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韜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湖州月刊》(1924-1936)與民國時期的湖州報人
韓瑞韜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1924年正式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湖州月刊》,擁有長達13年的辦刊歷史,是近代最具生命力的同鄉(xiāng)會刊物之一。以陳果夫、潘公展、戴季陶、湯濟滄、邱培豪為主的湖州籍報人,為該刊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行灌注了大量心血。以《湖州月刊》為代表的近代大眾媒介,不僅擔負了輿論宣傳任務,承載了文化使命,還對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湖州月刊》;湖社;報人;大眾媒介
1924年正式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湖州月刊》,擁有長達13年的辦刊歷史,是近代最具生命力的同鄉(xiāng)會刊物之一。關于《湖州月刊》的研究和介紹,主要有郭緒印的《老上海的同鄉(xiāng)團體》,其中在提及湖社及其創(chuàng)辦的刊物時,簡要介紹了《湖州月刊》的創(chuàng)辦時間和過程。本文在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和檔案資料基礎之上,通過對《湖州月刊》歷史的重新梳理,將《湖州月刊》創(chuàng)辦、發(fā)行的過程及該刊報人重新置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從近代大眾媒介的角度,探討辦報與同鄉(xiāng)結社的互動關系,以及重要歷史人物在其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湖社,1924年由“旅滬湖人張靜江、陳藹士、戴季陶、楊譜笙、嚴濬宜、湯濟滄等三十余人所發(fā)起,正式成立于民國十三年六月一日。其旨趣為謀湖屬六邑,及旅外同鄉(xiāng)事業(yè)之發(fā)展。歷年以來,對于湖人公共事業(yè),辦理極多?!盵1]1937年隨著抗戰(zhàn)的爆發(fā)和上海的淪陷,湖社社員多轉走他鄉(xiāng),星散四落。
湖社在成立之初就擬議創(chuàng)辦一種刊物,擔負“研究湖屬建設事業(yè),灌輸同鄉(xiāng)新穎的知識,以貫徹本社成立的旨趣”以及“宣傳社務,聯(lián)絡社員,為同鄉(xiāng)各界及社員的喉舌”的任務。[2]1924年10月1日,《湖州月刊》在上海正式創(chuàng)刊,作為湖社社刊對外公開發(fā)行。
因此,創(chuàng)辦刊物的事宜備受湖社成員重視。在1924年湖社成立后的第一次理事會議上,全體議決創(chuàng)立一種月刊。在1924年7月15日的第二次理事會常會上,決定把社刊定名為《湖州》。同年,“七月十九日理事會臨時會中,議決聘請?zhí)丶s撰稿者,充基本撰述員,分任首二期稿件,并推定湯濟蒼先生為編輯主任,擬定月刊格式及刊載文字次序。”[2]《湖州月刊》出版前的各項準備,至此基本就緒。
1924年湖社委員會第七次常會上,除編輯湯濟滄外,推定周由廑、陳果夫、張廷灝、潘公展、鈕師愈專任集稿,陳藹士與周越然任校對,戴季陶、楊普笙、周頌西等為特約撰稿員。1925年3月,湯濟滄因事務繁忙,辭去該刊主編的職務,推潘公展為編輯。第二卷第1期起,由潘公展擔任主編,又加入邱培豪、陳立夫、胡安定等為特約撰稿員,以充實刊物內(nèi)容。1927年8月,潘公展就任上海市農(nóng)工商局局長,改推張廷灝繼任編輯,張廷灝共編了三期,后因無暇兼顧辭職,改由丘培豪擔任主編,邱培豪一直擔任該刊編輯至1935年底第六卷結束。
1934年湖社組織計劃刊物委員會,由委員會公推嚴濬宣、陳果夫等主持其事,“決定聘請陳果夫、潘公展、陳立夫、周由廑、戴季陶等28人為特約撰述” 。[2]1936年起,邱培豪推舉邱祖謀擔任編輯,該年9月5日編輯邱祖謀因“入夏以來體質(zhì)孱弱,病魔時擾,爰遵醫(yī)囑,減少工作,藉資息養(yǎng)”辭去編輯職務,[3]該刊正式停刊。實際上,由于編輯部一直以來存在“稿荒”“錢荒”問題,加上當時湖社主要負責人忙于公務,無暇旁顧,《湖州月刊》自1935年起就在勉力維持,1936年5月陷入停頓。至于編輯人員的離去,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國時期的報人,往往身兼數(shù)職,報人身份多為其身兼數(shù)種職業(yè)之一種,甚至只是個人興趣而已。如被譽為“才子報人”的包天笑,就是一名作家兼報人,一生馳騁于文壇和報界?!逗菰驴返膱笕藗?,也是這樣一群身兼數(shù)職,縱橫于民國政界、商界、教育界、報界的湖州精英。
(一)陳果夫
