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空間化問題
——兼與浦安迪商榷

2017-03-10 04:34林沙歐馬會會
關(guān)鍵詞:神話觀念小說

林沙歐,馬會會

論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空間化問題
——兼與浦安迪商榷

林沙歐,馬會會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中國古代未能產(chǎn)生一個與時間化敘事密切相關(guān)的口頭傳統(tǒng),原初神話的空間化特征因為史巫同源的關(guān)系影響到歷史敘事進而小說敘事。道德性觀念是中國古代主導性的敘事觀念,推動了歷史敘事和小說敘事空間化特征的發(fā)展。文學性敘事觀念則使唐傳奇小說發(fā)展出時間化敘事。相對于浦安迪強調(diào)的“原型”影響,敘事觀念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歷史敘事;小說敘事;空間化;敘事觀念

美國學者浦安迪(Adrew·H·Plaks)在其《中國敘事學》等代表作中,從比較文學的角度,概括了中西敘事傳統(tǒng)的本質(zhì)性差異,認為相對于西方敘事的“時間化”(temporal)模式而言,中國敘事屬于“空間化”(spacial)模式。這一結(jié)論,為深化和推進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民族特點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然而,對于浦安迪得出上述“結(jié)論”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過程,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第一:浦安迪運用原型批評來說明神話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空間化影響,這種概括能否清晰地反映出兩者之間的發(fā)展脈絡(luò)?第二:受明清評點的影響,浦安迪的研究對象限定在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上,那么空間化的敘事特征是否還適用于中國古代小說的其他類型?第三:中國古代小說是否完全不存在“時間化”敘事?筆者擬就上述問題進行認真地思考和細致地辨析,以就教于學界方家。

一、“空間化”敘事是怎樣產(chǎn)生的?

敘事人物“行動”的特點是浦安迪區(qū)分時間化敘事和空間化敘事的核心,但是相關(guān)敘述較為籠統(tǒng)。明確來說,在西方敘事傳統(tǒng)中,故事情節(jié)必須反映出有機整一的特征,“事之有頭,有身,有尾。所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發(fā)生者;所謂‘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規(guī)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無他事繼其后;所謂‘身’。指事之承前啟后者?!保?]在這種情節(jié)觀的支配下,生發(fā)事件的人物行動必然要具備自身的因果邏輯,而隨人物行動推進的時間流程也就被有機整一地組織起來,凸顯為作者敘事行為的鮮明特征,即浦安迪所概括的:“按照人世間的行為在時間中演進的形態(tài)而鋪敘?!保?]57

反觀中國敘事傳統(tǒng),作者并無動機圍繞人物自身的行動邏輯來對敘事的時間流程做周密的組織,以中國古代范式性的歷史敘事紀傳體為例,人物的行蹤通常是按照自然的時間進程而非本身的因果邏輯,“流水賬”一般地敘述出來,相應(yīng)地系于人物行動的各個事件單元不是為有機整一的時間流程所統(tǒng)一,反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空間上的綴合關(guān)系,形成了西方漢學界所謂的,欠缺時間整體感的“綴段”(episodic)式的空間化敘事。

對于中國敘事傳統(tǒng)缺乏“時間化”特征的問題,浦安迪運用原型批評進行了探討。他認為中國神話的空間化特點是受“先秦重禮文化原型”影響的結(jié)果,“殷商文化把行禮的順序(order)空間化了,因而也就影響到神話的特色”,由此假設(shè)“中國時間性的神話敘事傳統(tǒng)似乎早已亡于周代,甚至在殷商以前就已失傳,代之而起的是把現(xiàn)存的神話素材空間化的傾向”[2]42。考慮到原型批評將神話定性為一種文化范型,浦安迪認為其自然影響到后續(xù)敘事形態(tài)表現(xiàn)出“空間化”特征。

