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成都武侯祠的歷史沿革與保護發(fā)展

2017-02-25 09:26謝輝梅錚錚
中國文化遺產 2016年6期

謝輝+梅錚錚

摘要: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名人紀念地,也是頗具影響力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F(xiàn)占地15萬平方米,由文化遺產保護區(qū)、文化體驗區(qū)和錦里民俗區(qū)三部分組成。武侯祠的保護與修繕歷代均有記載,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的保護維修是最重要的一次保護工程。錦里一條街的打造和成都大廟會的連續(xù)舉辦,是博物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成功嘗試。

關鍵詞:成都武侯祠;三國文化;保護維修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長河中,三國歷史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那個刀光劍影,群雄割據的時代,叱咤風云、個性突出的三國英雄人物,彰顯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忠義、智慧、勇武精神,成都武侯祠正是體現(xiàn)這些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三國遺跡所在。成都武侯祠歷史悠久,如果從劉備下葬惠陵算起,這處三國文化遺跡已有約1790年的歷史,莊嚴肅穆的廟宇早已成為人們敬仰的三國文化圣地。

一、惠陵與武侯祠的關系

武侯祠乃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是民眾對這位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贊譽的載體。成都武侯祠的格局不同于其他專祠,除了武侯祠外,其范圍內還包括了劉備的惠陵、漢昭烈廟、三義廟等。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復雜的三國遺跡區(qū)域,與劉備陵寢——惠陵在此不無關系。史書記載: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宮……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漢制,宗廟之外有原廟,即漢昭烈廟。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263年),后主在群臣建議下,于“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于沔陽?!便骊柤疵憧h,說明在三國時,祭祀劉備的陵廟與諸葛亮的廟宇分別在四川成都和陜西勉縣。

成都何時有武侯祠?不見正史。宋祝穆《方輿勝覽》載:武侯廟“在府西北二里今為乘煙觀……李雄稱王始為廟于少城內,桓溫平蜀,夷少城,獨存孔明廟?!崩钚塾诠?04年在成都稱王,則所建孔明廟的時間應在西晉末東晉初,位置在當時的少城內,并不在今天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倍鸥τ诠?59年冬來到成都,《蜀相》詩作于次年春。而數年之后詩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憶道: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由此得知,唐宋時期諸葛亮的祠堂位于錦官城外,且與先主劉備的漢昭烈廟同在一個區(qū)域。自杜甫之后,歷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謁,留下眾多歌詠詩詞。

二、武侯祠歷史上的幾次重大變化

南北朝時期武侯祠的地理位置發(fā)生變化。如前所述,李雄所建武侯廟在宋代已成為道教化的乘煙觀,大約南北朝時成都之西南惠陵、漢昭烈廟這個區(qū)域出現(xiàn)了紀念丞相祠,此祠與惠陵、漢昭烈廟相鄰,是歷史上第一次對成都三國歷史文化遺跡的整合。

