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北魏的軍隊在入主中原之前是以本族人為中堅,同時吸收其他蕃附部落成員所組成。從太武帝時期開始,由于統(tǒng)一北方的進程加快,戰(zhàn)爭的規(guī)模和頻率都在不斷地擴大,面對兵力不足的情況,軍隊的兵源補充逐漸多元化和固定化。*此為區(qū)別于北魏早期由“吳兵將軍”或“義兵將軍”等所領臨時招募之漢人軍隊,因為這類情況既非常制,且人數又少,不足以影響更不會改變北魏軍隊的基本結構和特征。
除拓跋部及早期藩屬部落部族兵外,開始出現其他形式和民族構成的新的世襲兵系統(tǒng)。
首先,作為世襲兵的營戶出現。北魏早期,雜營戶并非作為兵源補充而存在,只是以軍隊方式進行管理的百工技巧者,與十六國時期的營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這一情況在太武帝時期出現了變化。據《魏書》卷九四《仇洛齊傳》載:“魏初,禁網疏闊,民戶隱匿漏脫者多。東州既平,綾羅戶民樂葵因是請采漏戶,供為綸綿。自后逃戶占為細繭羅谷者非一。于是雜、營戶帥遍于天下,不屬守宰,發(fā)賦輕易,民多私附,戶口錯亂,不可檢括。洛齊奏議罷之,一屬郡縣。”[1]2013-2014又《魏書》卷一一〇《食貨志》載:“先是,禁網疏闊,民多逃隱。天興中,詔采諸漏戶,令輸綸綿,自后諸逃戶占為細繭羅谷者甚眾。于是雜營戶帥遍于天下,不隸守宰,賦役不周,戶口錯亂。始光三年,詔一切罷之,以屬郡縣?!盵2]2850此二者顯系一事,也就是說太武帝始光三年(426),根據仇洛齊的奏請,罷免了專門管理百工技巧的雜營戶帥,使之“一屬郡縣”。但據史書,“營戶”并未因此退出歷史舞臺。則此后出現的“營戶”,其性質和作用都應與前大不相同??梢哉J為,太武帝始光三年(426)以后出現的營戶就是職業(yè)世襲軍戶。*陳玉屏《魏晉南北朝兵戶制度研究》原文為“拓跋燾始光三年以后出現的營戶就是兵戶”。然前人多認為兵戶、府戶、營戶三詞為同一含義詞語,但我們通過分析考證,對此作了區(qū)別,故將陳文“兵戶”改稱 “職業(yè)世襲軍戶”。這樣既不違背陳先生原意,亦可避免本文行文上的自相矛盾。[3]191
其次,兵戶出現。據《魏書》卷九一《蔣少游傳》載:“蔣少游,樂安博昌人也。慕容白曜之平東陽,見俘入于平城,充平齊戶,后配云中為兵?!盵1]1970又《魏書》卷六八《高聰傳》載:“大軍攻克東陽,聰徙入平城,與蔣少游為云中兵戶,窘困無所不至。”[4]1520《蔣少游傳》稱“配云中為兵”,而《高聰傳》則直言“與蔣少游為云中兵戶”。因此可以認為,所謂配徙為兵實際上是做了“兵戶”。除這兩位平齊民外,平涼民劉昞一家在被遷徙到代京后,他的三個兒子也“分屬諸州,為城民”[4]1161。則平涼戶也有配徙的情況。引文說“為城民”,可見,“城民”這一概念的范圍顯然要比兵戶廣,從身份地位看,應當與平齊戶的待遇一樣,也是“兵戶”。同時還有一種形式的配徙,即罪犯配邊制度。據《魏書》卷四一《源賀傳》載:“賀上書曰:‘臣聞人之所寶,莫寶于生全;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臣愚以為自非大逆、赤手殺人之罪,其坐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謫守邊境?!咦诩{之。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邊?!盵5]920-921其后更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合門充役”。又《魏書》卷五七《崔挺傳》載:“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盵4]1265比較上面兩則史料,罪犯配邊制度下所徙配之兵當亦為“兵戶”無疑了。
在北朝史研究領域,絕大部分學者認為“營戶”“兵戶”和“府戶”是同一類型和意義的詞的不同表述方式,也就是說,這三詞所指乃同一群體。不可否認,同是世襲兵,他們之間并無本質區(qū)別。但從這三類人的構成成分及實際的戶籍所屬單位來看,應該有所不同?,F將有關此三類人的史料羅列于下,并做比較分析。
首先,關于營戶?!段簳肪硭南隆妒雷婕o下》載:太平真君五年(444)“六月,北部民殺立義將軍、衡陽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擊于漠南,殺其渠帥,余徙居冀、相、定三州為營戶。”[6]9《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載:延興元年(471)“冬十月丁亥,沃野、統(tǒng)萬二鎮(zhèn)敕勒叛。詔太尉、隴西王源賀追擊,至桴罕,滅之,斬首三萬余級;徙其遺迸于冀、定、相三州為營戶?!盵6]13同卷又載:延興二年(472)三月,“連川敕勒謀叛,徙配青、徐、齊、兗四州為營戶?!盵6]136-137
從文獻記載看,營戶主要是敕勒和所謂的北部民。而“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7]2307,則敕勒又名高車。從“率五千余落北走”的記載來看,“北部民”是部落組織無疑。道武帝時,離散部落,“唯高車以類粗獷,不任使役,故得別為部落?!盵8]3272又《資治通鑒》卷一三三,宋明帝泰始七年(471)三月“魏主使殿中尚書胡莫寒簡西部敕勒為殿中武士”條下胡注曰:“自魏世祖破柔然,高車敕勒皆來降,其部落附塞下而居,自武周塞外以西謂之西部,以東謂之東部,依漠南而居者謂之北部?!盵9]4158所以北部民當為高車敕勒族人。關于這則材料,唐長孺先生對于北部之稱是有疑問的:“所云北部似乎無此稱謂”“東西部敕勒以后常見”。[10]66如果我們結合上述北部民叛逃,被追回的部分又徙于河北做了“營戶”來看就可以解釋通了,即北部民叛逃事件后,北部這一群體便不存在了。如此不僅可以解釋唐先生的疑惑,還可進一步證明所謂的北部民正是指高車部民。而且關于高車部落叛逃的例子,《魏書》的記載可謂史不絕書。因此可以認為,營戶是由高車敕勒人為主組成的。
