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芳
(安徽大學 歷史系, 合肥 230039)
中國殯葬改革的幾點思考
劉信芳
(安徽大學 歷史系, 合肥 230039)
中國傳統(tǒng)土葬有許多弊端,需要改革。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火葬,效果如何,反思不多?;鹪嵊衅湟欢ǖ倪M步意義,但切斷了生物循環(huán)鏈,耗費資源不菲,也破壞了環(huán)境。土葬是中國的傳統(tǒng),有其自身的道理,如能結(jié)合“死欲速朽”“物化”等傳統(tǒng)思想作進一步改革,仍能達至人死回歸自然、回歸人之本然的目標。建議通過實行“回歸葬”,促進殯葬改革,促進社會進步。
土葬;火葬;回歸葬;物化;環(huán)境保護
中國自古以來殯葬的主要方式為棺木入殮,入土安葬。夏商周貴族為厚葬,奴隸則等同豬狗,貴族墓葬以奴隸為殉葬,是其例。
春秋晚期不僅有墨家提倡薄葬,儒家亦有“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之說:“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盵1]《禮記·檀弓上》,《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年,第1290頁。
新中國成立后人口急劇增長,20世紀50年代后期大中小城市的墓葬區(qū)已是連山遍崗,有煞風景。平原地區(qū)的墓葬則占耕地,一旦成為無主墓,很快就被夷平種上莊稼。于是有火葬改革,燃油火燒、骨灰裝盒。
最初骨灰盒是不入土的,骨灰盒存放分等級。很快就有骨灰盒入土修墓,葬身火爐似乎不算數(shù),還是要入土為安。“火燒土葬”墓也被劃分等級,演繹出天價拍賣墓地的斂財新招。
雖說提倡火葬已歷經(jīng)六60余年,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2013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guān)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有如下概述:
殯葬陋俗死灰復燃,封建迷信活動重新活躍,突出表現(xiàn)在:火葬區(qū)遺體火化率下滑、骨灰裝棺再葬問題突出,土葬改革區(qū)亂埋亂葬、濫占耕地現(xiàn)象嚴重,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重殮厚葬之風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現(xiàn)象滋生蔓延,加重了群眾負擔;少數(shù)黨員、干部甚至個別領(lǐng)導干部利用喪事活動大操大辦、借機斂財,熱衷風水迷信,修建大墓豪華墓,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這些現(xiàn)象亟需整治。①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安徽安慶市曾于1994年、2006年兩次試圖推行殯葬改革,但都因各種原因流產(chǎn)。2014年3月25日安慶市下發(fā)通知, 6月1日起正式實施殯葬改革。②參人民政協(xié)網(wǎng)http://www.rmzxb.com.cn/c/2014-05-28/331599_1.shtml。人民網(wǎng)江蘇視窗http://js.people.com.cn/n/2014/0528/c360303-21299713.html。 但結(jié)果仍不了了之。各地因抵制殯葬改革而人為發(fā)生的悲劇不一而足。
傳統(tǒng)土葬確實有種種弊端,需要改革。但問題是,實行火葬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火葬推行之初含有移風易俗、批判封建迷信的革命因素。但當時沒有“環(huán)評”,沒有對后果作充分論證。火葬異化使得“火燒土葬”還不如土葬。
1969年筆者下鄉(xiāng)到湖北枝江縣百里洲,第二年年3月,一位女社員帶3歲女兒回娘家,渡河時船翻導致女兒溺亡,家里人將小孩布裹入葬于本生產(chǎn)隊社員墓地。秋后紅薯豐收,社員發(fā)現(xiàn)紅薯藤攀延至墓地,在原小孩葬處結(jié)下一窩紅薯,又大又白又嫩特別可愛。時隔近50年,筆者回首往事認識到,小孩溺亡是不幸的,但因回歸葬而得到物化,換了一種方式與我們同在,則是幸運的。
什么是“物化”?《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2]《莊子·齊物論》,《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3頁。 《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盵3]《莊子·刻意》,《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9頁。 溺亡小孩得到物化,已進入“圣人”境界;而對于所有因火葬而被劃在“物化”之外的逝者,生者只有難以言說的悲哀!
