所暫定如次:1、印度佛學研究所。2、錫蘭佛學研究所。3、緬甸佛學研究所。4、泰國佛學研究所。5、越南佛學研究所。6、中華佛學研究所。7、蒙藏佛學研究所。8、日本佛學研究所。9、韓國佛學研究所。10、尼帕爾佛學研究所。”[6]除此之外,還要在菩提場中華大覺寺地址內(nèi),建筑一世界佛學苑大樓,世界佛教大講堂和世界佛學圖書館。佛教大講堂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佛殿與講臺,下部為大眾座位。佛教圖書館也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佛殿和禪堂,下部為圖書與研究設備。

譚云山作為執(zhí)行會長,付出了很多心血。當時決議一經(jīng)定下,旋即在中華大覺寺的地址范圍內(nèi)建起一所兩層大樓,樓下為佛殿兼大禮堂,樓上為藏經(jīng)樓,即圖書館,也有佛殿及禪堂。

為籌建世界佛學苑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工作,譚云山不惜萬里迢迢親自到東南亞各地訪問、化緣,廣征博采,聯(lián)絡各地區(qū)各界人士,共同來參與發(fā)揮團結的力量,以佛陀的慈悲愿力,挽救世界劫運?!胺鸱◤V大,有如虛空;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不分種族,部分國籍;不分男女,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一律平等,了無差異。是故與任何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主義,科學文化,乃至國家人民,社會團體等等,無有任何利害沖突,與敵對行為。亦即中國儒家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贫?。惟佛法更超然于一切世法之上,同時又貫徹于一切世法之中。是故任何國家人民,均應同情愛護,贊助扶持。至我佛教善信同仁,自更應盡心盡力,并盡形壽;從各方及多方設法,共同完成此一千秋萬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盵6]只可惜,譚云山年事已高,孤軍奮戰(zhàn),沒有外援。他在東南亞募到一點錢,譚云山夫人也把自己的積蓄捐出,旅印華僑捐款出了很大一份力??上?,大樓外殼建好后,門窗還沒有安裝,經(jīng)費就已告罄,工程停止,助手離去,但譚云山創(chuàng)建時的無量功德仍值得大家記起和弘揚。

從以上譚云山人生中所開展的諸多慈善事業(yè)中,我們看出,他不僅以慈悲的精神弘揚佛法,而且把對大乘菩薩行精神的弘揚作為人生最高理想來踐行。在建設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時,譚云山親自設計學院,在大堂留下了一幅臨摹阿旃陀石窟的“降魔圖”,兩邊還有譚云山的題字:“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上款),“眾生普渡方證菩提”(下款)。過去,這是譚云山對自己的鞭策,如今成為了眾人的鞭策。

1969年5月28日,譚云山贈與得意門生冉云華《中印箴銘》二首,數(shù)十年之行愿,概括于《中印箴銘》二首之中。

立德立言,救人救世;

至剛至大,有守有為;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其二為:

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慈悲喜舍,禪定智慧;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立德立言,救人救世;至剛至大,有守有為”是譚云山在南洋時期寫下的十六字,是當時幾位“駱駝朋友”所創(chuàng)辦的“駱駝社”的信條。這是兩首中印思想合璧的作品,是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相結合的情懷,表達了譚云山在印度教研三十多年后得出的人生經(jīng)驗和愿望。從自身的“立德立言”、“至剛至大”、“自覺”、“自利”、“己立”、“己達”、“慈悲喜舍,禪定智慧”出發(fā),走向“救人救世”、“修齊治平”的崇高理想。

三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譚云山的修身法則

作為一名學者,他不僅深契佛法,而且親身踐行菩薩道,是個虔誠的大乘佛教教徒,被譽為“現(xiàn)代玄奘”。

平常,譚云山就有禮佛的習慣,在他的日記中常有敘述“早起散步運動,禮佛如?!保?974年1月10日記手稿)的話語,還有為眾人祈福的禱詞:

1977年新年祝詞

一九七七,喜氣洋溢;

諸事吉祥,一切順利。

為佛為法,精進努力;

世界安寧,眾生歡喜!

