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沛瑩,李綱耀
(上海政法學院 研究院,上海 201701)
?
·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
《樂感美學》:美學體系重建的新界碑
——“重構美學的形上之維”高端論壇暨《樂感美學》研討會綜述
孫沛瑩,李綱耀
(上海政法學院 研究院,上海 201701)
世紀之交以來,美學正在經(jīng)歷一場反本質(zhì)主義的解構浪潮。一味解構之后美學往何處去,這是解構主義美學本身暴露的理論危機,它向美學界提出了重構美學的形上維度話題。祁志祥教授所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樂感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就是這方面的一部標志性成果。為促進美學研究的深化,加強美與真、善的跨學科互動,在相互切磋中把思考引向深入,由上海市美學學會、上海市哲學學會、上海市倫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文雜志》社協(xié)辦,上海政法學院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承辦的“重構美學的形上之維”高端論壇暨《樂感美學》研討會于2016年6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政法學院舉行。學界4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盛會。
本次論壇會議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跨學科,既有美學學科的專家,又有兄弟學會的代表;既有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學者,又有來自出版系統(tǒng)的編審。各位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了對美學重構論題及《樂感美學》學科推進意義的高度認可。
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終身教授朱立元先生認為,“重構美學的形象之維”是非常有針對性的。目前在國內(nèi)在國外的影響下,有把這個“形上之維”放棄的傾向。學界不僅僅是美學,包括哲學界也提出了要重構“形上之維”這樣一個想法。追求形而上的這種沖動可能是人類的天性吧。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這樣一種追求,這個題目是鄭重其事很有針對性的。正好志祥的重量級著作《樂感美學》問世。這本書的學術分量很重,而且有一系列的自己的觀點,我自己也感到非常有啟發(fā)。這個會議的召開不僅僅對上海美學學界有意義,對于全國美學也會有意義。
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華東師大哲學系陳衛(wèi)平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體現(xiàn)了一個精神。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不忘本來,借鑒外來’。祁志祥教授本來比較多的是做中國古代的美學,但是這本書中借鑒了很多西方美學中的思想。這對于我們今天來從事美學的研究是有啟發(fā)的。怎么能夠‘不忘本來’,又怎么能夠‘借鑒外來’,把這兩個能統(tǒng)一起來,這能成為我們今天的學術發(fā)展、學術研究的學術滋養(yǎng)。這方面祁教授的《樂感美學》做得不錯,值得祝賀?!?/p>
上海市倫理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指出:“美學的問題與哲學的問題、倫理學的問題總是結合在一起的?,F(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不僅是倫理問題、法律問題,而且也是美學問題。《樂感美學》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能給我們解決道德問題提供很多的靈感。”
本次會議的另一個特點是跨地區(qū),全國包括香港地區(qū)有相關研究思考的著名學者共襄盛會、共同交流,與會者圍繞《樂感美學》,就其在重構美學的形而上學理論體系中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界碑意義予以高度評價。
遼寧大學高楠教授認為,《樂感美學》是當代中國美學界的一部力作,它涉及多年來美學研究的眾多方面,對很多有爭議的問題都明確地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旁征博引地證明自己的看法。它正引發(fā)著中國美學界的一次不小的地震。它的震動力量來于它對于一些幾成定論的或者爭論不休的美學理論的縱深性的爆破。
上海交大汪濟生教授從八個方面肯定《樂感美學》:第一,心無旁騖,矢志求真;第二,推敲命題,巧破疑難;第三,以史為鑒,精校準星;第四,廣謁前賢,平等對話。第五,取舍唯真,博采眾長;第六,古典新用,異彩紛呈;第七,銳意出新,嚴求自洽;第八,文采斐然,以美述美。《樂感美學》作為緊扣審美實踐,從古今中外美學成果積聚的若干共識的約簡、過濾、綜合、組織中重建起來的美學原理體系,足以構成當代中國美學學術前沿的一個堅實界碑和彌足珍貴的新起點。