人的回歸作為生物循環(huán)鏈上的一環(huán),原本是良性互動的,是不破壞環(huán)境的。自古以來,人類都是從綠色植被獲取生活資源,人走之后,又以自身回歸草木。綠色植被原本就可以消化動物、人類的所有遺骸,而火燒土葬切斷了這一生物循環(huán)鏈,人類因此而只取不予,面目可憎。不僅使綠色植被失去原本屬于它們的營養(yǎng)資源,而且人類也會因為自己違背自然律的行為受到懲罰。燃油火燒,耗費資源的同時還給環(huán)境帶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僅以解放初“四萬萬同胞”計,耗費多少燃油?帶來多少碳排放?增加多少pm2.5?③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火化過程對環(huán)境有顯著的影響?;鹪釄鲋饕呐欧盼镉校旱趸铩⒁谎趸?、二氧化硫、顆粒物、汞、氟化氫(HF)、氯化氫(HCl)、非甲烷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 傳統(tǒng)土葬讓死者有屬于自己的棺材有尊嚴地走向終點,火葬是用公用棺材將死者拉到火葬場,將尸體從公用棺材中翻出,送進焚化爐,其間還出現(xiàn)過鉤破尸體助燃,將燒后的骨頭敲碎殮盒,粗暴動作不可避免。漠視死者,其實是在拷問生者。土葬最終消化于無形,而“火燒土葬”還留下一個長久不化的盒子?!盎馃猎帷币廊徽嫉?,若要不占地,如何存放會使家屬為難。
上引中辦國辦文件提到的“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借機斂財”,“豪華墓”,等等是在實行火葬以后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如果再考慮到火葬本身引發(fā)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甚于土葬,現(xiàn)在就可以斷言,由于歷史的局限,實行大半個世紀的火葬弊大于利,是一項須要重新評估的政策。
殯葬改革還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人口老齡化。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走在最后一段路程的人口基數(shù)極大,如何給這一群體的歸宿做出合適的安排,已是全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2)觀念形態(tài)的變化。當代社會發(fā)展已使以家族、家庭為核心,以等級為特征的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孫子不知祖父祖母之葬處是普遍現(xiàn)象,墓地的等級、地位意義對于后人來說幾乎可以忽視。人口的世界范圍流動已使葬于何處,以何種方式安葬可以有多種選擇。當初火葬改革的阻力巨大,免不了有強制實行;但在觀念形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今天選擇更好的殯葬方式,公眾將樂于接受。
(3)環(huán)境問題。中國當代工業(yè)化進程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風沙、霧霾、pm2.5、水污染、荒漠化、石漠化等等,每一樁都令人揪心。我們必須在保護環(huán)境的總體框架內(nèi)考慮殯葬改革問題,這是根本出路。
中國的環(huán)境問題以北京為突出,2011年筆者到盧溝橋考察,眼前的永定河河床朝天,沙石裸露,原本水量豐沛的河流竟然滴水全無!這其實是大自然開出的罰單,無異于黃牌警告。地下水嚴重超采,水位下降至極限,一大片土地已失去涵養(yǎng)功能,環(huán)境欠債嚴重,已經(jīng)到了必須償還的時候了。
處理殯葬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家有許多有價值的論述,值得深入研究。賢達智者以身垂范,其中正確的做法值得后人記取。試舉例:
《說苑·反質(zhì)》:
楊王孫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死欲倮葬,以反吾真……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歸者得至,而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昔堯之葬者,空木為櫝,葛藟為緘。其穿地也,下不亂泉,上不泄臭。故圣人生易尚,死易葬。不加于無用,不損于無益。謂今費財而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用。繆哉,可謂重惑矣。[4]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27-528頁。
星移斗轉(zhuǎn),時隔二千余年,楊王孫的一番表達仍然具有強烈針對當今時弊的意義,本文據(jù)此歸納處理殯葬問題的兩條基本原則:
(1)回歸自然。上文所引儒家“死欲速朽”、道家“物化”是符合人類依附于自然,回歸于自然之規(guī)律的。楊王孫所謂“歸者得至,而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表達的是正是“回歸自然”?!奥阍帷敝奥恪豹q如“裸退”之“裸”,是今天大白話“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意思。不難理解:“回歸自然”是人類處理殯葬問題的第一基本原則。
