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紅
(清華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4)
“唯科學主義”的濫觴與實踐唯物主義的當代價值
郭先紅
(清華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4)
對“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影響甚至決定社會存在發(fā)展趨勢的觀念進行批判是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這里所謂的“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并非本真意義上的科學觀念,認為它可以決定社會存在發(fā)展趨勢的觀念更是“唯科學主義”,這是科學發(fā)展和工具化過程中對自我本質的遺忘。另外,工具理性批判者對工具理性展開批判所用的工具往往是意識、價值理性、辯證理性等精神因素而不是從實際出發(fā),其本質是在觀念領域進行的批判。要想對工具理性展開更全面深刻的批判,必須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拒斥“唯科學主義”,認識本真意義上的科技包含的社會進步因素,把科技的進步作用與歷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在對科技積極作用予以肯定的同時,對其發(fā)揮作用的范圍進行界定。這是對工具理性進行更深刻批判的基礎,也是彰顯實踐唯物主義當代價值的體現(xiàn)。
“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唯科學主義”;實踐唯物主義
近代自然科學蓬勃發(fā)展,科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自韋伯把哲學上的理性轉化為社會學意義上的合理性,并對合理性做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區(qū)分伊始,人們就對工具理性展開了各式各樣的批判性研究。在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的過程中,盧卡奇(Georg Lukacs)對形式與內容矛盾的揭示;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對傳統(tǒng)理論的批判,對批判理論的闡發(fā)以及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批判;馬爾庫塞(Hebert Marcuse)對科技淪為意識形態(tài)的判斷,對單向度社會的描述等,其理論基礎歸根結底都是對“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影響甚至決定社會存在發(fā)展趨勢觀念的思考。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在對傳統(tǒng)理論是否能把自然科學方法徹底運用到社會科學領域,以及即使運用是否真的有效的論述中引出了“唯科學主義”的概念,這為反思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對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進行反思可以發(fā)現(xiàn),為工具理性批判者一直詬病的“自然科學思維方式”決定社會存在發(fā)展的觀念就是“唯科學主義”,這是科學發(fā)展和工具化過程中對自我本質的遺忘,并非本真意義上的科學觀念。對工具理性批判理論者的理論展開論述這點將顯得更加明晰。
盧卡奇對形式與內容關系的論述是對近代理性與近代理性所認識的內容之間關系的揭示。盧卡奇指出,近代的理性主義者認為近代理性是永恒的理性,是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永恒有效的工具?!半S著它的發(fā)展而愈來愈堅持認為,它發(fā)現(xiàn)了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生活所面對的全部現(xiàn)象相互聯(lián)系的原則?!盵1]187近代理性所建構的體系往往只在內部自洽,是其基本原則的逐漸展開,并不涉及外在現(xiàn)象的本質和原則,數(shù)學尤其如此?!绑w系的任何一個個別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可以由它的基本原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都是可以由它精確地預測和估計的?!盵1]192這就使得近代理性并不能真正認識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生活。本來近代理性所涉及的問題只是理性主義的問題,與非理性主義無關,但在最初,近代理性主義者就認為近代理性是認識整個存在的普遍方法,這就導致近代理性越強行把非理性內容排斥在外,越努力擺脫感性、價值內容,就越擺脫不了非理性的束縛。“這種嚴格的‘非價值化’,實際上乃是非理性主義至今所達到的最高階段?!盵2]399
盧卡奇進一步指出,德國古典哲學對消解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它把它們納入一個體系當中,從而使它們的對立在方法論中得到融合式的發(fā)展,這奠定了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的方法論基礎。但“辯證法”建立的基礎依舊是近代理性是永恒的觀念,并沒有跳出其他近代理性主義者的窠臼,因此也不能解決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綜觀德國古典哲學史,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盧卡奇為什么說德國古典哲學在這方面也是失敗的??档拢↖mmanuel Kant)“二律背反”式的辯證法雖然揭示了理論理性認識的內在悖謬,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揭示理性的非永恒性,而是為信仰留下地盤,為他的實踐理性留下余地——在道德倫理領域樹立絕對的道德律令;黑格爾(Georg Wilbelm Friedrich Hegel)及其后繼者的辯證法是被事先設定的理性封閉體系,他對社會歷史的論述是對理性發(fā)展階段的驗證而不是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中尋求邏輯規(guī)律。因此可以說,德國古典哲學“辯證法”的建立并沒有解決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如果說現(xiàn)在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古典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話,那么隨同古典哲學事業(yè)的偉大、隨同它的方法展示的未來的前景,它失敗的必然性也就呈現(xiàn)出來了”[1]222。