哈爾濱師范大學馮毓云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指出:“祁志祥教授以獨特范疇‘樂感’命名的美學,不僅在中國美學史上獨領風騷,而且自覺運用了當代國際最前沿、迄今為止被公認最科學的、最正確的方法論——建構主義思想方法,將古今中外美學知識乃至心理學的、生物學的、考古學的、文化學的、生態(tài)學等的知識進行了全面的辨析、綜合、融于樂感為一爐,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樂感美學原理?!?/p>
復旦大學陸揚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是上海最多產(chǎn)的美學家。他孜孜矻矻,筆耕不輟,豈止是著作等身!《樂感美學》圍繞美的定義和感受逐層展開,旁征博引,不但有形而上的梳理,而且有生活層面的汪洋恣肆的鋪陳。它就是一部關于‘美’的考察的百科全書?!?/p>
溫州大學馬大康認為,《樂感美學》主要有五方面特點:在批判、辨析中探尋美學的理論基點;在融匯諸理論方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思路;從實踐和常識出發(fā)作出理論概括和提升;以豐富翔實的資料為基礎開展深入論證;在精細的邏輯推演中提出理論創(chuàng)見。《樂感美學》以匯集百川的宏大氣魄構建了美學新體系,把對審美和美的思考推向理論前沿,為美學建設做出貢獻。
上海社科院文研所前所長陳伯海先生指出,《樂感美學》跨越了作者以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為主攻方向的專業(yè)領域,直接進入美學原理的建構,寫得厚實,內(nèi)容廣博,組織嚴密,令人嘆服?!皹犯忻缹W”實質(zhì)上是一種以生命機體及其活動為本位的美學理念。我們當前占主流地位的“實踐美學”從實踐活動的本位上來研究美,“后實踐美學”則從個體精神的超越性指向上來談論美,如果再能構建起以生命機體為本位的美學觀,交相輝映且又共同生發(fā),則當代美學界的景觀必將更見繁榮發(fā)達。
山東師范大學楊守森教授認為,《樂感美學》勇于開拓創(chuàng)造,通過對古今中外大量相關美學思想深入細致的辨析與廣泛吸取,建構了“樂感美學”這一新的美學體系,得出了“美是一種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論斷。這一論斷及相關論述,能夠更有說服力地揭示美的本質(zhì)及人類審美活動形成的原因,能夠更大限度地解釋人類的審美現(xiàn)象,是對中國當代美學理論的完善與豐富。在方法論方面,作者主張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取、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并尊、感受與思辨并重,主體與客體兼顧的原則。與其方法論相關,作者堅持的雖是“本質(zhì)論”及傳統(tǒng)的美學是研究“美”的“美本體”立場,但他所說的“本質(zhì)”是指“復雜現(xiàn)象背后統(tǒng)一的屬性、原因、特征、規(guī)律”;他所說的“美本體”,“實際上乃是人們對于契合自己屬性需求的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一種主觀評價,具有動態(tài)性”,因而“不存在唯一的、不變的、終極的‘美本體’”。這樣的理論基點,既體現(xiàn)了開放的現(xiàn)代學術視野,又力避了反本質(zhì)主義易導致的相對主義、虛無主義之類的偏頗。此外,作者注重從人類物種屬性的先天共同需要角度,強調(diào)味覺、嗅覺、觸覺與視覺、聽覺相同,亦參與了人類的審美活動,并進而肯定了“動物也有美感”之類看法,主張要“破除傳統(tǒng)美學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和思維模式,站在萬物平等的生態(tài)立場去審視天下萬物,承認物物有美,追求美美與共”。這些合于邏輯與實證的論述,對于美學研究,是有重要啟發(fā)意義的。
華東師大中文系朱志榮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把中外古今打通,來對美學基本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是一個飛躍,值得稱道。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新時期早期,美學界曾經(jīng)局限于美學的本質(zhì)研究,出現(xiàn)了諸多弊端,后來學術界不拘于本質(zhì)研究,超越本質(zhì)研究,這是很重要的進步。但是,超越于本質(zhì)研究的局限不代表應該完全放棄本質(zhì)研究,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祁志祥教授在不斷尋求突破的基礎上繼續(xù)重視本質(zhì)研究,值得肯定。在此基礎上,祁志祥教授與美學發(fā)展的主流相向而行,重視價值論視域的探究,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其論述是精彩的。在方法論上,祁志祥教授與時俱進,重視借鑒西方現(xiàn)代美學方法,有力地推進了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論自成系統(tǒng)。”
