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鄭州大學文學院, 鄭州 450001]
從《寵兒》看生命個體的多重可能性
⊙周 博[鄭州大學文學院, 鄭州 450001]
《寵兒》是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經(jīng)典之作,作家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敘述了以塞絲為代表的黑人家庭在面對種族不平等時所表現(xiàn)出的隱忍與抗爭。然而,在爭取絕對自由的種族理想下,敘述個體生命的張力以及在絕對壓迫之下人所產(chǎn)生的復雜心理卻更能引人深思。因此,本文主要從生命張力中的反抗與彌補,親情選擇下的偏愛與平衡以及絕對批判下的生命重現(xiàn)與消亡來探討同一生命屬性下不同生命個體所能產(chǎn)生的多重可能性。
生命個體 生命張力 個體選擇 生命形式
托妮·莫里森作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其獨特的作家身份一定程度地引領(lǐng)著她思考關(guān)于女性地位的問題以及種族歧視的生存境遇,顯然在《寵兒》這部作品中作家充分地表達了她對女性應有地位的夙愿以及種族平等應該被實現(xiàn)的渴望,但托妮·莫里森沒有像政治文稿或是外交口吻一樣去倡導和吶喊作為女性以及黑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應該得以改變,她選擇的方式是通過文學話語、文學故事來讓讀者看到在真實與魔幻之下黑人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而這一書寫也恰恰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作品產(chǎn)生時代的讀者感受到文學作品之中所反映出的眾多社會問題。事實上,同一部作品往往又能給不同的接受群體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比如曹麗娟與陶家俊就曾“立足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研究視角,分析小說《寵兒》中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造成的母愛之痛、兩性愛之痛和姐妹愛之痛,揭示黑人小說敘事與黑人創(chuàng)傷歷史、其他黑人的心靈自傳和歷史拷問之間的關(guān)系,反思小說敘事在歷史和文化創(chuàng)傷愈合過程中獨特的作用和價值”。而習傳進則從《寵兒》中怪誕的雙重性入手,在他看來“莫里森在《寵兒》中主要以主人公塞絲后背上的傷疤和鬼魂寵兒這兩個怪誕形象為主導符碼來構(gòu)建小說的縱橫結(jié)構(gòu),并通過這兩個怪誕形象正負兩極寓意的播散來呈現(xiàn)文本內(nèi)容或故事情節(jié)”。每個讀者的審美視角和審美深度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側(cè)重從《寵兒》這部小說中生命個體所體現(xiàn)出的張力與多維性進行分析。
每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有區(qū)別于其他生命個體的生存方式,尤其在面對同樣的生存境遇或者說相似的生存狀態(tài)時,區(qū)別于他人的個體總會做出在他本人看來適合于自己的選擇,這個時候就產(chǎn)生了不同生命個體之間的張力差異。與此同時,就某一生命個體來說,在整個較長較短的生命長度上也會做出前后存在絕對差異的個體選擇,而這個選擇可能就存在一個從生命最高尊嚴點向最低尊嚴點滑落的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一個從絕對的自我至上向絕對的自我歸零轉(zhuǎn)移的現(xiàn)象,那么在這兩種選擇之中,生命的張力就有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在《寵兒》這部小說中,作為母親的塞絲在面對別人追捕時對閨女寵兒的鋸殺以及寵兒在死后還現(xiàn)人間時的態(tài)度,顯然就極具代表性地體現(xiàn)出了她自身所能達到的生命張力。首先,作為多年黑奴的母親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再次回到“甜蜜之家”成為像自己一樣的奴隸,因此在面對追捕時她寧可殺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讓他們回去遭受非人的待遇,這個時候作為母親對子女的絕對之愛就變成了對殘酷奴隸主的絕對反抗。