(2)回歸人之本然?!凹覙I(yè)千金”的楊王孫“死欲倮葬”,④[5]《漢書·楊王孫傳》:“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907頁。 是希望以赤子的狀態(tài)回歸,正所謂“回歸人之本然”。在等級制度的背景下,事死如事生,人們將生前之地位、財富帶到地下,因而殯葬以土葬為主的格局一直沿襲到1949年。即令實行火葬以后,亦因等級而導致倒退??v觀人類文明史,殯葬弊端絕大多數(shù)與等級相聯(lián)系。據(jù)此本文認為,殯葬形式的未來發(fā)展有必要淡化等級觀念,人怎樣來,就怎樣走。由此可以歸納出人類處理殯葬問題的第二基本原則,“回歸人之本然”。
以上第一基本原則是從自然律引申出來的,以不破壞環(huán)境,進而促進環(huán)境改善為基本要求。第二基本原則是從社會發(fā)展角度作出的考慮,以殯葬改革促進社會進步為基本要求。個人的權(quán)利、財富仍然是社會公共權(quán)力、社會共同財富的構(gòu)成部分,沒有必要帶到地下。
處理殯葬問題還必須遵循“死者為大”的通行做法,這是約定俗成,是必須有的終極關(guān)懷。死者應(yīng)該得到應(yīng)有的尊嚴,這涉及到人與生俱來的公共權(quán)利問題,下文還將提到。
傳統(tǒng)土葬占地,在農(nóng)耕社會也許不成為問題。近代社會發(fā)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均耕地相對減少,人多地少,殯葬占地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新中國改革后的火葬,“濫占耕地現(xiàn)象嚴重,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殯葬占地已經(jīng)上升為國家制定政策的考量因素。不僅中國如此,國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英國最新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英格蘭地區(qū)墓地短缺,其中近90個參加調(diào)查的地方政府預計10年后本地區(qū)公墓地皮將告罄。業(yè)界人士表示,20年后英格蘭將出現(xiàn)“公墓危機”。
2007年,倫敦地區(qū)的公墓獲準把入土75年以上的棺材挖出來,墓穴加深后再放回去,然后把其上的空間作為新的墓穴。允許“雙層墓穴”的法規(guī)目前只適用于倫敦地區(qū)。[6]責任編輯郭惠(字號:T|T):《英國墓地危機:墓穴改造成上下鋪“雙層墓地”》,中國網(wǎng)·河南,http://henan.china.com.cn/special/2015/0401/214431.shtml。
愚公曾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盵7]《列子﹒湯問》,《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5頁。 生既無窮匱,死當然也是無窮匱的。面對有限的墓地供給與無限的死者增量,英國人在“雙層墓穴”后是否還會加層?加到十八層能否打住?
“雙層墓穴”困擾英國人,而中國人則面臨“骨灰盒”難題。
火葬骨灰盒與土葬棺材有小大之別,但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若入土二次葬,與土葬占地相差無幾;骨灰盒既不能回家,也不能扔掉。⑤死生有別,所以骨灰盒不能回家;無論是聯(lián)系著養(yǎng)育之恩,夫妻之情,還是聯(lián)系著朋友之義,與死者曾經(jīng)共同生活過的一代人都不可能將骨灰盒扔掉。若將骨灰盒入土,則是葬了又葬,何苦?骨灰盒讓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面臨尷尬。由于我們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骨灰盒”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我們受到譴責的標志。周恩來總理曾經(jīng)撒骨灰,其用意不得而知。胡耀邦的骨灰盒不進八寶山,埋在共青城,可見即令是政治家,對骨灰盒的處置也是有難言之處的。公眾對撒骨灰接受度極低,可以忽略不計。 若一直存放,就會一直“懸”著,家屬也就會一直牽掛。“存放”的含義是“寄存”,[8]參《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第182頁。 將親人的遺骨寄存他處,是緩期執(zhí)行,是不知歸處的無奈,根本就不是辦法。只要“我”一想到不能將親人遺骨作出妥善安排,就連“我”自己以后能否“物化”也不見得符合政策規(guī)定,就會鼻子酸酸,眼淚汪汪,一肚子苦水倒不出來。骨灰盒增量無限,再加上二次葬占地無限,⑥最近讀到參考消息網(wǎng)《外媒關(guān)注中國老齡化:每年新增墓地相當1/3巴黎》(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316/1101066.shtml):“中國在領(lǐng)土面積上是全球第三大國,但是它仍舊缺墓地,包括缺乏放置骨灰甕的地方。阿塔內(nèi)寫道,每年這方面用地達30多 km2,相當于巴黎市區(qū)面積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年人口基數(shù)大,殯葬占地問題確實應(yīng)該引起國人高度重視。 可見中國人的“骨灰盒”比英國人的“雙層墓穴”還要沉重!
