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趙 穎
(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民國前期的學(xué)人與雁蕩山
——以1912 – 1937年為敘述時段
張 潔,趙 穎
(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浙江溫州 325035)
“雁蕩山”因“山奇峰異,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文人墨客紛紛趨游。從時間上看,雁蕩山旅游興于唐宋,盛于明清。進入民國以后,雖人跡減少,但仍有大批學(xué)人走進雁蕩山,不僅給雁蕩山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chǎn),而且給雁蕩山帶來巨大影響:擴大了雁蕩山的知名度;增添了雁蕩山的人文景觀;記存了雁蕩山的原始風(fēng)貌;促進了雁蕩山的規(guī)劃開發(fā);揭開了雁蕩山學(xué)人群體游序幕。
民國學(xué)人;雁蕩山旅游;學(xué)人群體游
雁蕩山分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三處,北雁蕩山位于樂清北部,通常所說雁蕩即指此。唐開元間,高僧懷素(725 – 785年)《與律公書》說:“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蕩?!盵1]明代朱諫(1455 – 1541年)《雁山志》載:“雁山,一名雁蕩,一名雁湖?!盵2]78清代所修《浙江通志》說:“山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歸時多宿于此。”[3]因此,蔣叔南(1885 – 1934年)在《雁蕩新概覽》中說:“全山之名稱雁蕩,所謂以鳥名山?!盵4]至于雁蕩山的開發(fā),清人曾唯在《廣雁蕩山志》中說:“明季有臥云者,在芙蓉峰下掘得昭明古碑,始知梁時已建塔寺?!盵2]77按此說,雁蕩山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朝蕭梁時代,即有化人行跡。但通常認為,“雁蕩山”的開山祖為“諾詎羅尊者”。唐末詩僧貫休(832 – 913年)曾夜夢“諾詎羅尊”,感其像而畫之,并作《諾詎羅贊》,其逸句云:“雁蕩經(jīng)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①參見:沈括.雁蕩山記[C]// 臧維熙.中國游記鑒賞辭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257。明永樂《樂清縣志》載:“初唐高僧諾詎羅尊者,自蜀飛錫來雁蕩于大龍湫息焉?!盵5]當代高僧木魚大師(1913 – 2006年)也說:“諾詎羅尊者,為十六應(yīng)真內(nèi)第五位大羅漢,為吾溫雁蕩山闡化祖師?!盵6]
“雁蕩山”因“山奇峰異,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騷人墨客游覽不絕”②參見:趙鑄.游雁蕩山記[J].學(xué)生雜志,1916,3(11)。。最早叩問山門的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詩人謝靈運(385 – 433年),有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7]述其行,有“謝公嶺”、“落屐亭”念其跡?!把闶幧健比宋木跋笈d于唐宋,盛于明清。北宋科學(xué)家沈括(1031 – 1095年)曾于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赴雁蕩山游歷,對地形構(gòu)造進行科學(xué)考察;南宋狀元王十朋(1112 – 1171年),家住梅溪,曾“八過雁山”[8],稱贊“雁蕩冠天下”[9];元末文學(xué)家李孝光(1285 – 1350年)長期在雁蕩五峰下讀書,自稱“五峰狂客”[10],以“豐富多姿的創(chuàng)作,塑造雁蕩文學(xué)形象”[11];明理學(xué)家黃綰(1480 – 1554年)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帶著王畿(1498 – 1583年)等人游覽雁蕩,在能仁寺與王畿展開辯論,責其把“理學(xué)”轉(zhuǎn)向“禪學(xué)”,開雁蕩“學(xué)術(shù)風(fēng)”之先;明地理學(xué)家王士性(1546 – 1598年)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游雁蕩,發(fā)現(xiàn)了“靈巖”夜景;明旅行家徐霞客(1587 – 1641年),先后三次①第一次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4月11 - 15日;第二次崇禎五年(1632年)3月21日 - 4月16日;第三次崇禎五年(1632年)4月28日 - 5月8日??