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本性的盛宴:美國漢學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亮點和拐點

2017-02-25 02:32
關鍵詞:夏志清漢學魯迅

李 點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

文本性的盛宴:美國漢學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亮點和拐點

李 點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美國漢學界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關注始于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爾后經(jīng)李歐梵、Julia Lin(林明暉)諸人的努力而成為“合法”的但仍然是零星學者辛勤耕耘的學術領域。自八十年代開始,美國的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發(fā)展迅速,逐漸成為漢學中的“顯學”之一。新一代學者受益于理論的爆炸和拓展的文本,貢獻了許多引人注目的亮點和拐點。

美國漢學;現(xiàn)實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女性主義批評;文化翻譯

夏志清教授于1961年出版的英文專著《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是一次歷史性的事件,尤其是對美國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而言,盡管它的影響多年后才表現(xiàn)出來。夏志清逝世之后,漢學家李歐梵紀念他時說,“夏志清的書至今已是公認的經(jīng)典之作。它真正開辟了一個新領域,為美國作同類研究的后學者掃除障礙。我們?nèi)际芤嬗谙闹厩??!盵1]這也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夏志清之前,美國漢學對中國文學的關注集中在古典文學,而對現(xiàn)代中國的研究則以歷史和社會研究為主流,哈佛大學的費正清教授即為其杰出的代表。動蕩時代,學術研究受領于政治需要,美國漢學重時事而輕文學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夏志清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興趣也與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他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論文寫的是18世紀英國文學。據(jù)他自述,畢業(yè)之后覺得前途迷茫,因為一個學英文的中國人想在當時的美國大學英文系謀得一份教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經(jīng)朋友介紹,夏志清在美國國防部找到一份臨時工作,任務是為朝鮮戰(zhàn)爭中的美軍士兵編寫一本介紹中國文化的小冊子。美國軍方一向重視全方位研究敵對國,包括文化與文學的“軟”內(nèi)容,現(xiàn)在一些主要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或稱“東亞研究中心”)成立之時都受益于軍方的“種子資金”。于是小冊子編完,一位新的漢學家便誕生了。以后幾年,夏志清一邊在紐約州立學院教英文,一邊撰寫《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并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書出版的當年,他便轉(zhuǎn)到漢學重鎮(zhèn)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學,直至1991年退休。

夏志清的成名作文筆優(yōu)美,思路獨特,對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作出了全景式的梳理和描述,同時對大陸正統(tǒng)文學史家所忽視的一些作家作出了獨具一格的評價,如張愛玲、錢鐘書、沈從文等,而對魯迅、巴金、茅盾等大批左翼作家則抨擊大于贊賞。夏志清的這種“逆向思維”很明顯帶有冷戰(zhàn)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痕跡,即捧大陸批評家打壓的小說家而抑他們推崇的小說家。他號稱進行“去政治化”的閱讀和鑒賞,把文學回歸文學。其實,他帶入的是另一種“政治”,即傳統(tǒng)的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認為文學的道義和價值是以形塑完美的、本體的個人為最終目的。已在美國學界漸成大勢的新批評理論滲透于夏志清的字里行間,他對作品的語言和技巧分析有理有據(jù),而對作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則少有陳述,偶爾嘲諷有加。他在本書附錄的論文《現(xiàn)代中國的感時憂國的精神》非常敏銳地抓住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精神實質(zhì),顯示了大師的睿智,可是他又認為“感時憂國”(obsession with China)恰恰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內(nèi)傷”,造成文學的“庸俗政治化”,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總體水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夏志清作書的目的是為了介紹和張揚中國現(xiàn)代小說,而他的上述結(jié)論卻又落入美國漢學界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偏見的窠臼。

