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論門羅《親愛的生活》中的理性訴求
張佳佳
(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生活是門羅作品中的常見主題,從交往行為理論的視角探究《親愛的生活》中靜水流深的生活鏡像之下的理性訴求,包括個人對權力的訴求、家庭對和諧的訴求以及社會對再生產的訴求。對《親愛的生活》的理性反思也折射出門羅對現代社會理性吊詭的反思以及對重建交往理性的召喚。
艾麗絲·門羅;生活世界;理性
《親愛的生活》(以下簡稱《生活》)是艾麗絲·門羅2012年出版的作品,該書一經出版,就獲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度A盛頓郵報》評論凝練地概括了《生活》的主題:“沒有人能像門羅那般擅長,用最不經意的舉止,最細微的語言的變奏來描畫愛的瑕疵,生活的困頓失意以及蟄伏其中的殘酷和背叛……”。門羅像是一個心靈惠巧的魔法師,神奇的筆觸游走于生活邊際,擷取生活的碎片勾勒出一段段生活寓言,將生活及心靈深處難言的隱秘蘊于其中。
門羅在這部作品中洞察了父母子女,男人和女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折射出她對20世紀戰(zhàn)后社會現狀的理性反思。與此同時,門羅細致地構建了戰(zhàn)爭背景下社會個體復雜衍變的內心世界,凸顯了其對個體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的關注。這就呈現了門羅與社會哲學大家哈貝馬斯共同的生活世界。哈氏被稱為“最后一位偉大的理性主義者”,他接手了韋伯的社會合理化問題,并且認為重建交往理性才是改良資本主義的良方。門羅執(zhí)意描繪的生活大觀與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也因此具有顯性的親和性。對于門羅的最后一部作品,國內外相關研究中還鮮有從社會學角度探討門羅對現代生活中交往關系的理性反思與建構。因此,本文試圖以《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為切入點,探究門羅故事中潛藏在生活背后的理性訴求。
盡管門羅并非是一個激進的女性主義者,但毋庸置疑,她的筆尖始終圍繞著女性和女性對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展開?!秮喢仙防锏霓鞭卑埠同旣惥秃芎玫卦忈屃碎T羅對父權和女性身份的反思。??怂贯t(yī)生是作為一個鮮明的父權制代表出場的,作為一個偏遠地區(qū)的主治醫(yī)師和特殊患病兒童的教育負責人,獨立決定醫(yī)院的運轉和患肺結核兒童的教育方案,面對從多倫多來的年輕教師薇薇安,他的態(tài)度總是警惕的,言語中的嘲諷與刻薄令薇薇安感到氣憤和不安,然而當他對薇薇安產生好感時,沒有正式的邀請,他就自主決定了他們的約會地點,在發(fā)生關系后,??怂挂痪洹拔艺娴拇蛩愫湍憬Y婚”(艾麗絲·門羅,2014)53,就決定了兩人的訂婚,但又為了掩人耳目取消了婚禮儀式。在父權制體制下,原本思想獨立的薇薇安也逐漸被成為一個“有男人的女人”的角色所吸引,變得越發(fā)被動和依賴。盡管薇薇安一再妥協,??怂惯€是在薇薇安滿懷對婚姻的無限憧憬時殘忍地宣布他做不到,并且在薇薇安心碎茫然之際迅速地安排薇薇安返回多倫多。
當薇薇安告訴??怂棺约航邮芰诵∨旣愑^看演出的邀請時,??怂箶嘌匝莩龊茉愀?,而當瑪麗在兩人約會時登門補演自己的曲目時,福克斯的言語令人咋舌:“夠了…我說。夠了…瑪麗,我們正在吃晚飯。你沒有得到邀請。你明白嗎?沒有得到邀請?!薄拔铱梢蚤_車送你回家,這樣你就不會有機會因為自憐自哀而撲倒在雪堆上凍死了?!保ò惤z·門羅,2014)51-52這段??怂购同旣愔g的爭吵既呈現了??怂勾直┑母笝嘈蜗?,也隱現了瑪麗身上莫可名狀的野性。雖然瑪麗看似比薇薇安爭取了一些自主和獨立,但她也變得冷漠自持和粗糲,這種女性氣質的異化可以視為對??怂股砩纤蔑@的專制父權的影射和控訴。他一直在努力迎合社會上的“男性總應該是做決定的,主動的,無所不知的”要求。門羅在故事中所呈現的交往病理揭示了“在一個父權制的世界里,女性要想爭取個人主權,就必須有所妥協和失去?!保╖ehelein,2014)17然而,“達成妥協根本就不是對有效性要求的話語兌現?!保ㄓ葼柛す愸R斯,2004)35薇薇安和瑪麗的遭遇表征了父權對女性的壓制,從而導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吧钍澜绲闹趁窕奔词且詸嗔槊浇榈恼蝸喯到y(tǒng)和以貨幣為媒介的經濟亞系統(tǒng)入侵了以語言為媒介的生活世界,破壞了日常生活實踐,引發(fā)理性與自由的關系失調,最終導致生活世界不能合理再生產。
門羅在《生活》中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現象施以重墨。《庇護所》中的道恩姨媽和莫娜也為讀者提供了窺探父權制社會的縮影。賈斯伯姨夫是一個白手起家,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在社區(qū)里為人謙和,受人尊敬。然而,在家里他卻是一個十足的王者,道恩姨媽完全臣服于她的丈夫。當“我”和姨媽談論起姨夫對音樂的看法時,姨媽說他喜歡“某種更加老派的音樂”當我問“那你喜歡什么呢”,姨媽則說:“我?guī)缀跏裁炊枷矚g”,(艾麗絲·門羅,2014)109-110然后就不愿意再說,而是給了我一個甜美的緊張的笑容,就像問姨夫覺得晚飯怎么樣的笑容。這個對話呈現了門羅對女性權利和身份的理性反思。道恩姨媽并不是真的缺失理性,而是讓自己的女性意識處于休眠狀態(tài)。姨夫的權威壓制了姨媽天真活潑的性情,在父權制的鉗制下,她選擇壓抑自己的興趣,保持沉默,隱藏其真實的自我意識。她對權力的渴求可以從她瞞著丈夫,邀請鄰居和丈夫厭惡的音樂家身份的妹妹莫娜來家里做客的經歷中顯現出來。會面當天,當鄰居就自己搶在女主人前面點了自己喜歡的曲子而表示歉意時,道恩姨媽則說,“哦不,不用管她,她什么都喜歡。”(艾麗絲·門羅,2014)114門羅在這里刻畫的是姨媽對暫時女主人身份的滿足和陶醉,臉紅則顯示自己承受了少有的認同而興奮不適,同時也暗示了內心潛藏的對權力和身份的渴求。
