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 曹培強
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探索
王福全 曹培強
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有著其發(fā)展歷史和獨特語境。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閾下探索文藝與政治的辯證關系,對當前思想政治課建設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著獨特的政治意蘊,可以從文藝審美視角呈現和探索其政治性;而文藝的表達形式和意境同樣離不開其社會性和政治性。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是現實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不斷發(fā)展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文藝與政治;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是對現實進行革命改造的能動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學說系統(tǒng)在本性上就與文藝政治學有不解之緣。文藝政治學是一門研究政治怎樣影響和制約文藝、文藝又怎樣干預和超越政治的學問。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正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政治學思想發(fā)展的基礎上,隨著不同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和方法,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
文藝政治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美學和政治學的內容和突出特征,是在繼承傳統(tǒng)文藝政治學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形成起來的。首先,從哲學上講,德國古典哲學特別重視人類對審美生活的探索。在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學說中,美學本來就是其全部理論大廈的重要支柱。馬克思把德國古典哲學作為自己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前提,自然把其中的美學思想吸收到新哲學的胚胎中。其次,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也重視美學和文藝問題。它不僅深刻揭示了經濟活動與藝術審美的關系,并且經常以審美的方式思考現實經濟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憑借文藝對道德理想的美化發(fā)揮文藝鞏固現存秩序的作用。再次,空想社會主義者是政治上的浪漫主義者,重視藝術對于實現其政治理想的作用。它不僅有對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的烏托邦式的審美幻覺,而且希望通過仁愛、和諧的路徑加以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借鑒了空想社會主義關于文藝與審美發(fā)展的理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關系之間的邏輯和辯證關系的探索中,關于“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就是統(tǒng)治的思想”的闡述,以及“文藝要體現無產階級革命需要”等判斷和分析適應了革命實踐性的需要,第一次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下融入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為理論的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繼承者如盧森堡、拉法格、普列漢諾夫等都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同時,對于藝術的來源和本質、歐洲的藝術思想史以及資本主義的藝術進步都做了深入探索和分析。俄國十月革命后,伴隨著無產階級政治斗爭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就愈加重要。列寧在《列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等重要文獻中對文藝從屬于政治的關系做了深刻闡述,認為在政治革命的這架機器上,文藝就是其“齒輪”和“螺絲釘”。隨著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國、越南、朝鮮、古巴以及東歐各國都走向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狀況相比較,其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任務更加繁重。文藝的價值和功能日益得到顯現和重視。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人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鄧小平等以及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探索者胡志明、日夫科夫等認為,文藝服務于政治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文藝從屬于政治;無產階級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要面對文藝與政治關系這一重要問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列寧、毛澤東對文藝政治學進行了多維度探索,為文藝政治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與音樂工作者的談話》等論著中對文藝政治學做了最為經典的分析。毛澤東闡釋和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觀念,科學地論證了政治與文藝的關系。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道:“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yè)的一部分”,“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1]865-866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對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作了重要闡述。北京大學哲學系閻國忠教授在《毛澤東:文藝政治學的創(chuàng)立》和《鄧小平文藝政治學初論》等文章中,對文藝政治學的發(fā)展歷程尤其是毛澤東和鄧小平等馬克思主義者的文藝政治學思想作了深刻分析和闡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于新時期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文藝與政治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作了精辟闡述,為文藝政治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文藝與政治存在內在的辯證關系。在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上,主要觀點有三種。一是認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是“服務”與“從屬”的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一個基本原則。經濟基礎決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文藝要由政治產生直接的影響和決定;文藝要通過一定階級的思想意識對人們產生啟發(fā)和教育的作用。同時,一定時代的政治意識通過多種形式作用于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和實踐,文藝作品又必須真實、正確生動地反映社會政治生活。因此,從來沒有超政治的文藝。周揚就認為:“文藝從屬于政治、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決不能窮盡整個文藝的廣泛范圍和多種作用,容易把文藝簡單地納入經常變化的政治和政策框框,在文藝和政治的關系上表現狹隘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導致政治對文藝的粗暴干涉。”[2]59周揚對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作了深層次的思考,糾正了“從屬說”與“服務說”的偏頗。二是認為文藝與政治同屬于上層建筑,文藝不“從屬”于政治,不應該為政治服務。王若望說:“文藝跟政治并不是父子關系,而是兄弟關系”,“把文藝作為政治的仆從,把文藝從屬于政治的觀點就是不科學的”。[3]三是認為,文藝與政治兩者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文藝和政治是上層建筑范疇內的關系,它們之間不是從屬關系,而是相互影響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文藝必須經過政治的中介為經濟基礎服務,但“中介”并不等于決定,二者不能混淆。[4]筆者認為,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既要反對文藝完全服從和服務于政治的唯政治化傾向,也要反對文藝完全脫離或遠離政治的“去政治化”“非政治化”傾向。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既不是簡單的“從屬”或“服務”關系,也不應當成為“平行”或“脫離”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影響、互滲互動的良性關系。
從文藝政治學的視角科學分析和把握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在新的視角科學分析和確立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思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就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內在動因。
從實踐意義上的動因分析,一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融合創(chuàng)新教育路徑問題,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新時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zhàn)略工程來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多學科交叉融合工作需要與以往工作彼此融通,相互助力。從文藝政治學的角度看,藝術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活動,具有自身的特點和模式。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視角來思考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效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二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融合創(chuàng)新教育路徑問題,可以有效促進兩者在教學內容、教育理念、教學效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的重要發(fā)展。把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需求。為實現這一教育教學目標,我們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藝術課程在教學內容、教育理念、教學效果等方面深度融合,根據大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思想、心理、行為特征,通過不同方式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解決學生的環(huán)境適應與行為養(yǎng)成、專業(yè)學習與思維發(fā)展、社會責任與使命意識等課內教學內容的融合問題。更要積極地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和總結新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教學與音樂賞析課、藝術賞析課等進行結合。正如美國學者安·蘭德所說:“藝術家靠人生觀來掌控并融合他的藝術,人生觀主導著藝術家在大到藝術題材,小到風格上的細節(jié)等種種選擇中作出決定。觀眾或是讀者也是靠人生觀對藝術作品感動、接受、贊同,或者反感、鄙夷,這樣的反應是復雜而自發(fā)的。”