明代藩王調整建設,成都武侯祠形成君臣同祀一廟的格局。明初蜀獻王朱椿到此拜謁,見到的是一片頹圯和荒蕪的古跡,于是對這幾處毗鄰又自成一體的遺跡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和整合。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作的《祭漢先主昭烈皇帝文》中提到:“睹閟宮之頹圯,嘆古栢之荒涼。命我將士,繚以垣墻。屹棟宇之崔嵬,煥丹青之焜煌?!蹦敲丛谶@次全面整修過程中作了怎樣的調整呢?從現(xiàn)存武侯祠的明張時徹《諸葛武侯祠堂碑記》、明何宇度《益部談資》等記載可知,朱椿廢除原在昭烈廟西側的武侯祠,把諸葛亮像移入昭烈廟內劉備像東側,關羽、張飛像排列于西。當地的官吏趁機將北地王劉諶、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和鎮(zhèn)守關口格斗而死的傅僉也陪祀廟內。明曹學儉《蜀中廣記名勝記》記載:“按今昭烈祠左右侍側者后主、北地王諶、諸葛丞相亮、亮子瞻及關、張兩侯俱合為一祠也?!敝齑粚⒃瓉砦浜铎舻闹T葛亮像移入漢昭烈廟,意在抬高諸葛亮的地位,使“君臣宜一體”共享世人拜謁。但民眾對此卻不予認同。于是出現(xiàn)了張時徹碑文中記載的“或者曰:‘廟故祠武侯,后人更今祠,而蜀人至今稱武侯廟云,然則唐宋文人各詠昭烈、武侯二祠者,斯又何耶?志有之日:武侯祠先在先主廟西,宋時屢加修葺,而元因之?;食槲涑?,以昭烈廟實為陵寢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獻王之國,首謁是廟,謂君臣宜一體。乃位武侯于東,關、張于西,自為文祭之。蓋至武侯廢祠,而乃以其碑碑廟中。觀者不察,遂謂以武侯廟廟先主耳”的奇怪現(xiàn)象。朱椿的培修建設,改變了南北朝以來的武侯祠、漢昭烈廟之間的建筑布局,由原來毗鄰的一祠、一廟,變成獨立一廟。由于諸葛亮像和原刻立在武侯祠內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也移入廟中,人們按照習慣仍將塑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像的廟宇稱為武侯祠。

清康熙年間的恢復廟宇,調整殿堂排列順序奠定了今之所見武侯祠的基本格局。明末清初,成都遭受戰(zhàn)亂、兵燹之災,“萬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墳墓莫不掘毀無遺。獨昭烈一冢,歷久常存,巍然如故,且與名公碑記并垂不朽?!边@段記錄于清代四川巡撫張德地《重修昭烈陵廟碑記》的文字,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萘觌m然幸免于戰(zhàn)亂,但是祠廟毀壞僅存殘垣斷壁。于是在川湖總督蔡毓榮的倡導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撫蜀大中丞羅森、四川督學使張含輝、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員共同捐資,由宋可法主持修復工程??滴跏辏?671年)九月開工,于次年五月完成。所有捐資參與復建工程的官員在竣工后,分別撰記刻碑記錄其事,今存蔡毓榮《重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宋可法《重建忠武侯祠碑記》,另從《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查到張含輝、金儁兩官員分別有《重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重建諸葛忠武侯祠堂記》。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官員都說是重修武侯祠,而不說重修漢昭烈廟。清初這次重建讓主持者頗費苦心,既要尊崇封建的尊卑禮制,又要滿足民眾敬重諸葛亮的心愿。從后來具體的祠廟建筑格局來看,清代的確是延續(xù)明代的建制而又有所變化。宋可法在《重建忠武侯祠碑記》中記載道:“明初,因逼近惠陵,始祀帝于廟,以侯祔之。帝陵孤冢壘然,侯祠丹碧巋然,侯有靈,必不其饗。但襯侯帝廟,與諸文武垺,又于歷代專祀之義不無舛失焉。今以前殿祀昭烈,兩廡列從龍諸名臣,后殿奉侯,配以子瞻、孫尚,重死事也……自是而有門疊敞,有廡翼張,有殿有堂,前后巍煌?!苯饍y碑文記載:“舊制:侯祠近昭烈墓,今仍之。蓋奉昭烈于正殿,侯居后,子若孫從之。殿兩廊位關、張、北地王,次文武諸臣之有功者。其正大規(guī)模,遺像儼然,率皆凜凜有生氣焉。”羅森碑記則說“奉昭烈正位于前殿,而左廡則祔以伏魔帝、北地王;右廡則祔以張桓侯、傅將軍。堂簾以肅,如朝廷禮。特建后殿,奉武侯于中,子若孫昭穆一堂,如家庭禮。于是一代明良,與一代忠義,過廟祗謁,千秋共仰。”清代的武侯祠,包括了劉備的惠陵、漢昭烈廟等三國遺跡。廟祠內地基高、建筑面積大的前殿祀漢昭烈皇帝劉備,其相配套的左右兩廡祀文武大臣;穿越過廳、地基較前殿低,建筑面積略小的后殿祀諸葛亮及子孫,左右配以鐘、鼓樓和東西廂房,成相對獨立祭祀區(qū)域。這樣的建筑布局既不違反封建禮制,又迎合突出諸葛亮地位的民眾心理。整個祠廟稱“諸葛忠武侯祠堂”,成為一座中國獨一無二的君臣合祀的祠廟。