從本質(zhì)上說,這種論述是一種基于原型批評立場的類比性推測,不太有充分的說服力。其一,“把現(xiàn)存的神話素材空間化的傾向”的假設(shè)并不符合中國神話的實際。袁珂先生關(guān)于“乃神話之淵府”的《山海經(jīng)》的研究指出:“因為原始神話和原始宗教從神話思維中這個母胎中孕育形成的時候還有相對的一致性……故作為宗教支柱以及宗教賴以宣傳的神話能夠大致保持其原貌,無需作多大修改。戰(zhàn)國時代的巫師,去古未遠,又多來自民間,所以保存了這些原始神話而未加以大的改動?!保?]從中可見,中國神話的空間化特征不可能是人為處理的結(jié)果。其二,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說明神話對中國敘事的空間化影響,意謂是在說明一種空泛的影響,難以具體和直接地反映出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事實上,空間化是不同地域神話原初的本質(zhì)特征,“時間關(guān)系的表達也只有通過空間關(guān)系的表達才發(fā)展起來……所有的時間取向都以空間定位為前提”[4]。中國原初神話較為準確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如在《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中,“中山北神,名曰燭陰,視為晝,冥為夜,吹為冬,呼為夏”,即是將時間變化空間化為靜態(tài)的體貌描寫。因此,時間化神話只能由中國原初這樣的空間化神話演變而來,浦安迪假設(shè)中國神話在空間化特征出現(xiàn)之前存在過“時間性敘事傳統(tǒng)”,是不符合神話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

考察中國古代社會,可以發(fā)現(xiàn)神話對敘事空間化影響的問題,可以歸因于史巫同源現(xiàn)象。眾所周知,神話的產(chǎn)生是與原始社會的巫文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神話往往產(chǎn)生于這些巫師降神時所唱的歌曲”[5]125。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巫”與其后的“史”具有著同源性的關(guān)系,“巫史皆是巫也,而史亦巫也”[6]。在中國敘事傳統(tǒng)中,“巫以記神事,更進,則史以記人事也”[7],因此,盡管中國原初神話的歷史化使得“神事”轉(zhuǎn)化為“人事”,但是因為史巫同源,兩者“記”的敘事行為卻要存在著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上古瞽史巫祝,事守相近,故作史必詳于神話”[8]。這也就意味著,原初神話空間化的本質(zhì)特征,必然會被“史(巫)”直接引入歷史敘事。誠如王德威所言:“時間的流逝通常并不是最顯要的因素。最令史家關(guān)心的反而是‘空間化’的作用——將道德或政治卓著的事件或人物空間化以引為紀念?!保?]

與中國由“巫”而“史”相對照的是,在西方語境中,“巫”對民間文化中的“吟游詩人”(aoidos)則具有淵源性的影響。雖然不能肯定荷馬等吟游詩人就是由巫師轉(zhuǎn)化而來,但是其無疑具備了由巫文化塑造的人格特質(zhì),“他和巫師以及神話英雄都體驗過恐懼和出神入化這種類似神話的經(jīng)驗”[5]132。

浦安迪定義的時間化敘事模式即與吟游詩人創(chuàng)作的史詩型神話關(guān)系密切。吟游詩人的口頭表演是由一系列如集會、宴會、戰(zhàn)斗場面等具有固定意義的主題群(theme)組成的,各個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則“是由更進一步的行為推動的,這些行為是主題發(fā)展的結(jié)果”[10]138。以南斯拉夫史詩《斯馬各伊拉吉奇·梅霍的婚禮》為例,集會結(jié)束賦予主人公使命,導引出旅行的主題,旅途中主人公需要舉行婚禮,又衍生出了回歸的主題……這樣一來,吟游詩人所掌握的各種原初“空間化”神話素材,必然要為人物行動的時間性邏輯所統(tǒng)一,相應(yīng)其在“表演中創(chuàng)作”出的史詩型神話也就發(fā)展出“時間化”敘事,“一個主題牽動另一個主題,從而組成了一支歌,這支歌在歌手的腦海里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具備亞里士多德的開頭、中間和結(jié)尾。”[10]135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未能產(chǎn)生一個與“時間化”敘事密切相關(guān)的口頭傳統(tǒng),原初神話的“空間化”特征在“史巫同源”的影響下,成為歷史敘事的基本特點。

二、“空間化”敘事是怎樣發(fā)展的?

