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中美彈幕視頻發(fā)展差異的文化探源
張倩倩
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使數字化新媒介成為人們獲取與分享外界消息的主要渠道。國內,隨著土豆網“豆泡”的問世,彈幕視頻開始躍入大眾視野。這一起源于日本的非主流的視頻形式逐漸進入到主流的視頻網站,改變著人們傳統(tǒng)的觀影方式。2014 年,中國《大主宰》手游彈幕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戶外顯示屏上滾動播放著彈幕文字:“這世界已經要被彈幕占領了嗎?”但下面僅用“unbelievable”(不可思議)一詞作為回應。同年,推特網與美國影院廣告公司達成合作,后者在其覆蓋的19 800張銀幕上播放來自推特的推文和短視頻,“電影+網友吐槽”這一看似類似于中國彈幕視頻的觀影方式已成為美國新潮流[1]。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彈幕視頻并沒有在科技發(fā)達的美國流行開來。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將從文化角度對中美間彈幕視頻發(fā)展差異進行探析。
彈幕(barrage,又稱bullet curtain)首次應用于2006年上線的日本Niconico視頻分享網站,本意是指STG游戲(射擊游戲)中過于密集的子彈像幕布一樣覆蓋住整個屏幕,現指人們在觀看視頻時發(fā)出的橫穿屏幕的評論,這些評論如同飛行的子彈在視頻畫面上即時滾動出現。用戶在觀看視頻時,當播放到“吐槽點”“笑點”“萌點”或“高潮”時,大量的文字評論即彈幕劃過屏幕。這種寄生于傳統(tǒng)視頻網站的新型視頻形式被稱之為“彈幕視頻”。
彈幕視頻改變了傳統(tǒng)的先欣賞作品再發(fā)表評論的觀影方式,使原本獨立的評論與作品由分離到嵌入,融為一體。這一即時視頻互動形式于2007年從日本引入國內,當時的受眾主要局限于ACG(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游戲的簡稱)愛好者圈子內。由于其形式與產物等具有網絡亞文化的屬性,彈幕視頻早期的發(fā)展并沒能在主流文化中引起較大反響且研究內容大多局限于對彈幕或者彈幕網站的介紹,基本上沒有專門的文化研究。國內最著名的彈幕網站是Acfun(簡稱A站)和Bilibili(簡稱B站),主要播放從日本Niconico網站引進及翻譯過的視頻內容。2012年9月,土豆網啟用彈幕視頻接入門戶“豆泡”,成為國內唯一“擁有版權的大型視頻網站開發(fā)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彈幕式交互視頻產品”[2]。彈幕視頻網站的迅速發(fā)展,媒體的大量曝光,再加之與主流視頻網站的合作,彈幕視頻及彈幕文化開始被學界所關注。
2.1 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指人們觀察事物、體認事理、做出反應時所采取的一種基本的思路,所擁有的一種心理定式[3]。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人們強調理性主義,習慣于解析抽象思維,強調科學的試驗,注重形式論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的影響,重視直觀感受與切身體會,強調悟性,話語中通常含有“言外之意”。人類的語言表達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維方式的影響。美國的理性思維方式表現在語言上注重“形合”,強調語詞與層次的控制結構關系,呈現出一種非此即彼的冷靜的客觀意識。而漢語在句型結構上,表達注重“意合”,強調的是表意與內容的完整性,體現出靈活的主體意識。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指出,就句子結構而論,西方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
大多數彈幕語言源于網絡語言,諧音、疊詞、顏文字、暗語等是較為常用的語言呈現方式,體現出松散疏落、靈活多變的語言組織結構。漢語注重“意合”,多數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簡短的幾個字表達含義。如:彈幕語言中常用的“何棄療”,表示人們對所觀看視頻中的人或事物的一些奇葩行為的吐槽;“不服來辯”表達彈幕使用者希望通過有理據或無理據的辯論來使他人認可自己的觀點;“人干事”是“這是人干的事嗎”的縮寫,是使用者對某些非常人能夠完成的事情或工作表示的吐槽或者由衷的贊賞。這種簡明的語言組織形式比較適合用于發(fā)射彈幕。但是英語講求的是語言結構的完整,句子較為嚴謹,很少有語句可以用少數單詞來表達出深層含義。彈幕視頻中能顯示彈幕的空間有限,且為滑動字幕,有些單詞字母較多,句子長度不可預測,這些都會給受眾觀影和字幕觀看帶來很大干擾。
2.2 價值觀
彈幕視頻發(fā)展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和中國集體主義價值觀差異的體現。霍夫斯塔德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定義為:“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人際關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顧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人們從一出生就與強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內部集團結合在一起,而這種內部集團又對這些忠誠的成員提供終身的保護?!盵4]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力與責任,注重隱私,敢于創(chuàng)新,對事物能夠自由發(fā)表見解;集體主義則強調集體觀念,注意培養(yǎng)合作意識,鄰里之間應和睦相處。
早期美國移民信奉的清教就有著極端的個人主義傾向,他們反對主教干預,主張人人都能同上帝交流。美國拓荒先驅們對個人力量也十分看重,相信每個人都有價值,自己的一切應該由自己負責。法國學者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談到,美國人把平等當作“導致其他事實的根本事實”[5]。人們從小學就習慣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敢于標榜和突出自我,敢說敢為,就事論事。因此,美國人不太需要彈幕視頻這樣一種媒介來發(fā)泄情緒,表達觀點。同時,他們認為觀看視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那些夾雜著粗俗臟話的吐槽語言從銀幕上劃過時嚴重影響了觀看心情,自己必須保證私有權利不被人打擾。
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國家,人們注重保持同家庭成員、朋友之間的友好關系。正如“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諺語所述,人們不喜歡拋頭露面,不習慣公開發(fā)表個人觀點。具有匿名功能的彈幕視頻使得用戶不必在意自己的真實身份,可以各抒己見。彈幕使用者借助網絡平臺釋放自己的情感,用以“惡搞”為主題的彈幕評論來表達反抗情緒,吐槽和反諷社會現象,以期望達到對抗權威、精英等主流價值觀的目的。同時,人們在觀看視頻發(fā)送彈幕時,有一種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流、閑聊的錯覺。有網友表示,彈幕視頻情節(jié)已經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吐槽交流著自己的感受,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尋認同感與歸屬感。這種“大家一起看”[6]的觀影感受正是長期生活在集體主義國家的人民所需要的,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群體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痕跡。