無論以什么方式殯葬,最終歸宿只能是入土,“入土為安”是繞不過去的,是必然的。實行火葬以后,很快就出現(xiàn)骨灰盒再次入葬,這不是強制性管制所能阻擋的。
殯葬難題促使我們考慮根本出路。有必要追根溯源,參考古代思想家的有關(guān)論述,繼承歷代處理殯葬的合理做法,綜合考慮歷史、觀念、現(xiàn)實等多種因素,我們認為:回歸葬(含樹葬、草葬等符合相關(guān)環(huán)境保護要求諸葬式)是當前可以重點考慮的方案之一??稍囆校?/p>
布裹入葬,化于無形。入地3米,即可確保無污染,無殘留。無棺親土葬作為選擇方式之一,如同本文前面提到的溺亡小孩之葬式,是最本色的物化性回歸,是比照“圣人”的最高境界。不過無棺親土葬對于尊長來說似乎不合適,有巨大的思想感情障礙。
筆者曾以本文初稿就正于朋友圈,有朋友指出:土葬有污染,有病毒傳染。筆者明白死者尸體是污染源,但只要入土安葬,“下不亂泉,上不泄臭”,尸體腐化未嘗不可以看作是植物養(yǎng)分發(fā)酵,在形成污染之前就已被綠色植被消化殆盡。有如近年常見人畜排泄物污染環(huán)境的報道見諸報端,但人畜排泄物原本是肥料資源,僅僅只是在沒有得到合適處理的情況下,才會成為污染源。綠色植被生長成熟,由人類采摘,這以后的過程由人類處理;人走之后,以遺體入土,腐化發(fā)酵,這以后的過程由綠色植被處理。綠色植被對可以用作肥料的有機質(zhì)作出最好的轉(zhuǎn)化,這不是人類所能取代的。人類越俎代庖,干了自己不該干的事情,只能是后患無窮。至于病毒傳染,人類土葬幾千年,因土葬出現(xiàn)疫情恐怕微乎其微。當代墓地一般都遠離生活區(qū),即使出現(xiàn)某種污染,事前預防與事后控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由此筆者體會到古人所謂“死欲速朽”是非常卓越的見解,是中國人的智慧。人類可以做到對死者尸體污染控制在土壤、水體、植被自我修復時間與自我修復能力的范圍之內(nèi),這恰恰可以看著是“死欲速朽”命題中的自有之義。
樹葬、草葬是適合公眾采納的殯葬方式。以廢棄竹木、蘆葦、秸稈等為骨料,添加粘合劑以固化,制成棺材。此類可降解棺材須在入土后3個月左右自然分解,⑦如果強度達不到要求,可以考慮加一高強度外“槨”,類似一棺一槨。棺槨入壙以后,拆卸外槨,只以外型完整的內(nèi)棺入土。 一者符合“速朽”原則,二者與傳統(tǒng)土葬保持銜接。完全排斥棺材并不可取,人類使用棺材幾千年,必然含有合理因素。實行火葬之后,將遺體從太平間、從死者家里拉到殯儀館,從殯儀館拉到火葬場,多使用公用棺材,可見棺材還不能不用。棺材入殮可以維護死者的尊嚴,可以表達親朋好友送最后一程的情義。舊式棺材確實有諸多不可取,有所繼承,有所改進,推陳出新,就可以為今人所用。倘若能用可降解棺材送逝者,讓逝者有屬于自己的棺材(與令“人”難受的“公用棺材”劃界限)有尊嚴地走向“物化”,于風俗于人情都是合適的。本文用到的“樹葬”一詞是無保留回歸葬的“物化”實現(xiàn)方式,與目前見諸報端的“樹葬”指向骨灰盒二次葬有質(zhì)的區(qū)別。
一樹一葬,建一標志,⑧“標志”應(yīng)是多樣化的,例如在草場入葬,可以在葬處擺放鮮花,拍照,在照片上標出經(jīng)緯度,以后無論是在現(xiàn)場還是在在虛擬空間舉行紀念活動,都是可以的。 形成數(shù)據(jù)庫。后人可以在電腦、手機終端見樹見照片見簡歷如見人,獻花燒紙,各自采取自己的祭奠方式。死者的鬼魂世界原本是虛擬的,自告別死者的那一天起,紀念死者就完全可以利用虛擬空間。
以高大喬木間距5米計,1 km240 000株,“四萬萬同胞”可形成樹葬10 000 km2樹林。加上草場、耕作區(qū)等隔離帶,老年人以自己的最后貢獻形成廣袤的綠色植被,還子孫一方凈土,造福子孫后代,他們可以安心。
西北防護林經(jīng)營多年,最近的衛(wèi)星圖片顯示已成片枯死,收效甚微。這說明環(huán)境治理單靠政府是不夠的,必須有全社會的參與。如果將樹葬與防護林建設(shè)結(jié)合起來,全社會的成員都有參與的機會,情況將會有根本性改觀。要知道中國南方地區(qū)的樹葬林有了充足的營養(yǎng),將會出現(xiàn)成片的參天大樹;北方地區(qū)的樹葬林有了配套的給水設(shè)施,完全可以長成大片的長生林、永生林。
實行樹葬必須是自愿的,有必要最大限度淡化等級觀念,按照死者逝世時間隨機編號,體現(xiàn)“回歸人之本然”的原則。重要意義在于,當著人們在送走逝者的同時認識到上帝不承認等級,他的心靈將會得到凈化,他會在適當?shù)臅r候?qū)ψ约旱臋?quán)利、財富作出合乎理性的安排,促進社會進步。如果樹葬仍有等級,爭地爭樹爭風水,最惡劣的情況是有可能出現(xiàn)受氣者采取極端行為。生存是有競爭的,但死者已劃上句號。生者之爭殃及死者,實在是褻瀆神靈。
政府主導,統(tǒng)一規(guī)劃,各地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安排。鼓勵企業(yè)、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參與。國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樹葬者繼承人的合法權(quán)益。
一旦樹葬形成規(guī)模,形成效應(yīng),其影響將超出國界。全世界的人都以有利于綠色植被的方式回歸,有了好山好水好土地,全人類就會有更加美好的共同家園。
樹葬無疑會產(chǎn)生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時間越長效益越顯著。不僅國家投入、投資者會有收益,被占地的農(nóng)民也可以得到相應(yīng)的補償。
