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鳳
六盤水漢語方言俗語分析
肖永鳳
(六盤水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貴州六盤水553001)
六盤水漢語方言中豐富多彩的俗語,折射出當?shù)匕傩盏膬r值觀念、處世態(tài)度以及人們對自然、人事的觀察,也反映了本地的方言特點、地域色彩。分析這些俗語的內(nèi)涵、地域文化及修辭特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蘊含其中的文化信息,對于六盤水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大有裨益。
漢語方言;俗語;六盤水
俗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結(jié)構(gòu)相對定型的通俗而簡練的語句。俗語一詞是漢語的固有詞匯,具有自己的特定含義和文化底蘊;其“俗”,不僅具有通俗的、大眾的、約定俗成的、俚俗的語義,尚含有民俗的意思。事實上,俗語之所以是民俗語言的一個重要語類,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現(xiàn)民俗,是一種語言民俗藝術(shù)形態(tài)(曲彥斌,1996)。
被譽為“中國·涼都”的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這里群山逶迤,溝壑縱橫,高山深谷彰顯出獨特的高原風貌;這里生活著漢、彝、苗、回、侗、仡佬等30多個民族。六盤水境內(nèi)的漢族既有原六枝、盤縣、水城的土著居民,又有因三線建設從東北、華北等地遷來的移民。六盤水漢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其基本詞匯和語法規(guī)律與北方方言大同小異,但是其中生動活潑的俗語獨具特色。六盤水漢語方言中豐富多彩的俗語,包括了俚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等,這些俗語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思維模式以及價值取向等。分析這些俗語的語義及修辭特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蘊含其中的人們的文化信息。
(一)以動植物性狀類比人的狀態(tài)特點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通過觀察周圍的動物、植物,了解了它們的習性特點,同時把人類自身的主觀意識投射到動植物身上,并將動植物的習性與人類的品性相關(guān)聯(lián),由此創(chuàng)設了許多反映人類品性的動、植物俗語。例如,人們觀察到烏龜在吃東西時觀察四周的情況有沒有危險,腦袋先伸出龜殼試探,一旦有危險立刻縮回,這是動物天生就有的防備能力,由此聯(lián)想到人,于是創(chuàng)設出俗語“烏龜嘞腦殼一伸一縮”,以比喻或譏諷那種行事拘謹膽怯、舉止不大方的人。人們在稻田里勞作時備受螞蝗之苦,它用兩個吸盤叮咬在人們的身上、拼命吸血,由此聯(lián)想到某些兩邊得利的人就如同“螞蝗兩頭吃”。而人們認為動物的指爪不靈活,于是常用“爪腳爪手”比喻人的手指不靈活。其他動物類俗語比比皆是,例如用“死豬不怕開水燙”、“貓貓屙屎貓貓蓋”、“貓抓糍粑脫不了爪爪”、“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叫花子玩鸚哥——苦中作樂”等。
六盤水方言俗語中關(guān)于植物的也不少,例如人們看到隨風舞蕩的楊柳枝條,就聯(lián)想到那些不穩(wěn)重的女子,于是便用“風擺柳”指言行輕浮的女子。“木頭”給人粗笨、不靈活的感覺,六盤水方言中常用“木”、“木頭木腦”比喻人頭腦呆滯;而有的人說話不顧場合,則被人喻為像呆木頭一樣“杵頭杵腦”;當然,挺直的木頭也讓人聯(lián)想到正直無心機的人,人們用“直把頭”比喻這類人,常用“直得很”加以夸贊。家中孩子長大以后要成家立業(yè),人們聯(lián)想到樹的主干分出枝杈,于是便有了“樹大分枝,人大分家”。其他植物相關(guān)的俗語,例如用“一棵秧苗一顆露水”比喻每一個人都會有生存下去的辦法。又如以“倒栽蔥”形容人頭朝下、腳朝上摔倒的窘態(tài)、“百年松樹五月蕉——粗枝大葉”比喻粗心大意的人。
(二)反映人的傳統(tǒng)觀念及價值取向
處于文化結(jié)構(gòu)深層的價值觀念是人們在長期群體生活中總結(jié)的對各種物質(zhì)或精神現(xiàn)象做出的評價,是人們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六盤水漢語方言俗語中有大量反映社會精神生活的語匯,這些生動形象的俗語折射出人們的思想觀念,反映了六盤水地區(qū)的人們?yōu)檫m應社會基本存在而形成的價值取向。例如在長期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人們形成的靠手藝勤勞致富觀念,褒揚勤勞、貶斥懶惰的俗語比比皆是,“越閑越懶,越吃越窮”、“越窮越偷懶,越富越奔忙”、“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菜要好,勤除草”、“田地不勤耕,五谷不會生”、“勤謹勤謹,衣食把穩(wěn)”、“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天干餓不死手藝人”等;人與人要和諧相處,彼此要以誠相待、廣交朋友——“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直人說直話,彎刀逗直把”、“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墻”、“客來茶當酒,意好水也甜”、“求得鄰居好,強如得個寶”,與人相處要不怕吃虧——“吃得虧打得堆”,還得注意禮尚往來——“吃人三餐,還人一席”。做人要有志氣——“有志窮不久,無志久久窮”,人窮不能志短——“冷來不問燈,窮來不向親”,告誡窮人要有自尊。另外,用“當家才知鹽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家里有個老,強如多件寶”提醒人們對待父母要感恩,而用“狗竄門子棍棒多,人竄門子是非多”、“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譏諷四處亂竄搬弄是非的人;用“屎脹現(xiàn)挖茅坑”挖苦事到臨頭才想辦法的人、“自家的稀飯都還吹不冷”諷刺連自己的事情都解決不了的人還要多管閑事。