其次,關于兵戶?!段簳肪砥呱稀陡咦婕o上》載:承明元年(476)春二月,“司空、東郡王陸定國坐事免官爵為兵?!盵6]142《魏書》卷一八《元提傳》載:“為梁州刺史,以貪縱削除,加罰,徙配北鎮(zhèn)。久之,提子員外郎穎免冠請解所居官,代父邊戍,高祖不許。”[11]419《魏書》卷七三《楊大眼傳》載:“屬水泛長,大眼所綰統(tǒng)軍劉神符、公孫社兩軍夜中爭橋奔退,大眼不能禁,相尋而走,坐徙為營州兵?!盵12]1634-1635《魏書》卷一一一《刑法志》載:“神龜中,蘭陵公主駙馬都尉劉輝,坐與河陰縣民張智壽妹容妃、陳慶和妹慧猛奸亂耽惑,毆主傷胎,輝懼罪逃亡……其智壽等二家,配敦煌為兵。”[2]2886
從上引材料可知,被作為“兵戶”的人除了上引兩個平齊戶民(事實上此二人也并未真正去云中當兵)和平涼戶外,皆為因罪被徙配者。又延興二年(472)九月孝文帝下詔稱:“流迸之民,皆令還本,違者配徙邊鎮(zhèn)。”[6]137則其中可能還會有一些不回歸本土,觸犯皇帝詔令被配徙的流民,這實際上也是罪配。由此可見“兵戶”所包括的成員非常復雜,上至郡王,下到一般平民,既有少數民族,又有漢族。
再次,關于府戶。據《北史》卷五六《魏蘭根傳》載:“正光末,尚書令李崇為大都督,討蠕蠕,以蘭根為長史。因說崇曰:‘緣邊諸鎮(zhèn),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征發(fā)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yǎng),官婚班齒,致失清流。’”[13]2046據此可以了解,北魏“中年以來”,號為“府戶”者乃是所謂“中原強宗子弟”和“國之肺腑”這樣一些人。
肅宗初年,時任肆州刺史的廣陽王元深上書:“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zhèn),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及太和在歷,仆射李沖當官任事,涼州土人,悉免廝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盵11]429-430“盛簡親賢”和“配以高門子弟”分別對應“國之肺腑”與“中原強宗子弟”,“中年以來”又與“及太和在歷”相符,則“豐沛舊門,仍防邊戍”和“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就應是一回事。由此我們認為“府戶”是北魏早期的鎮(zhèn)戍兵,主要由拓跋部族兵和中原強宗豪族的子弟構成。又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南侵時與臧質“書曰:‘吾所遣斗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盵14]1912則還應包括早期歸附的藩屬部落兵。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北魏歷史上同時存在的“兵戶”“府戶”和“營戶”雖然在職役上同屬于職業(yè)兵,但其身份卻有極大差別,故而不能簡單地將這三個詞看作是同一詞意的不同表述方式或認為它們之間互相包含。并且這種區(qū)別直到北魏后期仍然是存在且清晰的。世宗宣武帝景明二年(501)九月下詔稱“免壽春營戶為揚州民”[6]194。而魏末又有豫州劉侯仁因在城人白早生的動亂中收留刺史司馬悅之子司馬朏一事被“有司奏其操行,請免府籍,敘一小縣”[12]1893之事。從劉侯仁的“府戶”身份和其姓氏來看,很可能是在“中原稍定,八軍之兵,漸割南戍”[4]1287時隨從南遷的原河北鎮(zhèn)戍代北勛貴八姓之沒落枝屬。不管歷史真相如何,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兩者是并存且有區(qū)別的。而可能也恰因為劉侯仁的“府戶”身份,有司在奏請免去其“府籍”外,還提出“敘一小縣”的要求。這一現象恰與上引《魏蘭根傳》魏蘭根所謂“凡是府戶,悉免為民,入仕次敘,一準其舊,文武兼用”[13]2046相吻合。而魏蘭根的說辭,通篇都在為“號曰府戶”的“中原強宗子弟”和“國之肺腑”鳴不平,故其最后的建議也必然是要求恢復這一類人原有的政治待遇,絕非是針對所有戶屬軍籍之人。從這一事例來看,府戶與軍籍在涵蓋范圍上當是有明顯區(qū)別的。故正光五年(524)朝廷下詔放免軍籍時稱“諸州鎮(zhèn)軍貫”,而非單呼“府戶”“營戶”或“兵戶”,此足以說明他們的共同點僅在于戶屬軍籍上,而非互相包含或可以互稱。
關于這三類人的不同稱呼,應當與他們的戶籍所屬單位有關?!案畱簟笔菓魧佘姼模\如谷川道雄所言:“所謂府戶,就是隸屬于將軍府的特殊戶口?!盵15]155高車敕勒的“營戶”是由于“高車號為名騎”[5]816-817和“粗獷不任使役”[8]3272的民族性格及叛逃被追回的情況,故專設軍營以對其嚴加管制,其戶籍當屬所在軍營管轄。而將高車部落作為單獨別部加以使用和管理的情況,還可在當時北魏禁軍羽林虎賁的體系中找到佐證。在《魏書·官氏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專設的高車羽林、高車虎賁郎將、高車虎賁司馬等官,[2]2983-2985這也恰恰證明了高車別為一部的情況是可能存在的。*《魏書·尉眷傳》載:“后征河南,督高車騎,臨陣沖突,所向無前,賊憚之。”《魏書》(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56頁。
