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濱
摘 要:小學生在課堂上用自己夸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帶上抑揚頓挫的聲調朗讀課文內容的形式叫做表演性朗讀。他能提升小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同時也能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和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在互相練習朗讀時,也能夠拉近同學間的關系,學習人際交往能力。主要研究探討了表演性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表演性朗讀;學生能力
隨著知識水平的現代化發(fā)展,人們通過研究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通過長期實踐發(fā)現,用聲音來傳播知識遠比書面課本來學習知識要高效得多。于是就衍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朗讀學,作為學習和教育的一種新方法,人們對它在實際使用中的要求變得更嚴格。
一、小學語文教學
通過研究考察發(fā)現,教育改革以后的小學課堂上,讀受到了很多老師的重視,并且有著多種讀的方法,例如,默讀、大聲朗讀、齊讀。這些語文教學方式大都告別了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輕讀重看的模式,關于朗讀式教學都有了一定的使用。但是這些朗讀式教學都是比較低效的,因為在這種教學下,學生大都能標準、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是,還達不到有感情的朗讀,因為在這樣朗讀課文時,學生的表情大都是嚴肅死板的,沒有感情。那么如何正確地推廣表演性朗讀呢?
讓學生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朗讀。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的提問方式一般是:下面,請某某某同學為我們朗讀這段文章。這樣的教學效果一般是不好的。任務型抽讀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忽略了學生是否愿不愿意這個過程。這些做法都會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朗讀提不起興趣,將語文朗讀當成是一種必須完成的儀式,這樣就會使朗讀變得形式化。而表演性朗讀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加上抑揚頓挫的聲調進行表演。這種方式差不多是情景再現,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體會故事主人公的心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經過專家研究發(fā)現,表演性朗讀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語文成績的提升,對語文學習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表演性朗讀
表演是指通過戲劇、舞蹈、雜技等表演的方式來演繹一段故事情節(jié)。本文主要是針對小學生語文課堂上發(fā)生的表演性朗讀進行探討。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活動也屬于表演的一種,是一種藝術形態(tài)上的表現和展示。要想實踐好表演性閱讀,不妨從表演的方式方法去借鑒。
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性朗讀時,首先需要的是讓學生進入角色,站在主人公的角度進行表演。把主人公說的話做的事都當成是自己做的,進入情景后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 只有這樣深入感知課文內容,才能深刻地感覺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更利于知識的吸收。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朗讀,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表演性朗讀。因為如果內容不合適的話,那么結果往往會事倍功半。
三、表演性朗讀的特點
1.表演性朗讀與傳統朗讀的優(yōu)勢就在于,表演性朗讀可以涵蓋聽覺和視覺兩個部分,而傳統朗讀只有聽覺一個部分。所以表演性朗讀的教學方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能更直觀地讓學生學習知識,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和感受文章內涵??茖W研究發(fā)現:表演性朗讀的直觀性可以給孩子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容易讓學生記住課堂內容。
2.表演性朗讀可以多方面提高學生能力,他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景。小學生是非常喜歡動的,動態(tài)的朗讀最容易吸引小學生的視覺,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刺激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這種靈活的表演性朗讀中取得學習進步。
3.表演性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在的課本上有著很多的具有情節(jié)性、感染力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語言精練,角色和情節(jié)的塑造都比較好,利用這些合適的文章進行表演性朗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生情感,也有助于學生身體的靈活性。表演性朗讀的綜合性很強,能夠多方面地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水平。
四、如何運用
表演性朗讀的總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標準、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朗讀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一個重點就是選擇教材:小學生表演性朗讀的內容不能脫離教材,這是基本準則。而表演性朗讀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它的選材就顯得格外重要,要有合適的內容才能進行朗讀性表演。有些課文的部分內容適合拿來表演,有些課文適合全文表演,而還有的課文是不適合表演的。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該選擇合適的表演性朗讀課文進行表演性朗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1版.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費娟.讀出意境 讀出情感 讀出體驗: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J].新課程(小學),2008.
[3]李毅.小學語文個性化朗讀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