1949年以后,政府將武侯祠從住持道人手中接管過來,成為對公眾開放并收取門票的歷史古跡。1950年代,武侯祠與西邊緊鄰的南郊公園(即民國年間修建的紀念川軍抗戰(zhàn)將領劉湘墓園)合并,1970年代分開,分離后的武侯祠占地面積約37333平方米。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1995年,成都市政府將位于武侯祠北面的曹營壩居民遷走,連同周邊的一些公用地帶,總共無償劃撥了約13340平方米土地,遷入清代修建的祭祀劉、關、張的“三義廟”,修建了仿古一條街“錦里”。2003年,成都市政府將武侯祠與南郊公園重新合并。武侯祠現(xiàn)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由文化遺產保護區(qū)(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等)、文化體驗區(qū)(即西區(qū),原南郊公園)和錦里民俗區(qū)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

三、武侯祠歷次保護和維修

(一)晚清民國時期的修葺工程

武侯祠的維修和保護歷朝歷代均有記載。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恢復重建之后,其修繕保護工程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年問。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撫于養(yǎng)志在《諸葛忠武侯祠堂碑記》(該碑至今尚立武侯祠)道:(祠廟)“其有榱椽梁柱之橈弱而不支、瓴甓垣墉之缺斷而不承者,與諸大夫相為倡率,悉舉而更新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總督李世杰命華陽知縣程煜、成都縣丞黃銑對武侯祠進行培修。黃銑碑今尚存,碑中記載:“銑與開業(yè)承命維謹,鳩工庀材,率作興事。其結構程式,悉遵上憲之手指口畫,而為之營繕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頓覺廟貌巍峨,山陵鞏固?!鼻宕钪匾彩亲畲蟮囊淮涡蘅樄こ淌堑拦馕迥辏?825年),由劉沅主持。劉沅是清代四川著名學者,曾任天門知縣,晚年在家鄉(xiāng)致力于教學,創(chuàng)立槐軒學派。此次修繕劉沅根據自己所定“純臣”的標準,將兩廡(即今稱為文武兩廊)的法正、許靖、劉巴,以及于史無考的李彪、張虎塑像去掉。經修訂后,兩廡各有14尊像共28位蜀漢英雄,計東廡文臣廊:龐統(tǒng)、簡雍、呂凱、傅肜、費祎、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西廡武將廊:趙云、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此外,此次維修在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塊人物事跡簡要說明石碑,文字根據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加以提煉而成。清代最后一次修繕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總督鄂山主持。當時陵廟部分墻垣坍塌,一些殿宇梁椽剝蝕、糟朽。工程五月初二開始施工,于八月二十六日結束,共耗時近三個多月。

1922年,當時的川軍臨時總司令劉成勛在成都耆老勸說下,籌款修繕祠廟,具體維修情況見今存祠內尹昌齡《重修諸葛忠武侯祠記》碑。完工之后,劉成勛在劉沅更換的大廟大門匾“漢昭烈帝廟”上,增加題跋,變成“獻漢昭烈帝廟四十八代裔孫劉成勛”,以劉備之后自詡。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保護維修

1949年后,武侯祠成為對公眾開放的景點。“文革”中武侯祠被迫關閉,因周恩來總理有口授保護孔廟和武侯祠的指示,內部工作人員采取種種措施加以保護而未受到大面積毀壞。1971年,著名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Elisabeth Comber)到成都,專門提出要到武侯祠參觀。當時武侯祠尚處于關閉狀態(tài),且部分人物塑像胡須、手指等有殘斷,所有匾聯(lián)均被毛主席語錄和“文革”口號標語覆蓋,祠內一片殘破景象。于是工作人員借機集中力量對環(huán)境予以打掃,清除覆蓋物,并特邀民間藝人對人物塑像殘破處加以修復,武侯祠逐漸對公眾開放。

