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燕
一、當代社會賦予語文的意義
(一)語文的性質
語文是什么?首先是一門學科,其次不只是一門學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在眾多學科之中,與培養(yǎng)人才息息相關的非語文莫屬。語文,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因此,語文既擔負著本學科責任,也擔任著社會責任。
(二)語文教學的目的
語文的功能: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工具性,一個是人文性。工具性體現(xiàn)在其培養(yǎng)人們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上,屬于語文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人文性則側重于內(nèi)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社會背景,等等。
我們往往把語文的教學目的側重在工具性上,鍛煉學生的語言、文字、邏輯、概括等能力。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除了學會使用,還要利用起來傳播我國文化,并且用文化來帶出對道德的感悟,用于建設道德思想。
新課標改革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它的重要意義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張以人作為教育出發(fā)點,關鍵是要激發(fā)人的潛能,弘揚 “人文精神”。
(三)社會的需求
立足當今社會,社會的需求是無限的,人才通常需要德才兼?zhèn)洹?人們在學習語文獲得一定語文素養(yǎng)時,更應該通過語文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他們也許會比普通高中的學生更早接觸社會,在尚未成熟之時,難免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果引導不正,在將來很容易將這種風氣帶到生活、工作當中。在中職學習期間,沒有思想教育課,因此他們比普通高中的學生更需要受到文化氣息的渲染,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中職語文教學現(xiàn)狀
(一)中職語文教學目的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通過課內(nèi)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提高全民素質、綜合職業(yè)能力和適應職業(yè)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
從中我們看到,中職的語文教學目標顯然比普通高中的目標要低,更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為日后從事的職業(yè)服務。這種教學目標 看似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決策,可是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中職學校即中等職業(yè)學校,是中國實施中等專業(yè)教育的學校,目前一般包括技術學校、師范學校以及醫(yī)藥、財貿(mào)、體育、藝術等學校。學制一般都為3年(2年學習+1年實習)。 目前,因為國家的高度重視,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以優(yōu)惠,所以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職業(yè)教育將與普通教育并駕齊驅。但也因為其管理模式和生源等條件,使得學生長期以來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應用能力始終得不到提高。教育沒有達到既定的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育,就必須變革。
(二)教材設置
中職語文教材版本復雜,編寫起點大都略低于普高,或相當于普高。在現(xiàn)有教材當中,對審美情趣、文學欣賞能力等培訓都不足,體現(xiàn)在作品數(shù)量上、篇幅上、以及質量上。沒有精選且面相當狹窄,僅局限在現(xiàn)代,對我國古代、外國作品都很少選用,當代更是少見。相當一部分學生欣賞能力依然停留在市面上的武俠、言情小說的水平上。
(三)教學形式
據(jù)了解,由于中職課程體系受“2+1”模式的影響,語文課程大幅度減少,為了趕進度應付考試,教師多采用“滿堂灌”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交流,老師無法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課后的相關活動僅限于習題集和生搬硬套的作業(yè),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一種畸形的命令與服從的僵態(tài)。
在這種狀態(tài)的影響下,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目的即傳授基本知識已經(jīng)很難達到,更何況第二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目的。
三、改良建議
(一)借鑒傳統(tǒng)語文教育
1.落實注重閱讀和寫作
傳統(tǒng)語文教育比較注重“閱讀”和“寫作”,認為語文學習主要就是培養(yǎng)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近代則要求“聽”與“說”。但是反思一下,我們大部分開設的是正常的學校,而非聾啞學校,學生在進入校門之際就已經(jīng)會聽會說。那么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怎么聽和怎么說。
據(jù)了解,當代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多注重生字詞的解釋,課文的段落大意以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篇篇大同小異難有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注重的閱讀即理解能力,寫作即創(chuàng)作能力卻逐漸被忽視。尤其寫作,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普遍為議論文題材,許多教師為了應試,扼殺學生當中的散文苗子,勒令其莫闖險路而追隨大隊寫議論文。因為在高考當中高分散文并不多見,議論文雖得分平平但起碼可以求穩(wěn)。中職雖然沒有高考的檢驗,卻也缺少創(chuàng)作的動力。
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體現(xiàn)的不是單一的能力,還包括智力、精神、個性、美感等,語文學習更應該是一個這些綜合素質訓練的過程。尤其是中職的語文教師,往往滿足于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對培養(yǎng)人才的發(fā)展需要與教育責任的擔當缺乏深入全面的認識。
