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峰
鄧黎莉老師,名如其人,在教壇靜靜地綻放,散發(fā)著幽香。
初識鄧黎莉是2010年5月,我受邀到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華羅庚實驗學校參加“教海領航”活動,既要上一節(jié)課,還要作一個講座。主辦方很熱情,記得有個漂亮的英語女老師為我引導,帶我熟悉環(huán)境,特別主動,也很細致。上完課,講座之前,這位女老師為我主持,這時我才知道,她就是華羅庚實驗學校的英語教研組組長,叫鄧黎莉。巧的是,當時和我一起去的還有教海探航“年度新人”常熟市實驗小學英語教師夏莉莉,兩位“茉莉”老師一樣的漂亮靈氣,一樣的年輕有為,我笑稱她倆為姊妹花。那次講座,我談的是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題為What makes success?在講座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鄧黎莉主動介紹了她們的英語團隊,她說:“我們的單元教學在整體推進時,還應注意以學定教,教的內容,教的順序,必須依學情、生情而定,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彼€結合我的講座主題,談到“教學成功與否主要看學生收獲了多少”。對一位青年教師來說,有這樣深刻的認識是非常難得的,當時,她的主持和教學感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一朵茉莉花!
在2011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大會上,鄧黎莉作為一等獎獲得者與兩位青年教師同題會課,我受邀作點評,再次見到了她。三位教壇新秀各具特色,較好地呈現(xiàn)了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一課的教學。她們都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話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單詞和句子;同時,也都精于深入、細致的朗讀指導。在之后的交流環(huán)節(jié)中,我聽說鄧黎莉的獲獎論文題為《在語篇的花園里種植——對話教學的突圍之路》,心里不覺為之一動:真是個有心的年輕人,在很多老師還在困惑、爭論不休時,她已經(jīng)在默默地行動了!她謙虛地說論文主題是在先前聽我的講座時形成的,她近期一直在思索如何突破對話教學的瓶頸,這次的課也就是一種踐行。她在說課時強調“對話文本也是語篇,應該以語篇的視角來看待對話”。
又見茉莉,茉莉花在成長!
之后,我就常能聽到她的名字、見到她的文章了。每年的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她都去參加,都能獲獎;省里的“送培”活動常見她的身影;《中小學外語教學》等雜志屢見她的文字……我知道,她又在學習一個專題了,她又在研究一個課題了,她又在提煉一段經(jīng)驗了,她又在參加一個競賽了,她又在引領一個團隊了。每每看到她的論文,聽到她的觀點,看到她的課堂,我總是感嘆于她成長之快,五六年間,鄧黎莉已逐步形成了她“活潑、開放、靈動”的英語教學風格。
她始終處于一種向上拔節(jié)的姿態(tài),茉莉花在盛開!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相信鄧黎莉這朵教壇茉莉會花開更盛,香飄更遠;小學英語的花壇里,也必將姹紫嫣紅,百花盛開!
(作者系南京市玄武區(qū)教育局副局長,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