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蘭
[摘要]:應用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和發(fā)展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
[關鍵詞]:課程標準 應用題教學
1基于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比較分析
在關于應用題教學方面提到要注意幾點:有根據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應用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和發(fā)展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在解題和計算時,要鼓勵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簡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養(yǎng)思維和敏捷性和靈活性。新課標中對于解決問題的要求在總體目標的第二點中這樣提到圓: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并對總體目標做進一步的細化,分為四個方面的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由以上對《大綱》和《標準》中關于“應用題”和“解決問題”內容的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不同:1.1《標準》避免了傳統(tǒng)的“應用題”的提法,這不僅僅是一種稱呼的改變,而是一種理念的轉變?!皯妙}”向來是小學數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于是老師們想盡辦法讓學生會解“應用題”,以至于演變到最后形成一種“題海戰(zhàn)術”,將“應用題”分門別類,分為“行程問題”、“植樹問題”等等,歸納出每一類應用題的解法,再輔以同類型的大量習題幫助同學掌握這種解法,而當學生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并不是這樣如此單一的一種類型的問題,曾經的熟練掌握現(xiàn)如今依然是一籌莫展?!稑藴省凡辉僬f“應用題”,而是將“應用題”背后所隱藏的“解決問題”提到臺面上。1.2《標準》中對“應用問題”做了更具體的要求,避免了單一化的模式。對于應用問題,選材強調現(xiàn)實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題材呈現(xiàn)形式多樣化(表格、圖形、漫畫、對話、文字等);強調對信息材料的選擇與判斷(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決的策略多樣化;問題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為編制的應用題類型及其解題分析。1.3《標準》中關于“解決問題”的內容更加詳盡,將“解決問題”的位置提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顯示了當今社會對“解決問題”的重視程度,將數學的社會意義更加突出的展現(xiàn)出來。
2基于教材內容的比較分析
課改之前的老教材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材比較強調解題策略,于是對應用題強調分類,一般將應用題分為兩類:簡單應用題和復合應用題。簡單應用題一般只用一步運算就能解決,復合應用題需要兩步或兩步以上的運算此案能解答的四則應用題,將一類用同樣的解題策略去解決的應用題被歸總在一起,這種方式呈現(xiàn)的應用題,確實讓學生在面對具體的應用題這種類型的題目時便于選擇解決策略,可是對于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是否有利還是一個未知數。此外在傳統(tǒng)的教材中關于應用題還有一種題型—自編應用題,如看圖畫和實物編題、給應用題補缺少的條件和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編題。課改之后的新教材,從第四冊開始呈現(xiàn)“解決問題”專題,主要安排在每冊教材重要知識點之后,“解決問題”專題以例題、課堂活動和習題三種形式呈現(xiàn),例題通常配有相對應的插圖,用對話和圖示的形式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以及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課堂活動作為例題的延伸,用活動、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修訂之前的練習中的習題,大多數是前面的例題所沒有涉及到的,編者認為解決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能操練,而是對一個新問題的探索過程,因此學生應該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非常規(guī)問題,引發(fā)思考,經過實踐檢驗,這樣的編寫目的帶來的反應是負面的,后面再詳細分板。修訂之后的新教材,讓練習和課堂活動的風格更趨向于一致。比較新老教材中的“解決問題”與“應用題”之后,、可以歸納出以下兩點:
2.1老教材注重對“應用題”的分類,新教材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拋棄了傳統(tǒng)分類的思想。將“應用題”分類的思想繼承于中國的傳統(tǒng)數學,從《九章算術》開始,歷代的數學都對應用問題采用了分類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原本是很好的,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善于思考總結的優(yōu)秀品質,然而到了近代,這種分類的思想反而成為一種枷鎖,在傳統(tǒng)的“熟讀唐詩300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觀念指引下,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類“應用題”的解法而對學生施以大量的習題,甚至出現(xiàn)先記憶后理解的方式來解答應用題的模式?,F(xiàn)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復雜的世界,現(xiàn)代人所面對的問題也不再僅僅是某個簡單的問題,會解答簡單的“行程問題”就能解決真實生活面對的問題么還需要考慮汽油的燃燒速度,以及機器的磨損等一系列問題。破除傳統(tǒng)的對“應用題”的分類模式,是現(xiàn)代教材一個大膽的嘗試,只是老師們在應用教材的時候,有一個正確的數學觀作為指導,數學是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和手段。
2.2新教材中的“解決問題”更接近現(xiàn)代生活。老教材中的“應用題”給出的條件往往是恰到好處,不多不少,有不少“應用題”具有明顯的人為編制的痕跡,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訓練的純粹是學生的一種計算技能,而不是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考與建議
3.1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對于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培訓以及校本培訓,要落到實處,著眼于老師感到困惑的地方,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為目的。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老師們有些想法希望實施,可是困惑于時間的限制,對于這一點需給予解釋,教學進度的要求是看一個階段而不局限于具體一節(jié)課,如果老師們認清了這一點,對老師們在教學中更好的將新課改的理念融入教學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2完善評價機制。
從應試教育的框框里徹底走出來,讓教學以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能力為最終目標,迫在眉睫的是要完善當前的評價機制,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評價不要只局限在書面上的一些文字題,將實際動手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與運用解決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進行評價,將這樣“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不僅用于平時的教學中,更用在考試中。
3.3促進教材的進一步完善。
為適應新課改的新理念而編制的當前使用的新教材基本上是適應的,作為老師教學的藍本,學生學習的范本,教材的編寫應秉持一個理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教材中的“解決問題”涉及的面更廣,更接近生活,在促進學生各種能力方面做好引導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