2.落實注重讀經(jīng)典
古代語文教育中,學生要閱讀的主要作品有以下:《詩》《書》《易》《禮》《春秋》。這五本書作為主要教材被沿用了二千年,并不是因為古人迂腐不求改革,而是古人意識到這些書中比文字更重要的是精神,以及涵蓋的廣闊知識面。
而在我們當代的語文教學中,此類經(jīng)典卻大為缺失。比如《易經(jīng)》,作為一部“大道之源”——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奇書,它運用簡練的線性符號組合變化,概括出宇宙萬物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還被后人頻頻借鑒,如孔子的《系傳》,老子的《道德經(jīng)》等,可以說《易經(jīng)》就是中華文化之根!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接受教育九年的高中畢業(yè)生,即成年的炎黃子孫,對《易經(jīng)》的認識停留在算命書階段。
在學習經(jīng)典的時候,我們要學習五柳先生。不是不求甚解,而是不只拘泥字句語法之間。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必然有其超乎文字的美。
講解這種課文有三個好處:一是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機會,例如講解《易經(jīng)》,可以建議學生查找南懷瑾先生的《易經(jīng)雜說》,或張楚藩的《易經(jīng)與辯證法雜說》等書,避免中學語文教學局限于課本的窘?jīng)r;二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美德,比如《易經(jīng)》中的“謙卦”,充分解釋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謙虛美德,也有力反駁了部分90后抨擊謙虛等于沒有自信、喪失個性的言論。三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美學、愛國思想,比如《山海經(jīng)》中我國山河瑰麗的景象以及各種神獸奇特的造型,鼓勵學生在古人豐富的想象力中探尋大自然的真相。
(二)建議教材增加的篇目
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慕逃繕?,建議增加以下篇目:
1.《易經(jīng)》
(1)簡介: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jīng)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也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的必修。
(2)推薦理由:《易經(jīng)》雖大,道理卻普通,在學習《易經(jīng)》的過程中,對《易經(jīng)》產(chǎn)生的無論感性或理性認識,很大程度上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以及心態(tài)。同時因為題材新穎,也容易激起學習興趣。
2.《山海經(jīng)》
(1)簡介:《山海經(jīng)》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此書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chǎn)、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
(2)推薦理由:《山海經(jīng)》大氣地展示了一個瑰麗而奇妙的世界,而這里,就是中國。提醒充滿個性、追逐潮流的中職學生們,不要忘記自己的炎黃血脈。
3.《搜神記》
(1)簡介:《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2)推薦理由:枯燥的現(xiàn)代文遠不如怪趣的古代故事來得吸引。同時,這本書里面也歌頌了一些中華民族古來素有的美德,如卷十一“東海孝婦”,講孝婦周青蒙冤的故事;韓憑夫婦的傳說則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等。但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加以正確的科學引導,避免學生迷信。
4.《金剛經(jīng)》
(1)簡介:《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些宗教性。通過佛法傳布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2)推薦理由:當今社會法治還是德治更重要?法治可以立國,但只有德治才可以發(fā)展。我國沒有國教,執(zhí)政黨是無神論黨。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是一把雙刃劍,就不妨借用佛教在我國的群眾基礎,來普及金剛般的智慧。
5.《三字經(jīng)》
(1)簡介: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內(nèi)容涵蓋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以說熟讀《三字經(jīng)》可知天下事。
(2)推薦理由:最簡單的文字總是有最深的道理,并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哪怕只記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也許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劇的發(fā)生。
(三)建議改良的授課方式
1.走出課堂,豐富精神生活
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所學術科而非基礎學科。在不重視基礎學科的情況下,再要求學生閱讀相關課外書籍無異難于登天。索性利用課堂上的時間不拘泥于書本,將全新的精神世界帶入課堂,與學生進行交流。如在講解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時,可以播放其相關電影《人間四月天》。
2.鼓勵質疑,是引起學生興趣的根本之道
于教師而言,最頭疼之事莫過于遇上一群個性鮮明的學生。面對這個群體的時候,與其抑制其反叛性,倒不如鼓勵其在范圍內(nèi)發(fā)揮。如講解詩歌時,學生無法認同作品所展示的美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質疑權威,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予以引導。
3.開展語文相關活動
如定期舉行班際辯論賽,講座等。給學生一個舞臺,或許學生就會有精彩的表現(xiàn)。語文教學任務完成后,還應創(chuàng)造與語文應用相應的環(huán)境。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應用能力。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