德國古典哲學沒有解決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哲學和社會學科本身也受到“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的侵襲,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反映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當中?!霸谶@兒重要的是要指出什么時候資產階級社會發(fā)展的雙重傾向在這一社會的思想中以哲學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它日益控制資產階級社會存在的細節(jié),使它們服從于它所需要的形式,但同時,也日益失去了從思想上控制作為總體的社會的可能性,并因而喪失了領導這個社會的資格?!盵1]197而“主體”所面臨的社會是它自己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體的內在是對于事件、本質所做的內在整合。不管是工業(yè)還是實驗都成為直觀,而不再是實踐,因此能夠認識社會整體存在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消滅了。
與盧卡奇的思路相似,霍克海默也認為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已經改變并決定了社會科學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艨撕D缙谠趯鹘y(tǒng)理論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建構了批判理論,隨著法西斯在德國上臺,社會研究所遷址,他也隨之流亡美國。在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切身感受到“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對現(xiàn)實社會的巨大改造作用,在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進行批判的過程中繼續(xù)發(fā)展他的社會批判理論。
霍克海默早期批判理論對“自然科學思維方式”滲透到社會科學領域以及社會本身充滿憂慮,但缺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觀照(德國當時的工具理性對社會的影響還不明顯)。到了美國之后,霍克海默批判理論的特點發(fā)生了轉變,他感覺到“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已經滲透到社會現(xiàn)實的各個方面,他對這個被工具理性化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艨撕D赋?,在社會的實際發(fā)展中,似乎個性化進程一直在發(fā)展,但實際上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個性越來越被犧牲掉,個人已經不剩下什么東西了。“個性化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的,盡管它是以個性的名義發(fā)展起來的,其實,除了自己的特殊意圖之外,個人已經沒剩下什么東西了。”[3]141
馬爾庫塞則認為科技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并發(fā)揮著政治統(tǒng)治功能。在馬爾庫塞看來,科學內在就具有工具主義的特征,它不但可以自我推進,還可以實行有效控制。“科學是一種先驗的技術學和專門技術學的先驗方法,是作為社會控制和統(tǒng)治形式的技術學。”[4]126科學不但可以對自然進行有效控制,還可以逐步為人對人的控制提供概念支撐和工具?!坝谑抢碚撋系牟僮髦髁x與實踐上的操作主義漸趨一致。由此導致對自然進行愈加有效統(tǒng)治的科學方法,通過對自然的統(tǒng)治而逐步為愈加有效的人對人的統(tǒng)治提供純概念和工具?!盵4]126
技術使政治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擴大,并為政治統(tǒng)治提供足夠的合法性,技術不再為解放提供潛力,反而使人越來越工具化,從而成為解放的障礙。它不但消解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抗意識,而且還使人們把異化作為現(xiàn)實,在科技所造成的異化社會中舒適地生活。“在這個領域內,技術也使人的不自由處處得到合理化。它證明,人要成為自主的人、要決定自己的生活,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不自由既不表現(xiàn)為不合理的,又不表現(xiàn)為政治性的,而是表現(xiàn)為對擴大舒適生活、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裝置的屈從?!盵4]126-127正是在這個層面上,馬爾庫塞認為,科技在擁有技術理性的同時,政治理性也慢慢滲透其中,從而為維護資本主義統(tǒng)治服務。
馬爾庫塞還以黑格爾的理性為例,進一步指出科技不但發(fā)揮著政治統(tǒng)治的功能,還進一步消解了理性的否定功用。馬爾庫塞認為黑格爾的理性概念是包含著辯證否定內容的概念,其生命力也正在于其對現(xiàn)存一切非真實、非理性方面的否定。工具理性作為理性的一個形式,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削減了理性辯證法的否定力量,使社會成為一個單向度的社會,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使人們在虛假的幸福中失去了解放的力量。