實行樹葬不以盈利為目的。參與者可以付出,當然可以有收益。最終受益者是全體公民。
“火燒土葬”導致人們走到終點時還要污染環(huán)境,還要去占一塊地?;貧w葬是以無保留的方式回歸,與樹木、草場融為一體,是換一種方式的循環(huán)與延續(xù),是比照圣人的“物化”!
“火燒土葬”斷送了“物化”。⑨有必要說明,如果當事人選擇火葬,認為火葬也是“物化”,無可非議。本文認為火葬切斷了生物循環(huán)鏈,所以有“火燒土葬”斷送了“物化”的表述。一家之言,供參考。 要知道如果沒有“物化”,生者不死,死者不歸,都是不可想象的!處理殯葬問題,任何違背“回歸自然”、“回歸人之本然”,違背生物循環(huán)自然律的做法,都是有必要改進的。
但凡天生地長之物,都可以無條件、無保留回歸,都是走“物化”之路,然后有“春風吹又生”,萬象更新。土葬也好,火葬也好,都是送死者最后一程,不改變“回歸”的根本趨勢。地球村時代,保護環(huán)境,建設(shè)共有的美好家園,已是全體村民的共識。時代進步了,村民們最終會認識到,由“物化”聯(lián)系的死者虛擬空間與生者實有生存空間因死生有別而劃分,死者已不再留念曾經(jīng)的生存空間,任何占地的殯葬方式只不過是拖延回歸的的時間,最終都是多余的。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實施樹葬者,作出了可貴的探索。如北京有林業(yè)老同志紀念林、云居寺紀念林、龍山紀念林、天壽龍泉長青生態(tài)園等。經(jīng)營方式大致是收認養(yǎng)費、管理費、墓碑費、服務(wù)費等,若需家族園林葬,則價格另議。
按:以上諸“紀念林”仍是“火燒土葬”,不符合回歸自然的原則。認養(yǎng)費偏高,管理費不必收。墓碑可以有改進,多數(shù)民眾其實是沒有必要立碑的,有編號標志牌就可以了?!凹易鍒@林”以自愿形式為好,不提倡。我們的宗旨是,重視殯葬改革的社會意義,低收費,形成規(guī)模以后,以林養(yǎng)林。改“認養(yǎng)”為投資,殯葬林既屬于國家,屬于全體公民,同時又屬于全體股東。
處理殯葬問題不宜出現(xiàn)個人牟利性經(jīng)營,形象不好。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處理死者身后事宜,都是“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作為政府處理殯葬問題,當然是人文關(guān)懷為主,不會以此增加財政收入。殯葬改革應(yīng)走公益性的路子,有必要說明,對公墓收租金的做法是說不過去的。老天賦予人的生存權(quán),當然也包含了人的死亡殯葬權(quán)。對死者收租金是將公民置于死無葬身之地的做法,不僅違背天理,也不近人情。我們應(yīng)該作這樣的設(shè)想,每一位中國人來到這個世界,他就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有屬于他自己的份額,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公民的自帶份額。如果政府沒有對公民的殯葬給出合適的安排,那是政府有關(guān)部門失職;如果某公民對死者的殯葬另作選擇,那當然是必須付費的。不過后者已是另一個話題。
注 釋:
① 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9/c_118630654.htm。
② 人民政協(xié)網(wǎng):http://www.rmzxb.com.cn/c/2014-05-28/331599_1.shtml。人民網(wǎng)江蘇視窗:http://js.people.com.cn/n/2014/0528/c360303-21299713.html。
③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火化過程對環(huán)境有顯著的影響?;鹪釄鲋饕呐欧盼镉校旱趸铩⒁谎趸?、二氧化硫、顆粒物、汞、氟化氫(HF)、氯化氫(HCl)、非甲烷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NMVOC)、其他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都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
④ 《漢書·楊王孫傳》:“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北本褐腥A書局,1962年,第2907頁。
⑤ 死生有別,所以骨灰盒不能回家;無論是聯(lián)系著養(yǎng)育之恩,夫妻之情,還是聯(lián)系著朋友之義,與死者曾經(jīng)共同生活過的一代人都不可能將骨灰盒扔掉。若將骨灰盒入土,則是葬了又葬,何苦?骨灰盒讓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面臨尷尬。由于我們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骨灰盒”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我們受到譴責的標志。周恩來總理曾經(jīng)撒骨灰,其用意不得而知。胡耀邦的骨灰盒不進八寶山,埋在共青城,可見即令是政治家,對骨灰盒的處置也是有難言之處的。公眾對撒骨灰接受度極低,可以忽略不計。
