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蘭?オ?
摘要: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畢業(yè)生數量劇增,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相對的人才過剩局面。高校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教學著重對大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忽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性。然而部分高校畢業(yè)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導致社會對畢業(yè)生群體的總體評價呈下降趨勢。本文旨在從家庭、學校、社會及畢業(yè)生自身四個層面探析高校畢業(yè)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畢業(yè)生;感恩意識;家庭;學校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導致大學畢業(yè)生人數發(fā)生明顯的遞增,就業(yè)形勢也在發(fā)生變化,學校、社會及大學畢業(yè)生自身情況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使得目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總體上不容樂觀,就業(yè)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感恩意識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對待生活、工作以及社會的態(tài)度,同時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感恩意識是否缺失等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然而對于畢業(yè)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畢業(yè)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趨于成形,相對低年級大學生較為成熟,目前其感恩意識研究較少。
根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總體上是好的,大多數大學畢業(yè)生具有較強的感恩意識,但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存在有的大學畢業(yè)生雖然有感恩意識,但是缺乏感恩的實際行動,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有相關調查也表明,大學畢業(yè)生對不同對象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在生活中表現很大的差距。這些大學畢業(yè)生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存在缺失的現象,在當今信息發(fā)達的社會中會嚴重影響影響高校形象,也影響到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總體評價。本文旨在從家庭、學校、社會及畢業(yè)生自身四個層面探析高校畢業(yè)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個小型集體,至今都是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構成社會的小部件。家庭是我們出生后的第一個“學?!?,是教育最開始的地方,是感恩教育的起點,也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感恩意識形成具有關鍵的作用。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主要表現:
(一) 教育方法不對。有些家長在教育方式上沒有注重平等地與子女進行交流和溝通,忽略了解子女的思想變化,未做到循循善誘,在交流中不注意引導他們學會感恩。同時也不讓子女看見父母的辛苦,導致子女養(yǎng)尊處優(yōu),根本不能體會父母的不易,把父母的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不談回報和不懂感恩。
(二)教育內容不足?,F在的大學生普遍是90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均是百般寵愛,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導致子女很少吃苦,甚至有些子女在家沒幫忙做過家務活。大多父母在教育內容方面主要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注重智力的開發(fā),但是較少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缺乏引導子女懂感恩和學習如何去感恩,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三)家庭代溝的影響。隨著經濟增長和信息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比較能接受新的潮流信息,跟父母傳統(tǒng)教育信息之間存在差距,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社會責任感、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極可能產生沖突,影響家庭交流,最終會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弱化感恩意識。
二、學校因素的影響
當前的學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傾向,表現在學校重理輕文、重基礎知識輕人文精神教育等。在我國學校教育過程中,以升學為主導的中小學教育偏重智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對感恩教育存在重視不夠現象;而大學教育面對目前的就業(yè)形勢,關注更多的是大學生專業(yè)素質、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同樣對存在感恩教育重視不足的現象,這就造成了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問題。另外,對教育方式方面也存在誤區(qū),缺乏完善的感恩教育體系,在大學雖然有專門的感恩相關課程及主題活動,但是大部分的活動流于形式,活動形式呆板,并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高校以學歷和職稱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師存在的問題是不但數量少,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部分高校存在教師教育方式單一、陳舊呆板,教育效果不佳,在教學過程和課后生活與學生缺乏交流,師生友情缺乏等導致一些大學生進入情感疏導的荒漠。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
隨著網絡和大眾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社會上各種思潮不斷涌現,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潮逐漸滲入大學生思想認識中,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相當大的危害,如極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使一些大學生更關心的是如何找到好工作或者如何享受優(yōu)質生活,對他人、社會、國家的事不聞不問。同時社會上一些人感恩意識淡漠的現象在信息時代也得到了飛速的傳播,給大學生的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對于感恩行為和感恩意識宣傳不足,在輿論方面未能正確地宣傳正能量,有的社會輿論宣傳上對感恩的宣傳不夠全面,根據當下的輿論宣傳熱點片面的凸出對某一對象的感恩,在整體的社會概況下忽視了或者說未能全面做到人們需要對父母、家人、老師、國家、學校等的感恩。這種不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使感恩教育宣傳不能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四、畢業(yè)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從小接收的教育主要是好好學習,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都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到大學以后,他們同樣面臨著學習、個人規(guī)劃、擇業(yè)就業(yè)和家庭經濟等壓力,這些都讓大學生特別是畢業(yè)生更加關注自己的發(fā)展,忽視了自己感恩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忽視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很多畢業(yè)生知道感恩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應該感恩父母、學校和社會,但是沒有把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原因是畢業(yè)生不懂應該采用什么感恩行為。另外,有的大學生存在過多的自私行為和想法,或者是經驗和社會閱歷缺乏的原因,遇事多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總希望能夠得到本人的接納和尊重,自己卻不善于先付出接納和尊重,長此以往, 慢慢感恩意識逐漸弱化。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感恩是每個人都需具有的品質,同時也是個較為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畢業(yè)生感恩教育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及畢業(yè)生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家庭、學校、社會及畢業(yè)生應該從根本上發(fā)現問題,因此只有做到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做到有機結合、相互滲透、互不抵消,才能提高教育的成效,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提高畢業(yè)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大學畢業(yè)生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小雙,馮開甫,彭煒佳. 大學畢業(yè)生感恩意識調查與分析——以西華師范大學2012屆大學畢業(yè)生為例[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10:76-80.
[2]楊杰. 開展感恩教育 降低大學畢業(yè)生高離職率[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03:39-40.
[3]朱尉,郝高建,劉洪超. 高校畢業(yè)生感恩教育活動有效性提升路徑探析[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252-254.
[4]萬欣. 淺談高職畢業(yè)生的感恩教育[J]. 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6:196.
[5]楊艷,馬紅亮. 高校要加強對畢業(yè)生的思想教育[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16,01:99-101.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