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教育考試制度的改變,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角色也隨之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由傳統(tǒng)的“教師教”轉變?yōu)椤皩W生學”,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各種新角色。
關鍵詞:教師角色 傳統(tǒng)教學 調整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05-02
1 師生關系的變化及教師角色嬗變的必要性
在新的教育秩序中,師生關系已發(fā)生了變化,“這種關系將更少的體現(xiàn)為有知識的教師指導無知的學生,而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一個群體在共同探究有關課題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學生可能對老師的權威‘延緩信任,相反通過行動和交互作用向教師‘隨之產生的能力開放。相應的,教師將‘樂于面對學生,與學生一起探究所達成的共識(小威廉姆,2000)?!苯⑵降鹊膸熒P系是確認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前提,是師生進行交流的基礎。此外,在現(xiàn)代教育多元化背景下,“教師必須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等‘對癥下藥,以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他自己的特點、類型和風格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催力巖,2001)。為此,教師角色必須做出適應新的多元化教育的轉換,樹立新的學生觀和教學觀。
在中國的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中,教師起著核心的作用,控制著學習的方向和發(fā)展,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和考試是中心,學生是被動的服從,學生跟著考試指揮棒走。這樣造成學生缺乏獨立自主性以及學非所需和學非所用的情況。在課堂上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沒有實踐的機會。隨著外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和當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改變,比如,不再發(fā)放四、六級考試合格證書。外語教學已由“教師為中心”變?yōu)椤皩W生為中心”,并且注重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和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外語學習的任務是“學”而不是“教”。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
因此,我們應該逐漸改變教師角色,倡導基于師生“交互主體關系”的教學。在這種教學中師生雙方是雙向的、互動的、交互主體的關系。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合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和教學的現(xiàn)狀,也迫切要求大學英語教師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2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新角色
2.1 課堂結構的構建者和創(chuàng)造者
傳統(tǒng)的教學計劃控制下的教學模式通常壓抑了學生的革新化成長,扼殺了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出現(xiàn)。而目前已逐漸取消了四、六級考試合格證的發(fā)放,并且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則有較大的運作空間和時間。開放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新課程的特點。作為教師應具備創(chuàng)設校本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和開發(fā)校本教育資源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能夠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它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骄渴綄W習,發(fā)展了學生專心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愿望。同時,教師也應具有構建課程計劃,實事求是地調整、建立課程結構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應根據本地區(qū)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教學目標的基本組成部分與分類,設置綜合課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礎,良好的目標應該是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教師應該熟悉教育目標分類學,并能夠創(chuàng)設體現(xiàn)學生整體發(fā)展的目標,及區(qū)分不同復雜程度的目標。因此,教師只有扮演好課程結構的構建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才能實現(xiàn)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2.2 知識更新的設計者和實驗者
傳統(tǒng)的外語課程通常以講授語法知識為主,以考試為中心,所以方式較為死板。因此授課的方式和課程的難度和深度造成部分學生興趣的上市和學習的失敗。目前我們的教學內容應該與學生的生活方式及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實際需要聯(lián)系。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展要求結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實際,將課程內容生活化,注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使課堂教學更富于生活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設計活動,而這種活動并非臆想的,而是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和行動研究,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設計與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只注重書本內容,照本宣科。因此,當前的外語教師必須具備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化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2.3 激勵促進者
Breen和Candlin認為,在交際教學法中教師有三個角色,即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參加者以及作為一個研究者和學習者。教師作為學生的激勵者要著重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參與。除了營造有利于外語學習的氣氛,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方法等常規(guī)辦法之外,還要從個性全面發(fā)展的角度,研究不同的動機及其激發(fā)機制,探討處理動機的變化。首先相信自己的學生,多鼓勵、激勵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興趣,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敖處熯€應建立寬容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平等和諧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下學習,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增加自我效能感”(顏丙峰,劉輝,2003)。但也不能再活動中給予學生過多的提示和幫助,否則有可能抑 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外語教師的激勵功能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對外語的興趣,因為興趣的力量是無窮的。劉潤清教授說過:“No matter how good the teacher is,nothing happens if the students refuse to learn”這就要求教師把自己的外語學習經歷,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結合到教學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學生的進步通常都是通過不斷地犯錯誤,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中取得的,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怕犯錯誤。久而久之,學生運用外語的過程中錯誤會越來越少,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2.4 評估者
作為評估者,是指在學習活動后,教師評估學生的表現(xiàn),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成敗之處,并作出糾正。美國課程理論家斯塔佛爾比姆(D.J. Stufflebeam)的觀點:“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由于傳統(tǒng)的評價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往往是用“過級率”作為評價中的硬性指標。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以“過級率”來評價學校,學校以“過級率”來評價教師,忽略了對教師成長發(fā)展過程的評價,挫傷了教師自我發(fā)展的積極性。而目前取消四六級考試合格證的發(fā)放,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新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這必然要求教師將評價重點由終結性轉向形成性和過程性。因此,教師自身必須要樹立評價促進發(fā)展的新的評價觀;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端反思,建立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以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發(fā)展和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要求。
3 結語
由于當前考試制度的改變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的改變,外語教學已由“教師教”變?yōu)椤皩W生學”,外語教師的角色較之傳統(tǒng)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師作為構建者、設計者、管理者、引導者、激勵者和評估者,這幾種角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相互關聯(lián)、相互轉換的。因此,外語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具體教學活動的需要,綜合運用各種不同角色,揚長避短,才能創(chuàng)造出最佳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的時代,外語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外語教師也必將走出傳統(tǒng)的角色,繼而扮演新的角色。實現(xiàn)教師角色轉變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外語教學對于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外語教師應盡快調整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摸索和探究外語教育,促進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更趨于現(xiàn)代化、科學化。新的世紀需要更多更好,更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外語教師將會發(fā)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Breen,M. and Candlin, C. 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 1980,(2): 89.112.
[2] 霍力巖.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教育研究,2001,(3).
[3] 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 (美)斯塔佛爾比姆.方案評價的CIPP模式.見: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批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89,301.
[5] 小威廉姆.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84.。
(6)顏丙輝,劉峰,教學交往中的認知偏差及矯治[J].教育研究,2001,(3).
作者簡介:何丹,女,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育論。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