關于“兵戶”,從其成員來看,除身份貴賤之別外,原皆為一般編戶民,*即使是平齊戶和平涼戶,他們在法律上也是一般民戶。詳見[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0頁。即使是平齊戶和平涼戶,他們在法律上也是一般民戶。他們或因戰(zhàn)敗被俘或因觸犯法律而受到懲罰配徙為兵,這類人很有可能是到地方當兵兼服勞役的所謂“役同廝養(yǎng)”者。而北齊時五兵尚書之下設左右中外兵曹,掌畿內及外州郡丁帳、事力及番兵等事。[16]753又“后齊制官,多循后魏”[16]751。所以我們大膽推測“兵戶”可能是籍屬五兵尚書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魏書》卷九一《蔣少游傳》稱:蔣少游雖“留寄平成,以傭書為業(yè),而名猶在鎮(zhèn)”[1]1970。谷霽光先生認為“名猶在鎮(zhèn)”指戶口不在州縣黃籍,即是具有“府籍”[17]5。我們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一方面,“名”做“籍”講,通檢《魏書》,并無此例;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府籍”的編訂當在太和年間全國范圍內重修戶籍之時,在此之前并無府籍這一項戶籍名目。原因有三:其一,上引《北史》卷五六《魏蘭根傳》和《魏書》卷一八《廣陽王深傳》所謂“太和在歷”“中年以來”即是言此。其二,據《魏書》卷七《高祖紀》載:太和年間多次整理戶籍,而太和五年(481)七月明確班戶籍之制五條,有編訂府籍的契機。其三,府籍的編訂并非純粹為了在戶籍管理上將士兵歸為另類,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的。北魏后期兵源枯竭,又不斷出現士兵大量逃亡的現象。據《魏書》卷六《顯祖紀》載:皇興五年(471)“春三月乙亥,詔曰,‘天安以來,軍國務多……征戍之人,亡竄非一……然寬政猶水,逋逃遂多?!盵6]131為了保持足夠的駐防軍,將士兵穩(wěn)定地控制在各軍鎮(zhèn)上,才借整理戶籍之機,編訂直屬于軍府的府籍,以防其“浮游在外”,最終卻造成“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游宦”的結果,而這一結果又從側面證明了北鎮(zhèn)戍兵在此之前所擁有的自由民身份。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名”做“名單”或“名冊”講更為合適。如果這一推斷不錯,則蔣少游等平涼民為兵戶者便不存在籍屬軍府的情況,與本文所論之基本觀點相合。
以上我們分析了“營戶”“兵戶”“府戶”三者的不同之處。不可否認,從本質上講他們都是世襲兵,所以都籍屬“軍貫”,且共同組成了北魏中后期非常重要的一股勢力——城人。但也恰恰是由于其天然的身份差異,故而在城人中又出現等級劃分,此非本文所述重點,故不贅言。
[1] 魏收.魏書(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魏收.魏書(第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陳玉屏.魏晉南北朝兵戶制度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88.
[4] 魏收.魏書(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魏收.魏書(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魏收.魏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魏收.魏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 李延壽.北史(第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九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 唐長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 魏收.魏書(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魏收.魏書(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 李延壽.北史(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 沈約.宋書(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M].李濟滄,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 魏徵,長孫無忌,等.隋書(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7]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