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華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處, 福建 三明 365000 )
翻譯技巧視角下解讀錢鐘書的《林紓的翻譯》
韋雪華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處, 福建 三明 365000 )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里,翻譯研究始終推崇錢鐘書所說的“化境”觀念,也就是對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性調(diào)整。而錢鐘書在其所著《林紓的翻譯》里面,也一再說明,從本質(zhì)上說,翻譯即是訛寫,只不過分為好訛和錯訛而已。我們現(xiàn)以錢著《林紓的翻譯》為線索,試析基于化境的好訛做法,如文化調(diào)整、可譯限度,還有翻譯標準幾方面問題。
翻譯技巧;林紓的翻譯;文學研究
錢鐘書先生給我們國家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錢鐘書先生并沒有如嚴復那樣,提出非常明晰的翻譯標準,而只是如禪機穎悟般展現(xiàn)出自身的見解與觀點,可謂是高屋建瓴,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境界?!读掷w的翻譯》一文最初載在1964年《文學研究集刊》中,后來被匯入到作者本人的《七綴集》里面,是表達錢鐘書先生在翻譯領域思想觀念的代表性文章,雖然篇幅并不是很長,可是足以對學術界及翻譯界產(chǎn)生歷久彌新的啟發(fā)功能了。〔1〕作品中所說的林紓,是晚清時期翻譯外國小說的佼佼者,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nèi),他總共譯介了英、美、日、俄諸國小說超過180部,可謂是我國翻譯史的奇跡。尤其使人驚異的是,作為譯者的林紓本人,卻并不會任何一門外語,在翻譯時需要其他人的口述配合才行?!?〕錢鐘書先生大量分析了林紓所著的翻譯作品,并針對其中展現(xiàn)出的特點,撰寫本文,其意在表述自身的翻譯見解。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色彩真真實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色彩對學生進行刺激,據(jù)此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認知能力。例如,穿著粉色系裙子的女生,能夠給人溫暖、溫馨的感受,和女生安靜、自然的性格十分符合。通過教師這樣的講解,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刺激學生對色彩的認知。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服裝創(chuàng)作,自己設計服裝,并進行色彩搭配,之后說一說這樣搭配的理由。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色彩就在我們的身邊,使學生能夠主動從生活中去尋找色彩,并用色彩裝扮自己、裝扮生活。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因為翻譯研究者詹姆斯·霍爾姆斯、安德烈·列弗維爾等人的不懈努力,以翻譯研究為目標的多元系統(tǒng)觀念、文學解釋觀念、接受美學理論、女性主義等都得到了產(chǎn)生與縱深發(fā)展的機會。這些理論研究內(nèi)容無一例外,都關注到了翻譯中的文化調(diào)整問題。應當說,翻譯活動從一種語言開始,又從另一種語言結(jié)束,可是,無論任何一種語言,均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不朽的生命與意義。〔3〕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一方面要求做到語言文字的順利轉(zhuǎn)換,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不同文化的合理交流、妥善移植。在錢鐘書所著《林纖的翻譯》一文里面,作者利用對林紓翻譯作品的分析和評論,將語言翻譯的一般原則概括成誘、媒、訛、化幾個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的對比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跨文化交流下,傳統(tǒng)的化境目標是并不容易成為現(xiàn)實的,翻譯需要用更為開放多元的態(tài)度去接受與處理外來文化,盡量讓隸屬于原來語言的文化得到顯現(xiàn),使其文化內(nèi)涵、文化風格在語言變化后依然能夠顯現(xiàn),從而彰顯出翻譯的主旨。
聽不見動靜,但敦禮確切地知道她在,她坐的沙發(fā)背靠著他坐的沙發(fā),她的背對著他的背,他們各自吃著自己的午餐。
翻譯應當有一個標準,而不是隨意為之的事情,這在我國的翻譯歷史中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的觀點。在兩千余年的歷史傳統(tǒng)中,面對翻譯問題,古圣先賢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很有借鑒價值。無論是東晉時期,道安所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還是晚清時期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再或者是馬建中所提出的善譯,林語堂所提出的忠實、通順、優(yōu)美,此外,像袁枚、王士禎、沈德潛、傅雷等人,均有各自的觀點,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各說各理?!?〕與這些研究者相比,錢鐘書先生的理論系統(tǒng)性并不是很強,但其在《林纖的翻譯》一文里面,也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標準問題,按照錢鐘書的觀點,在進行不同語言的文學翻譯時,最高境界應當是符合一個“化”字的,即將某個作品從一種文字向另外一種文字進行轉(zhuǎn)化,一方面要避免由于語文應用習慣的區(qū)別,而顯現(xiàn)出牽強附會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求譯作能夠展現(xiàn)出原作的語言及文化風味,如果兩方面要求得以兼顧,便可以說是進入到了“化境”。也就是說,譯本應當忠實于原作,但卻不能讓人讀起來感覺到像在讀翻譯的東西,畢竟,原作語言的使用者讀原作時,不會感覺是在讀翻譯作品。