(三)“5.12”大地震后的維修

2008年“5.12”大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損,諸葛亮殿院落大殿屋脊中堆灰塑斷裂;殿北面廊間1根隨檁枋榫頭斷裂并掉落;鐘樓古鐘掛梁縱紋開裂。伴隨余震的產生,裂紋不斷蔓延;鐘樓、鼓樓翼角斷裂、脊飾脫落、檐上瓦壟下滑;過廳排架傾斜等。從2008-2010年,各級財政先后撥付700余萬元用于災后重建,其中300萬元用于諸葛亮殿院落文物維修項目。

諸葛亮殿院落由過廳、東廂房、西廂房、鐘樓、鼓樓、孔明殿等6組建筑圍合而成,總建筑面積1588平方米。雖然“文革”時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但因修建時代久遠,古建筑材料的糟朽在所難免。1980年代成立博物館后對院落進行了全面維修,由于當時保護技術落后、物資和經費匱乏,維修時使用了很多非傳統(tǒng)建筑材料。2007年7月,國家文物局批復《成都武侯祠文物保護規(guī)劃》,諸葛亮殿院落被劃定為“核心文物保護區(qū)”。為了滿足游客參觀需要以及確保人員安全,災后修復工程采取開放性施工。對院落內所有建筑進行揭頂維修,施工期間院落內主要通道保持開放,諸葛亮殿通過防護材料將大梁以上部分和游客活動區(qū)域完全隔絕,做到邊開放、邊施工。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對拆卸保存的瓦件規(guī)格、型號進行統(tǒng)計,對燒瓦泥土含沙率、瓦窯密閉性和成品硬度、密度進行研究,確定位于成都東面洛帶古鎮(zhèn)的一家保留人工制瓦傳統(tǒng)的企業(yè)制作瓦件。瓦壟用瓦釘固定。采用成都郫縣“古城”鐵器鑄造世家鑄造瓦釘,其產品規(guī)格統(tǒng)一,瓦釘歷經風雨后雖然外表銹蝕,但內部仍堅固耐用。

將生石灰(CaO)與草筋泥攪拌后,在自然條件下氧化,形成黏性強、強度高的“潑灰”,大量用于筒瓦裹壟、灰塑、編壁墻等視覺效果明顯部位。生石灰的純度越高、與草筋泥攪拌越均勻、熟化時間越長則效果越佳。制作潑灰選用彭州產優(yōu)質生石灰,生石灰進場后在現(xiàn)場用磚砌筑熟化池熟化,熟化采用潔凈的自來水,專人負責潤水熟化;在其熟化悶制10-15天后,再用孔徑150目以內的篩網過濾后進池浸泡,隔天即可翻池,俗稱“洗灰”;一般情況下需要翻池“洗灰”二至三遍,達到去“頭”留“尾”的效果。經過以上操作,制作出來的潑灰細度模數在1.5-1.8之內,含水率在20%左右。

麻刀灰制作使用過篩及熟化的洗灰和細青灰進行拌合,麻筋采用優(yōu)質小黃麻,經過現(xiàn)場手工梳洗去除雜質后,用鍘刀鍘至2-3厘米長左右,再用軟竹簽加工松散,并在充分彈拍松散后分層逐一添加拌和均勻,根據使用部位的不同分別拌和大麻刀灰、中麻刀灰及小麻刀灰,其拌制方法采用四干四濕的方法進行拌合。拌制好的麻刀灰須拌和熟化12小時后方可使用,但拌制好的麻刀灰超過24小時則禁止再繼續(xù)使用。

錘灰嚴格按照地方傳統(tǒng)原有灰塑材料配比和工藝拌和錘制,拌和錘灰的潑灰必須悶制熟化完全后方可用做錘灰原料。錘灰灰料拌和做到七干七濕,灰料摻水后悶至12小時后開始加顏料、輔料和棉花絨,加棉花絨時灰料應已具有粘聚性。添加棉花絨采用攤灰餅分層撕絨添加,添加的棉花絨必須均勻,不起團不起條絲。待所有灰料拌和好后就開始錘制錘灰,錘灰錘制的遍數不少于5遍,且保證灰塑使用的和易性、粘聚性。錘制好的灰料須嚴格控制與空氣接觸時間,當天錘制當天使用。

