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龍
每年,全世界生產800萬首新歌、200萬本新書、1.6萬部新電影、300億篇新文章、1820億條微博、4萬件新產品。
我看到這則信息時很震驚。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完全走進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xiàn)在的信息已經(jīng)不再缺乏,而是泛濫。
如果說原來許多人失敗的原因是信息缺乏,現(xiàn)在許多人失敗的原因卻是信息爆棚,喪失了專注的能力。
1971年,諾貝爾獎得主Herbert Simon曾說:“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的稀缺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現(xiàn)在看來,這句話正在逐步被驗證。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是學習五分鐘,看兩小時手機;看兩頁書,再看一個短視頻;上一會兒課,再刷一刷微信朋友圈。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心流”,心流越長,注意力越集中;心流越短,越容易被干擾。而心流的長短,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當我們長期把心流變得越來越短時,我們就越來越容易被別的事情打擾,也就慢慢失去了長時間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弊端,總是碎片化,話題切換的頻率也太快。
總有人問我該怎么學英語,我原以為是學生們不懂方法怎么用,后來才知道,是方法太多,眼花繚亂,他們不知道該用哪個。
我學英語的時候,手上只有兩本書:《新概念英語3》和《牛津詞典》。
有時候我會很感激那段資源匱乏的時光,因為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專注于一件事。于是我開始背詞典,那本厚厚的牛津詞典,我在一年里背了三遍;那本《新概念英語3》我讀了快十遍,直到今天,大量篇幅還歷歷在目。
我的高中英語老師在上課時講過的:那年他為了一個無解的語法問題,查了大量的書,后來發(fā)現(xiàn)所有人講的都不一樣。于是,他騎著自行車在寒冷的武漢穿過兩個街道,等在留學生宿舍樓下,問一個路過的美國同學該如何解決。
那時,一個個問題,都是這么解決的。
這個故事直到今天都很打動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不得不專注,也正是由于專注,才創(chuàng)造了卓越??墒?,而今信息泛濫,人反而不知道是否應該以及如何專注了。
我曾經(jīng)為了鼓勵學生堅持和專注,時常讓學生在微博上打卡說聽課感受,只要堅持了30天的孩子,會得到一本書。后來,那些堅持了30天的孩子,自己建了個QQ群,互相交流自己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在這個群里,竟然成就了兩對情侶。有一對,一個在無錫,一個在甘肅,甘肅的姑娘,正在為了和無錫的男孩走到一起而考研;還有一對正準備結婚。他們經(jīng)常調侃我:“本來就想要你一本書的,結果找到了另一半?!?/p>
堅持學習,認識了摯愛;堅持鍛煉,躲過了病災;堅持寫作,變成了作家。生命總是充滿了彩蛋,關鍵看你是否舍得在這遍地的紛繁里,大膽做減法,專注于一兩件值得專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