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興權,王淑紅,劉若萍
(吉林省通化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通化 134100)
為了解通化縣大眾人群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情況,了解掌握“十二五”行動計劃中的此項指標的完成情況,依據(jù)《吉林省大眾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調查方案》,通化縣疾控中心與2015年6月22日至25日,開展了農村居民大眾人群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情況調查,將全部內容整理后總結如下。
農村居民:居住在農村,年齡在15~60歲之間的常住人口。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農村行政村居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識及態(tài)度進行問卷調查。
依據(jù)《吉林省大眾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調查方案》[1]要求,在縣轄區(qū)15個鄉(xiāng)鎮(zhèn)內隨機抽取兩個鄉(xiāng)鎮(zhèn)進行入戶調查。抽取鄉(xiāng)鎮(zhèn)為我縣四朋鄉(xiāng)車嶺背村和二密鎮(zhèn)馬當村。
每個調查點調查50人,男女各半。針對兩個調查點按照年齡段男女比例需均衡,抽取農村居民15~24歲10人,25~49歲30人、50~59歲10人。隨機抽取一個行政村,按抽取的行政村的住戶登記,隨機確定調查的第一戶,每戶只調查1人,然后,依次按住戶登記號碼調查下一個住戶直到達到所需的樣本人數(shù)。
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上學、就業(yè)、居住地等信息。
包括艾滋病相關信息來源、疾病綜合知識知曉率和對艾滋病的態(tài)度三部分。
調查100人中,有19人未婚,81人在婚。99人戶籍所在地為本市,1人為外省(江西)。98人民族為漢族,2人民族為滿族。學生10人,餐飲食品業(yè)6人,商業(yè)服務14人,醫(yī)務人員5人,工人2人,民工1人,農民50人,干部職員1人,離退人員1人,家務及待業(yè)9人,其它(金融業(yè))1人。文化程度,文盲3人,小學14人,初中54人,高中或中專 16人,大專及以上13人。
4.2.1 信息來源
97人聽說過艾滋病,3人沒聽過。通過電視信息的主要來源67人,②廣播3人,網(wǎng)絡6人,書本2人,宣傳資料13人,朋友宣傳1人,醫(yī)生宣傳2人,學校宣傳活動4人,其他2人。
覺得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頻率/力度,足夠44人,一般47人,不夠9人。
4.2.2 疾病知識知曉情況
通過10個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問題的調查,我縣農村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為80%,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知曉率為78%。
4.2.3 對疾病的態(tài)度
(1)對第一題如果您的同村鄰居(同學)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大眾態(tài)度是,有13人建議村委會(學校)將他(她)趕出村子(開除)。10人建議他(她)本人遷出村子(退學)。59人同意他(她)留在村里(學校)繼續(xù)生活(學習),沒什么好擔心的。14人不知道怎么辦。有4人其它看法。
(2)第二題如果您孩子的同學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大眾態(tài)度是,有15人建議學校開除該學生或安排該學生單獨上課。
64人建議學校應該給予該生關心和照顧。6人認為孩子更換班級或學校。6人不知道怎么辦。1人其它看法。
(3)第三題如果您的家人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大眾態(tài)度是,有8人讓他(她)離開家到其它地方生活。14人讓他(她)繼續(xù)留在家里,但與他(她)分開吃飯。74人讓他(她)留在家里,并給予照顧。4人不知道怎么辦。
艾滋病屬于傳染病,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其主要是由HIV病毒[2]導致的。HIV感染的患者需經歷數(shù)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潛伏期方可逐漸進展為艾滋病患者,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后會出現(xiàn)諸多感染,例如肺結核、帶狀皰疹以及特殊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念珠菌、腸炎[3]以及肺炎等諸多病原體導致的嚴重感染等等,疾病進展至后期會導致惡性腫瘤,長期消耗后患者會出現(xiàn)全身衰竭,最終誘發(fā)死亡。
本次研究通過這次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的知曉情況調查,了解了我縣15—60歲農村居民對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知曉的基本情況。也體現(xiàn)了農村居民對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態(tài)度,部分人還是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加大對農村居民,城鎮(zhèn)居民的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的宣傳,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做好《艾滋病“十二五”行動計劃》終期評估工作準備。
[1] 鐘巧茹.艾滋病咨詢檢測診室艾滋病和梅毒患者預防知識知曉率調查及影響因素[J].飲食保健,2016,3(16):247-248.
[2] 楊 星,伍 力,張麗瓊,等.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強制隔離戒毒所合成毒品使用者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艾滋病檢測率調查[C].//2015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暨第九屆內地與港澳地區(qū)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論文集,2015:1-4.
[3] 鐘巧茹.艾滋病咨詢檢測診室艾滋病和梅毒患者預防知識知曉率調查及影響因素[J].今日健康,2016,15(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