西南大學寇鵬程教授從“樂感”作為一種“情感本體”的角度肯定了“樂感美學”的形上性質(zhì)。他指出,由于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文藝思想中僵化的革命論、階級論及其對人性、人情的批判,以及市場經(jīng)濟導致的極端功利化,真正的超越政治與功利的情感美學沒有得到培育與滋養(yǎng),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美學最缺乏情感,中國當代美學最缺乏真正的情感美學?!拔母铩苯Y束后實踐美學獨大,90年代以來后實踐美學、生命美學、體驗美學、感性生存論美學、日常生活美學、身體美學、生態(tài)美學花樣翻新,但情感美學并沒有作為一種本體論美學得到建構。李澤厚后期美學提出“情本體”,不過這種“情”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一種“生活轉向”“生存轉向”的“生活”“存在”。而《樂感美學》標舉的“樂感”實際上是康德《判斷力批判》所說的單憑表象就使人愉快的情感,美學就是一種研究知、情、意中“情”的“情感學”。在這個意義上,《樂感美學》是美學本體上回歸情感的表現(xiàn),是當代中國美學最需要填補的空白。
本次會議的另一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邀請了部分在一線從事旅游、演藝、美育等實踐工作的專家參與對話。他們普遍認為,《樂感美學》不僅精于形而上的理論思辨,而且具有很接地氣的實踐品格;不僅對美的語義、原因、規(guī)律、特征的本質(zhì)思考明白易懂,對美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美的形態(tài)、疆域、風格及案例等現(xiàn)象表現(xiàn)有大量描述和精心收羅,進一步加強了美育實踐的可操作性。
華東師大旅游系莊志民教授指出:《樂感美學》的重要貢獻,突出地表現(xiàn)為用“樂感之學”來替代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的哲學”,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美學命題。這是對原本在學界比較流行的“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形式”的定義所做出的重要修正,其正面影響力不可低估。從旅游實際體驗解析上看,祁志祥教授提出的“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的論斷,符合旅游吸引物設計營造的審美實踐,緊扣生命意義之主題,上承天意,下接地氣,確實有著其不可忽視的真理性,值得肯定與推崇。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朱光博士從長期從事藝術審美實踐管理的經(jīng)驗出發(fā)指出:作者把抽象的美學和人人喜歡而感性的“樂感”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美解釋為“有價值的樂感對象”,不僅符合大眾接受心理,而且通俗易懂,易于讓普通大眾理解把握。同時,把美學建基于“樂感”之上,符合中國人注重“人生在世”價值的傳統(tǒng),暗合中國樂感文化心理,是美學理論滿足大眾心理的一次推廣?!皹犯忻缹W”的另一核心觀點,是突破視聽覺快感對象是美之來源的傳統(tǒng)美學理論,而提出視聽味嗅膚這五覺快感對象皆是美之來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確實經(jīng)常會把味覺、嗅覺、觸覺和美相掛鉤,如美味、品香、美膚等等?!皹犯忻缹W”把打通五覺后的“愉悅快樂”情感反應來定義美學,給人帶來直覺把握的便利?!稑犯忻缹W》整合了古今中外種種美學理論定義和觀點,對美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普及有很好的教科書意義。
上海政法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張永祿博士指出,今天的美學研究要關注和回應中國當代現(xiàn)實。當代中國最大的現(xiàn)實是人們普遍不快樂,同時又竭力追求快樂,其典型表征是迪士尼文化。迪士尼文化打造的快樂工業(yè)是當下最大的文化文本。迪士尼是一種現(xiàn)代烏托邦美學,理念上表征美國社會主流核心價值,風格上體現(xiàn)浪漫主義追求,敘事上推行結構性與標準化法則,題材是個人成長和家庭和樂,哲學上則是講究趣味的快樂主義。在這個意義上,祁志祥教授的“樂感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下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此外,上海藝術特色學校楓涇中學校長陸旭東博士還談到美學理論特別是《樂感美學》對學校美育實踐的促進和指導意義。他認為,美育的意義就是締造、維護美的價值取向。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這個簡短的命題,實實在在解決了美育實踐中的大困惑,較之否定本質(zhì)研究的現(xiàn)代美學或后現(xiàn)代美學著作,《樂感美學》更具有可操作性,對我們中學美育實踐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此外,與會專家學者在聚焦《樂感美學》,肯定其理論貢獻和實踐指導價值的同時,也對如何從形上維度重構美學體系以及《樂感美學》的建構本身提出了一些不同思考。如與會學者談到美感的復雜性問題、肉身狂歡的審美悖論問題、審美體驗問題等等,體現(xiàn)了會議論題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責任編輯:修 磊]
I0
A
1007-4937(2017)01-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