此外,諸葛亮殿、鐘樓和鼓樓屋面脊飾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為保護和傳承這些脊飾灰塑的獨特性,特邀都江堰傳統(tǒng)灰塑世家的老匠人對脊飾款式、材料配比、做法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并編寫“技術交底”。對屋面脊飾所有灰塑均繪制了大樣圖,并制作樣品3套進行效果對比。對建筑屋面整體搭設防護大棚,避免陽光照射產生裂紋。新、舊脊飾構件連接處,對舊脊飾構件用水沁潤24小時,增加黏結性;將斷面均勻表面略鑿出紋路,以增加新構件的附著力。新脊飾構件安裝時,延續(xù)傳統(tǒng)做法,中間加鐵絲;鐵絲經過防銹處理后,再用麻絲繩纏繞3圈,這樣大大增加了脊飾外形的穩(wěn)定性。

四川地區(qū)氣候潮濕,木腐菌和白蟻繁殖迅速,且現(xiàn)有的防治手段尚無法根治這兩種病害,因此當地傳統(tǒng)建筑木構件,尤其如椽子、連檐、博封板等小木構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木材的選用上,基本原則按照每個部位原材料更換;大木構使用20年以上舊建筑拆卸下來的老料加工;小木構選用庫存3年以上四川藏區(qū)冷杉木新料,經過烘干、防蟲、防腐后加工完成方可使用。對于柱子、梁、檁的制作,也是嚴格按照傳統(tǒng)工藝要求完成。

編壁墻材料準備上,竹編選用三年生優(yōu)質慈竹;泥土選用優(yōu)質無沙黃土;草筋選用當地優(yōu)骨稻草。將草筋剪成長約2厘米碎片,與黃土加水人工翻踩攪拌;每日攪拌3次,持續(xù)時間不少于10天,待草筋完全失去脆性并與黃土完全混合后方可使用。編壁表面月白灰選用優(yōu)質石灰膏,內摻細麻絲每日拌和3遍,熟化15天后方可使用。抹泥灰前將竹編基層清理干凈,用噴霧器對需抹泥灰面噴水,直到竹編被水悶透,抹草筋泥2遍并壓實,如發(fā)現(xiàn)裂紋繼續(xù)涂抹,直至裂紋完全消失。月白灰涂抹于草筋泥表面3遍,涂抹中盡量保持表面平順,無開裂、空鼓。月白灰涂抹完畢后至少陰干20天以上方可涂刷月白漿。按照地方傳統(tǒng)刷漿做法,在月白漿中加入少量松煙,使編壁微顯蛋黃,與木構色調相協(xié)調。

上述工程于2009年11月正式開工,2010年12月13日完工,同年12月28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受國家文物局委托對諸葛亮殿院落文物維修項目正式驗收。

2015年,武侯祠在文物保護方面實施了兩項重大工程項目:一是實施漢昭烈廟院落文物建筑維修及彩塑、壁畫保護工程,成都劉湘陵園文物建筑維修工程、成都武侯祠文物區(qū)中軸線地面維修工程等文物保護工程。上述保護維修工程除劉湘陵園文物建筑維修尚在施工中,其余已進入驗收階段。二是落實電氣火災防控系統(tǒng)試點工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四川省內唯一的電氣火災智能防控試點單位,已編制完成工程設計方案,經國家文物局審批同意,正實施工程前期手續(xù)辦理。

四、充分利用武侯祠三國文化遺產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一)打造“錦里”一條街

武侯祠博物館借世人對三國英雄的崇拜和三國文化的社會影響,利用199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劃撥的土地,精心打造出“錦里”仿古一條街,作為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一次嘗試。它緊鄰武侯祠東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50米。