中國古代歷史敘事的空間化特點如何影響到小說?浦安迪認為:“一定要結(jié)合神話和原型批評的方法,來討論中國的史文在中國文化里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才能試圖為中國敘事文提出一條‘神話—史文—明清奇書文體’的發(fā)展路徑?!保?]32其中的可商榷之處是,原型作為一種空泛的文化因素,難以確定其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著作者具體的敘事行為,這樣的論述實質(zhì)上是一種籠統(tǒng)的理論預設(shè)。那么,歷史敘事承襲原初神話的空間化特點究竟是怎樣發(fā)展的,就應(yīng)該是深入研究古代小說“空間化”敘事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敘事實踐來看,歷史敘事的空間化特征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著其道德性的敘事觀念,“史之本原,本乎《春秋》……固將綱紀天人,推明大道”[11]。在編年體的《春秋》敘事中,各個史事因為缺乏性質(zhì)和因果的關(guān)聯(lián),相關(guān)自然時序無法統(tǒng)一為有機整一的時間流程,史事之間的聯(lián)系實際上是一種由時間標識來簡單聯(lián)綴的空間次序。之后的《左傳》雖然總體上沿襲《春秋》編年體例,但是“道德意義開始作為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根據(jù)”[12]。以《崤之戰(zhàn)》為例,“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據(jù)此認為:“秦師親而無禮,必敗。”事件的進程果然是秦師戰(zhàn)爭失敗。通過王孫滿關(guān)于“禮”的預言,按自然時序演進的人物行動之間形成了一種道德性質(zhì)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但是這樣的因果聯(lián)系是人為的、勉強的,并不能如西方“時間化”敘事那樣,由依托于人物行動自身的因果邏輯,來有機地整合事件的時間流程,相應(yīng)而言,系于人物行動的事件單元的聯(lián)系仍然是一種空間上的關(guān)系。但是與《春秋》僅以自然時序展開的空間化敘事相比,《左傳》可以說發(fā)展出了一種由道德邏輯來鋪排的空間化敘事。

《左傳》這種道德性質(zhì)的空間化敘事在《史記》中發(fā)展出成熟的形態(tài)。自西漢董仲舒神學化儒家學說后,中國古代社會的陰陽五行思想被賦予了儒家人倫道德的基本內(nèi)涵,影響所及,也就是與《史記》道德性的敘事觀念結(jié)合,“寫作歷史要順從如下理想……對變化進行道德解釋形影相隨的另一種解釋,李約瑟稱之為陰陽二元論以及土、木、金、火、水五行五德的基本力量、權(quán)力或者‘行能’(phasal ernegetics)?!保?3]

紀傳體的《史記》敘事在陰陽五行觀念的滲透下,表面上由散漫、隨機的人物行蹤來貫通的各事件單元,被建構(gòu)出陰陽雙構(gòu)性質(zhì)的空間化聯(lián)系。人物生平總體上以傳主極盛事跡為臨界點,大致等分為平衡和對稱的“盛/衰”兩部分,如《太史公自序》所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而各事件單元的組接也具有相反相成的情感色調(diào),例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jié),事件敘述在張弛中轉(zhuǎn)換;“垓下之圍”于激烈戰(zhàn)爭進程中安排閑筆,剛?cè)嵯酀?《蘇秦列傳》的敘事次序則是冷熱交替。《史記》這種敘事特點意味著中國古代空間化敘事形成了自身的美學原則,正如相關(guān)敘事理論所總結(jié)的那樣:“就敘事來講,評點家似把它理解成在空間次序方面安排一篇故事,而不是把它理解成在時間中講述一個故事,于是敘事之‘敘’主要是故事‘段’與‘段’之間按照一定準則巧妙配合相接的意思。”[14]141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道德性觀念是中國古代歷史敘事建構(gòu)空間化特征的基本原則。中國古代小說從屬于歷史話語系統(tǒng),相應(yīng)在空間化敘事的傳承上,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因循歷史敘事的道德性觀念。

中國古代小說誕生之初雖然有多種形態(tài),但是“從藝術(shù)價值和小說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最值得重視的乃是志怪”[15]。而志怪“乃史乘之支流”,其敘事觀念與歷史敘事一脈相連,“欲魑魅之途,則福善禍淫,可以懲惡勸善”。志怪小說空間化敘事具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基本上只包孕了時間的序列……而對事件自身孕含的因果性缺乏應(yīng)有文學性描述”[16],類似《春秋》敘事簡單構(gòu)成的狀態(tài)。例如《三王墓》的主人公是因為楚王的一個無來由的夢出逃,又偶遇不問緣由為自己復仇的客,才能最終完成復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完全由人物偶然,隨機的行蹤來推動,體現(xiàn)出一種單純的自然時間進程。另一種則是由于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廣泛傳播,志怪小說所秉承的道德性敘事觀念融合了佛教因果觀,使其空間化敘事形成為有機構(gòu)成的形態(tài)。例如在晚期志怪小說集《宣驗記》中,人物行動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依循自身的因果邏輯,而是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邏輯來強制性地建構(gòu),整個敘事因此而表現(xiàn)出一種由道德觀念組織起來的空間化架構(gòu)。在這個意義上,志怪小說與貫穿儒家道統(tǒng)的歷史敘事相比,其空間化敘事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但是自六朝志怪小說而下,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經(jīng)歷了一個“史統(tǒng)散而小說興”的發(fā)展歷程。其間,象征小說文體獨立的唐傳奇小說,以口頭敘事文學為母體的宋元話本小說,都使得由歷史話語規(guī)定的小說敘事表現(xiàn)出新的特點。但是至明代,“四大奇書”的敘事特征又與歷史敘事存在著直接的聯(lián)系,相對于浦安迪的原型批評研究而言,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與其敘事觀念趨向于歷史敘事有關(guān)。