夏志清播下的種子使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成為美國漢學的一門“合法”學問,一批來自中國臺灣地區(qū)和中國香港地區(qū)青年學子壯大了研究這門學問的隊伍,李歐梵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1962年赴美,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zhí)教于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美國著名大學東亞系。李歐梵著述甚豐,尤以他1987年出版的成名作《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影響最大。因為魯迅在中國的名聲,魯迅作品在英文世界早有翻譯,零星的介紹與評價從魯迅活著的時候開始就延續(xù)不斷,如以研究明清小說而著名的哈佛大學教授韓南(Patrick Hanan)寫過關于魯迅小說技巧的文章,捷克漢學家米蓮娜(Milena)曾有分析魯迅短篇小說《藥》的典范英文論文,而夏志清之兄夏濟安和捷克漢學家普實克在左翼文學的框架下,對魯迅作品的革命意義都有獨特的闡述并頗有影響。李歐梵既對西方漢學前人的成果有揚有棄,又有與當時中國大陸魯迅研究中通行的簡單政治的圖解風氣論爭的意味,重筆描述魯迅真實的心路歷程,凸顯魯迅創(chuàng)作中復雜的文本性,從而還原魯迅作為文學家的形象。在李歐梵的筆下,豐滿的魯迅形象通過一系列的關鍵詞來展開,如否定、懷疑、探索、創(chuàng)造、自我犧牲、矛盾、心靈與存在的痛苦。從魯迅的生活(私人回憶和公共空間)到魯迅的文本,李歐梵精心勾勒了幾個充滿悖論的主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獨異個人”(loner)與“庸眾”(crowd)的同構(gòu)關系,以及其間所隱含的關于文化與社會改良的革命意義。魯迅投身于新文學的事業(yè),立即成為一個“獨異個人”,面對“沉睡的”大眾,魯迅作為“先覺者”的心態(tài)經(jīng)歷了嚴酷的現(xiàn)實考驗。這一心態(tài)轉(zhuǎn)移到創(chuàng)作之中,便是魯迅大量使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以及“回鄉(xiāng)”與“再遇”的故事結(jié)構(gòu)。從“幻燈片”的故事,到“鐵屋”的寓言,再到《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李歐梵以精準而又敏銳的細讀揭示了魯迅復雜悖論心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李歐梵看來,多元的魯迅不僅催生了魯迅創(chuàng)作中豐富的文本性,而且顯示了構(gòu)成文學現(xiàn)代性核心內(nèi)容的具有高度自我反射意識的主體性。李歐梵的書把魯迅拉下“神壇”,卻預示美國漢學魯迅研究乃至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春天的到來。

李歐梵的學術思路折射到耶魯大學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工作之中。他在1990年出版的專著《現(xiàn)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突破傳統(tǒng)文學研究的欣賞與評價的學術范式,以主題或問題為導引,以文本細讀和理論印證為方法,全面闡釋一個文學現(xiàn)象。從他的書名可以看出,對于現(xiàn)實主義這個統(tǒng)領中國新文學的中心詞語,他的重點不是對其進行歷史性的描述與評價,而在于揭示其作為文學理論的局限和實現(xiàn)于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矛盾。新文學中現(xiàn)實主義的理念,在安敏成看來,不光是對傳統(tǒng)中國小說美學的偏離,也是對西方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變異,它的兩個支撐點是中國知識分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把文學作為社會改良工具的普遍認同?,F(xiàn)實主義要求作家成為獨立而自為的文化批評者,同時把處于社會底層的眾多的“他者”納入自己的寫作體系??墒牵敻鞣N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學說和主義介入文學活動之中后,作家對現(xiàn)實主義內(nèi)在的個人主義意識以及對“他者”的膚淺同情都產(chǎn)生懷疑和不定。這種懷疑和不定心態(tài)的表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如魯迅、葉紹鈞、茅盾、張?zhí)煲砟抢飵缀鯚o所不在。所以,安敏成認為,現(xiàn)實主義應該理解為“限制的話語”,因為它豐富了新文學的文本性,而對新文學自我承擔的社會革命重任卻貢獻甚微。魯迅把現(xiàn)實主義定義為“多講別人”,初看是句戲言,背后卻是對新文學社區(qū)內(nèi)的各種社會關系的考慮,比如說作者和作為“他者”的人物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依此,安敏成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果說作者對人物對象的關系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懷,那么它是對被壓迫者的同情,是對權(quán)威人士的警告,還是對下層階級自主自立的教訓?現(xiàn)實主義作家對‘個人’的懷疑,是謙遜的表現(xiàn),還是傲慢的掩飾?這也就是說,現(xiàn)實主義作家為‘他者’寫作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幫助‘他者’,還是為了用標示和定義的方式而永遠地拉開與‘他者’的距離?”[2]安敏成應該算是首個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置于西方當代文論視角的美國漢學家,他以“為他者寫作”的棱鏡來考究革命文學,彰顯了革命文學多姿多彩的文本性,同時也糾正了夏志清所代表的漢學界對左翼作家的偏見和誤解,拓展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空間。

