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
說到“分享經(jīng)濟”,大家通常津津樂道的是,Uber沒有一輛車的庫存,其名聲卻超過許多世界著名租車公司;Airbnb沒有一間客房,其估值卻超過很多蜚聲全球的酒店集團。言下之意,分享經(jīng)濟一定會以迅猛之勢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仔細想想,一個多世紀以來,國際奧委會沒有一個自己的場館,就那么有限的百十號人,卻能輕易地鼓動全球的運動員爭相參與奧運會,引來幾乎全世界的人現(xiàn)場觀看或者電視追蹤,而且承辦國動輒就要為此耗資上百億美元!這樣看來,小平臺撬動大參與的例子應該早已有之,并不新奇。
再說分享,以貨幣為媒介和專業(yè)化分工為基礎的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出現(xiàn)之前,最早的易貨貿易,其實質都是如今所謂的“分享經(jīng)濟”,大家互相分享自己勞動成果的剩余。而且,廣而言之,整個金融業(yè)就是建立在分享經(jīng)濟這一邏輯之上的,借助各種金融平臺去最大限度地盤活和利用大家的剩余資金??梢哉f,分享經(jīng)濟自古有之。從哈佛與麻省理工的學分互認到不同圖書館間的館際互借服務,從不同航空公司的代碼共享到友好學校之間學生的互訪,從大學生兼職當家教到著名醫(yī)生跨省走穴,分享經(jīng)濟可謂不鮮一見。
為什么大家對分享經(jīng)濟陡然興趣大增了呢?原因不外乎兩點。
其一,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使得信息搜尋和比較的成本大為降低,靈活性和精準性大為提高。大家分享自己剩余和閑置物品與能力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原先不可能或者不方便分享的東西可以被分享。Airbnb和Uber,說來說去,除了方便,還不是便宜么?如果有足夠的錢,可以任性,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跟完全陌生的人分享?即使你最熟悉(信任、親近)的人,也不一定愿意去分享??欣献迦绻軌蜃越o自足,大多也會獨立門戶,自享清靜從容。
其二,就是背景時機,全球范圍內的經(jīng)濟危機,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家對“經(jīng)濟性”更加看重。年頭好的時候,大家都是貪婪地高消費,沒多少人愿意或者有功夫跟別人分享。西方國家經(jīng)濟低迷,大家手頭拮據(jù)當是分享經(jīng)濟的一個主要推手。信息技術與經(jīng)濟危機二者的融合,使得這一波的分享經(jīng)濟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信息的便利和經(jīng)濟的背景只是分享經(jīng)濟出現(xiàn)的導火索或者助推器。分享經(jīng)濟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挑戰(zhàn)并替代現(xiàn)有的交易模式和生產關系,將取決于影響分享經(jīng)濟的眾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經(jīng)濟的有效運行和成功與否,至少取決于三個因素。
其一,是所分享物品與服務的“可分享性”(Sharability)。其二,是潛在參與者的“分享傾向”(Propensity to Share或者說Sharing Orientation)。其三,是分享的“場景和境況”(Context)。有鑒于此,本文將重點討論經(jīng)濟體系中剩余和閑置物品與服務的可分享性。
出于定義精準的需要,本文將分享經(jīng)濟定義為“涉及現(xiàn)有經(jīng)濟體系中剩余和閑置資源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之交易的經(jīng)濟活動”。 當然,當剩余和閑置物品的殘值較低或者其所有權的意義遠遠低于使用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認為與之相關的交易是廣義的分享經(jīng)濟的一部分,比如某些二手貨的買賣。出于行文簡潔的需要,本文對分享、共享或者互享不再做細致的區(qū)分。