2.3 數字版權
Web2.0時代的到來,催生了一大批新媒介,用于共享作品的網站與軟件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還有一波聲勢浩大的版權訴訟史。彈幕視頻的鼻祖日本Niconico在其成立初期,由于盜取Youtube的外鏈進行視頻播放出現了版權糾紛,被迫中止盜鏈行為。國內較大的彈幕視頻網站如Acfun、Bilibili等也都是基于Niconico最初的模式而建。他們與其他視頻分享網站的區(qū)別在于彈幕網站的服務器一般只能存儲彈幕而不存儲視頻,視頻的來源主要依靠“UP主”提供的分享視頻的外部鏈接。至今,這些彈幕視頻網站還陷于各種版權糾紛之中。中美對于數字影視版權問題的處理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美彈幕視頻發(fā)展的差異。
《華盛頓郵報》曾有調查顯示,在美國,非法侵犯數字版權的行為致使相關產業(yè)每年損失300多億美元。美國電影協(xié)會在近些年公布的全球范圍內的音像盜版調查報告中點名了一批提供盜版下載鏈接的網站,并指出目前全球線上、線下盜版最嚴重的國家和地區(qū)。其中,中國的部分網站也在黑名單之列。
美國作為世界知識產權強國,早在1790年,就頒布了《版權法》。美國國會曾多次將其進行修改以適應時代需求,可以說如今的版權保護法律已極其完備。在數字版權方面,美國政府陸續(xù)通過了如《千禧年數字版權法》《反電子盜版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防止數字化侵權及強化版權賠償法》等一系列相關保護性的法律法規(guī)。這些嚴密且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強了對版權人利益的保護,大大促進了美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美國不會批準類似彈幕視頻網站這種依靠盜鏈獲取外界視頻的網站的存在。
中國數字影視版權糾紛由來已久。在一些視頻網站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盜版一度成為主流視頻網站“低成本獲取用戶”的最直接手段,且在“避風港原則”和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并無有效結局途徑[7]。近些年來,國內的版權方面的處罰力度不斷增強?!缎畔⒕W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了著作權者擁有信息網絡傳播權,可以采取技術措施來保障自身權利;其他非權利人或無授權者不能私自更改或刪除網絡信息?!吨鳈喾ā芬裁鞔_指出,在著作權人未許可的情況下,以復制、發(fā)行、表演、放映等方式私自向公眾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屬于侵犯版權的行為。在國家版權局的主動監(jiān)管和積極引導下,國內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工作已經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版權環(huán)境的確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有關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的定義和義務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對于侵權行為難以準確判定,難以追究刑事責任。一些彈幕視頻網站也正是利用法律漏洞進行視頻共享,游走在法律邊緣。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介技術以其便捷性、經濟性和主體性等特性形成新鮮的文化刺激,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共享與傳播方式。近年來,彈幕視頻這一科技時代的產物在中國流行開來,并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彈幕亞文化”。但由于中美思維方式、價值觀與數字版權處理問題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彈幕視頻在兩國的發(fā)展情況存在很大差異。
[1] 汪景然. 電影新現象觀察:“彈幕”遇上大銀幕[J]. 中國電影報, 2014(14): 1-3.
[2] 張楠. 巴赫金狂歡理論視域下的彈幕文化[J]. 今傳媒, 2015(10): 121-122.
[3] 陸文靜. 中西方傳統(tǒng)思維方式差異研究[J]. 學術交流, 2008(4): 14-17.
[4] 霍夫斯泰德. 文化與組織: 心靈里軟件的力量[M]. 李原, 孫健敏,譯. 2版. 北京: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80-81.
[5] 托克維爾. 論美國的民主[M]. 董果良,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3: 156.
[6] 陳席元. 彈幕話語建構的青年亞文化網絡社群研究:以哩嗶哩網對Keyki事件反應為例[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20): 4667-4721.
[7] 王文光. 論我國視頻網站版權侵權案件頻發(fā)的原因與應對[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12.
責任編輯 陳桂梅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6)
彈幕視頻這一新型視頻形式近年來在中國廣為流行,但在科技強國美國國內卻不存在這樣的視頻觀看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美不同文化因素造成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中美各自的語言表達習慣,使彈幕存在的可能性受到影響;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中美對彈幕視頻的追求存在差異;中美針對數字版權侵權不同的應對策略決定著彈幕視頻的活躍程度。
彈幕視頻; 思維方式; 價值觀; 數字版權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Barrage ideo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ZHANGQianqi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6, China)
Barrage video, a new mode of video, draws a lot of attention in China. However, it is hardly been heard in America. Several kinds of cultural factors result in this different situat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nfluence the possibility of barrage existence. Various values lead to the different pursuit of things. The protection levels of digital copyright in these two countries determine the active levels of barrage video.
Barrage Video; pattern of thinking; values; digital copyright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1.021
2016-11-24
張倩倩(1993— ),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 英語國家語言與文化。
G 20
A
1671-7880(2017)01-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