(三)反映農(nóng)事、節(jié)令方面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六盤水人民在長期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總結(jié)了許多反映節(jié)侯變化以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俗語。例如人們通過長期觀察,總結(jié)出動物的習性與氣象變化的關(guān)系,于是便有“燕子高飛天氣晴,燕子低飛大雨臨”、“螞蟻搬家天有雨,老鴰(wà)洗澡天要干”,通過觀察燕子、螞蟻、老鴰的活動狀況判斷天氣晴雨,便于人們安排農(nóng)事或出行。另外,通過觀察云霞、日月等變化情況也能判斷天氣,如“早霞不出門,晚霞曬死人”、“過云雨不長,一天落幾場”、“有雨天腳亮,無雨頂上光”、“人黃有病,天黃有雨”、“月亮打傘,曬得鬼喊;太陽打傘,沖斷田坎”。天氣的晴熱、雨水的多少等節(jié)侯變化直接關(guān)系到人們一年的收成,“三伏不熱,五谷不結(jié)”、“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七月不出,八月不熟”、“十月無霜,倉腳無糠”、“十月無雨,碓里無米”、“六月秋,減半收;七月秋,滿滿收”。掌握了自然節(jié)侯的變化特點,便于指導人們農(nóng)事活動,如“正月初一牛滾泥,一直干到陽雀啼”、“陽雀叫在清明后,房前屋后都要種”、“芒種趕緊栽,夏至谷懷胎”、“勤人不聽懶人哄,閻王刺開花快下種”提醒人們抓緊時間翻地播種、栽秧等;“好種出好苗,好樹結(jié)好桃”、“閑時修好溝,急時用水就不愁”、“田地不勤耕,五谷不會生”、“秋收四忙,割、打、曬、藏”等告誡人們從事農(nóng)耕要注意選種、灌溉,更要勤勞。
(一)山地動、植物及農(nóng)林生產(chǎn)生活的寫照
六盤水地處云貴高原烏蒙山區(qū),這里高山深谷、風云變幻,特有的山地農(nóng)林生活孕育了具有山地特色的俗語,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對語言的深遠影響。首先是俗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動物多與本地農(nóng)耕生活息息相關(guān),例如“牛、馬”相關(guān)的俗語非常多:?!:搴?、牛皮哄哄、牛打滾、牛瞽眼、水牛打架角(音[ko]2)顧角;馬——馬臉、兒馬婆、馬不知臉長、趕馬三年知馬性、“馬屎二面光,里頭一包糠”、大口馬牙、好馬不吃回頭草?!芭!ⅠR”都是大牲口,俗語中經(jīng)常關(guān)聯(lián)使用,例如“牛高馬大、牛腸馬肚、牛車馬拉、牛病不發(fā)馬病發(fā)、抓倒黃牛就是馬、??璩恶R胯”等。
其次是野生動物、植物,因其某種習性與人類有相似之處,便成為俗語中的一員,例如:死老蛇、螞蝗兩頭吃、惡老鸛、大嘴老鴰[Ua]4、烏龜腦殼一伸一縮、老鴰[Ua]4狂要打破蛋、猴跳武跳、斑鳩飛到牌坊上——個兒不大架子大、門檻猴等等當中的各類動物;俗語“勤人不聽懶人哄,閻王刺開花快下種”中“閻王刺”就是山區(qū)常見的藥用植物,而歇后語“百年松樹五月蕉——粗枝大葉”、“楓香樹改板——不是正經(jīng)材料”以及“木頭木腦、木杵杵”比喻人的某些缺點,“樹大分枝,人大分家”、“一棵秧苗一顆露水”等也與農(nóng)林生活背景相關(guān)聯(lián)。
另外,山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等特點在俗語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用“站在干坎坎上”比喻袖手旁觀、無責任心的人;而“三雙草鞋——六枝”則是將本地農(nóng)村最常見最熟悉的“草鞋”與地名相聯(lián)系;“六月間的天——說變就變”、“過云雨不長,一天落幾場”、“月亮打傘,曬得鬼喊;太陽打傘,沖斷田坎”等更是對山區(qū)天氣風云多變的真切描寫。
(二)本土方言、方音的巧妙植入
方言土語反映了某一地區(qū)的特殊表達方式、思維方式和感情色彩,同時許多民俗現(xiàn)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土語中,許多特殊的名詞指的就是某地的民俗現(xiàn)象(陳克,1993)。六盤水俗語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離不開本地方言詞語、方音的巧妙運用。例如“螞蟻搬家天有雨,老鴰洗澡天要干”、“老鴰狂要打破蛋”中“老鴰”為本地方言詞,即烏鴉,“鴰”方音[Ua]4;“貓抓糍粑——脫不了爪爪”中“糍粑”指糯米粑粑;而“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耗子啃書——咬文嚼字”中“耗子”為西南方言詞語。歇后語“腳踏煙鍋巴——差火”中“煙鍋巴”即煙頭,“差”也是方言詞,音[tsa]1,方言意為“踩”,此處諧音,“差火”即做事很差?!斑^云雨不長,一天落幾場”中“落”即下雨之義,“有雨天腳亮,無雨頂上光”中天腳即天邊。“細細偷瓜菜,大來偷牛賣”中“細細、大來”分別指一個人小時候、長大以后。“牛角裝醋——彎酸”,“彎酸”指為人處世不夠大方、考慮過多難做決斷。
