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心生++卞建華
【摘要】林語堂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他自幼深受東西方文化熏陶,其英語思維能力以及英語寫作能力更是卓爾不群,享譽世界。本文選取《半部韓非治天下》,探討林語堂如何運用現(xiàn)代性批判精神和雙語思維,以不同語種的讀者群為對象,從多角度、多視角去宣揚韓非的“法家”思想,并借古喻今,古為今用,吸取中國“法家”文化之精髓,為中國的貧窮落后“把脈”。
【關(guān)鍵詞】林語堂 雙語思維
林語堂自幼深受東西方文化熏陶,英語思維能力以及用英語寫作的能力更是卓爾不群,令當(dāng)時的中國作家望塵莫及,無法逾越。林語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無法譯成英文,英文也好到無法譯成中文,兩者都是爐火純青”。
一、林語堂自譯英文作品的特點
林語堂自譯了部分英文作品。其中就包括這篇《半部韓非治天下》。王正仁和高健對林氏自譯英文作品的特點作了如下歸納:“一,從中英兩種文本的內(nèi)容與文字的詳略來看,多數(shù)是英文較其原文更豐滿;二,有時由于表達場合的改變,中文反而簡略;三,雙重文本中凡我國民族特色特別強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為詳盡,反之,外國特色重的則中文部分簡略;四,遇到涉及中國當(dāng)時政局過于直接或過于強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簡略;五,根據(jù)不同的讀者對象而在內(nèi)容上靈活替換;六,只管主要內(nèi)容,全然不顧細節(jié);七,只保留個基本意思,其余隨興所之,自由發(fā)揮”。林語堂有些中文幾乎是英文的全譯,有些幾乎是重寫,主要意思大致相同。而此篇《半部韓非治天下》就是幾乎采用重寫的方式來完成的。這也基本符合王正仁和高健對林氏自譯英文作品的特點分析。
二、兩種版本的比較
1.從中英兩種文本的內(nèi)容與文字的詳略來看,多數(shù)是英文較其原文更豐滿。這兩種版本都引用豐富的論據(jù),論點明確,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但是英文版本篇幅較長,敘述詳細,據(jù)統(tǒng)計足有3000多詞,而中文版本篇幅短小精悍,只有700多字。
作者向西方人講述了韓非子的思想對于中國的影響之大,可以和西方人熟悉的蘇格拉底相媲美,這兩個人不僅都具有豐富的法律哲學(xué)思想,而其凄慘的人生結(jié)局也幾乎相同,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主張,飲毒而死。
他向西方讀者詳細介紹了韓非子這個人物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并全面分析了韓非子“法治”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用西方人所熟悉的“蘇格拉底”來和韓非子相比較,一下子就拉近了西方人對于韓非子的認知度。
2.有時由于表達場合的改變,中文反而簡略。這兩種版本的較大差異,固然有發(fā)表兩種版本時面對的讀者群體的變化的原因,還與當(dāng)時國民黨政府的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囿于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既能避開國內(nèi)檢查制度的干擾,自由寫作,又能向西方傳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隔閡(彭昕 2013)。
3.雙重文本中凡我國民族特色特別強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為詳盡。反之外國特色重的則中文部分簡略。作者用詳盡的筆觸,擺論點,列論據(jù),詳盡介紹韓非的“法家”之“法治”思想,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明“法治”并非西方國家獨有,中國自古代始,就有“法治”觀念,并且遠遠早于西方社會的法律政治制度。
4.遇到涉及中國當(dāng)時政局過于直接或過于強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簡略。林語堂從“棄道德改良”、“法治勝于人治”、“法律面前人人一切平等”及其“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全面論述韓非的法家思想,向西方讀者展示了韓非的民主思想。而“法律面前人人一切平等”和“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中文版本中幾乎沒有提及,這是因為在當(dāng)時的中國,言論自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在中文版本中,林語堂只談“棄道德改良”,呼吁“法治勝于人治”,喚醒民眾之麻木。
5.根據(jù)不同的讀者對象而在內(nèi)容上靈活替換。英文版本開篇就引用了一位美國人為中國“病情”提供的治療方案,而在中文版本中,則是說“今日中國政治問題,有超乎一切政體問題之更大問題,就是人治與 法治。中國人脾氣不改,無論是國民黨來也好,法西斯蒂也好,帝制復(fù)辟也好,必脫離不了人治精神。殊不知一切關(guān)鍵,不在政體政黨之更易,而在矯正人治之惡習(xí)。得法治得治,不得法治則亂,此可斷言?!敝杏⑽陌姹镜牟煌吕?,就是作者根據(jù)不同的讀者對象而在內(nèi)容上進行了靈活替換。
6.只管主要內(nèi)容,全然不顧細節(jié);只保留個基本意思,其余隨興所之,自由發(fā)揮。作者寫作此文,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論述韓非的“法治”思想,并從“棄道德改良”、“法治勝于人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建立法律制度的必要性”等方面展開。作者在列出主要論點后,分別在中英文兩種版本中展開論述,所列論據(jù)也各自不同。
三、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作用
林語堂于1930年寫的這篇文章,全面分析了韓非子的四種觀點,不僅對于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有警示作用,對于我們21世紀的中國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
我們今天重讀林語堂的《半部韓非治天下》,不僅要繼承和發(fā)揚韓非的“法治”思想,而且還要將其正確運用于社會實踐中,不斷加強“法治”思維觀念,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徹底擺脫“人治”的思維桎梏,依法辦事,按法辦事,為中華民族的富強,為實現(xiàn)習(xí)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一百年”中國夢而持續(xù)奮斗。
參考文獻:
[1]李平,胡蘭.成功之路不可復(fù)制:再論雙語作家張愛玲與林語堂[J].語文學(xué)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