宋元時期“說話”伎藝興起,衍生于市井說書傳統(tǒng)的話本及章回小說,其敘事觀念相應(yīng)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趣味為旨歸,追求商業(yè)化效果,“蓋自說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茍以求售,其言猥鄙無所不至”。即使是強調(diào)勸喻醒世的擬話本小說,如馮夢龍的“三言”,也承認在一定程度上有牟利的企圖,“因賈人之請”。這種類型的小說可以說是直接沖擊了傳統(tǒng)社會的儒家道德形態(tài),因此至明代屢遭禁絕,“凡遇此等書籍,即令焚毀,有印賣及藏習者,問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為邪妄所惑”[17]。但是在其蔚為大觀的情況下,必須要從根本上對小說敘事?lián)軄y反正,使其以承載儒家道統(tǒng)的歷史敘事為范式。明代小說理論即無視小說創(chuàng)作的實際,硬性地將所有的小說類型都規(guī)定為歷史話語的一部分,“小說者,正史之余也”[18]。

正是在這種高強度的“慕史”傾向下,“四大奇書”敘事直接比附正史的成熟形態(tài)《史記》敘事,“《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仿佛”;“《金瓶梅》是一部《史記》”。其敘事自然要有強烈的道德意圖,“《西游》闡心而證道于魔,《水滸》戒俠而崇義于盜,《金瓶梅》懲淫而炫情于色”[19]。相應(yīng)與《史記》儒家道德性敘事觀念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陰陽五行觀念就必然是其敘事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反映到具體的敘事實踐當中,即成為了“四大奇書”空間化敘事的結(jié)構(gòu)模型。至于“四大奇書”敘事的空間化審美特征,浦安迪的相關(guān)著作已有詳盡分析,對此不做贅述。

三、中國古代小說存在“時間化”敘事嗎?

浦安迪將空間化定性為“中國敘事學”的本質(zhì)特征,但其研究對象是專注于空間化敘事特征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的歷史敘事和“四大奇書”,由此要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小說其他類型是否產(chǎn)生過“時間化”敘事。事實上,標志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獨立的唐傳奇小說即發(fā)展出了“時間化”的敘事特征。

唐傳奇小說敘事受限于歷史敘事范式性的話語規(guī)定,在文末模仿歷史敘事由敘事者直接出面來宣揚“勸善懲惡”的道德意旨,但因為其秉持的是文學性的敘事觀念,“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道德性的觀念并不能掌控小說作者具體的敘事行為?!拔膶W是人學”,人物性格的刻畫及其相關(guān)的情感心理才是其敘事的重心。由于“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它就具有了行為的潛能……反過來影響行為,決定人物的選擇意向,選擇未來的行動”[20],因而,在唐傳奇小說敘事中,人物的行動邏輯是與由生活規(guī)律決定的人物性格邏輯相統(tǒng)一的,是一種“合乎人情物理”的因果邏輯,而不同于歷史敘事硬性地貫穿到人物行蹤中的道德邏輯。

例如在唐傳奇小說代表性作品《李娃傳》中,故事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都是由李娃復雜和豐富的性格特質(zhì)所決定的,久居倡門的冷酷務(wù)實,使其當滎陽生錢財耗盡,就要“舍而逐之”,但是感動于滎陽生的真情,“姥意漸怠,娃情彌篤”,必然會在面對滎陽生慘況時自責并施以援手,而當滎陽生中舉求婚,又回復到老成世故的本色,清醒地予以拒絕。從中可以看到,小說中人物行動的演進具有一條依托人物性格及其相關(guān)情感心理的邏輯線索,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其他如《鶯鶯傳》《霍小玉傳》等有代表意義的作品,也都是緊密圍繞人物性格來推進人物行動,展開故事情節(jié)。