需要指出的是,分享經(jīng)濟既可以在C2C領域出現(xiàn),也可以在B2B領域產生。比如,若干小企業(yè)可以形成聯(lián)盟,集體去購買原材料或者與供應商侃價,這是大家互相共享對方的原本松散弱小的(fragmented)購買能力。再比如,大家集體去租賃別人的產品或服務。幾個小建筑商都買不起大型機械,單獨也租不起大型機械,只有合起來才能租用別人的機械。
然而,無論是B2B還是B2C,主要的問題在于大家都難以單獨承擔所有權的購買,而只是能夠支付使用權的交易,這也是為什么分享經(jīng)濟通常也被稱為“合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者“獲取經(jīng)濟”(Access Economy)的原因。
物質方面的可分享性
分享經(jīng)濟,顯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經(jīng)濟領域,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能被分享或者易于分享。下面我們考察被分享的產品與服務之“可分享性”(Sharability)。我們可以從物質特點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來界定可分享性。
物質方面的可分享性(Physical Sharability),大概可以通過如下若干維度來界定。他們之間可能有重疊和交互作用;也可能會互相矛盾,但至少不會在同一個品類或者場景下。因此,先把它們簡單地羅列如下。
標準化
任何一種新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在其一開始,交易各方總是會缺乏足夠的相關信息和相互信任。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東西,使得買賣雙方在交易之前對所交易的東西有了足夠的理解和共識。也就是說,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對產品的描述與想象帶來的曲解和歧見,使交易或者分享更加便捷。比如,最早的網(wǎng)購,主要都是集中在書籍和CD等相對標準化的產品。
模塊化
模塊化(Modulization),使得可分享的東西有清晰的邊界,可以被獨立地分割和界定,不至于和整個系統(tǒng)或者和系統(tǒng)中不參與交易與分享的部分撇不清關系。同時,模塊化也會使得任何一個模塊都會比整個系統(tǒng)的規(guī)模要小,容易單個或小批量地進行交易或分享。那些鑲嵌在復雜系統(tǒng)內很深的東西就很難被分享。比如,一個必須經(jīng)過三道站崗護衛(wèi)的軍事重地中的臨時剩余房屋就很難參與市場性的短租活動。
流動性
除了房屋等物品,大部分參與分享的物品和服務本身必須具有足夠的流動性(Mobility),這樣才便于不同地點和場景的人們去分享使用。顯然,剩余資金的流動性最強,可以被大家用于某種分享或者共享的活動。余額寶便是資金共享的新業(yè)務形態(tài),可以增加大家零散資金的規(guī)模經(jīng)濟效應。再比如,一個業(yè)余小丑演員或者相聲演員要在不同的Party間迅速游走。這是所謂的“趕場經(jīng)濟”(Gig Economy)。
復用性
被分享的物品與服務通常要具有可重復使用性(Recursive-ness or Repetitive Usability)。否則,如果一次用完,物品的擁有者便沒有重復參與此類分享經(jīng)濟的可能。如果純粹為了分享而去重復地購置一次性消費的物品,再去“分享”給別人從而盈利,那便是專職從業(yè),而不是順便分享自己的冗余閑置資產了。比如,可重復使用的東西,包括兼職專車司機的技能以及美國人提及分享經(jīng)濟時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個例子:電鉆。不可重復使用的東西,比如,某些醫(yī)用器械,針頭針管,即使你想廉價轉讓或者免費贈與買不起的低級醫(yī)院,也是難以被接受的。至少在合法的渠道內或者知情的前提下,是難以接受的。
即時性
有些東西的分享有非常強的即時性(Spontaneity or Instantaneousness)。比如上述提到的電鉆。你需要的時候,可能中介平臺上愿意分享的人都在忙于別的正事兒或者興致勃勃地忙碌于分享其他的東西,無法馬上租借給你。這時,你就很可能干脆自己去買一個以便馬上使用。而晚上10點左右你喝高了要找代駕,大的酒店門口可能趴著很多等待接活兒的,一個點擊,幾秒鐘之內搞定。這就是所謂的“隨叫經(jīng)濟”(On-Demand Economy)。
協(xié)同性