在安敏成的專著出版之際,一場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的爭議開始展開,其參與者人數(shù)之多、論點之尖銳在美國漢學界實為罕見。爭議的起因是以研究唐詩而聞名的漢學家宇文所安(Steven Owen)在美國著名文化、政治刊物《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發(fā)表的一篇長文,題為《什么是世界詩歌?》(What is World Poetry?)這篇文章本是宇文所安受邀為當代詩人北島的詩歌的英文新譯本《八月的夢游者》(譯者為英國漢學家傅博妮[Bonnie S.McDougall])寫的書評。宇文所安認為北島詩歌語言上有不少閃光之處,但其詩意的情緒宣泄猶如自己小學三年級時就已讀過的傷感詩歌,這是因為北島所寫的是一種沒有中國特色的“世界詩歌”,是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拙劣模仿,所以毫無新意。宇文所安寫道:“[北島]這些詩歌絕大多數(shù)可以自動翻譯。它們完全可以是譯自某一位斯洛維亞詩人,或是某一位愛沙尼亞詩人,或是某一位菲律賓詩人?!栋嗽碌膲粲握摺肥且环N可以旅行的詩歌。”[3]

宇文所安的批評可謂嚴厲,漢學界對他的回擊則更為迅猛。周蕾(Rey Chow)直接指責宇文所安的批評立場是東方主義的幽靈再現(xiàn),甚至說是種族主義的傲慢也不過分。她寫道:“宇文所安對‘世界詩歌’的鄙視起源于他自己的迷失以及他作為知識分子的身份焦慮。焦慮的原因是因為他為之貢獻一生的研究對象——過去的中國——正在他的眼前消失,使他成為被拋棄的主體?!盵4]現(xiàn)當代詩歌學者奚密(Michelle Yeh)對宇文所安的武斷同樣不滿,可是她回應的語氣比起周蕾卻委婉一些。她認為,宇文所安不了解中國現(xiàn)代史,對新文學的歷史語境更是所知甚少,把西方這個符號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實踐中剝離方式非常簡單粗暴,反映了一位傳統(tǒng)漢學家的“中國幻想”。同時,他也是一位先入為主的讀者,奉中國古典詩歌為準繩,否定北島的個人經(jīng)驗及其他詩中存在的大量中國元素,包括簡練的語言,省略的句法,疊加的意象和充滿悖論的詩意。其他爭議的參與者也對宇文所安的觀點從各方面展開批評,使宇文所安一時成為孤家寡人,和者甚少。這場沒有結(jié)論的爭議顯示了美國漢學界學者更新?lián)Q代的跡象,也促使了在當代西方文論的沖擊下中國文學研究學術價值與立場方法的加速變遷。因為宇文所安的名聲,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進入了其他美國學者的視野,客觀上促進了漢學和其他美國人文學科的交叉和交流。比如著名的比較文學學者大衛(wèi)·達姆羅什(David Damrosch)在西方比較文學危機的背景之下提倡新的世界文學的概念,從根本上顛覆了宇文所安把世界詩歌看成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同質(zhì)化的文本的看法,認為世界文學既有全球的視角,又有民族與國別文學的內(nèi)容;它不是尋求對“他者”的距離,而是擁抱對差異的體驗,把差異當作自我的互構(gòu)性元素。世界文學也不是所有文本的總和,而是文本流通和閱讀的產(chǎn)物,翻譯則是重要的促成部分。在闡述他的去西方中心化之后的世界文學新理論的時候,達姆羅什多次提到了關于北島詩歌的爭議,并細讀北島的不同英譯版本,反駁宇文所安的意見,說得有理有據(jù),[5]擴大了北島詩歌乃至中國當代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留學熱持續(xù)不斷地把大批中國青年學子送到美國。他們身懷大志,勤奮努力,很多人學成之后成為美國學術界和科學界的棟梁之材。雖然專攻人文學科的學生在全體留學生中的比例很低,但也有不少挾中美文化與語言優(yōu)勢的青年學子成長迅速,從90年代中期開始漸成大勢,劉禾(Lydia H.Liu)便是漢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之一。

