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靜鈺
摘 要: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覺者,在他一生的貢獻中,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這一著作,彰顯了道與德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F(xiàn)如今我們每每提起道與德時,都簡單的稱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也不是同一個等級層次中的,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內(nèi)涵,希望對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道德經(jīng)》;道;德;內(nèi)涵
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中,主要分為道經(jīng)與德經(jīng)兩個組成部分,道與德也是文中最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況下的認知中,人們對道與德之間的認識為“道體德用”,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道與德之間還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較廣的涵蓋面,并且在有些地方還具有不同的義涵,因此有些人認為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合二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本文將以此為出發(fā)點,進一步闡述道與德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及其內(nèi)涵,希望能夠?qū)窈蟮难芯抗ぷ鲙硪恍﹨⒖肌?/p>
1 道與德的含義
要想厘清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首先我們就應該弄清何謂道、何謂德?首先,今天人們提起道與德時,經(jīng)常是合二為一的稱作道德,主要是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以及人品修養(yǎng)等,但是在諸子百家時期,不同學派對二者之間的含義進行過較多的闡釋,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經(jīng)》中明確的給出了道與德的含義,并且是最為全面以及系統(tǒng)的。在這之中,“道”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例如“道”可以稱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規(guī)律以及法則。其對宇宙的看法是亙古不變的,并且也是對宇宙最高規(guī)律的整體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萬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漸進發(fā)展的基礎,失道而行是萬萬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對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而發(fā)展,違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為必將會失敗。另外,“道”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層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處于不同的層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質(zhì),這樣才能遵循其發(fā)展。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崇尚重德積善,因此在對德的闡釋中,主要是指人的規(guī)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與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現(xiàn)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實現(xiàn)途徑之一也是德。在我國古代,一些具備高尚思想與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稱之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樣也是一種思想與行為,處在道的框架之中,德與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我們通常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疇中。在長時間的修煉中,德是可以不斷積累的,積少成多,積善成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不能強求,積德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而不應該故意為之,所以通過這一含義可以表明,德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存在,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唯心之物。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今天,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道與德之間的關系,在這之中,道是先于德而存在的,人類在不斷發(fā)展與傳承的過程中,逐漸探索與進取,直到今天。
2 道與德之間的關系
2.1 從“天道”看“道”與“德”的內(nèi)涵及關系
人們常說天命難違,是因為天道是客觀的自然世界,是人為因素無法改變的,在天道中主要涵蓋了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第一層是萬物本源,第二層是萬物養(yǎng)生,第三層是萬物運行,在本源上來看,宇宙的起源來自于道。有和無構成了萬物的本源,二者可以說是“同出而異名”,那么如何理解這一道理呢?實際上就是看似無實則有的過程,從無到有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因為無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空無的,同樣,有也不是顯而易見的事物,在有的背后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預設,最終會成為“道生一”中的“一”,由此可見,有與無之間的關系與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道”=“無”,“德”=“有”,道是萬物起源,是宇宙最基本的準則,所以二者是相生相成的關系,在提出道時,就一定會對德有所涉及,但是二者并不會以本體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通過有與無的形式出現(xiàn)。
在萬物生養(yǎng)上,“道”生成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老子十分強調(diào)“道”先于萬物,并生成萬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道德經(jīng)》中直接表明“德”養(yǎng)育萬物的只有一處,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于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現(xiàn)它的功能。只有“有”(即“德”)才能養(yǎng)育萬物;作為無形的“道”只有通過“德”才能作用于物,“道”一旦作用于物就已經(jīng)變成“德”了,因為“德”為“道”之用,是“道所顯現(xiàn)于物的功能”。
在萬物運行上,“道”主“返”,“德”主“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保ㄋ氖拢┰谌f物出生環(huán)節(jié),“道”主“生”,“德”主“養(yǎng)”;在萬物進一步生長發(fā)展中,“道”主“返”,“德”主“弱”?!胺怠笔恰暗乐畡印?,是“道”本身的運行方式,“弱”是“道之用”,是“道”在萬物中的顯現(xiàn),也即是“德”按照“道”的運行方式作用于萬物,并決定萬物的運行方式。
2.2 從“人道”看“道”與“德”的內(nèi)涵及關系
一般認為,形而上的“道”一旦落實到人生層面就被稱為“德”,但世界總是人的世界,“道”無論多么形上、多么客觀,它中會落入人的世界才會被認識、被構建。因此,按照前面已經(jīng)形成的思路,在這里仍把“道”與“德”作為一個不可分離的矛盾體,放到“人道”層面進一步劃歸和梳理。人總是自覺地創(chuàng)造歷史,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為”字,承接前面已有的分析并結(jié)合老子在人世層面關于“道”與“德”的論述,可以看出:在“人道”層面,“道”體現(xiàn)為“無為”,“德”體現(xiàn)為“有為”。
在“天道”層面,“德”主“有”、主“動”,所以在“人道”層面,“德”主“有為”。人們常常偏重于老子思想中“無為”的一面,而忽視其中“有為”的一面。其實,“無為”和“有為”是辨證的矛盾體,二者相生相伴,不可分離。特別是在“人道”層面,“有為”的特性更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有為”是人的顯著特性,“無為”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人要從“有為”上升或退隱到“無為”,必須依靠“德”滌去“求功”、“爭利”等私心雜念,只有通過“德”的這種“有為”方式,才能摒棄世俗的“有為”,從而達到“道”的“無為”狀態(tài)。其二,除了“德”按“道”的“無為”要求而進行的“有為”方式外,世俗中一些較好的“有為”方式似乎還是得到了老子的認可。
結(jié)束語
總之,《道德經(jīng)》中的“道”與“德”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牢牢把握“道”與“德”的“一體兩面”、“體用結(jié)合”的總特征,并在不同層次上顯現(xiàn)其具體內(nèi)涵及關系,才能對這兩個抽象概念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章媛.老子之“德”英譯得失考[J].學術界,2012(6):104-116.
[2]老子.韋利,譯.道德經(jī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