錢鐘書這樣要求翻譯作品,對于林紓,乃至于對任何一位翻譯者而言,都未免要求過于嚴苛,翻譯這項工作說到底側(cè)重于語言媒介轉(zhuǎn)換,且盡最大可能符合社會文化交流需求的一種活動,依美國學者奈達的觀點,翻譯的第一功能在于強調(diào)信息對等,這也可以說是翻譯的實質(zhì),在我國,魯迅先生也認為翻譯應當首先力求其易解,其次才是保存原來語言的味道。也就是說,眾所周知的是,即使讓外國人穿上中國人的衣服,他在本質(zhì)上也還是一個外國人,雖然他身著中國人的服裝,但是想讓他看起來是個中國人,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若想讓穿上中國語言“服飾”的外國作品,看上去沒有翻譯的味,除非脫胎換骨,否則是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
通過錢鐘書《林紓的翻譯》一文,我們能夠大致了解到前文所及翻譯技巧應服從于文化調(diào)整目標的說法,并提出了翻譯技巧與執(zhí)行標準的問題,在對此執(zhí)行標準的認知前提下,我們可以舉錢鐘書《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所出現(xiàn)的林譯作品為例,說明具體的翻譯技巧如何操作問題。
其一是改寫,這是一種非常取巧的做法,也最為林紓所常用。事實證明,若是把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文化意象等直接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則極易造成兩種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國人無法理解,導致閱讀乏味,第二個問題是國人雖理解卻無法接受,導致閱讀反感,而無論是乏味還是反感,都是譯者所不希望見到的情況。為此,林紓充分利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原作呈現(xiàn)出中國味道。像下面一句:But evil rolls off Eve, mind like dew off a cabbage leaf, not a drop sink in.如果直接翻譯這句話,“可是,壞事無法留在伊娃心上,就像白菜葉子無法留住露水,一滴都滲不進去”,不僅美感全無,而且給讀者的理解造成了障礙。林紓將這句話譯為“此女,出水新荷耳,雖驟雨密點,不能有一星之駐”,則非常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白菜葉向新荷的一語之變,真有點鐵成金的妙處。類似的改寫還有很多,像把“God(上帝)”翻譯成“天”,把“Bible”翻譯成“理”等,都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既然做出此種論斷,那么翻譯是否還有具體的執(zhí)行標準呢?這便成為一個不能不探討的問題。早在1898年的時候,嚴復先生即曾經(jīng)提出過翻譯的三原則,即所謂的譯事三難“信、達、雅”,而至五四運動時期,因為歐風東漸的全面影響,翻譯界也提出了歐化翻譯主張,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倡導寧信而不順,五十年代末,傅雷倡導翻譯需要如同臨畫一般,務求神似而非形似,與這些觀點相比,錢鐘書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所提出的化境原則顯得獨樹一幟,他倡導譯文應當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使讀者忘記是在讀譯本,這便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翻譯可否具有一定的標準,在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忠于原作更好一些還是忠于讀者更好一些?是強調(diào)文化的統(tǒng)一還是強調(diào)文化的差異性存在?很明顯,若是一味地強調(diào)文化對于譯作語言環(huán)境的歸化,便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生硬晦澀的感覺,讀者能夠分明察覺到原著者和譯者間的不能同心同意?!?〕比如林紓在翻譯福爾摩斯探案故事時,曾經(jīng)描寫福爾莫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這樣的譯語很顯然并不恰當。對于翻譯中可能存在的這些問題,理論研究未必真正管用,還應當借助大量的翻譯實踐加以處理。也就是說,理論上的翻譯原則,雖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在實踐中未必永遠管用,這也可以用假象等值論來解釋,即譯文和原文在指代內(nèi)容上本來相同,可是因為文化環(huán)境的區(qū)別,其文學價值與文學意義便有了天壤之別。也就是說,翻譯無法避免語言形式自身所擁有的文字功能及意義,自然也無法把能不能傳遞基本內(nèi)容當作成功與否的標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依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所有的文本敘事都包括故事及話語兩方面內(nèi)容,其中故事側(cè)重于內(nèi)容,話語側(cè)重于表達,二者的關系相當微妙。那么需要怎么把一種語言傳達到不同文化下的另一種語言之中呢?如果僅僅借助所謂的信與忠實,是不是可以合理地完成任務?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把漢語句子“今天的飯不好,請您多多包涵!”這句話,翻譯為Today’s food is bad, please forgive me!便容易讓英語文化中的人產(chǎn)生誤解:既然你知道飯不好,為什么還請我吃呢?他們不太容易理解該句話在漢語中的謙虛之意,而如果翻譯成“These dishes are the best I can offer. Please enjoy yourself!”則會順暢得多。〔8〕
