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黑天鵝》是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作為導演的美國電影,該部電影拍攝于2010年。電影《黑天鵝》用多種電影的表現手法構筑了主人公妮娜的命運的悲劇色彩。充分展示了妮娜在與莉莉過分競爭過程中,她的真正性格得到了壓抑,在壓抑到了極端情況下,妮娜終于完成了蛻變,她變成了一只黑天鵝。最終,尼娜認識到了,這個黑天鵝才是真實的自己,尼娜的蛻變過程是非常痛苦的。這部電影也就注定了妮娜的悲劇色彩。
關鍵詞:《黑天鵝》 悲劇 電影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J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09-02
1 電影一般意義上的悲劇人物特征
1.1 結局悲慘型的悲劇人物
結局悲慘型的悲劇人物通常指的是,在電影的開頭中,這樣的人物往往是活得、過得最開心與最富足的。沒有任何要發(fā)生悲劇的跡象。這樣的人物往往代表著社會的一種正能量,比較適合觀眾的審美品位,觀眾一般也普遍認為這種人物的結局應該是會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并且,一般的電影導演在設計具體情節(jié)推動的過程中,往往讓這樣的人物把他或者她的正能量完完全全地、不留余地地體現在電影的情節(jié)中,并且在這些情節(jié)的過程中,往往不容易被觀眾認出來,這樣的角色最終會走向最相反的一面。悲劇色彩往往發(fā)生在最后一幕或者一個偶然的事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類人物正在實施某種正能量的行為。就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電影拍攝的畫面突然急轉直下,把這樣的一個悲慘結局呈現在世人面前,很多情況下,這樣的結局是很悲烈的,但往往觀眾也比較能接受,因為這樣的電影,往往吊足了觀眾的口味,給觀眾一個悲慘的背影。
不可否認,很多電影的表現手法都是借助了這樣的悲情色彩來進行的,這樣的悲情描寫與悲情過程往往也是最驚心動魄的。一個悲情電影,如果沒有幾個英雄式的人物為某項事業(yè)獻身,這也不是悲情電影的常貫表現手法。通常情況下,每一部悲情電影,總是要有幾個英雄式的人物為了某項有利于大多數人的事業(yè)或者事情來體現出自己巨大的奉獻精神,沒有這樣的奉獻精神的電影,即便整個電影結局中,全部的主角都死完了,也不會起到悲劇電影的效果。悲劇效果必須依照某種人們不能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就曾經坦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壞了給人們看。事實也確實如此,只有美好的東西被毀壞了,人們才有有心疼的感覺,人們才會有心碎的感受,如果本來就不是一個美好的事物或者本來就是一個骯臟的事物,即便人們把它毀壞了,也不會激起人們半點的同情心,其實也是說的一個道理。
1.2 反差對比型的悲劇
這類的悲劇往往是最令觀眾心痛的,這類悲劇大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惡人有了好的結果,好人吃了大虧。就是說在這樣的悲劇電影里,作惡多端的人往往最后的結果是好的,沒有任何悲劇的意思,而好人的下場往往是最慘的。這樣形成的一個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構成了一個電影悲劇的主色調。
第二,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出現不同的或者截然相反的結果。其實,這類悲劇電影大致可以這樣描述,比如說,在某個年代自由經商可以掙到很多錢,而且合情、合理、合法,受到官方和民間的一致贊成與褒獎。而在另一種社會環(huán)境之下,經商行為就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巨大阻力,人們總是認為經商是投機倒把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以至于同樣的經商行為在不同的社會大背景或者大環(huán)境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是一種對比反差型的悲劇電影。
第三,好人與好人的結局對比電影。一般而言,一部悲劇電影往往要犧牲掉幾個好人,也就是我們上述中所說的,符合人們正常價值判斷標準的人,在一個社會中能夠帶給人們正能量的人。這樣的好人往往在電影中就是扮演一個拯救社會不公平事件或者救人于水火中的角色,但不可否認,有的悲劇電影,同樣的兩個好人或者好角色,其結局往往一個是極好的,一個卻是出乎人意料的壞的。所以說,這樣的電影往往是把好人的結局對比給觀眾看,營造一種好人下場對比的悲劇來,這樣悲劇電影的震撼感往往也比較強烈。其實,悲劇電影之所以悲劇,或者主人公之所以走向了悲劇的道路,大多是都是因為有了可以比照的對象或者可以對比的對象才能把這種悲劇更加形象地表現出來,很難想象在一個沒有對比的電影里,悲劇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悲劇電影,往往不是好人與好人的下場或者結局對比,就是好人與壞人的下場對比,只有對比才有有強烈的反差感,在這種反差感中,人們才會有悲劇的感覺,否則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風順或者水到渠成,那么這樣的電影的情節(jié)的設計也就平淡無奇了,不足以吸引人們的好奇心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電影就不再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了,更不是一部悲劇電影了。