1.錦里的歷史淵源

錦里曾作為成都的代稱,其歷史悠長,而冠名錦里者,自然與蜀錦有關。西蜀之地自古就興養(yǎng)蠶,從考古出土的古蜀兵器上就有蠶紋,足見古蜀國蠶桑業(yè)的興旺。戰(zhàn)國時期的絲織業(yè)已相當成熟,到秦漢已發(fā)展為蜀地最大的手工經濟,兩漢進入興盛發(fā)達時期。西漢大文豪揚雄《蜀都賦》中描寫蜀錦的絢麗多彩:“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紌繏緋緽,縿緣盧中,發(fā)文揚采,轉代無窮。其布則細都弱折,綿繭成衽,阿麗纖靡,避晏與陰。蜘蛛作絲,不可見風,筩中黃潤,一端數金?!庇袑<抑赋鍪淄ㄎ饔虻膹堯q在大夏所見的“蜀布”,就是黃潤??梢娺@華美無比的蜀地生產的紡織品,早已沿著絲綢之路遠銷到西域諸國。

漢末三國,雖然戰(zhàn)亂頻仍,但對蜀地的織錦業(yè)似乎影響較少?!逗鬂h書·左慈傳》記載:曹操對左慈說“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敕使者,增市二端?!薄度龂尽分幸灿袆湔碱I益州后犒賞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金、銀、錢外,另有“錦千匹”的記載。左思《蜀都賦》記載成都織錦業(yè)的盛況說:“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蹦铣松街t之在《丹陽記》中也記載有“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于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敝T葛亮更是將織錦當成國家恢復生產、抵御外敵的支撐,他在《教令》中提到:“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保ㄒ姟短接[》卷八一五)。蜀錦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城南,《華陽國志·蜀志》載:“夷里橋南岸……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日‘錦里也?!碧迫死钼摺兑嬷萦洝份d:“錦城在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錦官也,號錦里,城墉猶在?!惫适駶h老臣譙周說:“成都織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勝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爆F(xiàn)在的錦里是原遺址區(qū)域的濃縮,它依托于武侯祠,北臨錦江,東望彩虹橋;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將歷史與現(xiàn)代有機地融入,既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又使古老的祠廟注入了新的活力。

2.錦里的文化表象

錦里不是老成都簡單的重復,而是高度的文化濃縮。鋪面全都臨街而建,僅五六米寬的街道兩旁,房屋相望。房屋格局仿照老成都房屋,一般都分上下兩層,下面作鋪面,上面另作他用。鋪門不采用對開式的,而是在上下嵌入帶槽的長條木塊,用0.2-0.3米寬,3-4米長的板材豎立依次沿著木槽滑入排列形成關閉。這種木板門的特點是以人為本,開門的寬度可隨主人的需要隨意取舍,可大可小極為方便。

錦里的文化除了建筑特色,還表現(xiàn)在石雕、碑刻和楹聯(lián)中。南大門高懸“錦里”大匾,為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手書。里中的茶坊、酒肆,各家各店匾刻、楹聯(lián)紛紛亮出各自特色。三顧茶園的聯(lián)文:“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眮碜蚤佒械摹皬堬w牛肉”聯(lián)文:“數三國英雄夸翼德虎威智勇雙全驚天下,建四川美食品張飛牛肉鮮香兩絕耀古今?!卞\里北端一家小吃店,其匾、聯(lián)均耐人尋味,聯(lián)文:“樣樣皆精抄手湯圓擔擔面,人人難舍兔丁肺片串串香。”將成都名特食品“抄手(餛飩)、龍抄手”、“賴湯圓”、“擔擔面”、“涼拌兔丁”、“夫妻肺片”等巧妙串聯(lián)在先,又將本地新生的“串串香”收尾于后,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小吃渾然一體,令人叫絕。

錦里街道房屋造型為川西民居建筑,業(yè)態(tài)設計要求展現(xiàn)成都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比如被列為非遺項目的手工織錦作坊、傳統(tǒng)美食、手工剪紙等等。尤其是錦里二期工程完成之后,融入了老成都水文化的形態(tài),同時增加富有老成都特色的茶文化展示地。2006年,錦里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2011年4月被評為“成都新十景”,年平均吸引游客700萬人次以上,已成為城市名片。