《離開馬弗里》中利亞的悲劇也是對父權的控訴。因為受到父親的極端壓制而處于可怕的孤僻和無知當中,然而在自己逃離家庭之后,對激情與自由不加遏制地追求最終導致自己被社會驅逐。故事中另一個女主角是受人愛慕兼藝術家氣質的伊莎貝爾,她勇于反抗社會規(guī)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既是對當時父權制社會的反抗,也凸顯出門羅對女性追求自由幸福權利的贊許。相比利亞艱難處世的境遇,伊莎貝爾抵住流言和偏見,與丈夫相濡以沫,彼此善待。所以伊莎貝爾在門羅筆下是一個理性追求生活幸福的女性角色,對伊莎貝爾的刻畫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消解,而門羅通過呈現理性和非理性的女性人物的不同境遇不僅表達了對父權的批判,也表達了對合理性行為的召喚。
門羅筆下的人物總是在理性和非理性、跟隨本能還是自我約束之間徘徊。家庭是社會王國的一部分,也是交往行為發(fā)生和演變的重要場所。門羅對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正是通過其執(zhí)意描繪的家庭生活輻射開來的。《漂流到日本》通過呈現一位母親個人主觀世界的掙扎,折射出日常生活實踐中一種病態(tài)的家庭交往模式。丈夫彼特是一位克制嚴謹的建筑師,格麗塔則是一位追求激情和自由的詩人,醉心于對激情的渴望與自己主婦角色之間的彷徨,格麗塔一直在幻想與真實之間游離而倍感壓抑。當她選擇逃離并且在火車上因為自己的私欲差點丟失女兒時理性才得以回歸,遺失孩子的恐慌與負罪感讓格麗塔開始反思,自己對丈夫和女兒有所保留,對激情和身份的追求剝奪了原本屬于孩子的關注,自己只是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然而當火車抵達目的地,格麗塔遇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幻想對象時,她努力建構起來的理性也最終崩塌。
門羅通過刻畫一段婚姻疲軟期的家庭危機反思了家庭當中溝通與共識達成的重要意義?!叭魏我环N溝通可以說是主體間為了相互承認語境而相互合作解釋過程的一個部分?!保ㄓ葼柛す愸R斯,2004)69“解釋(Interpretation)的核心意義主要在于通過協商對共識的語境加以明確。”(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84然而丈夫沉默寡言、寬厚包容的性格讓格麗塔感到生活的平淡乏味,話語的缺失無益于家庭中交往理性的建構。交往理性概念即是論證“話語在不受強制的前提下達成共識這樣一種核心經驗,其中,不同的參與者克服掉了他們最初的那些純粹主觀的觀念,同時,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確立起了客觀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語境的主體間性?!保ㄓ葼柛す愸R斯,2004)10格麗塔和彼特本來應該通過行為語境尋求溝通,但是卻沒能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把他們的行為計劃協調起來。所以導致家庭內部溝通和共識的失敗,才促使格麗塔沖破理性約束而逃離家庭。
《沙礫》可以看作是《漂流到日本》的重演和惡化。同樣是一位飛蛾撲火般追求激情與自由的母親,放棄體面優(yōu)渥的生活,帶著兩個孩子與一位地方演員私奔。故事中的小女孩卡蘿盡管內心承受著莫可名狀的熬煎,在家人面前依然表現得乖巧懂事,卻仍然不能吸引母親的關注,受到冷落的她只能從寵物狗身上尋找安全和慰藉,這與門羅的另一部作品《逃離》中的卡拉從小山羊弗洛拉身上尋找慰藉也有相通之處。這種在動物身上寄托感情的行為實際上映射了生活世界異化的交往關系。當卡蘿最終溺水身亡,一切關系都分崩離析,母親的理性才漸漸回歸,學會務實和擔當。故事中同時將狗身上體現的人性和人的非理性進行對比,狗在遠離城鎮(zhèn)之后回歸自然和本性,人在追求激情和自由的過程中卻遺失了理性。“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夠得到現存的規(guī)范語境的接受,既不感情用事,也不目的用事,而是努力從道德角度對爭執(zhí)做出不偏不倚的判斷,并加以調節(jié)和達成共識”(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18就是合乎理性的行為??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對母親缺乏理性的映射,故事中的“我”夢中頻現卡蘿驕傲和勝利的表情,實際上是卡蘿通過死亡表達了對和諧家庭的渴求。