[5]26因此,大膽探索、努力改變原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的狀態(tài)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從理論價值的動因分析,一是加強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融合創(chuàng)新,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藝術性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一種科學性活動,也是一種藝術性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藝術是指教育者為了有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加強文藝政治學視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吸引力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恰當地使用語言、選擇時機、選擇突破口、把握適度以及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文學、電影等各種藝術手段,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性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強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視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藝術課程的融合創(chuàng)新,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對文藝政治學理論的應用和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者應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作為重點研討的課題。從文藝政治學的理論和實踐層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傳播學、藝術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和理論提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開辟了新路徑,也為進一步調整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體制機制的建設提供了新思維和新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藝術的審美和體驗促進了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改變和升華。安·蘭德指出:“藝術家與藝術的欣賞者之間的交流是一個如下的精神認識論過程:藝術家先把一個寬泛的抽象概念依他所以為適宜的一些確切實體表達出來;而后,藝術的欣賞者會感知那些實體,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并領會它們源自的抽象概念,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輪回。從哲學上來講,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推論的過程,欣賞的過程即歸納的過程?!盵5]27
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的理論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依據。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教育教學的途徑與方法,繼續(xù)提升教育教學的生動性、藝術性和實效性,是我們當前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和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藝術教育通識課的融合,以及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一)研究和探索文藝政治學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的工作模式和機制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建立科學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開展由學校多部門協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學校黨委和行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核心,宣傳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和政策統(tǒng)領部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學生工作處(部)以及各學院學生工作部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執(zhí)行與落實部門。總體上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tǒng)性要由各職能部門和單位工作的系統(tǒng)性落實和體現。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閾下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模式和體制機制就需要“認識一致”“機制創(chuàng)新”“工作求實”。認識一致,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政治學思想為指導,在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機制創(chuàng)新,是指學校各部門在工作中要遵循文藝政治學思想所體現和要求的文藝與政治各自以及之間需要遵循的教育本質和規(guī)律,在部門與單位的工作內容、工作體系和工作協調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比如,學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建設工程就需要與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處(部)有機融合,使時代性與文藝性相融合的大學生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和統(tǒng)一。工作求實,是指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融入文藝政治學思想的基礎上改革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比如,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感動心靈的故事”“講述老照片和新照片”等文藝和審美形式,促進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促進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素質課的融合
采用學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路徑和形式,因此應運用文藝政治學、傳播學、藝術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吸引力、感染力、科學性和實效性。
在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的結合”以及“課堂教學與課外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結合”等途徑來實現。英國學者羅斯金指出:“藝術的精致程度,是它所展現的道德之純凈和情感之莊嚴的指標?!盵6]33因此,在藝術賞析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境界的升華和政治情感的理性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藝術教育實踐活動有機融合的理論基礎。在教學中,一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閾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的結合。具體表現在:研究和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藝術化教育內容和形式,與外國文學名著賞析、外國影視名作欣賞、外國音樂賞析等藝術課程有機融合;研究和探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與現代文學名家評介、中國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書法鑒賞、中國美術作品賞析、攝影藝術與賞析、中國影視名作欣賞、演講與口才課等課程的結合。二是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視閾下推進課堂教學與課外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結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外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有機結合。具體表現在:結合建黨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結合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大學生演講比賽、大學生電影臺詞模仿大賽等,舉辦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加的主題設計和評選活動。三是讓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藝術課在課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在構建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工作體系的同時,積極向校外擴展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例如,讓大學生走進社區(qū)、鄉(xiāng)村、油田生產一線,通過詩歌、散文、攝影、DV、書法等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對生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贊美,凝聚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三)探索藝術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以文藝政治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為切入點,采用交叉學科的方法,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藝術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運用三種獨特的教育方法。一是藝術教育法。文藝是通過具體、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再現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本質的[7]127,具有生動性、形象性、感染性、本質性等特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音樂、電影、文學、書法、舞蹈、歌劇等藝術表現形式感染學生的心靈,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向上的追求、正確的審美價值觀。二是情感激勵法。通過建立教育主客體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營造出情感濃厚、生動活潑、感染力強的藝術氛圍,激發(fā)大學生為中國夢而奮發(fā)拼搏,實現人生價值的昂揚斗志。三是隱性教育法。這種教育方法是指隱藏教育目的和主題,按照預定的教育計劃和方案,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隱蔽性與暗示性、教育效果的獨特性與持久性、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與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顯著特點,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隱性教育法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逆反心理,激發(fā)其參與意識,提高藝術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白燁.文學論爭20年[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 王若望.文藝與政治不是從屬關系[J].文藝研究,1980(1):61-66.
[4] 中岳,周舟.社會主義藝術生產的目的:兼論文藝不能從屬于政治[J].新文學論叢,1980(3):147-158.
[5] 蘭德.浪漫主義宣言[M].鄭齊,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6] 羅斯金.藝術與道德[M].張鳳,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7] 劉家駒,劉芳,樓煥甲.美學與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 畢凌霄)
1006-2920(2017)02-0121-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24
王福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曹培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 102249)。
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課題“文藝政治學視閾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人文素質課融合創(chuàng)新研究”(BJSZ2015Y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