陳果夫,原名祖濤,吳興(今湖州)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和中華革命黨,隨其叔陳英士參加辛亥革命和“討袁之役”。民國13年(1924),為蔣介石召去廣州,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代理部長,[4]歷任國民黨地方和中央要職。
陳果夫是《湖州月刊》最多產(chǎn)的撰稿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對這份刊物灌注了太多心血,從集稿到發(fā)行,處處可見其身影。哪怕是搬離上海在南京擔任要職,公務繁忙之際,也不忘去函湖社出版部,請求定期寄送刊物,[5]每期內(nèi)容必定詳細“檢閱”。[6]另一方面也與他本人喜歡思考、勤于寫作的習慣有關。
陳果夫在《湖州月刊》發(fā)表的文章極多,內(nèi)容涉及民俗、醫(yī)藥、教育和農(nóng)村建設等方面,更有為數(shù)眾多的小說與劇本。其中關于移風易俗方面的著述最為杰出,1925年開始在《湖州月刊》上連載5期的《評湖州之四時俗尚》就是其中的典范。該文認為,湖州舊有風俗“雖有很多不合時宜之處,然亦頗有可取者”。[7]陳果夫根據(jù)舊府志所載湖州風俗,逐條評議,以當時新的思想和眼光進行判定,闡釋舊有習俗的利弊。該文即便在今天看來,仍有諸多可取之處,是研究民國時期湖州風俗不可不參考的經(jīng)典著述。
近代以來,大批知識分子熱衷于投身移風易俗運動,陳果夫也始終對此事抱以極大的熱忱。1925年在《湖州月刊》發(fā)表《評湖州之四時俗尚》后,他并未就此停下腳步,始終留心民俗生活。在擔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3年-1937年)期間,為了配合國民政府的新生活運動,他親自組織、編訂了系列移風易俗的電影、教科書以及日歷等。[8]這一時期,陳果夫在《湖州月刊》上發(fā)表了《新生活運動要注意衛(wèi)生上道德的觀念》。
所謂久病成醫(yī),由于陳果夫個人身體多病,在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他也頗有研究和心得。他在《湖州月刊》發(fā)表過《你的病好了么》《生命力的研究》《醫(yī)學的幼稚與中醫(yī)科學化的必要》等文,這些文章既有對中醫(yī)理論的思考,也有對人體健康的感悟,今天看來仍有參考意義。
與《湖州月刊》潘公展、戴季陶等其他幾位主要撰稿人不同,陳果夫的政論文極少談論政治,關心最多的則是農(nóng)村建設和國家教育問題。他在《湖州月刊》發(fā)表的文章中,農(nóng)村建設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如何救濟蠶絲業(yè)》《今后中國的合作運動》和《復興農(nóng)村問題》三篇。他也重視國家的基礎教育和教育改革問題,發(fā)表了《今后中國教育》和《中國教育改革問題》兩篇文章。
此外,陳果夫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藝作品,如小說《返老還童術》《可怕的暗殺》《大家庭中之故事》,劇本《瞎說》,獨幕劇作品《題主》和《合作之初》等。這些作品中既有豐富兒童生活的讀物,也有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還有對于移風易俗運動的具體實踐。
(二)邱培豪
邱培豪是著名學者,畢業(yè)于滬江大學1927屆政治系,曾長期擔任陳果夫秘書,與陳果夫共同編著民國時期著名的《中華民國生活歷》一書。1928年6月后,邱培豪接替張廷灝擔任《湖州月刊》主編,直至1935年底第六卷結束,前后長達8年。
在未擔任該刊主編之前,邱培豪發(fā)表在《湖州月刊》上的文章主要關注法治思想的傳播和國家主義的宣揚。邱培豪曾洋洋灑灑寫就一篇《國家主義對于中國之過去和將來》發(fā)表于該刊,此文窮流溯源國家主義在中國的歷史,鼓吹提倡國家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邱培豪又先后在《湖州月刊》發(fā)表《日本侵略中國大事年表》和《從國際法上論我國對日應采取的態(tài)度》兩篇文章,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探討從國際法上獲取幫助的可行性。其中《日本侵略中國大事年表》較為著名,被收錄在多種抗戰(zhàn)工具資料中。
擔任《湖州月刊》編輯后,邱培豪在該刊所發(fā)表文章內(nèi)容的重心由宣揚法制思想和國家主義,完全轉向湖州風俗的調(diào)查、地方建設和社會救濟?!逗贊O業(yè)建設費評議》和《救濟農(nóng)村之急切辦法》兩文,關心湖州地方社會的漁業(yè)建設和農(nóng)村救濟。此外還有《湖州人今后應投資在哪里》一文,中肯地指出湖州人在上海致富的由來,該文今天也常被民國時期相關的浙商活動研究所引用。
