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以“通識教育”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的質疑

2017-03-08 10:07:23閆長紅
關鍵詞:通識教育通識外語

閆長紅

(陜西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對以“通識教育”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的質疑

閆長紅

(陜西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在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以通識教育還是以特殊用途英語為內容進行教學,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專家學者們意見不一。針對該問題,從通識教育的概念和目標、現(xiàn)有通識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和使命等方面,論證了通識教育不應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應該是ESP。ESP作為內容依托式教學(CBI)之一,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也能潛在地解決外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缺乏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通識教育;特殊用途英語;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仍處于新一輪的改革之中,從以語言本體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 “成為了學界的共識”(史光孝、趙德杰,2011),但在以什么“內容”為依托的問題上,專家們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應以通識教育為內容進行教學,如王哲、李軍軍(2010),吳鼎民、韓雅君(2010),柴改英(2010),殷和素、嚴啟剛(2011)等。另有學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依托學生所學的專業(yè)來進行,也就是說,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學術英語或專業(yè)英語上,進行以特殊用途英語(ESP)為內容的教學。如程雨民,2002;章振邦,2003;秦秀白,2003; 蔡基剛,2007,2010; 陸儉明,2010; 楊惠中,2010(轉引自史光孝、趙德杰,2011)以及王毅、王維倩(2012)等。以上兩種分歧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學外語教育究竟是人文性還是工具性的爭論。在這樣一個事關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而尚無定論的重大問題上,繼續(xù)進行學術探討意義重大,極為必要。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論證通識教育不應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應該是ESP。

一、什么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個內涵豐富、多維度、多階段的歷史范疇”(楊春梅,2003)。它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1iberal education,又叫博雅教育或文雅教育。自由教育首先由亞里士多德提出,核心概念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其目的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自身的素質,教育的內容以廣博為尚,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專為有閑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而設立,以培養(yǎng)紳士為目標(陳向明,2006)。現(xiàn)代通識教育主要興起于美國,1829年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和大學教育聯(lián)系。他認為大學應該給青年一種包括“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等盡可能綜合的教育,也就是general education,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王冀生,2002)。通識教育的提出是為了糾正專業(yè)教育的弊端。19世紀中葉美國社會現(xiàn)代工業(yè)的出現(xiàn)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從而導致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專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教育在推動工業(yè)和經濟的發(fā)展的同時也導致學科分裂,精神與物質、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因此,有學者提出了借用通識教育的思想以彌補專業(yè)教育的不足。

國內對通識教育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比較模糊且很不一致。季誠鈞(2002)在分析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指出, 通識教育一般具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通識教育是一種辦學思想與理念,即大學教育應給予大學生專業(yè)和非專業(yè)在內的全面的教育和訓練。狹義的通識教育是指不直接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活動做準備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過科學與人文的溝通,培養(yǎng)具有寬廣視野、人文及科學精神的健全個人與公民。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關注學生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關注學生“做人”方面的教育,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諧發(fā)展等等,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李曼麗、汪永銓1999,轉引自王毅、王維倩2012)。其根本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廣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和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觀和世界觀,所以通識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個由若干知識領域構成的課程體系去支撐(吳鼎民、韓雅君,2010)。季誠鈞(2002)認為,大學通識教育擔負著三個使命:一是作為專業(yè)教育補充、糾正的通識教育。其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文、理各學科之內和之間的滲透,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二是作為專業(yè)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識教育,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整體觀,開發(fā)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洞察、選擇、整合和遷移的能力;三是作為專業(yè)教育靈魂、統(tǒng)帥的通識教育,目的是超越功利,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全人”。

從以上三種任務來看,無論如何都要先做好自己的專業(yè),因為專業(yè)素質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個人在當代社會的立足之本,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之本。

二、現(xiàn)有通識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通識教育絕非易事,現(xiàn)有的通識教育已被實踐證明基本上是失敗的,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根據甘陽(2007)的研究,在我國包括大陸、香港、臺灣在內的通識教育課都是有問題的,是游離于學生主要專業(yè)課之外的。這樣便導致了兩個結果:第一,不可能引起學生的重視;第二,教授也很難要求學生。它占了不少學分和時間,但并沒有真正給學生提供嚴格的訓練,并沒有真正擴大學生的知識基礎,結果是得不償失。因而“絕大多數地方的通識教育都是無疾而終的”。蔡基剛(2010)的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在中國目前的大學課程體系下,通識教育已變成一門“老師隨便講講滿堂灌,學生隨便聽聽不用讀”的輕松拿學分的課程。既無深度又無難度,徒有其名,因此在內地大學校園通識教育正成為一個貶義詞。大學英語里開設通識教育課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三、通識教育不應當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中心和主要內容

