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名流的品題(外二章)
聶鑫森
李白《與韓荊州書》中有一段文字,懇請韓朝宗對他提攜和扶持:“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古代的所謂“品題”,即享有盛名的政界人物、文壇藝苑的巨擘大師,對后進、后學者或友人,進行評點、贊譽、薦介?!捌奉}”,包括口頭傳頌、為詩文作序和作評、為畫作題辭、向有關部門或權重者推薦。
在現(xiàn)代,請名流“品題”之事,更是屢見不鮮。特別是文藝界,請名流為詩、文、畫、書法集作序作評;召開作品討論會,請名流出席講話……由于現(xiàn)代傳媒日趨發(fā)達,報紙、電視、電臺、網絡、手機,因有名流“品題”的新聞效應,推波助瀾,使被“品題”者名聲大噪。
名流“品題”新人,使世人對其刮目相看,表現(xiàn)了“伯樂”的儒雅氣度、胸襟。只要是實事求是,不胡吹亂捧,讓新人迅速成長,則為大好事。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中,這樣的例證頗值一讀:
王敬仁(王修)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王蒙)示真長(劉惔),真長答云:“是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
劉惔是個大名人,他讀了十三歲王修所寫的《賢人論》,贊揚備至:“看了王修寫的這篇論,說明他完全可以研究深奧的問題了。”
簡文帝司馬昱,對許珣的五言詩很贊賞,說:“玄度(許詢)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p>
孫綽對潘岳和陸機的文章,也有佳評:“潘文淺而凈(淺白而簡潔),機文深而蕪(深奧而繁雜)?!?/p>
這些名重一時的人物,對“品題”的人或詩文,不僅僅只說好話,有不足之處亦會直言相告,以使作者有所改進。
桓宣武(桓溫)命袁彥伯(袁宏)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痹从谧鴶埞P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惫^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保ā妒勒f新語·文學第四》)
袁宏的《北征賦》都說好,王珣說:“只可惜少一句,用‘寫’字作尾韻,會更好。”袁宏虛心聽取意見,然后援筆改寫?;笢卣f:“如今寫賦,不能不推崇袁宏?!?/p>
請名人作序,讓無知者或嫉妒者重新認識作者和作品,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左太沖(左思)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華)。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高名之士?!彼寄嗽兦笥诨矢χk。謐見之嗟嘆,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左思作《三都賦》,因其名未顯,雖好卻遭譏諷。后請名人張華一閱,張稱《三都賦》可與《二京賦》比肩,又要左思去請有聲望的人作序?;矢χk為西州高士,學養(yǎng)淵深,名氣很大。他作序后,《三都賦》立刻廣為傳誦,原先譏諷左思的人,也贊不絕口了。
名人“品題”也有不慎重的時候,因一些世俗的原由,私情起了作用,導致不良影響。庾闡作《揚都賦》,給庾亮審讀?!傲烈杂H族為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诖巳巳烁倢?,都下紙為貴。謝太傅(謝安)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因家族中人作《揚都賦》,庾亮便大肆吹捧,于是大家跟風都來寫這類題材,彼此重復、模仿,弄得思路偏狹。
名人之“品題”,不可不慎之又慎。
“湖湘學派”自宋以來,延綿至今,影響十分深遠。其核心為繼承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立足于求實務本、學以致用。不尚空談以炫淵博,重在實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曾國藩在歷史上是個杰出的人物,在執(zhí)政、領軍上皆有過人之處,并培養(yǎng)和引薦了諸多方面的干才。他對“湖湘學派”的精髓知之甚深,在從政、治軍的人才選拔上,特別強調“文士之涉于虛空不可用”,“不用文人之好大言者”(《曾國藩日記類抄·庚申八月》)。所謂“虛空”“大言”,是指有些文人有大學問,但所涉及的是純粹學術意義的領域,卻不接“地氣”,不能解決執(zhí)政、領軍、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類似于魏晉時的“清談”“玄學”。
“清談”“玄學”,乃魏晉文化的一大特征,為當時一種辯論哲學的形式。善于清談的人,往往才思敏捷,吐言玄遠,長于辯說,深諳老莊哲學的意蘊。“王太尉(王衍)云:‘郭子玄(郭象)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保ā妒勒f新語·賞譽第八》)點贊的是郭象的清談?!巴踟┫啵ㄍ鯇В┱凶婕s夜語,至曉不眠?!保ㄍ希┳婕s也是一個善清談的角色。
“清談”“玄學”當然是一種學問,卻不能解決任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曾國藩所稱的“虛空”與“大言”。
古時候常以打獵訓練軍隊?!盎复笏抉R(桓溫)乘雪欲獵,先過王(蒙)、劉(惔)諸人許(處)。 真長(劉惔)見其裝束單急,問:‘老賊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王蒙、劉惔皆為清談明星?;笢貙τ谒麄兊呢焼枺卮鸬脴O有意味:沒有軍人的保家衛(wèi)國,你們能這樣瀟灑地清談嗎?