《多莉》和《夜晚》則通過呈現一種和諧的家庭交往模式凸顯出門羅故事中少有的暖色。前者描寫了一段遲暮的愛情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與一個挨家挨戶推銷化妝品的同齡女人漸漸交好,卻意外發(fā)現,這個女人與自己丈夫在服兵役時期曾經有過一段速食愛情,因此陷入無限遐想,自我糾結和折磨,甚至離家出走。然而所幸最終頓悟,雙方坦誠溝通,實現了“和解”。這也折射出門羅對家庭中交往理性的召喚。“交往理性在主體間的理解與相互承認過程中表現為一種約束的力量。同時,它又明確了一種普遍的共同生活方式。”(于爾根·哈貝馬斯,2011)376和諧的家庭生活方式即體現了生活世界的合理性?!兑雇怼分械摹拔摇笔且粋€十幾歲的女孩,因為患病導致連夜失眠而在夜里獨行排遣心中的不安,面對成長中的迷茫和焦慮,她對父親袒露了心跡。父女之間及時有效的溝通促成了父女間的情感同盟,也實現了自由平等基礎上的話語共識。家庭交往中,“父母的輸入”對于孩子的身份建構和心理圖景的形成“有著更集中而持久的影響”(Zehelein,2014)111。交往理性是一種為愛護航的心靈秩序,只有首先回歸家庭,重視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共識力量,才能促進交往理性的建構,實現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內在關系的和諧也關乎社會的呼吸與演進。社會成員間的交往關系是否和諧對于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整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生活》中的大部分故事都被置放于二戰(zhàn)的背景下,以一個年長者的回憶口吻娓娓道出。門羅通過刻畫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身份的糾葛呈現了20世紀戰(zhàn)后加拿大小鎮(zhèn)破碎的生活圖景和淡漠疏離的人際關系,借此表達對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一體化的反思。《驕傲》中的敘述者“我”因為自己天生的兔唇而成為一個孤立的邊緣化個體。雖然敘事者表面上因為能夠賺錢獨立過活而驕傲,然而當自己見證了戰(zhàn)爭中大面積的死亡時卻袒露,“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半是恐懼半是——一種令人恐懼的興奮。所有人都變得平等——我不得不說,突然之間,和我一樣的人,比我更艱難的人,以及那些普通人,大家都變得平等?!保ò惤z·門羅,2014)131這些內心獨白實際上披露了他內心的自卑,渴望平等,渴望愛和歸屬。表面的驕傲只是他抵御社會偏見和被邊緣化的“自我捍衛(wèi)”(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371。可見戰(zhàn)爭擾亂了社會常態(tài),作為個體的社會參與者更容易被邊緣化而不是實現社會化。
《火車》同樣也淋漓盡致地演繹了社會環(huán)境與個人身份的糾葛。門羅在一次訪談中承認《火車》與《逃離》的相似,故事中的主人公杰克因為童年的陰影和戰(zhàn)爭中遭受的心靈創(chuàng)傷一直徘徊在社會邊緣,以逃避的姿態(tài)來面對生活世界。女主人公貝爾在手術后頓悟了人性,對杰克遜坦露了心底的隱秘,可謂“言出心生”(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289,然而杰克遜卻拒絕承認貝爾言語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他雖然表面上回應稱貝爾的話并沒有讓自己覺得尷尬,然而實際上,貝爾的揭秘同時也掀起了杰克遜童年不堪的回憶。他并不認為“這是人性的錯”,一句話就能彌補自己內心所遭受的最不愿面對的創(chuàng)傷。作為社會關系的參與者,交往雙方必須通過自愿承認可以批判檢驗的有效性要求,來確保對事情的真正理解,即只有合作,才能實現溝通和共識的目的。但是杰克遜沒有爭辯,也沒有合作,他和貝爾也就不可能達成共識。童年時期不能說的秘密成了他畢生所背負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安寧的空間逃避情感糾葛,尋找一個能為像他一樣邊緣化的“異類”提供的庇護所,排斥與他人的社會關聯,自然無法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再生產,實際上就是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一體化的互動過程?!保◤埾驏|,2007)個體的社會化需要個體通過學習機制進行反思,將生活世界的前背景知識內化為個體人格的一部分。而個體的反思是通過語言交往進行的,只有通過以達到溝通為目的的語言交往,才能將生活世界的背景性知識轉化為合理化的、現實的行動規(guī)范,并在交往實踐中產生新的發(fā)展。門羅筆下的艾達和貝爾通過個體積極的反思和溝通,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了生活,走向成熟和理性,實現了個體的社會化,而身患兔唇的“我”一直逗留在原點,踟躕不前,杰克則一直在逃離的路上。社會的整合需要社會的“交往參與者相互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共識,由此形成主體間性的關系?!保ㄓ葼柛す愸R斯,2004)308在交往中達成的共識就是合理化的結果?!敖煌袨榫W絡依賴的是生活世界的資源,但同時又構成了具體生活方式的再生產中介?!保ㄓ跔柛す愸R斯,2011)368
