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號 國歷代帝王用以紀(jì)年的名號。漢以前,帝王無年號,史書只以帝王在位的年次紀(jì)年,如周文王元年、二年、三年……直到帝位更替為止。
漢武帝時始有年號。紀(jì)年就用年號加上使用此年號的年次,如漢武帝建元元年、二年……
帝王的年號并非一成不變,它可因帝王的喜好而隨時改換。如武則天稱帝后的一天,夢一巨人,有巨足一雙。她認為是上天降福,便心血來潮,立即改年號為“大足”。她也是歷史上改換年號最頻繁的一個:在位21年,使用年號17個!
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2.謚號 先主駕崩,新主即位,為給先主一生做個概括的評價,便為其追加一個稱號,這稱號就叫“謚號”。如周代的姬發(fā),因滅商有功,死后謚“武”,后人就叫他周武王。從周代始,國君、諸侯死后都要追加謚號。后按“謚法”,推恩到貴族和大臣。到了秦朝,嬴政認為后人為先皇加謚,有失皇帝尊嚴,便廢除了“謚法”,并規(guī)定從“始皇帝”開始,依次排二世、三世乃至萬世。誰知才傳到二世便垮了臺。于是,追謚之風(fēng)又起。
謚號分美謚、惡謚、平謚三種。
美謚,用字都含褒揚意,如文、惠、明等。歷史上帝王追加的多是美謚,就連某些政績很差的也不例外。如西晉皇帝司馬衷,在位17年,政治腐敗,經(jīng)濟崩潰,死后卻被謚“惠”,意為“仁慈”。為何把壞說成好、把丑說成美?因為給逝者以美謚的皇帝,一般都是先皇的法定繼承人。吹捧死者,可美化自己、鞏固統(tǒng)治地位。受人尊敬的文官武將得到的也多為美謚,如韓愈謚號“文”、岳飛謚號“武穆”。
惡謚,用字都含貶斥意,如厲、靈、煬等。被追加惡謚的帝王,多為中途倒臺的皇帝,如周代姬胡謚“厲”(殺戮無辜)、隋代楊廣謚“煬”(去禮遠眾)等。給死者以惡謚,旨在說明死者被推翻的必要性和自己取而代之的合法性。
平謚,用字多含同情意,如悼、哀、殤等。西漢皇帝劉欣只活到25歲,謚“哀”(恭仁短折)、劉隆在位僅一年,二歲而崩,謚“殤”(短折不成)等。
3.廟號 先皇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給其特起的名號。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死后,新帝劉盈說“漢太祖,功最高,尊為高皇帝”,并傳令各地立廟祭祀。劉邦便被尊為高祖,高祖就是他的“廟號”。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稱為“太祖”,第二代稱為“太宗”。
4.陵號 是已故帝王、后妃所葬墳?zāi)沟姆Q號。如:“茂陵”是漢武帝的陵號、“霸陵”是漢文帝的陵號、“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陵號、“孝陵”是朱元璋的陵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