⑥ 參考消息網(wǎng)《外媒關(guān)注中國老齡化:每年新增墓地相當1/3巴黎》(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316/1101066.shtml):“中國在領(lǐng)土面積上是全球第三大國,但是它仍舊缺墓地,包括缺乏放置骨灰甕的地方。阿塔內(nèi)寫道,每年這方面用地達30多 km2,相當于巴黎市區(qū)面積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年人口基數(shù)大,殯葬占地問題確實應(yīng)該引起國人高度重視。
⑦ 如果強度達不到要求,可以考慮加一高強度外“槨”,類似一棺一槨。棺槨入壙以后,拆卸外槨,只以外型完整的內(nèi)棺入土。
⑧ “標志”應(yīng)是多樣化的,例如在草場入葬,可以在葬處擺放鮮花,拍照,在照片上標出經(jīng)緯度,以后無論是在現(xiàn)場還是在在虛擬空間舉行紀念活動,都是可以的。
⑨ 有必要說明,如果當事人選擇火葬,認為火葬也是“物化”,無可非議。本文認為火葬切斷了生物循環(huán)鏈,所以有“火燒土葬”斷送了“物化”的表述。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1] 禮記·檀弓上[M]∥上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1290.
[2] 莊子.莊子·齊物論[M]∥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53.
[3] 莊子.莊子·刻意[M]∥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239.
[4] 劉向.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527-528.
[5] 郭惠.英國墓地危機:墓穴改造成上下鋪“雙層墓地”[BD/OL].(2015-04-01)[2017-03-25].http://henan.china.com.cn/special/2015/0401/214431.shtml.
[6] 列子﹒湯問[M]∥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55.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182.
[責任編輯:楊立平]
Thoughts on China’s Funeral Reform
LIU Xin-f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burial practice has many drawbacks that needs drastic reform.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rem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People have seldom reflected on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Cremation has some progress,but it cuts off the biological cycle chain,consuming a lot of resources and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Burial was used to be a Chinese tradition.It has its own reasons.Burial or interment is often seen as indicating respect for the dead.It has been used to prevent the odor of decay,to give family members closure and prevent them from witness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ir loved ones,and in many cultures it has been seen as a necessary step for the deceased to enter the afterlife or to give back to the cycle of life.The basic idea of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ression burial”,to promote funeral reform,and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burial; cremation; regression burial; materi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7-06-06
2017-07-12
劉信芳(1951— ),男,湖北宜昌人,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與出土文獻。
C913
A
2096-2371(2017)04-00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