疾煅闶?,把雁蕩山水繪成千姿百態(tài)。清史學(xué)家黃宗羲(1610 – 1695年)于順治八年(1651年)隱居石表峰對面絕壁間講學(xué),創(chuàng)立“雙瀑講學(xué)院”,宣傳抗清,傳授史學(xué);清禮部侍郎方苞(1668 – 1749年)于乾隆八年(1743年)入雁蕩,按圖求跡,從精神視角概括雁蕩特點;清旅行家施元孚(1705 – 1778年),寢游雁蕩山十余載,完成《雁山志》,其《游山十八法》②施元孚:《游山十八法》,內(nèi)含“游雁旅程概況、游雁須知”內(nèi)容,詳見:施元孚.游山十八法[C]// 蔣叔南,盧禮陽.雁蕩山志.北京:線裝書局,2009:352-358。闡述了游山的原理;清朝的進士梁章鉅(1775 – 1849年),在嘉慶、道光間兩次③第一次1804年,任福建南浦書院講席;第二次1847年,其三子梁恭辰署理溫州知府,迎養(yǎng)官署。赴溫,其《浪跡三談》涉及雁蕩多篇,留有“大龍湫”石刻;清代思想倡導(dǎo)者魏源(1794 – 1857年)于道光二十八(1848年)年游雁蕩,寫有《雁蕩吟》詩,說“何山不奇泉與石,石不離土兮,水不離石”[12],把雁蕩景觀描述得淋漓盡致??梢?,民國前的雁蕩山,名人紛至,景象萬千。
進入民國以后,因各地軍閥混戰(zhàn),1931年起日寇入侵,與清代相比,人跡減少。如1932年赴雁蕩旅游的德國人畢士敦在游記中說:“世界山岳之奇、風(fēng)景之佳,莫過于此矣!然雁蕩天然風(fēng)景雖言遠勝瑞士,而游人稀少,不能同瑞士比;較之廬山、西湖,亦瞠乎其后,此皆人力有所未盡也?!雹軈⒁姡宏惷鏖啵鹘吁嘌闶幧?妍雪泥紅爪話前朝:民國時期雁蕩山名人游蹤述略[C]// 樂清市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樂清文史資料: 樂清人文薈萃:第14輯.樂清市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2001:247。雖然如此,但在1912 – 1937年間,出于慕名或公務(wù)所需,仍有相當多的學(xué)人走進雁蕩山。這些學(xué)人大體分成以下各界別:
(一)教育出版界:張元濟(1876 – 1959年),浙江海鹽人,出版家,1916年(游雁蕩山時間,下同);傅增湘(1872 – 1950年,四川江安人,進士,藏書家,1916,1920,1935年;梁善濟(1861 – 1924年),山西崞縣人,進士,教育家,1920年;屈伯剛(1880 – 1963年),浙江平湖人,詩詞家,1920年;林琴南(1852 – 1924年),福建閩侯人,翻譯家,1921年;李撥可(1876 – 1953年),福建閩侯人,舉人,出版家,1921年;高夢旦(1870 – 1936年),福建長樂人,編輯學(xué)家,1921年;鄭孝檉(1863 – 1946年),福建閩侯人,舉人,教育家,1921年;劉紹寬(1867 – 1942年),浙江平陽人,拔貢,教育家,1924年;呂渭英(1855 – 1927年),浙江溫州人,舉人,教育家,1924年;黃式蘇(1874 – 1947年),浙江樂清人,舉人,教育家,1926年;陳叔通(1876 – 1966年),浙江余杭人,進士(翰林),教育家,1932年,1935年;林志鈞(1879 – 1960年),福建閩侯人,留日生,教育家,1933年;張其昀(1900 – 1985年),浙江鄞縣人,南高師畢業(yè)生,教育家,1934年;劉景晨(1881 – 1960年),浙江溫州人,京師大學(xué)堂畢業(yè)生,教育家,1934年;趙叔雍(1897 – 1965年),江蘇武進人,南洋公學(xué)畢業(yè)生,出版家,1934年;黃炎培(1887 – 1965年),上海川沙人,舉人,教育家,1934年;經(jīng)亨頤(1877– 1938年),浙江上虞人,東京高等師范畢業(yè)生,教育家,1935年;蔡元培(1868 – 1940年),浙江紹興人,進士(翰林),教育家,1936年;吳稚暉(1866 – 1953年),江蘇武進人,舉人,教育家,1936年;李書華(1889 – 1979年,河北昌黎人,留法博士,教育家,1936年;張默君(女,1883 – 1965年),湖南湘鄉(xiāng)人,留美生,教育家,1936年;馬君武(1882 – 1940年),廣西桂林人,留德博士,教育家,1936年;馬述之(1904 – 1992年),安徽太湖人,學(xué)歷未知,教育家,1936年。