1.3 社會大制度制造悲劇
這通常是電影或者小說劇本中經常用到的一種表達手法。在這種表現手法里,或者在整個的電影里,往往并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也許每一個好人都有壞的一面,也許每一個壞人也都有好的一面,但這樣的現象給人的感覺是,無論好人抑或是壞人總有原因,總有值得同情或者理解的一方面,也就是說也許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或者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都會這樣行為,這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最直觀的表達方式。
比如說,在某一個社會環(huán)境很惡劣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好人的同時又是一個壞人,比如說,一個窮人在極端情況下也可能做偷糧食或者害人的事情,但她或者他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也許是為了給更窮的人以口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哪有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哪里有絕對的壞人呢?就沒有一個判斷的基準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這些人之所以逐漸地失去人性或者沒有了良心,并不是他或者她心甘情愿去這樣做的,而是因為社會環(huán)境逼迫的。但即便這樣,這樣的電影情節(jié)設計依然能背觀眾們理解,觀眾們在一定程度上也絕對認可這是一個悲劇型的電影,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在這種社會制度之下變的不再是一個有道德底線或者人類底線的人了,而是變成了一個惟利是圖,或者沒有了人之為人的底線的人。
但在觀眾的內心中,人之所以被毀,也算是因為社會大環(huán)境所致,是社會大環(huán)境改變了人,人沒有了人之為人的本錢,這才是最大的悲劇。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選擇這樣或者那樣的社會行為,已經不是人們在當家了,而是總有一種莫名的、無知的力量在推動著你往前走,人們被迫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并不適合人們正常判斷標準的事情來,這些都是因為人們的行為總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控制,社會大環(huán)境逐步地引導著人們選擇惡的行為或者不好的行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所人不利己的行為,人們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沒有了最根本的價值判斷標準,成為了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行尸走肉,這才是一個電影最大的悲劇表現。
2 妮娜的悲劇成因分析
2.1 妮娜的雙重性格
妮娜是一個芭蕾舞演員,妮娜在平時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都是一只白天鵝,溫順、沒有絲毫的叛逆感。尤其在媽媽的呵護下,妮娜更是受盡了媽媽的呵護和關愛。托馬斯是著名的導演,在他安排的一個表演節(jié)目中,他讓妮娜扮演黑天鵝的角色,與同為芭蕾舞演員的莉莉同臺競爭。其實,盡管在平時的生活中,妮娜經常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特點是溫順、柔和的,但妮娜對于自己的演藝事業(yè)有著出奇的好勝心,這種好勝心特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妮娜以自己的演藝事業(yè)為中心。妮娜的好勝心很強,她從來不希望有人能夠在芭蕾舞方面可以超越她。為此,妮娜在從小時候開始就注重鍛煉自己的這種好勝的性格。妮娜深深的知道,自己只有通過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自己在芭蕾舞的表演上更生別人一籌。而另一點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妮娜的這種性格與媽媽對她的細心呵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媽媽總是把妮娜當成小孩子來對待,盡管妮娜都已經長大成人,媽媽總是把她當成一只白天鵝來對待,媽媽希望妮娜永遠生活在無憂無慮的世界中,事實上妮娜也在逐漸地按媽媽的要求來塑造自己,妮娜在生活中,表現的一如既往的平靜、祥和,在外人看來,妮娜就是一只天真無邪的白天鵝。
第二,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中,妮娜的刻苦程度。芭蕾舞的競爭是一場激烈的競爭,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可以出現,也就是說,莉莉與妮娜在表演芭蕾舞的時候,孰優(yōu)孰劣是一眼就可以比較出來的,沒有絲毫可以偽裝的地方,客觀來說,即便在妮娜的心中,莉莉也是一個絕對的黑天鵝的最佳人選,莉莉天生有著黑天鵝的種種特質??墒牵菽仁且粋€不服輸的女孩子,盡管她深深的知道,自己在天賦上也許真的比不上莉莉,但妮娜同樣堅信,通過自己的加倍努力一定可以超越莉莉。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性格的支配下,妮娜一步一步地想要改變自己骨子里的那種白天鵝的氣質,也正是在逐步地改變或者打造自己的過程中,莉莉悲劇地發(fā)現自己實在太難以突破這種白天鵝的束縛了。