(一)外語教學中通識教育的提出

外語教學中的通識教育最初是針對外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來的(張中載,2003;徐烈炯,2004;鐘美蓀,2006;胡文仲、孫有中,2006,轉引自史光孝、趙德杰,2011)。在2010年5月廣州召開的“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總結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上,有關專家明確提出大學外語教育的通識化轉向和以通識類課程為依托進行大學外語教學,并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一定反響。

(二)大學英語教學不應當以通識教育為中心和主要內容

1.大學英語教學不能照搬外語專業(yè)通識教育的做法。大學英語教育和外語專業(yè)情況不同,無法相比。對外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通識教育是他們的專業(yè)內容之一部分,開設通識課,既是學科建設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同時他們也有大量的時間來學習。蔡基剛等(2010)也認為,在英語專業(yè)開設通識課是應該的和必要的,因為這些符合英語專業(yè)教學目的,本身就是其專業(yè)內容的一部分,并且也和英語專業(yè)學生日后從事的工作如翻譯、外語教學和語言研究等密切相關。而對于非外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外語本身就不是他們的專業(yè),只是一門必修課,主要是為了促進其專業(yè)學習,幫助其提高專業(yè)應用能力,提升其專業(yè)水平,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其專業(yè)服務的。正如胡壯麟(2002,轉引自蔡基剛等,2010)所說:“大學英語教學對象是非外語專業(yè)學生,他們有自己比較確定的專業(yè)學習方向,外語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其中一門次要課程,是一門工具”。同時他們的英語學習學時少,若在大學英語有限的學時內進行通識教育,勢必會占用總體課時,不但分散了重點,也給學生增加了額外負擔,并且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很可能英語語言本身學不好,通識教育也無所得。

2.英語專業(yè)的通識教育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近年來,英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前景也不容樂觀,學生因而要求調換專業(yè)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表明:接受正式通識教育的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都面臨著就業(yè)壓力,市場就業(yè)前景黯淡,迫使其不得不轉學其他專業(yè)。理工科學生又何必在自己極為有限的英語學時之內學所謂的通識課?同時也表明,英語專業(yè)一廂情愿地開設通識教育,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外語系是否應該進行深刻反省,考慮應該開設實用性更強的能滿足學生就業(yè)需求,立足于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ESP教育?

3.大學英語教學不是通識教育,不能獨立擔當起通識教育的重任。在大學開展通識教育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這不能由大學英語教學來擔當。多位學者對此進行了論證。蔡基剛等(2010)從理論依據、目的需求、實施條件這幾個因素討論了通識教育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定位問題。認為在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體系中開設外語人文選修課是可以的,但是要合理設置,“不能把人文類課程變成基礎英語后的唯一選修課,更不能成為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應該是ESP教學或學術英語。王毅等(2012)從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師資的知識結構等視角考察大學英語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論證大學英語教學不是通識教育,不能獨立擔當起通識教育的重任。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2007),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與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不能等同通識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陳堅林等(201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外有高校把外語類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歷史上國內外通識教育還鮮有利用外語作為教學語言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先例…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大學英語課程本身的特點、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現(xiàn)狀來考察,‘大學英語課程無法獨自擔當通識教育的重任’。大學英語課程應以語言的工具性為主,兼顧人文性。”

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通識教育幾乎就是紙上談兵,它既可以被中文系,歷史系等其它系的學科代替,又不易檢測其實際學習效果。而就算在這些系里的通識課,教學效果又怎樣呢?上課學生不認真聽,在考察考核時,也通常是教師劃“范圍”、“重點”,學生背答案、抄答案。通識教育的價值何在?這樣能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初衷嗎?對學生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個人素質提升又有何作用?而ESP卻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用得上,有實用價值。

人文通識課完全可以通過閱讀漢語譯著來學習,這樣效率會更高些,因為通識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學習其內容,領會其精神。文科院系本來就有此類的課程。若在大學英語教育中開設通識教育,則必須用英文教材,這勢必會增加學習難度,結果只會是學生厭煩畏懼,難以實現(xiàn)教育目的。某些專業(yè)如哲學、心理學、文學等其專業(yè)課本身就含有通識教育的內容,在這些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育中再進行通識教育,不但無必要反而很滑稽;對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通識類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在學校大規(guī)模實行,而不必夾雜要在英語課程之中,既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又可能喧賓奪主。若選修的學生多了,則表明學生確實有此需求,有提高其人文素質的愿望。