(二)文學(xué)戲劇界:劉放園(1883 – 1958年),福建侯官人,留日生,詩人,1932年;洪深(1894 – 1955年),江蘇武進人,留美碩士,戲劇理論家,1934年;郁達夫(1896 – 1945年),浙江富陽人,留日生,文學(xué)家,1934年;陳寥士(1898 – 1970年),浙江鎮(zhèn)海人,詩人,1936年;蕭乾(1910 – 1999年),北平人,留英生,作家,1937年。
(三)書畫攝影界:白廷夔 ,滿州京旗,進士,書法家,1916年;錢名山(1875 – 1944年),江蘇常州人,進士,書法家,1922年;潘天壽(1897 – 1971年),浙江寧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畢業(yè)生,畫家,1923年;鄧春澍(1884 – 1954年),江蘇武進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25年;楊子中,江蘇武進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23年;黃賓虹(1865 – 1955年),浙江金華人,畫家,1931年;俞劍華(1895 – 1979年),山東濟南人,北京高師畢業(yè)生,畫家,1931年;林葆恒(1881 – 1959年),福建侯官人,留美生,畫家,1932年;丁輔之(1879 – 1949年),浙江余杭人,學(xué)歷未知,書法篆刻家,1932年;王福庵(1879 – 1960年),浙江余杭人,學(xué)歷未知,書法篆刻家,1932年;郭蘭祥(1885 – 1938年),浙江嘉興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32年;徐堇侯(1895 – 1979年),浙江樂清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32年;吳似蘭(1908 – 1964年),江蘇吳縣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33年;方介堪(1901 – 1987年),浙江溫州人,學(xué)歷未知,書法篆刻家,1932年、1937年;姚虞琴(1867 – 1961年),浙江仁和人,學(xué)歷未知,書畫鑒賞家,1933年;李佩秋,湖南衡陽人,秀才,書法篆刻家,1934年;柯 璜(1876 – 1963年),浙江黃巖人,京師大學(xué)堂畢業(yè)生,書畫家,1934年;酈瓞初,浙江諸暨人,學(xué)歷未知,畫家,1935年;張聿光(1885 – 1968年),浙江山陰人,畫家,1936年;朱贊卿(1885 – 1968年),浙江蕭山人,浙江省立政法專門學(xué)校畢業(yè)生,書畫收藏家,1936年;李鴻梁(1895 – 1972年),浙江山陰人,浙江兩級師范學(xué)堂畢業(yè)生,畫家,1937年;朱省齋(1901 – 1970年),江蘇無錫人,中國公學(xué)畢業(yè)生,書畫鑒賞家,1937年;張大千(1899 – 1983年),四川內(nèi)江人,留日生,畫家,1937年;于非闇(1889 – 1959年),山東蓬萊人,貢士,畫家,1937年;黃君壁(1889 – 1991年),廣東公學(xué)畢業(yè)生,畫家,1937年;謝稚柳(1910 – 1997年),江蘇常州人,學(xué)歷未知,書畫家,1937年;馬公愚(1894 – 1969年),浙江溫州人,浙江高等學(xué)堂畢業(yè)生,書法家,1937年;朗靜山(1892 – 1995年),浙江蘭溪人,留法生,1937年。
(四)思想經(jīng)濟界:蔣維喬(1873 – 1958年),江蘇武進人,廩生,佛學(xué)家,1916年,1935年;高鶴年(1872 – 1962年),江蘇興化人,佛學(xué)家,1913年,1923年;康有為(1858 – 1927年),廣東南海人,進士,1924年;朱古虛(1858 – 1932年),浙江黃巖人,學(xué)歷未知,佛學(xué)家,1933年;馬寅初(1882 – 1982年),浙江鄞縣人,留美博士,經(jīng)濟學(xué)家,1934年;周季倫,浙江平陽人,留日生,經(jīng)濟學(xué)家,1937年。