1978年新年祝詞

一九七八,

廣播佛法;

世界安寧,

人類感化。

1942年8月6日,泰戈爾病重消息傳來,譚云山立即奔赴泰府,在他的病床前,靜坐默禱,誦經(jīng)咒數(shù)小時,請求佛力庇佑使其延長生命?!盵2]在中國學院譚云山住宅里還有一幅觀音畫像,那是1940年徐悲鴻到印度修學,住在中國學院時特別為譚云山夫人陳乃蔚畫的。這幅畫像現(xiàn)在保存在深圳大學“譚云山中印友誼館”中?!白T云山在世時,每天早起到中國學院屋頂上做運動,回到家里就點起香來膜拜這觀音像。他這一方面是感謝夫人百般照顧、相依為命之恩,也是在堅定自己的‘菩薩精神’。如果我們從中印文明交往的歷史發(fā)展來看,譚云山這是使中國化的‘Avalokitesvara/觀世音/觀自在’回歸印度了。”[5]P191

譚云山晚年常用“忍仙圓成”署名,這個名字由太虛法師贈與。早在譚云山在長沙船山書院學習時,就結識了佛教現(xiàn)代復興運動的倡導者太虛法師。1924年太虛法師是積極歡迎泰戈爾訪華的中國公眾領袖之一,當時太虛法師還和泰戈爾進行了一次長談。后來,太虛法師到船山書院講演,譚云山第一次和太虛法師交流,兩人不約而同地看到了中印兩大文明交往的歷史意義。當時譚云山師從太虛大師皈依三寶[6],進行佛學研究,“對太虛大師所領導的佛教,素來有著深刻的認識與同情”[3]?!爱斈?,太虛法師對譚云山教授,曾寄以極大的希望,法師給他起了‘忍仙圓成’的別號。意思是要他能忍,才能圓成?!盵7]P80這一法號成為了譚云山的行動導向。

后來,他寫《憶昔八章》,以贈送給妻子陳乃蔚的形式把自己“難行能行”的人生崇高理想和反省求己的觀念表達地淋漓盡致。

憶昔八章

贈媽:塵緣將了,來事未定。一時激動有感。贈此八章,聊當四十年辛勞艱苦同居紀念。不言家務不談閑話不談是非。存心養(yǎng)性,反省求己。翼能長生久視,從今離苦得樂也。

(一)

憶昔南洋漂泊時,華裔文教作先驅(qū);

志同道合盟山海,意氣相投許共居。

(二)

荏苒流光四十年,兒孫繞膝已成群;

成家立業(yè)等閑事,一炷心香為救人。

(三)

人生大患在無明,一切塵勞由此生;

得暇勤溫無上咒,掃除罣礙見真心。

(四)

平生自愧無多長,但有虔誠塞太荒;

憂患死生相與共,孔顏樂處是家鄉(xiāng)。

(五)

中印交流已肇端,猶存佛愿未曾完;

幾時削發(fā)作僧侶,脫去白衣著黃衫。

(六)

和平革命難抬頭,浩劫人間尚未休;

忍看生靈塗炭苦,十分希望九分愁。

(七)

中印人民似弟兄,和平親善數(shù)千年;

為何無事起煩惱,凈土國中造惡因。

(八)

娑婆世界孽緣深,自性凈清自照明;