王徽之,字子猷,既是名門之后,自身也是文人,任桓沖的騎兵參軍。桓沖問他:“你都管些什么事?”他答:“不知管什么,時常見牽馬來,好像是管馬的?!庇謫査骸案杏卸嗌倨ヱR?”他馬上想到孔子因馬廄被焚,只問傷人否而未問馬的故事,便答:“孔子不問馬,怎么知道馬的多少?”桓沖再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又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作答。從中可看出王徽之是個有學識的人,可以“虛空”“大言”,但無法做好份內的工作,這個官當?shù)孟±锖俊?/p>
自許清高的文人,往往看不起那些只會埋頭忙于實務的人。
王蒙、劉惔、支遁,一同去看望何充。何充忙著閱讀文書,沒有太理睬他們。王蒙說:“我們特地來看你,希望你能放下俗務,一起來清談,你怎么能只顧低頭看文書呢?”王充回答得很有說服力:“我不看這個,你們靠什么活下去?”意思是說沒有各級官員去做應該做的事,社會就會混亂,你們能有這種清閑的生活嗎?這三個人都稱這話說得對極了。
在選拔官員上,有德行有學問又肯干、會干實際工作的人,當然應得到重用;但只有學問,善言辭,卻不愿務實或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正如曾國藩所稱:“好大言虛空之文人不可用?!?/p>
《世說新語·輕詆第二十六》:“王中郎(王坦之)舉許玄度(許詢)為吏部郎。郗重熙(郗曇)曰:‘相王(司馬昱)好事,不可使阿訥在座。’”許詢,字玄度,小名阿訥,他學問很好,而且是清談的行家里手。當王坦之要舉薦他任吏部郎這個重要職務時,郗曇馬上予以否定,理由是相王司馬昱是個喜歡干事的人,許詢只會清談而不喜務實,一旦廝守在相王身邊,會耽誤很多重要事務的辦理。
典籍中有“空談誤國”“清談誤國”的說法,并非沒有道理。
當下,我們常見到這樣的事情:某些急于一夜成名,以獲得更大利益的人,常自稱或借他人之口作評,說某某名人、大師對其為人及學術成就,有過何種佳評和美譽。這些贊評,既無文字依據(jù),又無旁人可證,于是引起知情者的非議與譏諷。
在魏晉時,這樣的事情也常常發(fā)生?!坝^今宜鑒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謝仁祖(謝尚)年八歲,謝豫章(謝琨)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座之顏回?!比首嬖唬骸白鵁o尼父(孔子),焉別顏回?”(《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謝尚八歲時,已勤讀書而有悟,以先賢為學習榜樣。當客人稱贊他是顏回時,他馬上意識到這種贊美是不準確的,而且客人也有自比圣賢孔子之嫌,便進行反駁:“座中沒有孔子,怎能分辨出我是顏回呢?”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還有一則寫道:“桓常侍(桓彝)聞人道深公(竺道潛,字法深)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斌玫罎撌恰陡呱畟鳌分械娜宋?,內持法綱,外允具瞻,是弘道的著名法師?;敢妥置瘋?,任過散騎常侍,識鑒明朗,他的先輩與竺道潛有深交。當人們議論竺道潛,接下來就會說到桓彝先輩與竺的交誼,意在抬高桓彝時,桓彝立刻理智地打斷對方的話,因為他不愿意這樣去沾先賢的光。
但是,有些人卻不能像謝尚、桓彝這樣理智,而是千方百計借已故或在世名人來抬高自己,以增加知名度,古語謂之“謬托知已”。
孫興公(孫綽)作《庾公誄》文多托寄之辭。既成,示庾道恩(庾羲)。庾見,慨然送還之,曰:“先君與君,自不至于此?!保ā妒勒f新語·方正第五》)
孫綽為庾羲已故的父親寫《庾公誄》,借此而為自己揚名。此中有些話,偏離事實真相:“咨予與公,風流同歸。擬量托情,視公猶師。君子之交,相與無私。虛中納是,吐誠悔非。雖實不敏,敬佩弦韋。永戢話言,口誦心悲。”孫綽稱他與庾羲之父情深意長,在亦師亦友之間。庾羲看后很不高興,說:“先父與你的關系,還沒有到你所寫的這樣!”
孫綽在為王蒙作誄文時,故伎重演,又犯同樣的錯誤:
孫長樂(孫綽)作王長史(王蒙)《誄》云:“余與夫子,交非勢利,心猶澄水,同此玄味?!蓖跣⒉ㄍ豕В┮娫唬骸安攀坎贿d,亡祖何至與此人周旋!”(《世說新語·輕詆第二十六》)
孫綽自稱與王蒙是君子之交,彼此心如清水,共同體會玄理的韻味。王恭卻說:“孫綽這樣的才士竟信口胡說,我已故的祖父哪至于與他交往!”
更可恥的是隨意編造名人的話,用以證明自己的品德、才藝之佳。斐啟就是這樣的人:
庾道季(庾和)詫謝公(謝安)曰:“斐郎(斐啟)云:‘謝安謂斐郎乃可不惡,何得為復飲酒?’斐郎又云:‘謝安目支道林(支遁),如九方皋之相馬,略其玄黃,取其俊逸?!敝x云:“都無此二語,斐自為此辭耳?!扁滓馍醪灰詾楹茫蜿悥|亭(王珣)《經酒壚下賦》。讀畢,都不下賞裁,直云:“君乃復作斐氏學?!庇诖恕墩Z林》遂廢。今時有者,皆是先寫,無復謝語。(《世說新語·輕詆第二十六》)
斐啟編造名人謝安的話,抬高自己也抬高別人。幸而謝安還健在,于是辟謠,稱自己根本沒說過這樣的話。當庾和展開王珣所作的賦并誦讀,謝安聽完不說賞評之語,直接了當?shù)卣f:“你要學斐啟那樣干嗎?”其意為:我一作評語,可能會被聽者轉述成另外一個樣子。
這種借名人抬高自己的把戲,于今亦未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