從上可知,赴雁蕩山學(xué)人有幾個顯著特點:(一)從地域上看,主要來自江蘇、浙江、福建這三個與雁蕩山相近的三??;(二)從學(xué)歷上看,既有舊式舉人、進士,又有新式學(xué)校畢業(yè)生,更有海外留洋歸國者;(三)從職業(yè)上看,多與文化、教育工作有關(guān),其中從事教育、書畫者居多;(四)從性別上看,絕大多數(shù)是男性,只有極個別是女性。
文人出游大多有個喜好,每到一地總要留些紀念。要么寫下日記,記述旅游經(jīng)過及所見所思;要么吟詩賦詞,抒發(fā)情感;要么即興題詞作畫,感受自然。民國學(xué)人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優(yōu)點,在游玩之際或旅程之后,給雁蕩山留下了若干“游記”“詩詞”“題字”或“畫卷”等文化遺產(chǎn)。
游記是散文的一種特殊體裁。民國前的學(xué)者,游雁蕩山后,寫下了大量的游記,但因交通、印刷等原因,人們很難知曉。民國學(xué)人游雁蕩山后,寫下了若干“雁蕩山游記”,如蔣維喬、陳叔通的《雁蕩紀游》,康有為的《雁蕩游記》,黃賓虹的《游雁蕩山日記》,鄧春澍的《雁蕩山游記》,吳似蘭的《浙游漫記:雁蕩山》,李鴻梁的《游雁蕩山記》,黃炎培的《雁蕩山游記》,郁達夫的《雁蕩山的秋月》,蕭乾的《雁蕩行》,蔡元培的《雁蕩山記》,李書華的《雁蕩山游記》,周季倫的《北雁蕩山紀游》,酈瓞初的《最近的雁蕩山》等。
這些“游記”,首先說明他們游雁蕩的緣由。蔣維喬在《雁蕩紀游》中說:“蔣君叔南(希召)家近雁蕩山,以山景攝影數(shù)十紙,示張君菊生(元濟),且指示游程,張君乃有雁蕩之約。”①參見:蔣維喬.雁蕩紀游[J].東方雜志,14(5)。陳叔通的《雁蕩紀游》說:“咱自大荊來,幽勝導(dǎo)以漸?!盵13]康有為的《雁蕩游記》說:“……久議覽天臺雁蕩之勝,未能也。甲子之春,乃始游天臺雁蕩?!盵14]李書華的《雁蕩山游記》也說:蔡元培、吳稚暉早年奔走革命,足跡幾遍全球。……其未至者獨天臺與雁蕩”[15]。
其次,記述了所見景點概況。吳似蘭《浙游漫記:雁蕩山》,在談到靈巖寺周圍景點時說:“寺居群巖之中,東有靈巖峰,西曰天柱峰,均壁立千仞,從跟拔起,真若敬天一柱”;“經(jīng)木魚峰及天屏,下有紗帽,西有剪刀五指老人峰,多以形取名。復(fù)前,有觀音峰,聳入云際,下有大石,若童子參拜?!雹趨⒁姡簠撬铺m.浙游溫記:雁蕩山[J].藝浪,1934,2(1)。蕭乾的《雁蕩行》分“永遠滾流著”“銀白色的狂顛”“一只纖細而剛硬的大手”三部分,描述了雁蕩山瑰麗雄奇的景色,還詳細記述天柱峰和展旗峰間懸索飛渡的驚險表演[16]。
再次,注重對景觀的綜合評論。1924年康有為游雁蕩,他在游記中寫道:“龍湫之瀑垂八十丈,散為五色,國內(nèi)之瀑或冠冕耶?!唤^于奔泉之聲,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跡所到,全球無比,奚獨中國也?!盵14]郁達夫在《雁蕩山的秋月》中評價大龍湫說:“大龍湫的瀑布,在江南瀑布當中真可以稱霸。因為石壁的高,瀑身的大,潭影的清而且深,實在是江浙皖幾省的瀑布中所少有的?!雹蹍⒁姡河暨_夫.雁蕩山的秋月[J].良友圖畫雜志,1934(100)。蔡元培、吳稚暉等游完“靈巖”“靈峰”后,評論說:“雁蕩‘兩靈’風(fēng)景最勝,‘靈峰’以峰勝,‘靈巖’以洞勝?!盵17]李書華在游記“余論”中借吳稚暉的話,對雁蕩山進行綜合評價,認為“散而為雁蕩,聚而為黃華,列而為三峽,蹲而為桂林”,把雁蕩山與黃山、華山、三峽、桂林并提。蔡元培本人也說:“山中奇峰怪石,不可勝數(shù),散布于平疇雜嶺之間,占廣大區(qū)域者,雁蕩是也。關(guān)以外,滇之邊不與焉。城中山岳之至奇者,盡于此矣!”[18]黃炎培則在《雁蕩行》中稱贊說:“若論峰巒絕世姿,所見無如雁蕩奇?!盵19]