愿帶眾生無量苦,皈依釋迦學忍仙。

忍仙1968年8月2日于國際大學中國學院

佛教主張用堅忍、清靜諸根等方法熄滅自身的貪、嗔、癡,來斷除人生苦難。這首詩歌中,譚云山表達了他對人間浩劫、生靈涂炭的憂愁。這種體悟世界的情懷,源于他從小對苦難的體驗和佛學思想的感悟。譚云山的父親是一介儒生,也崇信道教和佛教。母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從小就過著幸??鞓返纳睿骸俺T父背游庭階,晚睡母懷坐綠苔;鄰舍翁姑每笑我,‘龍兒仔仔鳳兒孩’?!比欢改傅脑缡?,讓他痛苦了一段時間,感嘆世事無常,“孩提父母掌中珠,長大人間孤弱兒;流淚應盈兩大海,寫懷足滿五車書”。于是,他叩問蒼天,“奈何世事奈何天,今古何多薄幸人;親死徒留冤孽在!水平滄海恨難填!”這樣的苦難經(jīng)歷早早鍛煉了譚云山的意志,后來在新加坡弘揚東方智慧時,他也孤寂過,彷徨過,但后來逐漸走向光明,創(chuàng)辦刊物,旨在“以小小的星光點燃黑暗寂寥的長夜”。當時,譚云山有幾位“駱駝朋友”,他們創(chuàng)立駱駝社,發(fā)起主編《沙漠田》刊物。之所以比作駱駝,是因為他認為“在動物中,最能吃苦耐勞而又能忍辱負重與寧靜致遠的,恐怕要算是駱駝……駱駝是動物中的‘苦行者’”。拿駱駝與朋相比,是要“取吃苦耐勞,忍辱負重,與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象征駱駝結伴在沙漠中旅行之意?!盵4]

南洋時期的奮斗更練就了忍辱負重之精神。后來在印度籌建中國學院和中印學會的困難更是不言而喻,面對被無明所遮蔽,苦難層出不窮的人民,他決心繼續(xù)行菩薩精神,秉承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自性凈清自照明”,更以堅忍的意志力,“愿帶眾生無量苦,皈依釋迦學忍仙”。就這樣,譚云山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印度學者對譚云山對佛教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譚云山不僅是博學多才的學者、遠近聞名的佛學家,而且是法顯、玄奘和義凈在20世紀的旗手。這三位聞名于世的佛僧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鋒,他們越過喜馬拉雅山來實現(xiàn)目標,兩國中許多朝圣者和學者都紛紛效仿。譚云山被人們稱為‘現(xiàn)代玄奘’,因為他重新恢復斷裂了一千年的的中印文化紐帶。和玄奘不同,玄奘前往印度學習,學成后把學問和哲學思想帶回給本國的人民。譚云山不僅精通印度文化,而且像儒士那樣浸潤在慈悲和友愛中?!盵8]P4的確,譚云山一生修身立德、孜孜著述,研究佛法,一面學習印度精華,一面?zhèn)鞑ブ袊幕?,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修身法則,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精神的引領下,弘揚中印“和、愛”文化遺產(chǎn)。晚年更是全身心投入佛教事業(yè),他那堅忍大愛的精神,在我國和印度民族之間樹立了榜樣,建起了一座友好往來的金橋。過去,白馬馱經(jīng),玄奘西行,將印度文化帶回中國,是兩國人民自古以來互聯(lián)互通、互學互鑒的歷史佐證。魯迅先生曾評價玄奘大師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玄奘,一個柔弱的僧人,就是其中的一位?!盵9]P122譚云山也是中國的脊梁,是一個窮畢生之力,促進中印兩個偉大民族心連心的人。

[1]Tan Yun-Shan.Ahimsā in Sino-india culture,Prabhat Kumar Mukherjee Press[M].Santiniketan,India,1949.

[2]巴宙.譚云山與現(xiàn)代中印文化關系[J].華學月刊,1983, (140).

[3]了戒.我與譚云山的一面之緣[N].南洋商報,1951-01-26.

[4]譚云山.南洋之回憶[N].南方晚報,1951-01-22.

[5]黃綺淑.泰戈爾與譚云山的中印友好情結[A].譚中,郁龍余.譚云山[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201.

[6]譚云山.佛教居士林佛理講座:印度佛教復興與世界佛教運動[N].南洋商報,1973-05-29.

[7]周穎南.映華樓隨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

[8]V.G.Nair.Professor Tan Yunshan[M].Author's homage,1958.

[9]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心了嗎?[A].魯迅全集(第6卷) [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校:周欣)

G112

A

1673-2219(2017)07-0009-04

2017-03-1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譚云山與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項目編號14YJCZH059)。

黃蓉(1981-),女,廣東紫金人,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譚云山與中印文化關系。

猜你喜歡
學苑佛學云山
云山圖
Accident Analysi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in Taiyuan Metro
云山的樹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苦厄的修行
豪雅三維漸進學苑
與家有關的字
學苑詩風
勤勞小礦工
佛學認知下的音樂表演理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