從總體的敘事實踐來看,唐傳奇小說雖然也采用了歷史敘事的“傳”“記”體例,但實質(zhì)上敘述的卻是人物的性格史和心靈史,人物的行動自身形成了由人物性格及情感心理主導的、嚴密的因果邏輯。從而唐傳奇小說敘事在人物行動中建構(gòu)出了有機整一的時間流程,發(fā)展出了“時間化”的敘事特征。

中國古代歷史敘事盡管也有對人物性格詳盡的描寫,但僅僅是對人物性格做自然的展示?!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事件單元展示了人物的不同方面的性格特點,但這些性格特點并沒有促發(fā)人物進一步的行動來聯(lián)系事件單元,三個事件單元只是由人物自然時間的行蹤加以聯(lián)綴。而直接比附《史記》敘事的“四大奇書”雖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是也并沒有通過以人物的性格邏輯主導的人物行動來對事件單元承前啟后,以形成有機整一的時間流程,“古典長篇的確是由沒有邏輯聯(lián)系事件單元組成的”[14]116。

關(guān)于中國古代小說“時間化”敘事還要涉及到話本小說。浦安迪的研究認為“四大奇書”敘事的空間化特點直接由歷史敘事發(fā)展而來,全然將產(chǎn)生自民間口頭敘事表演的話本小說排除在這一發(fā)展脈絡(luò)之外。那么,話本小說及其相關(guān)的章回小說敘事的本質(zhì)特征是否完全與“空間化敘事”絕緣,而有可能表現(xiàn)為“時間化”敘事?

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仍然要從小說的敘事觀念入手。早期話本小說以迎合讀者趣味為旨歸,“從來說的書不過談些風月,述些異聞,圖個好聽”,但是要敘“述風月”“談異聞”,才能“好聽”,說明其注重的是“說什么”,而不是“怎樣說”。反映到敘事實踐上,就是早期話本小說著力于發(fā)揮敘事題材本身的娛樂化特質(zhì),而不在意對人物行動做周密地組織,以致其敘事表現(xiàn)出“空間化”的特點。以代表性作品《錯斬崔寧》為例,故事情節(jié)完全要由超出日常生活經(jīng)驗之外的“巧合”來發(fā)展。陳二姐因劉貴戲言十五貫錢將她典人而離家,恰逢賊人上門殺死劉貴并竊走十五貫錢。崔寧正巧攜帶十五貫錢遇到陳二姐,導致二人被冤殺。兇手又恰巧擄走劉貴大娘子,由此才真相大白。在整個敘事過程中,因為人物行動的演進缺乏嚴密的因果邏輯,各個事件單元之間無法形成有機整一的時間性聯(lián)系,而只能形成依托一系列巧合因素綴合的空間次序。因此,早期話本小說的敘事觀念雖然與歷史敘事有本質(zhì)的不同,但是在經(jīng)由敘事觀念而形成小說敘事的空間化特征方面,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早期話本小說敘事當然也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但基于娛樂性的敘事觀念,僅僅是“間參訓喻”,而針對其“媚俗”傾向,由文人“雅化”的擬話本小說則必然要主張鮮明的道德立場,“及明人擬作末流,告誡連篇,喧而奪主……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21]。由于在明代佛、道教已經(jīng)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擬話本小說道德性的敘事觀念體現(xiàn)出鮮明的宗教特點,總體上即表現(xiàn)為以“因果報應(yīng)”和“宿命”兩種敘事模式。在代表性作品中,《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就完全以色欲果報的邏輯來結(jié)構(gòu)全篇,而《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中的“說書人”敘事者開篇闡發(fā)一大通議論,即直接點明了故事情節(jié)的“宿命”性質(zhì)。上述作品具有典型性,例如“在‘二拍’中,果報的主題基本是每一篇作品的基調(diào)”。相應(yīng)人物的行動也就是依托善惡有報或命定的機緣巧合來強制性地推進,不可能將各個事件單元統(tǒng)一到有機整一的時間流程中。因此,擬話本小說同歷史敘事及相關(guān)小說類型一樣,仍然是一種由道德邏輯貫通的空間化敘事。