嚴格控制城區(qū)范圍內(nèi)利用原有宅基地建設村民住宅。城市建成區(qū)范圍內(nèi)的現(xiàn)狀建筑,原則上不得新建、改建、擴建。改建房屋只限于危房,因房屋安全或居住功能存在嚴重問題,且該建筑沒有列入當年改造計劃的,需持有房管部門的危房鑒定報告,經(jīng)業(yè)主征得四鄰及所在村委會或社區(qū)同意并報所在鎮(zhèn)、街道辦審批,辦理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后可在原址、按原層數(shù)、原面積進行改建或修繕等。對于相關政府部門已出具征收規(guī)劃條件的村莊和舊城區(qū),近期將實施拆遷改造的,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原則上不再許可改造申請,建議申請人采取維修加固方式妥善解決存在問題。
因此,在本文中,錢鐘書先生同時承認,想要追求徹底的、全部的化境,是并不太可能達成現(xiàn)實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錢鐘書一方面認為林紓所譯小說存在美中不足,其在此處補充一下,在彼處又潤飾一下的做法,是過量的增補原作與刪節(jié)原作,對于原文來說,并不完全一致,可另一方面,錢鐘書也承認,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做法,是應當給予高度評價的,特別是在林紓前期的翻譯作品里面更是如此。
其二是刪減,為了保證可讀性,林紓在翻譯原作時,并沒有全部遵照原文,而是做了大量的刪減工作,原文中的宗教描寫、心理描寫、民間歌謠等,都在文從句順的前提下,視情況或刪或減,有時,一整段長達千余言的外貌描寫,只被林紓縮為“衣服華好”幾個字,極大地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
其三則是增補,出于增強教化功能的考慮,林紓在和同譯者魏易處理原文的時候,有時有意增加一些內(nèi)容,這一點在《黑奴吁天錄》中體現(xiàn)得比較明顯,里面增添的反奴隸制內(nèi)容,易于從悲慘環(huán)境的描寫中,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像奴隸販子將湯姆帶上車時,原文詞數(shù)并不很多,林紓則大肆渲染,寫湯姆“肝肺咸裂,聲嘶而急”等,而這些都是原文所沒有的。再比如“one would think you have taken the lessons of Jews”這句話,如果直譯是“別人還認為你在猶太人那里學習過呢”,這句話國人是不容易理解的,林紓也根據(jù)這個來源于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的典故,做了適度增補,向讀者介紹了“割肉償債”的故事,以幫助讀者理解。
有人認為錢鐘書先生對于林紓譯筆的態(tài)度是相當不清晰的,其本身感性是喜歡的,可是借助理性的視角再去分析的時候,卻難免產(chǎn)生過于嚴苛的評價——于是在文章中同時兼具了贊賞和批評兩種態(tài)度,贊賞中有不滿,批評中又有難以掩飾的贊美之情。而這種態(tài)度,恰恰表明了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語言相互轉(zhuǎn)換的難度之大,靈活如林紓,大才如錢鐘書,也都未免覺得左右為難。本文嘗試以錢著《林紓的翻譯》為例,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翻譯技巧進行分析,當然也只能是粗淺的論斷,后續(xù)還需要更加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1〕余學勇.從《黑奴吁天錄》探析林紓的翻譯觀〔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 , 10 (5) :479-482.
〔2〕朱瑜.林紓的翻譯和時代〔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 (5) :70-77.
〔3〕張潔.從勒菲維爾改寫理論賞析林紓的翻譯策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 19 (6) :101-103.
〔4〕萬光榮;李澤旭.錢鐘書《林紓的翻譯》版本考述〔J〕.文藝爭鳴,2015 (12) :73-77.
〔5〕王秀云.是翻譯還是整理——質(zhì)疑林紓的“翻譯”〔J〕.中國科技信息,2015 (17A) :214-214.
〔6〕王惠萍;李四清.權(quán)力與操縱——也談林紓的翻譯〔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2) :60-63.
〔7〕 黃瑢.從林譯狄更斯小說看林紓的翻譯理論〔J〕.科技信息,2014 (30) :39-40.
〔8〗〕曠劍敏.從林紓的翻譯看翻譯的主體間性〔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 26 (6) :112-114.
1008-3723(2017)04-031-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4.031
2017-06-15
韋雪華(1980-),女,福建寧德屏南人,碩士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商務翻譯
H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