盧卡奇和早期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在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的同時都企圖尋找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出路,他們或認為無產階級整體意識的恢復可以改變社會,或用批判理論的建構對康德式倫理理性價值功能的挖掘,或極力主張恢復辯證理性的否定功能來尋求解決辦法等。這些思考很有意義但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要更好地認識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發(fā)展邏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對其理論基礎進行反思,破除“唯科學主義”的迷霧,用實踐的、歷史的觀念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本真意義上的科技所發(fā)揮的作用,揭示人實現(xiàn)自由、本真的動力,找到打開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fā)展的鑰匙。
針對工具理性批判理論家們對“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影響并決定社會存在發(fā)展趨勢的批判,有學者豐富了他們的批判思路,哈耶克就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指出自然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所采用的方法,與他們試圖運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這兩者并不見得是一回事兒?!翱茖W家或迷戀自然科學的人經常試圖用于社會科學的方法,未必就是科學家在自己領域中事實上采用的方法,倒不如說,那就是他們以為自己在使用的方法。這兩者未必是一回事?!盵5]9另外哈耶克指出,一些科學家可能確實考慮到自己所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并理論化、系統(tǒng)化了自己的方法,以期把這些方法也用到社會科學的領域,但這些方法如前面所述:一是用到社會科學的方法并不是真正用于自然科學的方法;二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效的方法,不見得適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八伎甲约旱姆椒ú⑹蛊淅碚摶目茖W家,未必總是可靠的向導。”[5]9因此,自然科學并不能徹底地被運用到社會科學之中,這樣絕對的情況并不存在。
哈耶克對傳統(tǒng)理論是否能把自然科學方法徹底運用到社會科學領域,以及即使運用也不見得有效的論述是為了引出“唯科學主義”概念,而這為反思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哈耶克認為,“唯科學主義”是一個社會歷史概念,對其進行考察要了解從科學興起到“唯科學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文藝復興以來,現(xiàn)代自然科學產生之初,它披荊斬棘為自己的發(fā)展開辟道路。針對當時思想進步的障礙,它不盲從權威人士的意見、不相信先驗的實在性、不以主觀的觀點去觀照世界?!艾F(xiàn)代科學一直努力回到‘客觀事實’上,它不再研究人們對自然的看法,也不再認為既有的觀念是真實世界的如實反映,尤其是拋棄了一切這樣的學說:它們把類似于我們心智的某種支配因素強加于現(xiàn)象,便自以為是對它做出了解釋。”[5]13經過斗爭,現(xiàn)代自然科學最終戰(zhàn)勝了根深蒂固的觀念,使自己的發(fā)展走上了平坦大道。自然科學發(fā)展到了當代,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它陷入了與以前極力破除的那些觀念一樣的境地,即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觀念的桎梏?!斑@場斗爭獲得的動力使科學走過了頭,造成一種相反的危險處境,即‘唯科學主義’的霸道阻礙著理解社會方面的進步,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盵5]12
根據(jù)哈耶克對“唯科學主義”的剖析,我們可以把“唯科學主義”看作這樣一種理論、看法,它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都深受自然科學的影響與制約,這里的“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往往失去了本真意義上自然科學的開放性,并認為自身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礎,決定了社會生活的走向?!艾F(xiàn)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觀念與習慣深受科學思維方式影響的氛圍中?!盵5]12
就工具理性批判理論本身而言,霍克海默等批判學家批判的也是“唯科學主義”現(xiàn)象,而不是科學傳統(tǒng)。如霍克海默曾特別強調他批判的實證主義與科學傳統(tǒng)的不同?!疤貏e是當實證主義者指責科學傳統(tǒng)如同無用的包袱而應當予以拋棄的時候,我們就更是應該對科學傳統(tǒng)加以細心呵護和認真篩選?!盵3]1盧卡奇則明確指出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相協(xié)調?!罢f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本來就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協(xié)調,是它的精確性的社會前提,這是很成問題的?!盵1]55而馬爾庫塞批判的科技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象也是因為他沒有認識到本真意義上的科技與“唯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的區(qū)別,把“唯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當作本真意義上的科技,認為科技可以并已經滲透進人文價值領域并起著決定作用。因此只有對“唯科學主義”、本真意義的科技做出區(qū)分,辨析“唯科學主義”、本真意義上的科技與社會存在的關系,才能厘清工具理性批判的邏輯,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分析。