六盤水漢語方言中的俗語內(nèi)容上豐富多樣,語言上精煉而又形象生動、富有鄉(xiāng)土氣息,深受人們喜愛,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這離不開它們的獨具特色的修辭特點。
(一)修辭手法多樣,生動活潑
六盤水漢語方言中的俗語修辭手法多樣,大多采用比喻、對偶、雙關(guān)、擬人等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隨處可見。例如用“大背籮(或背籮)”比喻給別人下苦力干事但報酬微薄,“矮冬瓜”比喻個子矮胖的人,“惡雞婆”比喻脾氣兇暴的女人;“死老蛇”比喻懶惰、對任何刺激不愿做出反應的人。使用對偶手法的俗語也較為常見,如“越閑越懶,越吃越窮”、“越窮越偷懶,越富越奔忙”、“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等。利用方言、方音等造成雙關(guān)語義的俗語更具有本地特點,人們在生活中使用這類俗語充滿了親切感,例如“螞蝗兩頭吃”雙關(guān)義指兩邊得利的小人;“水牛打架角(音[ko]2)顧角”,“角”方音同“各”,“角顧角”諧音雙關(guān)“各顧各”——自己管自己;而“斑鳩飛到牌坊上——個兒不大架子大”,“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簸箕能簸能迭,鋼刀能砍能折”、“饞耗子吃過鬧藥,再不敢隨便開口”等俗語,都能讓人明白其言外之意。有的俗語則綜合了幾種修辭手法,例如“月亮打傘,曬得鬼喊;太陽打傘,沖斷田坎”、“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兼有對偶、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
(二)音律協(xié)調(diào),朗朗上口
六盤水漢語方言中的很多俗語字句講究韻律協(xié)調(diào),人們脫口而出朗朗上口,例如“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中“跳、笑”、“十月小陽春,河邊楊柳倒生根”中的“春、根”、“勤人不聽懶人哄,閻王刺開花快下種”中的“哄、種(上聲)”、“過云雨不長,一天落幾場”中“長、場”等都是押韻上口的。另外,這些俗語句式多樣,既有三字句、四字句,類似《詩經(jīng)》中句式,如“七月不出,八月不熟”、“十月無霜,倉腳無糠”、“十月無雨,碓里無米”、“六月秋,減半收;七月秋,滿滿收”、“三伏不熱,五谷不結(jié)”;又有大量對仗整齊的五、六、七言句式,如“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簸箕能簸能迭,鋼刀能砍能折”、“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等;更有句式錯落有致的歇后語,抑揚起伏,如“貓抓糍粑——脫不了爪爪”、“老母雞仰起飛——抓天”、“麻袋裝牛角——七拱八竅”等。
口頭語言是許多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民俗傳承,因而很值得研究(鐘敬文,1996)。六盤水豐富多樣的俗語折射出當?shù)匕傩盏膬r值觀念、處世態(tài)度以及人們對自然人事的觀察,也反映了本地的方語特點、地域色彩,對這些俗語展開收集整理對于六盤水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大有裨益。
陳克.1993.中國語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53.
曲彥斌.1996.中國民俗語言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48-149.
鐘敬文.1996.民俗文化學[M].北京:中華書局,5.
Analysis of Chinese Dialects in Liupanshui
XIAO Yong-feng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1,China)
ract:Liupanshui Chinese dialect is full of rich and colorful words,not only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the local people,attitude and people's observ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but also showing the dial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aying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Liupanshui.
rds:Chinese dialects;colloquial words;Liupanshui
H034
A
1671-055X(2017)01-0001-03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1
2015-12-23
肖永鳳(1969-),女,貴州六枝人,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研究。E-mail:17544460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