(二)從“游喜神方”到大廟會,博物館文化產業(yè)的新形態(tài)

自錦里打造成功之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又于2004年進行了一種新的傳承歷史民俗、展示非遺項目的重大文化活動嘗試——舉辦成都大廟會。舊時成都的廟會亦稱作花會,起源與蜀地產絲有關。發(fā)展到清代,則又與農商交易、出售觀賞花木活動結合在一起。清人周詢對此有明確說明:“成都花會原始最早,蜀產蠶絲,三代時,每春蜀都皆有蠶絲之會,當即茲事之權輿。唐詩浣花遨頭,亦嘗稱盛。會地例在城外之青羊宮舉行。二仙庵在青羊宮間壁,故亦在會地范圍內。清時當光緒季年前,皆人民自行集會,所售物品,以農具為最多,附近一、二百里購農具者,無不來此。又蒔養(yǎng)花木者,亦皆移此求售。成都地平闊,人家多有隙地種花,購者亦于是時云集,遂沿稱曰:‘花會?!背啥计皆郧貪h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便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畷r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是以成都人好游樂、享受生活,過年逛廟會、賞花會就是人們享受生活最為盛大的活動。

2004年之前,武侯祠新年期間恢復的民俗活動是“游喜神方”。晚清、民國時期成都市民過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出南門“游喜神方”,在新年正月初一清早,成都人便會攜家人往喜神所在吉祥南方去踏訪武侯祠,拜謁三國英雄,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此謂之“游喜神方”。武侯祠于1999年恢復了這一節(jié)令習俗。2003年,成都市恢復傳統(tǒng)廟會,舉辦地點選擇在青羊宮。2004年,將廟會的舉辦地改在武侯祠,“喜神廟會”取代“游喜神方”,后更名為“成都大廟會”。

在博物館舉辦傳統(tǒng)廟會本身是一種挑戰(zhàn),如何在新年觀眾暴增、人群擁擠情況之下,既保證文物區(qū)的安全,又方便觀眾參觀?武侯祠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人力加大對文物區(qū)的保護力度,并限制開放時間,晚上六點關閉核心文物區(qū)。二是廟會上所有民俗非遺展示、娛樂表演、特色小吃等都放在西區(qū),即原南郊公園范圍。如此一來,熱鬧喧囂的過年氣氛與莊重、肅穆的核心文物區(qū)有了明顯的隔離。三是大打三國文化牌。把人們對諸葛亮的崇敬和對三國英雄的崇拜,化作具體的形象。當“喜神”諸葛亮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大廟會現(xiàn)場時,吸引的不僅僅是眾多游客的目光,同時也將人們在過新年時討個好彩頭的敬神心理緊緊抓住。四是推出各類非遺項目滿足廣大市民懷舊心理需求。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舉辦的十一屆廟會上,每次都有四川地區(qū)的非遺項目競相登場展示,如極具觀賞性的川劇中變臉、四川皮影、黃龍溪“舞火龍”、木偶戲,還有手工藝人展示的剪紙、青神瓷胎竹編、吹糖人、糖畫、捏泥人等等。成都大廟會創(chuàng)新性地把博物館與民俗廟會有機結合起來,在展示歷史文化的同時,也為非遺展示提供了舞臺。

連續(xù)十余年,武侯祠的成都大廟會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近百萬人,近幾年人數更是突破百萬大關,門票收入相當可觀。成都大廟會可以算是博物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與民俗結合的成功嘗試,它以依托古祠,借助民俗傳統(tǒng)的強大的生命力,精心打造出中國新型廟會模式。如今,“拜武侯,泡錦里,逛廟會”已經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大廟會也成為成都市春節(jié)期間舉辦的深受百姓好評和外地游客期待的節(jié)慶活動品牌。

五、結語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不僅是傳承三國文化的遺址、遺跡,也是承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忠義、仁勇、智慧等優(yōu)秀價值觀的重要文化遺產。作為武侯祠的管理者,借助歷史文化資源,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三國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并開創(chuàng)博物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新模式,這是當代文博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