有些東西的分享不僅要及時,而且要與分享者的其他活動或者另外一些互補的活動在時空上相互協(xié)同,同時同地發(fā)生(Synchronization and Co-location)。比如,器官的捐贈(或者通過合法補償或民間協(xié)商而進行的非營利性的買賣),就必須是分享的提供者與分享的接收者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現(xiàn)場交接。因此,即使信息發(fā)達和平臺廣闊,由于難以滿足即時性與協(xié)同性的雙重要求,有些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也可能很難被分享。
受社會屬性影響的可分享性
除了物質方面的因素,下面這些社會屬性也會影響大家剩余或閑置物品與服務的可分享性。
排他性
有些東西具有天然的排他性(Exclusiveness)。上面說過,從物理屬性而言,某些產品,一旦經(jīng)過一次使用,便不再擁有使用價值,不可復用。與物理屬性相關或者交織的,還有社會屬性,比如據(jù)說是從一而終的藏獒,便不可分享。另外一些產品,雖然有人使用,仍然可以被別人重復再使用,但社會文化因素會導致其“可分享價值”驟然降低趨近于零,甚至會變成負數(shù),不吉利,避之不及,要付錢請人將其清理走。比如,病人住院時在醫(yī)院里用過的碗,或者其它器具。類似的還有別人吃過的剩飯或者別人用過的洗澡水,或者小物件如牙刷和金屬牙簽。
因此,這里所說的排他性并不是物質層面本身的,而是社會形象或者心理感受層面的“社會化的不理想性”(Social Undesirability)。當然,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如果兩個鄰桌是一個旅游團的,一桌沒吃完的菜就可以分享給鄰桌。對陌生人而言,即使鄰桌的人都是用公筷夾菜,人家剩下的免費分享給你,你心里可能也有些許不舒服。當然,當省錢和經(jīng)濟性才是硬道理的時候,社會屬性就先暫時往后靠。曾有笑話說,某經(jīng)濟學家結婚,新娘要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鉆戒上。經(jīng)濟學家說,千萬別,那樣會降低再售價格。
獨占性
有些東西,由于其自身特點或者社會屬性,大家愿意獨自擁有,而不愿意去與別人分享。這是極強的獨占性或者占有欲(Possessiveness)。用不用,得有。有了,閑著不用,也不能讓他人染指。有的人對自己的配偶可能都沒那么在乎,但對于某些物件,卻是絕不分享,概不外借。比如,個別有極端愛書癖的人,絕對不將自己的藏書外借或者示人,想都別想,見都別見。再有,過去,帝王之家眷和奴仆不是還要陪葬么!當然,有些獨占性是分時段和主人的。在每一個具體的時段和主人手里,絕不分享。但一旦主人亡故,還是可以再次易主的。比如,王后和玉璽。
私密性
無論貴賤貧富,大家都會在某些場合在乎自己的隱私(Privacy)。因此,某些隱私較強的物品,大家可能不愿意去分享。當然,反過來說,有些人就是愿意窺探別人的隱私,尤其是明星的隱私和八卦。這樣,有些平臺就會以販賣明星隱私為由頭,大力推動所謂分享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越是號稱或者貌似私密,越是容易被用來爆料分享。當然,也有人故作姿態(tài),貌似很私密,實際上是要刻意張揚的。比如,某些文化名人的日記基本上是沖著發(fā)表而寫的。
階層性
中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是講究圈子和社會階層的(Social Class or Clique)。某種物品和服務,如果一個階層認為是屬于本階層專屬的,那么與低一階層的人士分享便是自降身價,因此是不劃算或者不被認可的。因此,物品與服務的階層代表性會阻抑它們在不對稱階層之間的分享。如果類似的分享時有發(fā)生,那么被分享的物品與服務已經(jīng)不再具有該階層身份地位和品味形象的代表性。 因此,大家要么不分享,要么不再認為其有價值。比如,與上述的排他性、獨占性和私密性相關,某些高檔俱樂部的會員卡是不能夠被輕易分享的。否則,持卡人就可能被請出局。
情感性
某些情感價值(Emotional Value)較強的東西,在一般情況下,難以進行分享。比如,具有特殊記憶的器皿或者工具,對于所有者來說擁有極高的情感價值。還有,就是與排他性相關的因由。某些東西一旦被別人所擁有過,即使從來沒有使用過,也是被他人“玷污”過了(Tainted by the very ownership of others),從情感上難以接受對其分享。就像4S店經(jīng)常說的,任何一部新車,只要被買主開出4S店,哪怕里程表上只有半公里,那部車就已經(jīng)是二手車。從心理感受上說,其可分享的價值就立刻銳減。