擬話本小說盡管也具有文學性特質(zhì),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但由于其最終指向是道德教化,“情教”,因而也就不可能如秉持文學性觀念的唐傳奇小說那樣,通過圍繞人物性格發(fā)展出時間化敘事。以《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為例,文若虛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敢于冒險投機的精神特點,但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竭力阻止這樣的意蘊傳達。如當文若虛第二次意外發(fā)跡時,作者馬上借文若虛之口說明“造化到來,平空地有此一主財爻??梢娙松侄?,不必強求”。由此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被強制性地遮蔽起來,不可能主導人物的行動以進行時間化敘事。

結(jié)語

浦安迪以單純的原型批評方法來探討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的空間化傳統(tǒng),其研究對象鎖定為原初神話原型特征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的歷史敘事和“四大奇書”。在比較文學的意義上,這固然能夠梳理出一條與西方“epic—romance—novel”時間化敘事的演變路線遙相對應(yīng)的,“神話—史文—明清奇書文體”的空間化敘事的發(fā)展路徑,但是相對于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脈絡(luò)而言,難免有削足適履之嫌。

人物“行動”是否具有嚴密的因果邏輯是時間化敘事和空間化敘事最根本的區(qū)別。從這一前提出發(fā),空間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小說本質(zhì)性的敘事特征。中國古代敘事的空間化特征傳承自原初神話,但是在具體的敘事實踐中,是與中國古代道德觀念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即使是浦安迪所強調(diào)的,原初神話原型反映到歷史敘事和“四大奇書”中的陰陽五行空間化敘事結(jié)構(gòu)模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事實上也被賦予了強烈的道德內(nèi)涵。作為主導性的敘事觀念,道德敘事觀念導致了小說作者缺乏動力來圍繞人物行動展開西方語境下的“時間化敘事”,而是依憑強制性的道德邏輯來組織人物行動,形成敘事的空間化秩序。

中國古代“社會—歷史”語境下敘事觀念的變遷,緊密聯(lián)系著小說空間化敘事特征的變遷。相對于浦安迪的原型批評研究,立足于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脈絡(luò)中的敘事觀念來研究,能夠較為完整地反映出中國古代小說空間化敘事特征的面貌。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1.

[2]浦安迪.中國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袁珂.中國神話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16.

[4]恩斯特·卡西爾.神話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21.

[5]利明.神話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shù)[J].燕京學報,1936(20):485-576.

[7]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3.

[8]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30.

[9]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303.

[10]阿爾伯特·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470.

[12]高小康.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0.

[13]余國藩.歷史、小說與對中國敘事的解讀[C]//樂黛云,陳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360.

[14]林崗.明清小說之際評點學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5]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8.

[16]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86.

[17]顧炎武.日知錄之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3.

[18]黃霖、韓同文.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63.

[19]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下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1118.

[20]胡經(jīng)之,伍蠡甫.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68.

[2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43.

(責任編輯:劉燕)

本刊加入《中國學術(shù)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聲明

為了適應(yīng)我國信息化建設(shè)的需要,繼續(xù)擴大學術(shù)交流的渠道,《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于2003年上半年續(xù)簽了加入《中國學術(shù)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wǎng)》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協(xié)議。在本刊上發(fā)表的文章,其作者著作權(quán)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不同意文章編入該光盤版和數(shù)據(jù)庫,請另投他刊或特別聲明,需另作處理。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

The Space Problem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 narrative——Discuss with Adrew·H·Plaks

Lin Shaou,Ma Huihui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The fact that Chinese ancient time failed to produce a narrativ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al tradition,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myth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witch homologous turned to affect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Moral ideas are the concept of ancient Chinese narrative dominant,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the narrative space of features.Literary narrative concept made Romances of Tang Dynasty develop a time narration.The“prototype”,which was stressed by Adrew·H·Plaks,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narrative feature.

history narrative;novel narrative;spatialization;narrative concept

I207.41

A

1672-7991(2017)01-0010-06

10.3969/j.issn.1672-7991.2017.01.002

2017-02-15;

2017-03-17

林沙歐(1978-),男,湖北省武漢市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

猜你喜歡
神話觀念小說
維生素的新觀念
東方神話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話謝幕
健康觀念治療
“神話”再現(xiàn)
新聞觀念與實踐需反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