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斌斌
還“略讀課”以本來面目
□ 張斌斌
略讀課是一種課型。它前承精讀課,后啟課外閱讀,課時有限,需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指導,刪繁就簡。略讀課教學的目的是培植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參照閱讀提示、緊扣單元重點、借助《同步閱讀》等教學策略的輔助下,略讀課能幫助學生歷練閱讀技能,拓展閱讀范圍。
略讀課 意識 定位 策略
自人教版實驗教材編排了略讀課文以來,小語界關(guān)于略讀課文教學的研究與爭論就從未停止過。在理論探討層面,由于對“略讀”“略讀課文”“略讀課”的概念及邏輯關(guān)系長期曖昧不清,論者常常有意無意地按需取義,偷梁換柱,以致很難達成實質(zhì)性的共識或討論;在教學實踐層面,更是存在諸多問題:精細化,將略讀課當成精讀課上,并且內(nèi)容層層加碼,花樣不斷翻新;剝離化,以為略讀課文專司略讀方法,將略讀課上成略讀技能訓練課;隨意化,忽視必要的教學指導,或干脆棄而不教不學??傮w而言,在創(chuàng)新思潮和應(yīng)試教育的雙重影響下,略讀課教學的現(xiàn)狀可謂是“沉疴未除,又添新憂”,離教材編排的初衷似乎漸行漸遠。
新文化運動時期,葉圣陶與朱自清合著了《精讀指導舉隅》和《略讀指導舉隅》,主張建立精讀課與略讀課相結(jié)合的課程框架,并在《略讀指導舉隅》的序言中明確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jīng)驗,應(yīng)用這些經(jīng)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略讀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只須提綱挈領(lǐng),不必纖屑不遺,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肆應(yīng),所以叫作‘略’?!奔氉x可見,此處的“略讀”二字并非指閱讀方法,而是對課程形態(tài)的描述。
人教版教材編輯沿襲了這個思路,將課文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督處熃虒W用書》也提示了編者意圖:“安排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于閱讀實踐,逐步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汪潮教授曾為“略讀課”正名:它是一種課型,指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半獨立地閱讀課文,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通俗地講,是一種“教略學豐”的課——減略教師的教,增加學生的學。
(一)擺渡意識
略讀課前承精讀課,后啟課外閱讀。精讀課和略讀課互為關(guān)聯(lián)、互相照應(yīng)。略讀課教學能否順暢到位,首先取決于精讀課的教學效果,其次要瞄準與精讀課相對接的教學點,從閱讀方法的遷移和閱讀技能的訓練著眼。略讀課的另一個功能是實現(xiàn)向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將學生引向課外閱讀的彼岸。
(二)取舍意識
略讀課一般都是1課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吳忠豪教授說,精讀課文擔任著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讀課文則為用“法”服務(wù)。為了確保教學效率,略讀課需要教師圍繞這個“法”字刪繁就簡,學會取舍,進行簡約化設(shè)計:教學內(nèi)容必須簡明,教學結(jié)構(gòu)必須簡單,教師行為必須簡練。
(三)實踐意識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植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養(yǎng)成閱讀習慣。作為精讀課之后的略讀課,正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訓練場。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正成為新時尚。但缺乏獨立思考的合作分享是沒有學習意義的,甚至是危險的。因此,略讀課首先要保證學生獨立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有自讀自悟的機會。
(四)指導意識
當略讀成為一項教學活動時,作為教師應(yīng)該發(fā)揮其必要的引導與指導的作用?!堵宰x指導舉隅》有言:“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lǐng),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lǐng)?唯恐學生對于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jié)果所得很少。”
筆者嘗試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為例,談?wù)劼宰x課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參照“閱讀提示”,嘗試獨立閱讀
人教版教材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都有編排一段過渡語,提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如《猴王出世》的閱讀提示:“提起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你想知道他最初是什么樣兒的嗎?讀了下面這篇課文就能找到答案。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跟同學、老師討論。如果有興趣,還可以讀讀《西游記》?!?/p>
通過前面精讀課文的學習,學生應(yīng)該完全有能力依托這段閱讀提示嘗試獨立閱讀。在這個初讀階段,學生必然會遇到一些閱讀障礙,比如本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理解詞句的意思是有較高難度的。因此,這種閱讀形勢也必然要求學生自覺調(diào)動原有經(jīng)驗,運用在精讀課上學過的“猜讀”“跳讀”等略讀方法,以解決在閱讀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正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后,教師可安排一個反饋環(huán)節(jié):梳理課文脈絡(luò),概括主要情節(jié);征詢在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策略二:緊扣“單元重點”,歷練閱讀技能
本冊第五組課文的單元重點是:“通過體會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興趣的目的?!睙o論是精讀課還是略讀課,都必須緊扣并落實教材編寫的單元重點,但教學策略互逆。精讀課宜用歸納法,即在學生初知大意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通過研讀人物言行歸納對人物的認識;而略讀課宜用演繹法,即在學生初知大意的基礎(chǔ)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特點進行研讀交流以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前者重在學習閱讀方法,而后者重在遷移鞏固。
本課教學可以“為何是石猴成為猴王”為話題展開交流,引導學生再讀文本,發(fā)現(xiàn)石猴的王者品性并到課文中尋找相關(guān)詞句來佐證。這個佐證的過程就是學生實踐運用“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這一具體閱讀方法的過程。而教師的任務(wù)就是在學生交流時穿針引線,通過精當?shù)狞c撥來深化方法運用及閱讀理解。
策略三:借助《同步閱讀》,引導拓展延伸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時間和精力都是個常數(shù)。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制約因素,盡可能地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盡可能地不要布置學生難以完成的任務(wù)。比如在進行本組課文的拓展延伸時,如果將與課文相關(guān)的《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都一股腦兒地推薦給學生,其閱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材配套的《同步閱讀》是首選的拓展讀物。與本課相對應(yīng)的同步閱讀文章有三篇,以一帶三,布置閱讀作業(yè)。至于學生還會不會再進一步去讀整本的書或者原著,那就完全取決于學生現(xiàn)階段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志趣了,不宜硬推強求。
拓展延伸作為略讀課的收尾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時要與前面的教學一脈相承。教師首先要對閱讀方法作總結(jié)和提醒:閱讀故事類的文章,一定要關(guān)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特別是人物的言行細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1]葉圣陶,朱自清 .略讀指導舉隅[M].北京:中華書局,2013:2-3.
[2]汪潮 .“略讀課文教學”界說及策略[J].小學教學設(shè)計(語文),2012,(25):6-9.
(浙江省義烏市宗澤小學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