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朱艷玲
摘要:目的 分析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變化。方法 應用回顧性分析法對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患者輸血前后的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變化。結(jié)果 患者輸血前后的纖維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及凝血活酶時間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結(jié)論 大量輸血后患者的稀釋性血小板減少,纖維蛋白原被溶解,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顯著下降,值得臨床工作人員的重視,并制定對應措施。
關鍵詞:大量輸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變化
輸血不僅是臨床治療大出血患者的重要方法,同時還是搶救大出血患者生命的關鍵。伴隨臨床外科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高尖端手術產(chǎn)生并且被逐漸應用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從而導致更多臨床手術依賴大量輸血,進一步誘發(fā)嚴重輸血反應[1]。此外,再加上輸血理論體系的形成、血液采集與成分分離技術越來越先進,成分輸血逐漸成為臨床主要輸血方法。但是若成分輸血方法使用措施,僅僅給予患者大量輸注紅細胞,并不重視對出凝血功能進行監(jiān)測,及時給予患者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則可造成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為了分析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變化,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作出研究,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大量輸血的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2.18±1.06)歲。按手術類型分:急診手術36例,擇期手術64例;按疾病類型分:脊柱側(cè)彎者16例,肝內(nèi)外膽結(jié)石者25例,產(chǎn)后出血者13例,膀胱腫瘤者22例,直腸癌者24例。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在術中及術后1 d內(nèi)輸血量不低于3500 ml。全部患者輸血前及輸血后2 d內(nèi)各空腹采集4 ml靜脈血,并且分別注入到EDTAK2抗凝管以及枸緣酸鈉抗凝管中,混勻后及時送去檢查,若無法及時送去檢查,則保存在-48 °C冰箱中。工作人員應用血液分析儀與配套試劑對已處理標本的血小板水平進行檢測,而血液的纖維蛋白原水平則采取全自動分析儀進行檢測。
1.3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及記錄全部患者輸血前及輸血1 d、2 d后的纖維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凝血酶時間(TT)。
1.4統(tǒng)計學原理 數(shù)據(jù)資料處理分析均使用專業(yè)醫(yī)學軟件SPSS 19.0以及Excel軟件進行,其中計數(shù)資料使用率方式來表示,并進行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s)方式來表示,并進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患者輸血前后的PLT、FIB變化對比 輸血前,患者的PLT為(184.68±110.36)×109/L,F(xiàn)IB為(4.15±1.18)g/L;輸血1 d后,患者的PLT為(73.64±38.37)×109/L,F(xiàn)IB為(2.81±1.13)g/L;輸血2 d后,患者的PLT為(100.25±70.36)×109/L,F(xiàn)IB為(3.17±1.22)g/L;患者輸血前的PLT、FIB顯著高于輸血后,同時輸血1 d后的PLT、FIB明顯低于輸血2 d后的PLT、FIB,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
2.2患者輸血前后的PT、APTT及TT變化對比 輸血前,患者的PT為(12.48±2.12)t/s,APTT為(11.68±1.36)t/s,TT為(34.14±3.86)t/s;輸血1 d后,患者的PT為(15.82±2.24)t/s,APTT為(14.68±1.47)t/s,TT為(44.53±4.14)t/s;輸血2 d后,患者的PT為(15.82±2.24)t/s,APTT為(14.66±1.45)t/s,TT為(44.52±4.16)t/s;患者輸血前的PT、APTT及TT明顯低于輸血后,同時輸血后1 d后的PT、APTT及TT明顯高于輸血
2 d后的PT、APTT及TT,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患者臨床手術時受各種因素影響較容易產(chǎn)生大出血現(xiàn)象,為了保持血液循環(huán)與凝血功能,需要及時進行輸血[3]。由于輸血時所輸入血液中無凝血因子,血液被嚴重稀釋,從而致使血液的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也被稀釋,加之輸血時血液溫度較低,當血液進入患者身體后,可致使患者體溫降低,從而減少機體內(nèi)纖維蛋白原分泌量,血小板數(shù)量及功能也降低。另外,患者行大型手術其發(fā)病或者病情更為嚴重時,機體為了充分發(fā)揮免疫功能,會大量消耗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為此,醫(yī)務人員在輸血前會對患者開展一系列實驗室檢測(主要對輸血者與受血者的血型、輸血相容性進行檢測),從而確保手術的安全性[4]。本研究中,患者輸血后的纖維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及凝血活酶時間與輸血前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該結(jié)果充分說明手術患者大量輸血后,其中纖維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及凝血活酶時間會發(fā)生變化,值得醫(yī)務人員的重視。為此,醫(yī)務人員在患者大量輸血過程中,應該對是否存在出血傾向進行詳細的觀察,并其對其血小板計數(shù)進行監(jiān)測[5]。
綜上可知,患者大量輸血后,其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會出現(xiàn)顯著下降的現(xiàn)象,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構(gòu)成嚴重影響,為此,醫(yī)務人員應該對血液有關實驗室指標進行嚴格的控制,預防患者術后產(chǎn)生并發(fā)癥的現(xiàn)象,從而對患者的手術室安全進行保障。
參考文獻:
[1]Murphy,Colin H,Hess,John R.Massive transfusion:Redblood cell to plasma and platelet unit ratios for resuscita-tion of massive hemorrhage[J].Current Opinion in Hema-tology,2015,22(16):533-539.
[2]段瑩,肖南,陳玫.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18):96-97.
[3]Hallet J,Lauzier F,Mailloux O,et al.The use of higherplatelet:Rbc transfusion ratio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umaresusc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41(12):2800-2811.
[4]盧春生,林列坤,曹文平,等.大量輸血引起的血清電解質(zhì)及凝血功能變化的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3):291-292.
[5]Mc Daniel LM,Neal MD,Sperry JL.et al.Use of a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in nontrauma patients:Activ ateawa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13,216(16):1103-1109.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