首先,“唯科學主義”所用的方法與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方法存在實質區(qū)別?!拔茖W主義”的本質使它把自然和社會存在作為演繹自身的步驟,但它對“永恒性”的設定帶有偶然性,而且往往按照自己的需要得出結論,并不是嚴格意義的自然科學演繹方法,不管其結論還是前提都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唯科學主義”是自然科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被異化的表現(xiàn),并不能對社會的發(fā)展做出合理的解釋。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所用的演繹方法,追求從共性向個性的推理,并與從個性歸納出共性的歸納方法互為補充和前提,對自身的結論和前提會進行反復的驗證,并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保持著開放狀態(tài),以追求前提和結論的最大真理性。
其次,本真意義上的科技與社會存在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本真意義上的科學(與技術結合也一樣)不局限于權威的觀點,不迷信已經形成的觀念、已經掌握的知識、已經進行過的思考,這使科學思想具有流動性、需要不斷更新。“人們實際采用的觀念,他們觀察自然的方式,在科學家看來,必須是臨時性的,他的任務就是改變這種圖式,改變習慣性的觀念,使我們對新的事物分類的陳述更為精密和準確。”[5]18自然科學的這些特點使它對自然甚至社會保持著開放的態(tài)度,可以隨著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或者通過自身的不斷發(fā)展而反作用于自然和社會的發(fā)展并最終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唯科學主義”先驗地認為科學決定了自然、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在面對變化時也不會隨之調整認識,因此無法真正認識自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
再次,本真意義上的科技雖然與社會存在之間可以互相促進,但不能把自然科學方法簡單地運用到社會的發(fā)展中去。在自然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演繹方法與歸納方法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自然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而社會科學領域從抽象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認識方法,與自然科學認識世界通常所用的演繹與歸納方法相比,其形式雖有相似性,但其實質卻完全不同。它們各自認識的對象不同:一是自然界的事物,一是人類社會。主客觀程度不同:一個客觀性要求很高,一個主觀性很強。認識目的不同:一個是對事物屬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一個是對人性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認識的側重點不同:一個比較側重真實性,一個比較強調倫理性、價值性等。與本真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方法相比,“唯科學主義”的方法、思維更不能簡單粗暴地運用到社會的發(fā)展中去。
“唯科學主義”的消極作用已被很多思想家意識到,但本真意義上的科技本身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進步作用卻不能因此被忽視,因此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之前必須首先明白“唯科學主義”產生的歷史原因,以及它與本真意義上的科技的區(qū)別,了解本真意義上的科技與社會存在之間的關系及各自發(fā)揮作用的界限,這樣對工具理性進行批判時才更具有針對性。
盧卡奇從形式與內容的矛盾出發(fā),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人失去了認識社會整體的能力,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呈現(xiàn)出碎片化、部分化的形態(tài),人自身也失去了統(tǒng)一性、整體性。盧卡奇認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由無產階級的特點決定的。無產階級正是黑格爾主體-客體達到統(tǒng)一之實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它既是“辯證過程”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辯證過程”的產物,因此可以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中“人不再為人”的問題。但盧卡奇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論述依舊是從意識直觀的層面出發(fā)的,并未指出實現(xiàn)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現(xiàn)實途徑,并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給人的存在所帶來的問題。