1995年劉禾教授出版了她的成名之作《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以深厚的理論功力和獨到的分析視角而躋身于漢學研究的前沿。這部得獎的專著內(nèi)容豐富,以文學的現(xiàn)代性為主題,從翻譯實踐、經(jīng)典構(gòu)造、民族文學、國家話語和女性寫作等各方面討論早期新文學在中西文化的交叉空間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書中一個饒有興趣也是后來引起爭議的話題是關于國民性話語的起源。我們知道魯迅曾在《吶喊》的序言中總結(jié)性地描述了中國國民的諸多“劣根性”,如冷漠、缺乏同情心、愛面子、講調(diào)和、愛說謊等等,這些“劣根性”風行一時,不光是魯迅自己棄醫(yī)從文,以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社會改良工具的動力,也是早期新文學的道德基礎之一。劉禾把魯迅思想的源頭追蹤到美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于1896年在日本出版的小冊子《中國人的氣質(zhì)》,其中作者對中國人的道德品質(zhì)有不少反面,甚至是侮辱性地描寫,意在突出中國人是等待著上帝來拯救的可憐的臣民。把魯迅和一個史上無名的傳教士扯在一起,劉禾并不只是在梳理歷史的細枝末節(jié),而是要質(zhì)疑國民性批評的學術合法性,所以自然地受到一些學者尤其是國內(nèi)學者的批評。其實,劉禾用后殖民主義理論來審視中國的現(xiàn)代性話語有她獨到的一面,但不管魯迅是否真正受到阿瑟·史密斯的影響,魯迅也不是薩義德所說的“東方主義者”,因為他是在模擬,而不是模仿,即用借來的鏡子來映照自己和中國,來達到文化重塑的目的。他的思想的革命意義和真實性同樣毋庸置疑。

在我看來,劉禾書中的亮點在于討論作家蕭紅的章節(jié)。受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的催發(fā),美國漢學界對中國女性文學的關注亦早已開始,前有梅儀慈教授(Yi-tsi Mei Feuerwerker)于1982年出版的研究丁玲的專著《丁玲的小說》(Ding Ling’s Fiction: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后有1994年出版的由白露教授(Tani E.Barlow)主編的論文集《現(xiàn)代中國的性別政治——寫作與女性主義》(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Writing and Feminism),而劉禾的蕭紅研究則以論爭式的筆鋒把女性文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蕭紅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被埋沒的女作家,所以劉禾閱讀蕭紅的重點不在于“發(fā)現(xiàn)”蕭紅,而在于顛覆我們已習慣的蕭紅閱讀以及這個閱讀所產(chǎn)生的蕭紅作為抗戰(zhàn)作家的公共形象。劉禾認為,從蕭紅進入文壇那一日開始,男性批評家就把她納入民族文學的框系之中,大力渲染她的作品中的苦難農(nóng)村和抗戰(zhàn)主題,而對她的寓意深刻的女性敘事卻視而不見。比如蕭紅名作《生死場》中兩個中心人物王婆和金枝的命運變換。王婆一生貧苦,嫁過三個丈夫,孩子一個個死去,絕望之中曾企圖自殺,日本鬼子的到來喚醒了她的民族意識,最后成為一名抗戰(zhàn)游擊隊員。金枝也是個命苦的女人,遭受丈夫的打罵,沒有過一天好日子,后來受生活所逼在哈爾濱做了妓女??墒钱攧e人勸說她回村抗日時,金枝拒絕聽從,并發(fā)出驚天動地之言:“我恨日本人,也恨中國人?!痹趧⒑炭磥?,金枝的這句與世不合的“錯誤”言論代表了一種本真的女性意識,它來自女性痛苦的身體經(jīng)驗,代表了女性文學和民族文學的張力乃至對抗。在很大程度上,金枝也是蕭紅本人的映像,所以蕭紅一直是民族國家話語既認可又排斥的“另類”作家。[6](P199-211)劉禾如此精辟的論述堪稱典范,為后來學者“再讀”女性文學文本以及重寫文學史的努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周蕾教授(Rey Chow)是另一位成就卓越的華裔漢學家。她來自香港,先后在明尼蘇達大學、布朗大學任教,目前是杜克大學的講席教授。周蕾理論嫻熟,文風銳利,敢于言說,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當代女性主義理論、中國電影、后殖民理論和文化研究等領域都有著作問世,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周蕾文選》(The Rey Chow Reader),這是當今學者難得的禮遇。以學科交叉影響的程度而言,周蕾的名聲超越漢學,是真正的世界性的學者。