1934年,湖州發(fā)生特大旱災,哀鴻遍野。邱培豪連續(xù)在《湖州月刊》發(fā)表《救災與完成湖嘉公路》和《救濟湖州災民的一條康莊大道》等文。邱培豪還關注湖州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生活,如《湖州地方志綜述》一文系統(tǒng)統(tǒng)計了1932年以前湖州現(xiàn)存歷代方志卷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除上述兩位最主要的報人外,《湖州月刊》的重要報人還有潘公展和戴季陶。潘公展和戴季陶在《湖州月刊》發(fā)表的文章多鼓吹國家主義和國民黨政策,如潘公展的《國家主義與中國》和《中國的國際地位概觀》,戴季陶的《孫文主義民生哲學系統(tǒng)表》和《國民讀本編輯內(nèi)容》。如此集中的主題,與他們長期擔任上海大報或者國民黨黨報編輯、主筆的經(jīng)歷相關。
“大眾傳媒是一種權力資源,也是話語力量的增效器。作為重要輿論工具,傳媒具有影響、操縱和變革社會的輔助功能,是現(xiàn)代國家形塑社會生活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盵9]晚清以后,各類新式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并且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這些新式團體往往發(fā)行機關刊物作為其輿論喉舌,擴大影響力,增強團體的競爭和凝聚力,《湖州月刊》就是其中一員。
與其他同鄉(xiāng)會刊物不同的是,《湖州月刊》因為湖社擁有的特殊的政治和經(jīng)濟背景,不僅擔負了“宣傳社務,聯(lián)絡社員,為同鄉(xiāng)及各界喉舌”的輿論宣傳任務,[2]對增強旅滬湖州人的凝聚力、謀求和維護旅滬湖州人的利益也起到了重要影響。該刊還承載了“研究湖屬建設事業(yè),灌輸同鄉(xiāng)新穎的知識”的文化使命,[2]在潛移默化地為受眾灌輸三民主義等國民黨黨義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國民黨逐漸建立和掌控的黨媒和民營體系互動的新聞傳播體系中的一個鏈條,在推動中央政府對湖州地方社會的影響和管控的同時,也對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大眾媒介具有提高社會聲望地位的作用。以陳果夫、戴季陶、潘公展為代表的《湖州月刊》的主要報人,在13年的時間里對該刊投入了很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他們發(fā)表的文章也沒有離開過“國家”“國民黨”“湖州”等關鍵詞。在近代大眾傳媒初步形成、國民黨新聞傳播體系逐步建設并完善、南京國民政府開始整合地方社會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一面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提高、鞏固了個人的社會聲望和地位,一面也都被打上了這個時代最深的烙印。
(責任編輯 陶新艷)
[1] 姚印佛.湖社社基全案[M].上海:湖社出版部,1932:45-46.
[2] 邱培豪.十年來的出版概況及今后的計劃[J].湖社十周紀念特刊,1934:74.
[3] 函辭月刊編輯職務由[M]//民國廿四年八月內(nèi)第十二屆委員會處理宣傳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35.
[4] 王克文,余方德.湖州人物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303.
[5] 陳果夫索月刊[M]//民國十六年四月內(nèi)第四屆委員會處理宣傳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27.
[6] 陳果、立夫二君索碧浪與湖州[M]//民國十六年四月內(nèi)第四屆委員會處理宣傳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27.
[7] 陳果夫.評湖州四時俗尚[J].湖州月刊,1925:53.
[8] 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64.
[9]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7.
G219.27
A
1671-5454(2017)04-003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09
2017-06-05
韓瑞韜(1992-),男,甘肅張掖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江南區(qū)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