雁蕩山獨特的景觀,激發(fā)了學(xué)人的詩興,給雁蕩山留下了大量的詩篇。傅淑湘在《題將軍洞壁》詩中云:“雄姿終古此沉霾,大樹飄零亦可哀。遺像至今森甲冑,天心有意息風(fēng)雷。陰崖懸溜乘龍活,連嶂奔云戰(zhàn)馬回。此地容君千百倍,將軍盍早賦歸來?!?921年林琴南在蔣季哲邀請下,偕高夢旦等福建同鄉(xiāng)游雁蕩,歸后作詩多首,在《由石門入雁山道中口占示夢旦、稚星、拔可》中云:“似聞草木發(fā)奇芬,沿路峰皆斧劈紋。瞬息陰晴終作雨,高低松闊偶來云。響泉墜澗前溪應(yīng),危徑穿山積綠分。竹橋飄然空翠里,林巒轉(zhuǎn)處待諸君”;在《屏霞廬口占示蔣季哲》云:“七十逢君豈偶然,此生始信佛因緣。進門一笑無他語,萬綠環(huán)樓坐聽泉?!盵20]他又回憶起美好的雁蕩游,寫下“去歲首游雁宕歸,千巖萬壑帶斜暉。二靈勝絕無能寫,聊向京幾寫翠微”一詩。鄭孝檉在《大龍湫》中云:“玉龍十萬勢睢盱,振策人來躡碧虛。河出昆侖差可擬,云歸太華定何如?空山自喜成幽閉,濁世無心與祓除。小立須臾還去去,倩誰汗漫說匡廬?!盵21]李拔可在游雁蕩后,賦詩十三首,其《雁蕩雜詩》曰:“雁蕩第一祖,石門乃其鍵。云歸還知深,泉去不知遠”(其一);……他在《由靈峰至靈巖,遂游大龍湫,沿路有作》云:“龍湫已自奇,豈待風(fēng)雨至。破空碎懸玉,百丈姿飄墜?!凇赌苋仕隆分性疲骸皠倬辰噪x俗,誰分第幾重?好山空有寺,連日不聞鐘。水活宜編竹,峰欹半偃松,此游真畫里,欲畫更何從?”①參見:李拔可.碩果亭詩:卷上[M].1940年叢刻本。錢名山游雁蕩后,留有《石門潭》《大荊》二詩,其《石門潭》詩云:“洗耳人間事,巢由得大名。不知穎川水,可有石門清?”②參見:金明雪.歷史名人與雁蕩山[M].杭州:攝影出版社,2003。高度贊賞石門潭水之清??涤袨橛窝闶幒螅粲小睹坝甑噬徎ǘ础?,詩云:“中天長嘯聞鷺音,半嶺吹蕭聽鳳鳴。此是飛仙升絕頂,蓮花洞口看云生。”黃賓虹偕俞劍華等游雁蕩,既繪畫又賦詩,留下《雁宕紀游雜詠》(十首)和《題畫雁宕山巨障》(二十韻),其雜詠五云:“驀地英英云蔽谷,最危峰上聽泉流。別溪雨腳虹收霽,遠樹村頭水拍天?!雹垡陨现T詩見:黃賓虹.黃賓虹文集[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112-114。陳叔通游雁蕩后,留有《雁蕩紀游》組詩七首,其二至七分別為《老僧巖》《宿南碧霄洞》《東石梁洞》《靈巖寺》《雨后輿行》及《西石梁洞》,其中《宿南碧霄洞》說:“便爾征塵佛,來為洞里仙。差欣雨初霽,安得月重圓?嶂壁空依傍,溪流互轉(zhuǎn)旋。此山最佳處,只在石橋邊。”[22]同游者劉放園,留有“雁山詠贊詩”二十五章和雜詠詩二十章,對雁蕩山的主要景點進行贊頌。他在《雁蕩多奇峰,壬申首夏與叔通、子有同游》說:“萬態(tài)千形匪所思,天工巧創(chuàng)始何時?名稱強錫殊無謂,睛雨來看各自宜。當路一僧歡揖客,據(jù)巔有叟俯聽詩??v饒干寶搜神筆,難狀茲峰百二奇。”姚虞琴游雁蕩后賦詩多首,其中《穹明洞》說:“穹明洞辟危峰頂,履險人緣削壁行。鳥道盤旋三十里,一回瞻顧一心驚。”④參見:余杭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畫家姚虞琴[C]// 余杭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余杭文史資料:第6輯,1991:70。蔡元培游雁蕩后,寫有《大龍湫》,說:“天臺之瀑一大勝,雁蕩之瀑長者優(yōu)。天下之瀑十有九,最美唯有大龍湫?!盵23]張大千畫好《雁蕩大龍湫》后,題寫《謁西門》詞曰:“巖翠積,映水亭泓深碧。中有蟄龍藏不得,迅雷驚海立?;ú莼评羌?,界破遙空一擲。檻外夕陽無氣力,辭云歸尚溫?!雹輩⒁姡河崦餮畾v史名人與雁蕩山[M].杭州:攝影出版社出版,2003:90。
石刻是一種藝術(shù),也是一種記憶。1916年張元濟、傅增湘、高夢旦等民國元老游雁蕩,在龍鼻洞石壁上留下石刻。1924年康有為在大龍湫旁留下“白龍飛下”石刻,同年呂渭英隨劉紹寬游雁蕩,在大龍湫旁刻下“矯若游龍”。1932年丁輔之一行游雁蕩,在“白龍飛下”題有“壬申九月,杭州丁輔之,吳興郭味庭,樂清將叔南,樂清吳堇侯,永嘉方介堪同游此”⑥參見:樂清市文化局.雁蕩山摩崖石刻[M].1987:122。石刻。1934年柯璜在能仁寺燕尾瀑旁巖壁上題有“燕尾瀑”石刻。同年楊雨農(nóng)、劉景晨在靈峰、顯勝門題有“聽泉巖”“散水居”。1935年夏蔣維喬再游雁蕩,在十九年前的紀游石刻后面,用正楷補上紀游石刻:“乙亥夏,偕貴陽邢端味、邢震甫自黃山歸,迂道來游。增湘記?!雹賲⒁姡簶非迨形幕郑闶幧侥ρ率蘙M].1987:52。朱鏡宙假歸故里時,雖無時間進山游玩,但作一詩,請其師陳衍刻于雁蕩山天柱村大坑口巖壁,說“天涯草草一勞人,愿與煙霞結(jié)比鄰。傳語山靈堅后約,十年遲我苦吟身?!雹趨⒁姡簶非迨形幕郑闶幧侥ρ率蘙M].1987:125。后來他與梅雨清等同游雁蕩,并在“羅帶瀑”前巨石上刻記。