門羅在《生活》中通過描寫各種交往關系,一定程度上還原了20世紀戰(zhàn)后加拿大小鎮(zhèn)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揭示戰(zhàn)爭和社會的變遷對于人際關系和社會整合的影響。通過反思個人對權力的訴求,家庭對和諧的訴求以及社會對再生產的訴求,折射出門羅的社會哲學視野,表達了其對個體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的反思。文本中所揭露的現代交往的困境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交往理性的召喚。
《生活》是門羅對理性進行社會實踐考察的載體,體現了日常生活與思想的強烈的詩性品質和對瞬間的鮮活感受?!渡睢分械拿恳粋€故事都可視為現代性與交往理性的對話。這種對話既是對后現代主義的一種回應,也詮釋了門羅對于時代脈搏的把握,具有恒遠的價值魅力。門羅身處后現代文學時期,卻對現實主義作品情有獨鐘。她是一位“逆流而上”的勇士,是一位捍衛(wèi)啟蒙理性的英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在門羅王國中決不僅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善良意志,盡管筆下大多揭示的是人生隱含的悲劇,但其作品向我們昭示的卻是通向生活本真與美好的希冀。就像門羅在接受粟野的訪談中所言“‘親愛的生活’像是一種愉悅的妥協,當你說‘親愛的’——這個詞的時候——它反響的不是悲傷,而是一些寶貴的東西。”(Awano,2013)盡管生活中有背叛、悔恨、疾病、衰老和傷痛,生活依然是可愛的、美好的、珍貴的。門羅為我們詮釋了一種別樣的英雄主義,即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把握素年錦時,珍惜似水年華就是門羅所有故事的教益所在。
艾麗絲·門羅.2014.親愛的生活[M].姚媛,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51-131.
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0-371.
于爾根·哈貝馬斯.2011.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wèi)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368-376.
張向東.2007.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59.
Eva-Sabine Zehelein,eds.2014.For(Dear)Life:Closing Readings of Alice Munro's Ultimate Fiction[M].Berlin:Lit Verlag, 17-111.
Lisa DicklerAwano.2013.An Interview withAlice Munro[J].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89,(2):180.
Rational Quests in Alice Munro’s Dear Life
ZHANG Jia-ji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ractLife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Alice Munro’s oeuvre.This paper studies Munro’s rational pursuits in that seemingly ordinary and simple but in fact complicate and unpredictable life in Dear Lif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including individual's quest for power,family's quest for harmony and society's quest for reproduction.Munro’s reflection on Dear Life shows her thought on rational paradox in modern society and her wish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rdsAlice Munro;Lifeworld;reason
I106
A
1671-055X(2017)01-0016-04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5
2016-03-29
張佳佳(1991-),女,河南上蔡人,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Email:11511973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