霍克海默、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在對傳統(tǒng)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建立了批判理論,對啟蒙精神和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分析批判,開啟了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傳統(tǒng),具有進步意義。馬爾庫塞雖然認為科技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人類現(xiàn)實,但要實現(xiàn)更好的社會狀態(tài),最重要的仍舊是重新恢復辯證理性的力量,但他同時指出辯證理性的恢復比較困難,他對流浪漢、失業(yè)人群、學生等所抱持的反抗性期冀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對改變資本主義現(xiàn)實缺少指導意義。他們對社會批判相似的地方在于都把馬克思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和韋伯的理性批判進行了結合,但都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對近代理性的批判和歷史理性批判性的恢復上(不同在于霍克海默想恢復康德式的倫理理性,馬爾庫塞想恢復的是黑格爾式的辯證理性),并把現(xiàn)實的發(fā)展置于理性之上,從而喪失了批判的動力和開放性,只能對社會進行解構而無法對社會的未來進行建構。因此,要想真正廓清工具理性批判的實質,恢復社會批判理論的活力,還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fā),以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
馬克思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些思想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成熟時期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的歷史活動分為五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第二個層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第三個層面是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基礎上人類本身的繁衍;第四個層面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為基礎,形成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第五個層面是反映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狀況的意識活動。從馬克思對人類歷史活動的建構當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基本思路,他把社會實踐分為這幾個層次:物質生產活動,改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活動,以及反映自然與社會存在關系的人的意識活動(理論式的實踐,科學實驗是人進行理論實踐的形式之一)。對于實踐活動的幾個層次或者形式,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有更清楚的概括:“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盵6]283因此,只有把自然科學思維方式與社會實際生活以及社會中的人結合起來考察,才能更清晰地認識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
現(xiàn)代自然科學作為一個社會歷史事物,它在介入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在與技術結合之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從其作為工具的本質而言,科技必須與歷史主體(馬克思所謂的現(xiàn)實的人)結合,必須與社會物質生產實踐、與改變社會關系的實踐(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實踐)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而主體的性質決定了工具的性質:促進社會發(fā)展或者阻礙社會的發(fā)展;從社會現(xiàn)實來看,科技對社會的作用是社會發(fā)展中無法逾越的階段,科技理性本身包含著社會進步的因素(由科學觀念的開放性決定),對其積極作用要予以肯定,這種肯定又是對工具理性進行更深刻批判的基礎;從自然科學思維方式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看,必須重視科技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而對“唯科學主義”思維方式對社會存在及社會科學的滲透則要保持警惕和清醒,在利用科技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警惕科技的誤用及其對人文價值的沖擊;從邏輯與歷史的關系來看,過于強調理性的批判作用而無視社會現(xiàn)實狀況,就不能準確地認識和分析工具理性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及其作用的原理。
實踐唯物主義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詮釋采取了邏輯和歷史相結合的辯證方法,在邏輯和歷史結合的過程中,社會歷史是首要的因素。馬克思的社會發(fā)展理論具有面向社會現(xiàn)實(各個歷史階段的當代史)開放的實踐特征;實踐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堅持社會現(xiàn)實的第一性,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借鑒。因此,必須重新認識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這樣才能把社會發(fā)展和社會批判結合,從而對社會的批判才會更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的理論也才更具有徹底性。從這個角度而言,馬克思認識社會發(fā)展的方法和對實踐活動的重視依舊具有當代意義。
[1][匈]喬治·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匈]喬治·盧卡奇.理性的毀滅[M].王玖興,程志民,謝地坤,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修訂版)[M].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編輯 松 園
陳曲
B5
:A
:1007-905X(2017)03-0074-05
2017-01-03
郭先紅,女,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