周蕾1995年出版的研究中國當代電影的專著《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Sexuality,Ethnography,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是她早期專注于漢學研究的代表作。這本書把當時風行于西方世界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作為考察對象,以電影的視覺性為切入點,通過對電影文本細致入微的分析,解說一系列寓意豐富的主題,如社群、民族、本源、愛戀、革命、鄉(xiāng)間、自然和性別。她認為,《老井》、《黃土地》、《孩子王》、《紅高粱》、《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些代表了第五代導演最高成就的影片在總體上貢獻了一部中國的“新民族志”,一部向世界描述中國的文化與歷史軌跡的史詩。在這些影片精致而傳統(tǒng)敘事的后面,并不是鎖定自我的文化鄉(xiāng)愁,而是面向未來的開放性的精神追求。在分析第五代導演的革命性的電影語言時,周蕾使用了后殖民主義理論中重要的“文化翻譯”的概念,即文化之間的內(nèi)容表述和視角轉(zhuǎn)換。第五代導演在呈現(xiàn)中國故事時大量借用了西方的電影表現(xiàn)手法,可他們并不只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進行本土化的變異,制造嶄新的美學效果。比如張藝謀在《菊豆》中對“男性凝視”(male gaze)理論的運用。菊豆在染坊的馬棚洗澡,楊天青在木板墻上鑿個洞偷看菊豆,銀幕上是他的眼睛的特寫。這種偷窺是西方電影中常見的鏡頭,也是電影美學的重要范疇,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甚至把整個電影美學歸納于男性偷窺的欲望和體驗。菊豆意識到楊天青在偷窺,她卻轉(zhuǎn)身把裸露的前胸展示給楊天青和觀眾,然而我們看到的是菊豆傷痕累累的身體和她含淚欲下的表情。周蕾寫道,在這場偷窺和被偷窺的鏡頭交換中,我們體驗的不是美感和欲望,而是同情和憤怒,是輝煌的主體性的呈現(xiàn)。[7](P65-70)從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漢學界對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以及其之前、之后的中國電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研究者眾多且成績顯著,作為首發(fā)者之一的周蕾功不可沒。

以上對美國漢學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描述是基于筆者個人的治學經(jīng)驗和粗淺印象,難免掛一漏萬,不足為史。當然,有影響的學者還有很多,如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王德威、唐小兵、劉康、魯曉鵬、張英進等,但這超出了本文的篇幅。一門學科的興旺,需要時勢的升托,更需要杰出學者的貢獻。中國國運的變遷直接影響到海外漢學的興衰,所以近年來由于中國國力的提升,美國的漢學一直在“加熱”,而大批華裔學者的加入更為之錦上添花,使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成為其中的“顯學”??梢灶A料,在美國寬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里,這門“顯學”必將繼續(xù)開花結(jié)果。

[1]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去世,曾慧眼識得張愛玲價值[N/OL].新浪網(wǎng)[2013-12-31].http://book.sina.com.cn/news/a/2013-12-31/0905586061.shtml?from=wap.

[2] Marston Anderson.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26.

[3] Steven Owen.What is World Poetry? [J]New Republic,1990(19):28-32.

[4] Rey Chow.Writing Diaspora: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3.

[5] David Damrosch.World Literature,National Contexts[J]Modern Philology,2003(4):512-531.

[6] Lydia H Liu.Translingual 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99-211.

[7] Rey Chow.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Sexuality,Ethnography,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A Feast of Textuality:Innovations and Pivots in Literary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Sinology

LI Di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rts with C.T.Hsia’s monograph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and continue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scholars such as Leo Ou-fan Lee,Julia Lin,who have establish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l(fā)egitimate” field of inquiry in American Sinology.Since the 1980s,the field has gone through periods of rapid growth during which a new generation of scholars,benefiting from the explosion of Theory and its expanded notion of textuality in particular,have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merican Sinology;realism;post-colonial theory;feminist criticism;cultural translation

2017-04-20

李點(1962—),男,湖南常德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席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I206

A

1008—1763(2017)04—0113—05

猜你喜歡
夏志清漢學魯迅
魯迅,好可愛一爹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增刊征稿啟事
魯迅《自嘲》句
喜 歡
月光里,三十年的魚雁
當“漢學”被綴以“主義”:漢學主義筆談
她曾經(jīng)來到魯迅身邊
夏志清的學術貢獻及其遺產(chǎn)
诸城市| 霍邱县| 卢氏县| 茶陵县| 黄石市| 平度市| 黎川县| 政和县| 临夏市| 东安县| 科尔| 大余县| 梁河县| 兰溪市| 甘洛县| 淮南市| 连州市| 离岛区| 左权县| 安图县| 密山市| 农安县| 沁源县| 绥滨县| 中阳县| 温宿县| 东方市| 大悟县| 丰城市| 怀远县| 格尔木市| 刚察县| 天峻县| 江永县| 达尔| 蓝山县| 邯郸县| 荆州市| 禹州市| 石狮市|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