1921年,林琴南等游完雁蕩山后,著手畫雁蕩山水,1922年完成了“北斗洞圖”,成為現(xiàn)代第一位以傳統(tǒng)筆墨畫雁蕩的畫家,早于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1923年,二十三歲的上海美專教師潘天壽走進雁蕩山作畫,后多次攜友人赴雁蕩山寫生。1931年,黃賓虹首游雁蕩,住蔣叔南別墅,后又二次游雁蕩,共畫圖稿百余幅,后又多次重畫雁蕩山。其黑白灰的雁蕩山水畫《雁宕三折瀑》《響巖三景》《大龍湫圖》《鐵城壯觀之圖》《雁蕩山靈巖靈峰圖卷》《雁蕩紀游冊》等作品尤為突出。1937年,張大千與黃君壁、于非庵、謝稚柳、方介堪等,參加完“第二次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后直奔雁蕩,臨別時由張大千開筆,眾人合畫了《雁蕩山色圖》,蓋上方介堪篆刻的“東西南北人”印章,贈給靈巖寺。張大千還獨自創(chuàng)作了《西石梁瀑布圖》《雁蕩大龍湫》等。
民國學(xué)人走進雁蕩山,給雁蕩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擴大了雁蕩山的知名度。學(xué)人留下了大量的游記、詩詞,這些游記或詩詞在各種報刊雜志發(fā)表,如蔣維喬的游記在《小說月報》發(fā)表,李書華的游記在《禹貢》半月刊發(fā)表,又如張元濟雁蕩山》攝影集(1-3)》校訂出版,不僅歌頌了雁蕩山的美,更道出了雁蕩山的奇和妙,提高了民國時期雁蕩山的知名度;(二)增添了雁蕩山的人文景觀。民國之前,雖也有人留下石刻、題聯(lián),但和民國時期相比還是顯少。民國學(xué)人眾多的摩崖石刻、題額楹聯(lián),如康有為的題額“靈巖寺”“龍壑軒”,楹聯(lián)“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來”及小荊村王姓故居題“西山爽氣迎雙閣 東晉流風(fēng)第一家”③參見:樂清市文化局.雁蕩山摩崖石刻[M].1987:148-149。,謝稚柳的“勝景人知游雁蕩 名山我欲禮觀音”④參見:樂清市文化局.雁蕩山摩崖石刻[M].1987:103。等,形象地點出了景觀的特色,構(gòu)成了雁蕩山的亮麗風(fēng)景線,增添了雁蕩山的人文氣息;(三)記存了雁蕩山的原始風(fēng)貌。黃賓虹、蔡元培赴雁蕩山時,雁蕩景區(qū)的景觀是原生態(tài),并未受到任何破壞。黃賓虹畫的那些畫及李書華在《雁蕩山游記》中發(fā)表的那些照片,真實地反映了雁蕩山本來的面貌,記存了雁蕩山的原始景觀。黃賓虹晚年仍對雁蕩山水記憶猶新,其墨寶爐火純青、章法奇特,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雄闊磊落、大氣磅礴的新時代;(四)促進了雁蕩山的規(guī)劃開發(fā)。雁蕩雖交通不便,但學(xué)人的不斷到來,促使浙江省建設(shè)廳于1934年成立“雁蕩山名勝建設(shè)委員會”,委派溫州行政督察專員許蟠云兼主任,樂清縣長張叔梅兼副主任,對雁蕩山進行規(guī)劃開發(fā)。1935年通往雁蕩山的公路開通,“雁蕩旅社”開業(yè),方便了游人入山和吃住。之后,蔡元培、吳稚暉一行九人走進雁蕩,給雁蕩增添了光彩,成為雁蕩“旅游盛事”。陳叔通對東石梁洞道人“建設(shè)性破壞”給予嚴厲批評,認為是“無端”之舉,希望有識之士恢復(fù)本來面目。劉放園對雁蕩諸峰每以鳥獸名有不同看法,說“象物以名巖,未必都逼肖”①參見:劉放園.放園吟草:十三葉[M].油印本.1959。。丁輔之等人還在上海募款,辟顯勝門棧道,筑散水巖路,由蔣叔南監(jiān)工。今顯勝門入口摩崖石刻說:癸酉十二月,路工告成,開壁駕棧以通。往來督工人蔣叔南”②參見:樂清市文化局.雁蕩山摩崖石刻[M].1987:147。;(五)揭開了雁蕩山學(xué)人群體游序幕。民國之前,學(xué)者游雁蕩山,往往是個人獨行或二三人同行。民國學(xué)人赴雁蕩山,多是“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群體,如張元濟赴游,同游者多是商務(wù)印書館同行;陶昌海赴雁蕩山,同游者多是攝影愛好者;蔡元培赴雁蕩山,同游者多是熱心教育者;張大千赴雁蕩山,同游者多是書畫愛好者。他們揭開了雁蕩山學(xué)人群體游先河。雁蕩獨特的山水,深深地吸引了他們,李拔可在《雁蕩雜詩》中期待重游,說“再到卜秋晴,肩輿玩紅葉”,蔣維喬、傅增湘、陳叔通、黃賓虹、王福庵等人在初游后再游,且都以群體游出現(xiàn)。