2.2 性格認知的痛苦
白天鵝象征著純潔、美好、沒有半點瑕疵,黑天鵝象征著陰險、狡詐。而在托馬斯要求這兩個芭蕾舞演員表演的節(jié)目中,恰恰要讓妮娜表演黑天鵝。妮娜的好勝心極其強烈,而妮娜又確確實實生活在一個白天鵝的世界中。妮娜對自己白天鵝的認知主要來自于母親的教導,按我們的說法或者認識,妮娜的母親簡直對妮娜的愛就是一種溺愛,妮娜的母親從來不管妮娜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只關心自己是不是對妮娜盡到了義務。這種義務在妮娜母親看來,是作為一個母親必須完成的,責無旁貸的義務,正是在母親的這種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關愛之下,妮娜在性格塑造方面,也就漸漸地朝著母親培養(yǎng)和關愛的方向發(fā)展了。
在母親的眼里,妮娜永遠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妮娜需要關愛,需要被母親像疼愛一個嬰兒一樣去疼愛,這就徹底地讓妮娜淹沒在了母親的無盡的關懷之中,沒有了任何的自我,妮娜在生活中,沒有任何自己的空間,妮娜沒有自己的發(fā)言權,妮娜總是沉浸在母親的溺愛里,逐漸地在母親的這種關愛里,妮娜沒有了自我。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妮娜的在事業(yè)上或者在芭蕾舞上的好勝心一直伴隨著她,這與母親對妮娜的過度愛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與莉莉的同臺競爭中,尤其是在后臺準備過程中,妮娜是極其痛苦的,一方面,妮娜需要突破自己的對自己的認知,另一方面,妮娜需要完成從白天鵝向黑天鵝的演變,這就導致了后來妮娜在痛苦的深淵里越滑越遠的原因。妮娜在從白天鵝向黑天鵝的演化過程中是非常痛苦的,在任何一個影響妮娜向黑天鵝演化的事件中,妮娜都顯得異常痛苦,妮娜在這樣的事件中是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她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任何張力,任何影響妮娜改變自我的事件在妮娜這里都變得異常艱難。其實這些也都是導演的良苦用心,導演實在太想通過這種形式來達到,讓演員完成自我蛻變的過程。在電影的各種色差對比中,我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妮娜在把自己原來的性格放棄的過程中,那種痛苦與無助,把自己從一個白天鵝幻化成黑天鵝的過程是妮娜悲劇的真正寓意。
2.3 妮娜如何毀滅自己
妮娜最終是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毀滅自己的,妮娜在于莉莉的同臺競爭中,妮娜逐漸地認識到,莉莉真的是黑天鵝的化身,無論莉莉在平時的生活中或者在試鏡表演的過程中,莉莉總是有一股陰險狡詐的氣質,而這些恰恰是黑天鵝必須要具備的氣質。
黑天鵝的表演者必須陰險、狡詐、做事不計后果、沒有任何同情心,這些又恰恰是妮娜最欠缺的,無論在什么時候,妮娜總是具有白天鵝的氣質,白天鵝純潔、善良、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傷感,妮娜的性格恰恰就是這樣的,妮娜就是典型的白天鵝氣質。
為了能夠把莉莉打敗,妮娜逐漸地在生活中尋找自己黑天鵝氣質的那一面,妮娜逐漸地開始討厭自己,厭煩這個現實中的自己,她對自己白天鵝的氣質有著難以言表的憤怒和討厭,妮娜越來越不能接受自己白天鵝的一面,她逐漸地尋找自己黑天鵝的因素,在生活中,妮娜故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對自己的生活有任何節(jié)制。她逐漸或者盡量讓自己變得沒有一點同情心,沒有半點善良的心,妮娜確實也是這樣做的。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在改變自己的時候多是痛苦的,尤其是把自己改變成一個原來就不是自己的人,也就是說把自己改變成與原來的自己截然相反的人,這個過程更加是痛苦和令人不安的,妮娜也是這樣。
電影中,妮娜的腳趾甲分裂成了兩半,其實這些都是導演有意刻畫的細節(jié),表明了妮娜性格的分裂,妮娜在認知自我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我,沒有了自我,變成了一個事實上的性格分裂的人。在多次的情景對比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對這部電影的良苦用心,比如說,在一個空曠的房間里,妮娜的房間的整個布局都是白色的,她的床、被褥、房間的色調都是白色的,而妮娜獨自一人穿著黑色的裙子,這些情景的設計都是導演的良苦用心,都是在暗示妮娜失去自我的同時,也徹底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這恰恰是這部電影的悲劇所在。
參考文獻:
[1] 段曉涵.電影《黑天鵝》的女性身份建構電影《黑天鵝》的女性身份建構[J].電影評介,2016,(14).
[2] 張大磊.解析電影《黑天鵝》的色彩印象以及女主人公的性格成長[J].電影評介,2016,(3).
[3] 黃倩.《黑天鵝》:徘徊于善惡之間的悲劇心理學電影[J].電影評介,2016,(4).
作者簡介:劉艷影(1993-),女,漢族,籍貫: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英語,在讀本科生。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