社交性
通常而言,易于分享的東西可能會有某種較強的社交屬性。比如,房屋短租和專車服務都屬于社會屬性較高的分享,可以增進人們社交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在實踐分享經(jīng)濟的同時,也會有社交體驗的樂趣和刺激,當然也有相應的困窘與挑戰(zhàn)。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參與分享經(jīng)濟最重要的原因倒可能是社交而不是經(jīng)濟。比如,前面提到的不同國家的學生互訪時住在對方的家里,可以直接體驗同類人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似之點與差別之處。當然,在社交或者經(jīng)濟的旗號下,也存在一些別有用心和圖謀不軌的人。
認同性
最后要說的是價值理念上的認同感。某些物品或者服務的分享,容易符合流行的價值理念。比如,順風車可以減少碳排放。分享某種不可再生資源或者不可回收資源可能會利于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信奉和認同這種價值理念的人就可能積極地參與分享,甚至額外付費去進行非?!安唤?jīng)濟”的分享。認同性,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社會心理學層面的理由,任何物品與服務,時間與專長,一旦與某些人群的認同感有超強的契合,那么它的社會化的可分享性就會急劇上升。
進一步的思考
首先,可分享性,說的只是物品與服務本身的物質特性和與之相關的社會屬性所界定的特點。而在某些場景下,比如饑荒或者災難,即使是可分享性較低的物品與服務,也會迅捷地得到分享。也就是說,物品與服務的可分享性也可以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那些參與分享經(jīng)濟的物品與服務的提供者和助推分享經(jīng)濟的平臺運營商而言,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和利用那些促進分享的場景也是幫助提高可分享性的重要手段。
其次,另外一個考慮,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與交易成本之間的比較?;氐诫娿@的例子,美國最早的分享經(jīng)濟網(wǎng)站,許多是類似共享電鉆這樣的物品。電鉆,很多喜好DIY的家里都有。但都不常用,通常閑置。急需用的時候,你是花15美元租用鄰居的呢?還是花35美元去買一個新的呢?如果開車跑路,尋找,等人,可能所分享的電鉆不一定好用,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還不如自己去買新的劃算。于是電鉆租賃網(wǎng)站用者寥寥,大多先后關張。如果所分享產品的單價太低,省的錢還不夠麻煩。
還有,是分享經(jīng)濟中經(jīng)濟因素和社交因素的均衡問題。通常情況下,大家最為關心的其實還是分享帶來的經(jīng)濟性,或曰劃算。毫無疑問,在某些新興領域,或者對于某些特定的階層而言(比如年輕的背包客),可能更在乎和看重社交訴求、民俗體驗、文化探索和其他社會屬性的東西。但對于一般消費者而言,獵奇和體驗并不是主要的或者重復性的需要。性價比是雪中送炭,社交則是錦上添花。如果純粹是以社交為主,就可能已經(jīng)不是分享經(jīng)濟,而是分享生活了。
再有,就是分享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性。概而言之,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剩余或者閑置的物品、服務、能力和時間,至少相對于同類專業(yè)的人員的價值提供,都是業(yè)余的、不穩(wěn)定的或者不規(guī)范的。因此,這也意味著具有較高可分享性的東西通常都是供給廣泛的大路貨,是正規(guī)經(jīng)濟(傳統(tǒng)經(jīng)濟)的補充,在其領域內或許具有可持續(xù)性,但難以挑戰(zhàn)主流正規(guī)經(jīng)濟。而一旦分享經(jīng)濟的參與者成為正規(guī)和主流,他們必定已經(jīng)是專業(yè)從業(yè)者,而不再是順便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