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江蘇海安 226681)
解題能力是初中生物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初中生處于解題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年齡段,因為在初中這幾年學生的思維逐步的從具體思維模式向形式思維模式逐步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解題思路從之前小學階段的具體知識回饋性題目和以因果關系、可逆性、簡單守恒為基礎的淺思維逐步深化到具備假設命題、演繹邏輯等系統(tǒng)性解決問題的深度思維型題目中來。所以在初中階段重視解題能力的訓練一方面是順應初中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另外也能夠促進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基礎知識生成過程是有目的地對智力活動的一個回顧和歸納過程。著名教育家,費那威爾指出,當個體在某一項活動取得思維方面的進展的時候要有意識的運用基礎知識生成方法引導個體回顧取得進展的過程。反思思維的過程方法。從而達到調(diào)控和提升的作用。在初中生物解題活動中,教師作為解題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更要了解和認識基礎知識生成的重要性。合理的在解題活動中運用基礎知識生成作用,對解題思路的行程進行反思和總結促進個體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初中生物《空中的動物》中有這樣的一道選擇題:下列哪個選項不是鳥適合飛翔的特點()A軀干呈紡錘形 B前肢特化成了翅膀C 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尾和四肢D 羽毛覆蓋全省,翼上有大型飛羽
這道題目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有的從體型體態(tài)角度考慮的,有的是從消化系統(tǒng)方面考慮的有的是從循環(huán)方面考慮的如果單純的聯(lián)系知識點解決題目的話僅僅是某一個題目的解決。提到解題教學,自然便會涉及到教學設計中的預設和生成的部分。在很多老師心目中,解題教學應當是有著較強目的性的有著直觀的得分訴求的教學方式。應當以知識的預設為主,以題目為綱,以標準答案為目標組織進行。很多老師認為這個時候提解題活動的生成性是目標的錯位,目的性的不明確。筆者不這樣想,應為在解題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解題的思路。同一道題目,同一個答案,解題的思路可能變化較多。初中生處在學習、演繹、探究、思維的同時不斷的重新認識自我和反思自我并逐步形成自我解題方式的階段。而提升學生解題能力是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目標。通過初中生物解題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將教師講授、自己探究總結出的基礎性內(nèi)容逐步的內(nèi)化為程序性知識。另一方面也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自我認知思維方向,形成自我學習探究的動力。筆者則采取了一個基礎知識生成體驗過程融入到這個題目的結題過程中來。首先,歸納所學知識劃分思維的角度并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反過來思考這個題目我要做的話要做哪些準備,思考那幾個方面并引導學生從生物的生態(tài)結構以及生理和功能適應等多角度考慮問題,并有條理的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夯實了知識的基礎上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表達能力。
把生物試題當成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的話,各種各樣的試題就是其中各個組成部分,筆者認為提升初中生物解題能力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導學生去了解和識別試卷中不同的題型,然后在解題的時候根據(jù)不同的題型針對性的進行重新學習、演繹、探究、思維并重新認識自我和反思自我。以科學的方法對思路、方法、假設進行重新的認知,系統(tǒng)的分類。比如計算題,結果是十分明確而單一的,但是做題的方法和思路卻很多,作為教者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識別各種各樣的題型。同時也在做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積累哪些題型有哪些解法并合理運用相似題型進行鞏固。再例如實驗題,筆者就會建議學生逐步的從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要求、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結果這樣幾個方面按步驟來解決。而涉及到綜合性題目筆者便會提醒學生注重知識的綜合以及遷移。并引導學生將教師講授、自己探究總結出的基礎性內(nèi)容逐步的內(nèi)化為程序性知識。針對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應對方法以提升解題針對性。
概念的混淆不清在結題中常常出現(xiàn),并常常導致做題出錯。常規(guī)解題教學中教師會在發(fā)現(xiàn)錯誤之后對混淆的概念加以清晰化,這種屬于亡羊補牢的行為。筆者認為反思梳理知識結構是厘清基本概念引導學生遠離混淆的一種好的做法。在學習了相應知識并閱讀了題干之后,首先進入學生腦海的可能是各種相關聯(lián)的并容易混淆的知識。于是容易混淆的問題在這個時候產(chǎn)生了,而在這個時候通過反思梳理知識結構并結合相關知識有哪些并進行歸納并歸納整個解題思維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回顧和歸納整個解題過程,結合積極的觀察和認識拓寬視野,然后在讓歸納好的知識跟題干結合得出一個清晰明了的結論。例如:初中生物《認識真菌及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中有這樣一道問答題:面包是很多國家餐桌上常見的食品。在制作它的時候人們常常放入哪種東西?這樣的目的是什么?
微生物長期以來雖然大量在我們身邊出現(xiàn),但是不接觸或者說不深入接觸生物學科的話可能對這一塊相對忽視。從解題的角度來說,完全沒有知識基礎來進行解題顯然不能達到比較完美的做題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者應當充分挖掘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去理解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在做題的時候便會至少不太慌張。微生物的背景鋪墊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比如青霉素發(fā)現(xiàn)的故事。比如西班牙流感的可怕。比如物種大交換帶來的微生物大交換給人類帶來的重大影響等等。通過這些故事的普遍逐步的將這一部分內(nèi)容屬于比較容易混淆的內(nèi)容,真菌、微生物雖然大量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之中但是在一到兩個課時之中大量相關知識如單細胞真菌、多細胞真菌、青霉、細胞結構、繁殖方法等同時呈現(xiàn)給學生常常會造成知識的混淆。于是閱讀了題干之后,首先進入學生腦海的可能是各種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種類、結構、功能、營養(yǎng)方式等經(jīng)過梳理思維轉入跟人類緊密相連的微生物,并歸納如青霉、匍枝根霉、酵母菌等最后再聯(lián)系跟人的聯(lián)系之后得出酵母菌的結果。在學習了相關知識之后,同學們都能很快答出放入的是酵母菌,放入酵母菌的目的則是通過酵母菌產(chǎn)生CO2使得烘焙出來的面包松軟可口。單純做出來一個題目只是對教學目標的一種達成知識的掌握。但是要做到知識的內(nèi)化和思維的升華則要通過元認知反思整個解題思維過程。通過這樣的元認知過程回顧和歸納整個解題過程,結合積極的觀察和認識拓寬視野,歸納和厘清知識拒絕混淆。
[1] 黃河.元認知策略訓練對高三生物復習效果影響的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5
[2] 王丹.基于元認知理論的初中生物自主學習實踐研究[D]. 蘇州大學 2014
[3] 李曼.高中生生物課堂學習中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 2013
[4] 陳朝芳.元認知訓練對高中生物自學效果的影響[D]. 杭州師范大學 2012
[5] 邵小潔.高中男女生生物解題能力的差異及對策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