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內, 133個城市,328場比賽,280萬跑友。平均每周6場,幾乎1天1場。
在中國,馬拉松賽事一年比一年紅火,進入2016年更是猶如烈火烹油般。
從2015年開始,國內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之勢。由2011年的22場、2012年的33場、2013年的39場、2014年的51場、2015年的134場到2016年的328場,賽事數量年均增長率約30%。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稱,“跑步已成為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新信仰”。路跑和參加馬拉松比賽,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加上一些社交媒體和可穿戴設備的推廣,跑步正變得更加時尚,且頗有“傳染性”。
蓬勃發(fā)展的城市馬拉松運動,對應的是一個奔跑的中國。在簡政放權之后,城市舉辦馬拉松賽已經不再需要國家層面的批準,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目光投向了這項萬眾矚目的賽事。在不少地方,馬拉松賽事承擔了推廣城市的功能。
但在一場又一場城市馬拉松比賽過后,公眾似乎逐漸習慣了打掃一地雞毛。比如,“你在江西南昌市大汗淋漓地跑了一場馬拉松,最后拿到的卻是吉林市長簽名的獲獎證書……”又如,跑友把肥皂當蛋黃派吃,或者補給站位置尷尬,渴到只能撿起別的選手扔下的礦泉水瓶子……更令人擔心的是,因賽事籌備、管理、運營、保障等方面存在諸多硬傷,受傷猝死、替跑舞弊等問題時有發(fā)生。這些,為馬拉松運動的健康發(fā)展蒙上陰影。
每一次亂象過后,都會攪動一輪輿論質疑風浪?!芭菽】洹薄疤摶疬^旺”“官商利益沖動”等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一篇集納了上述“吐槽”的文章在2016年的秋天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文章的標題是——“中國式馬拉松騙局:商業(yè)驅動下的蒙騙與狂歡”。
但,社會的進步不能止步于“吐槽”,發(fā)展中的問題要用進一步發(fā)展來解決。
從參與者角度觀察,公眾的跑步素養(yǎng)有待提高。一方面,2016年在中國田協(xié)注冊的328場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中,參賽人次超過280萬;但另一方面,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5年能跑全程馬拉松的大陸跑者只有近10萬人,到2016年這一數量沒有太大提升。數據的巨大反差,似乎映射出中國馬拉松發(fā)展的漫漫長路。
而于賽事組織者一端,要做的功課似乎更多。毋庸諱言,不少城市的馬拉松賽規(guī)模,遠遠超出了當地的賽事準備與運營能力。從體育賽事的本質來說,城市馬拉松賽事管理的提高與完善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懈的投入和專業(yè)化的運作。
盲目上“馬”只能被“馬”絆倒。越是狂飆突進,越需要保持克制。一場粗糙的賽事,往往將城市管理水平的“底褲”暴露于天下。難道,這真是城市管理者們所需要的嗎?
對于大步向前的中國馬拉松事業(yè)來說,理性參賽、專業(yè)辦賽不該只是一個口號。而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當越來越多的城市撲向這項時髦的運動時,必須自問:我們究竟需要多少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