民國時期是新舊交替,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之際,尤其受西洋文化影響,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旅游成為一種時髦。吳稚暉、蔣叔南等即是典型代表人物,他們游遍千山萬水,自稱“現(xiàn)代徐霞客”。除學(xué)人熱衷旅游外,政界或軍界人士也喜愛旅游。1920 – 1937年還有眾多政界、軍界人士走進雁蕩山,依次有莊蘊寬(1920年,民國政府審計院院長)、張一麈(1920年,民國政府前教育總長)、姚琮(1924年,溫州警備司令)、屈映光(1924年,1927年,徐世昌總統(tǒng)府內(nèi)務(wù)總長)、呂必籌(1932年,浙江省民政廳廳長)、曾養(yǎng)甫(1934年,浙江省建設(shè)廳廳長)、顧祝同(1934年,軍政部政務(wù)次長)、孫科(1935年,立法院院長)、梁寒操(1935年,立法院秘書長)、傅秉常(1935年,立法院委員)、羅卓英(1935年,陸軍中將)、許蟠云(1935年,溫州專員兼雁蕩山建設(shè)委員會主任)、葉楚傖(1935年,立法院副院長)、邵元沖(1936年,中央委員會委員)、許崇智(1936年,監(jiān)察院副院長)、陳誠(1937年,軍政部常務(wù)次長)、張發(fā)奎(1937年,閩贛浙皖清剿總指揮)、黃紹竑(1937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阮毅成(1937年,第四區(qū)行政督察專員)、馬占山(1937年,國民軍事委員會委員)等。另有原在張作霖、張學(xué)良部下任職的東北籍軍官莫德惠、鮑毓麟、陳興亞于 1937年走進雁蕩山。他們雖從事政治或軍事,但也學(xué)有所長,有的工詩,有的擅書,或多或少為雁蕩山留下了一些文化遺產(chǎn)。以石刻為例,孫科的“幽泉”、屈眏光的“雁湖”、許蟠云的“枕流”、羅卓英的“羅帶瀑”等,都是難得的書法佳品。莫德惠等游雁蕩后,石刻題記說:“來游雁蕩已逾旬日,登百崗尖之絕頂,觀三折瀑之幽奇,靈峰、靈巖,天然圖畫。至于顯勝門、大龍湫、散水居、穹明洞,更有不能以筆墨形容者。丁丑端陽,陳興亞、莫德惠、鮑毓麟”,陳興亞還獨自刻“偉雄怪奇”于靈巖口巨石。所有這些,擴大了雁蕩山的美譽度,更豐厚了雁蕩山的文化底蘊。
[1]懷素.與律公書[C]// 阮伯林.雁蕩山古代游記選注.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4.
[2]曾唯,胡永在.廣雁蕩山志[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0.
[3]薛應(yīng).雁蕩山志[C]// 阮伯林.雁蕩山古代游記選注.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95.
[4]蔣叔南.雁蕩新概覽[C]// 盧禮陽.蔣叔南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295.
[5]陳明猷.明永樂樂清縣志[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0:179.
[6]木魚.北雁蕩山開山祖:諾詎羅尊者[C]// 潘善庚.歷史人物與溫州.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
[7]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C]// 謝靈運.謝靈運集.長沙:岳麓書社,1999:77.
[8]王文碎.愛國狀元王十朋[M].合肥:黃山書社,2002:499.
[9]王十朋.游靈巖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shù)語[C]// 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4.
[10]章志誠.溫州市志:上[M].中華書局,1998:604.
[11]陳增杰.李孝光的生平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成就[J].浙江社會科學(xué),2005(6):199-204.
[12]魏源.雁蕩吟[C]// 王志成.樂清人文史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200.
[13]陳叔通.雁蕩紀游[C]// 陳叔通.百梅書屋詩存.北京:中華書局.1986:31.
[14]康有為.雁蕩冊志序[C]// 蔣叔南,盧禮陽.雁蕩山志.北京:線裝書局,2009:3.
[15]李書華.天臺山游記[J].禹貢,1936,6(1):43-54.
[16]蕭乾.雁蕩行[C]// 張聲和.溫州名勝游記.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68-169.
