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青
(云南玉溪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曲靖 653100)
“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種思考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技法,是對選定的項目、工序或操作,都要從原因(何因 Why)、對象(何事What)、地點(何地Where)、時間(何時 When)、人員(何人 Who)、方法(何法 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對教學人員而言,運用“5W+1H”分析法可以科學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學生而言,掌握此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進行課程學習和實踐。
筆者對玉溪師范學院2016級泰語專業(yè)二年級60名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總結了初級階段泰語閱讀課程的現(xiàn)狀及問題如下:
第一、學生詞匯量不夠。學生泰語詞匯量太少,豐富的詞匯量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查閱字典,閱讀效率低下。學生對詞匯意思的不理解也加大了泰語閱讀的障礙。對于有些多義詞,學生只了解其中的一個意思,閱讀時詞義的曲解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第二、長難句不會翻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很好掌握語句的間歇與停頓,不知道正確斷句;由于泰語中沒有標點符號,能夠正確斷句便是讀懂每個句子的重要前提。語法知識薄弱,不能很好的理清主句和各個從句之間的關系,影響到閱讀過程中斷句的能力,容易造成長難句或者復雜句在翻譯中出錯,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另外,由于文學功底差,不能夠很好地用中文來表達,翻譯出來的句子缺乏美感。學生對對象國文化背景的缺失,缺乏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導致了閱讀理解難度加大。
第三、學生閱讀能力普遍較低。因為文章篇幅太長,有的文章生詞太多,文章內(nèi)容難以理解,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的時候回讀或者逐詞閱讀,導致閱讀時速度太慢,很多同學甚至讀很多遍對文章都不能掌握,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段落及文章大意;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面太狹窄僅限于課本上的知識,不會主動尋找課外書籍閱讀。加之泰語方面的閱讀資料稀缺,使得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普遍偏低。
筆者通過實踐,根據(jù)大量的文章,總結出了閱讀中的“5W+1H”分析法,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章。內(nèi)容是“What”發(fā)生的事件?!癢here”? 事件發(fā)生的地點?!癢hen”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癢hy”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癢ho”“How
第一步:選取閱讀材料。根據(jù)教師的要求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第二步:制定閱讀原則。教師解釋 “5W+1H”分析法原理以及在泰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第三步:提出問題。小組運用“5W+1H”分析法,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提出問題,完成后派代表上臺分享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評,包括優(yōu)點和不足,并運用“5W+1H”分析法把問題分類。
第四步:尋找答案,回答問題。小組運用“5W+1H”分析法快速閱讀文章,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上臺分享答案。在這個階段,教師運用“頭腦風暴法”,尊重學生的意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采取小組搶答、補充回答、辯論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習得知識。
第五步:教師點評。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點評。
筆者通過多次教學實踐,嘗試把“5W+1H”分析法運用于泰語閱讀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吸收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筆者發(fā)現(xiàn),同一種題材的文章,用傳統(tǒng)教學法和“5W+1H”分析法,效果截然不同,前者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記錄,課堂氣氛沉悶,缺乏閱讀興趣,同一個句子往往要重復很多遍,學生未必能完全理解,學習效率低下。后者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運用“5W+1H”分析法,以小組為單位,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任務分配,學生根據(jù)“5W+1H”分析法的理論方法,圍繞問題逐步攻破,效果立竿見影。
[1] 張小雷. 運用5W1H分析法改進高職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職業(yè)教育.2014
[2] 任榮政、丁年青.ESP教學“5W1H”要素分析[J].外語界.2012(2)
[3] 魏士龍.基于5W1H分析法的教學設計探究[J].初中數(shù)學教與學.2017
[4] 王冬. 基于5W1H分析法的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思考[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5] 陳嫻.提升高校泰語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
[6] 常艷祺 .5W1H 分析法在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中的應用 [J].學理論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