4.大學英語教育有其自身使命,不可偏離中心。必須使大學英語教育有切實價值,并且無可替代,而這取決于教學內容。學習一門外語,主要是用它來進行交際,用它來做事的,主要應側重于其工具性,這是大學英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根本使命。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完成這一使命,必須經過長期的正規(guī)的訓練。在我國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下,學校的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外語學習方式,所以必須充分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來進行外語的學習和訓練。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總體來看廣種薄收,收效甚微,既沒有達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規(guī)定的目標,又沒有達到通識教育應有的效果,即學生素質的提高。這種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內容和目標的偏差。應試教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所謂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是自欺欺人。若人文教育真的有效,學生的素質就會提高,那么他們就不會不好好學習了,因為學習精神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一名高素質的人總能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會孜孜以求來學習的。現(xiàn)實情況是,那些開設通識教育較多的文科生,其素質一定比接受通識教育較少的理工科學生更高嗎?同時,已在大學英語中進行通識教育的院校,那里的學生素質一定高嗎?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外語學習成績一定更優(yōu)嗎?這些方面都需要認真分析論證。

課程的開設不能靠一廂情愿,更不能靠想象甚至幻想,想當然是不行的。而是必須嚴謹論證、認真分析、并立足于學習者個人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滿足學習者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因為,教育本來就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它是為社會服務的。近些年來,本科生就業(yè)比不上職業(yè)院校學生,甚至連中專技校學生也不不上,就是因為前者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而后者卻有著迫切的現(xiàn)實社會需求。誠然,科學,或者學科的價值并不能完全以能否滿足社會需求來判定,但是個人生存是第一位的,物質生活都不能滿足,談何精神享受?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生存需求尚且不能滿足,這個社會還正常嗎?是應當由部分人純粹為學問而學問,為科學而科學,但是大多數普通人卻不必這樣。

其實,目前的通用英語中本身就有通識教育的內容,無論是精讀課、泛讀課、還是聽說課等,都含有人文內容。也就是說,通識教育已經成為目前通用英語的一部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通識教育也屬于通用英語。可是在目前通用英語目標和內容下,大學英語教育總體上是低效的,失敗的。并不是教師不努力——大學英語教師大多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問題是所教內容不符合學生需求,學生內心不接受,這才是問題的根源。上這樣的課,對學生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他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己的專業(yè)——畢竟,那才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折磨——他們精心備課認真?zhèn)湔n,學生卻消極散漫,這是不正常的。

四、小結

不論什么樣的教育,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發(fā)展和進步,從而促進社會和民族的發(fā)展和進步,達不到這個效果,一切都教育都是失敗的。因此,本著學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原則,不但不能把通識教育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中心和主要內容,并且對現(xiàn)在的包含通識教育的通用英語也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學習和社會發(fā)展的特殊用途英語(ESP)。ESP要求把英語教學與學術英語或專業(yè)英語結合,符合內容依托式教學(CBI)模式。研究表明(楊德祥,趙永平2011),這一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用外語進行思考和學習,有助于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外語能力,另外也有助于擴大外語專業(yè)學生知識面,增強其思辨能力。

[1]柴改英.以外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通識教育[J].外語電化教學,2010,(5):14-19.

[2]蔡基剛,廖雷朝.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9):20-26.

[3]陳堅林,顧世民.試論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1,(1):3-8.

[4]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甘陽.通識教育:美國與中國[J].復旦教育論壇,2007,(5):22-29.

[6]季誠鈞.試論大學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2,(3):48-50.

[7]史光孝,趙德杰.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教學走向:通識教育抑或學術英語教育[J].山東外語教學,2011,(2):104-108.

[8]王冀生.通識為本專識為末[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2,(3):59-62.

[9]吳鼎民,韓雅君.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三套車”框架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10,(9):9-13.

[10]王哲,李軍軍.大學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9):3-8.

[11]王毅,王維倩.多視角辨析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外語電化教學,2012,(3):36-40.

[12]楊春梅.通識教育三論[J].江蘇高教,2002,(3):85-88.

[13]楊德祥,趙永平.內容依托式教學對英語專業(yè)學生思辨能力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1,(9):61-63.

[14]殷和素,嚴啟剛.淺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關系——兼論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1,(1):9-14.

陜西理工學院校級科研項目(SLGKY14-37);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規(guī)劃2014課題(SGH140741)

閆長紅,男,陜西漢中人,講師,碩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研究。

猜你喜歡
通識教育通識外語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海峽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通識少年“種”石油
探索科學(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學(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識少年·拿破侖
探索科學(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11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
海外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借鑒與啟發(fā)
大山教你學外語
應用型本科院?!巴ㄗR教育”的教務管理及對策分析
延津县| 莲花县| 迁安市| 仪征市| 永安市| 桃园市| 称多县| 应城市| 格尔木市| 西畴县| 洛宁县| 高邑县| 即墨市| 达州市| 波密县| 黔东| 淮北市| 九江市| 来安县| 怀远县| 遂昌县| 将乐县| 闻喜县| 孟连| 鹤庆县| 醴陵市| 南康市| 耿马| 渝中区| 江华| 长宁县| 容城县| 合山市| 通州区| 米易县| 阜阳市| 潼关县| 嘉义县| 定日县| 波密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