[17]李書華.雁蕩山游記[J].禹貢,1936,6(2):51-62.
[18]蔡元培.雁蕩山[C]// 張聲和.溫州名勝游記.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42.
[19]黃炎培.雁蕩行[C]// 黃炎培.黃炎培詩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69.
[20]盧禮陽.溫州山水詩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6:26.
[21]福建省文史館.百年閩詩[M].福州:海風(fēng)出版社,2004:108.
[22]陳叔通.百梅書屋詩存[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
[23]蔡元培.大龍湫[C]//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18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同,1998:528.
(編輯:朱青海)
Scholars of early ROC and Yandang Mountains——Narration from 1912 to 1937
ZHANG Jie, ZHAO Y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Generally speaking, poets and literary men like to visit Yandang Mountains just because of its unparalleled “striking peaks and odd rocks, flying waterfalls and running springs”. Chronologically, tourism of Yandang Mountains start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reached its heyda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go traveling into Yandang Mountains in spite of less tourists than before. Their activities not only left over for Yandang Mountains with numerous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brought about huge influence on Yandang Mountain.Thus the popularity of Yandang Mountains is greatly enlarged increase, its human landscape is also relatively increased, its original style and features are well recorded, it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re both promoted and consequently discloses the prelude of the traveling of scholar groups in Yandang Mountains.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Yandang Mountain Tourism, Traveling of Scholar Groups
K26
A
1674-3555(2017)06-0101-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6.01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7-03-14
張潔(1964- ),男,浙江武義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歷史文化,浙江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