然而,多年之后,當寵兒開始以真身回到了一百二十四號住宅并且塞絲開始知道寵兒就是自己的親身女兒時,作為母親的她顯然就成了一個絕對的奉獻者,并且顯得格外高興,她說:“過去,我不能在任何地方平靜地躺下來?,F(xiàn)在我能了。我能像淹死的人一樣睡了,老天吶。她回到我身邊了,我的女兒,她是我的。”鬼魂重現(xiàn)的恐懼顯然被母親的絕對之愛覆蓋。另外,在小說中我們還能看到塞絲也開始和寵兒玩起了各種各樣的游戲,包括“做飯的游戲,縫紉的游戲,梳頭和打扮的游戲”等,并因為這些游戲開始“上班一天比一天去得遲”。與此同時,塞絲并沒有去找另一份工作,反而和寵兒玩得更兇了,且絕對地滿足寵兒的各種要求,比如,“一起用一輩子節(jié)省下來的三十八塊錢去買了高檔食品,還買了綢帶和布料打扮自己”,并且在隨后的關(guān)系轉(zhuǎn)變中,作為母親的塞絲也是時常道歉和絕對服從,以至于丹芙開始更加擔心母親塞絲的情況而不是姐姐寵兒會被母親傷害。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母親的塞絲在母愛之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她個體的生命張力,即面對不會遭受傷害時選擇的絕對反抗和面對至愛時的絕對彌補,然而不管這樣的彌補是否開始出現(xiàn)異化和存在極端,不可懷疑的是生命的張力在塞絲的所言所行中得到了體現(xiàn)。
在小說中,丹芙這一人物讓小說描繪關(guān)于寵兒活動的情節(jié)不再陰森恐怖,而是有了更多的溫暖。首先是在寵兒沒有現(xiàn)真身之前,也即保羅·D未到一百二十四號住宅時,丹芙是習慣在別人所恐懼的住宅中生活的,而不管她是因為幼時吃了姐姐的血還是其他原因而不再懼怕,基本的事實是她偏愛有姐姐寵兒氣息的地方多余母親塞絲對她的愛。盡管后者同樣對她很好,但當年鋸殺姐姐的情景總是讓丹芙擔心母親也會對她施與傷害。
與此同時,當寵兒以真身出現(xiàn)于一百二十四號住宅時,丹芙是第一個認出寵兒是自己姐姐身份的人,所以她想方設法地對寵兒施以保護和料理,也常常提防母親真正靠近和認出寵兒的真實身份,她渴望和姐姐維持永久的親情溫暖,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這之前于母親和寵兒之間,丹芙更加偏愛于寵兒,且不管這種偏愛是否隱射反奴隸制境遇給后代帶來的持久創(chuàng)傷不易消逝抑或其他,丹芙顯然站在了姐姐寵兒一方。然而,當母親塞絲開始認識到寵兒是其鋸殺之女時,面對塞絲表現(xiàn)出的對寵兒的絕對順從和無拒絕之愛,甚至表現(xiàn)得脫離父母輩與子女間的倫理規(guī)則時,丹芙開始站在了搖擺于二者之間的位置,并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擔憂,反而懼怕塞絲遭受寵兒的傷害,也就在這一意識之下,對姐姐寵兒的絕對之愛開始權(quán)衡于兩位親情者之間。
事實上,這同樣是一種生命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可能性,即面對恐懼和陰影所具有的偏愛與保護以及面對親情倫理失常時表現(xiàn)出的擔心和在二者之間的觀察與權(quán)衡。
小說以一種奇幻的方式再現(xiàn)了人物寵兒,且死后還生的她同樣也如在世之人一樣經(jīng)歷了她的幼小到青春,這一看似不可能的生命重現(xiàn)事實上實現(xiàn)了作家欲對奴隸制對黑人所帶來殘害的絕對批判。因為描述死亡可能讓人感到悲傷,但描述如何死以及不死的幸?;蛩篮筮€生的生活卻更能讓人感受到順境之下自由之身是多么難得和幸福。
在小說中,一句“一個黑人姑娘是從毀滅中漂泊而來的”貼切地說出了寵兒的生命重現(xiàn),不管這樣的重現(xiàn)是多么的離奇或是恐怖,她的確穿戴整齊地從水中而來,并在小說中與其他人物進行了真實的生活,且引發(fā)了一系列跟她有關(guān)系的現(xiàn)實與心理變化。當她經(jīng)歷了由塞絲不認識到認出是自己的女兒并與之進行各種各樣的生活時,絕對的現(xiàn)實和信仰并不能容忍一個鬼魂生活于她們的周圍,所以在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生活之后,寵兒不得不面對由三十個女人組合而成的隊伍,并且似“林間空地”處發(fā)出的歌聲讓作為母親的塞絲和丹芙紛紛拋下寵兒加入人群。不得而知的是寵兒真身的消亡是否意味著她靈魂的救贖和安放,但她確實已不再和保羅·D、塞絲和丹芙生活在一起,由此也就完成了她作為一個個體的轉(zhuǎn)換與消亡。
如前所述,書寫寵兒的死后還生其實是希望通過一種絕對的方式來批判奴隸制對黑人所帶來的戕害,尤其對于無辜的嬰兒。其實作家托尼·莫里森是通過這種極端化的方式來表達如果沒有這些殘忍的歧視和不平等,在人與人之間,親情與親情之間,作為人這一生命個體到底能成為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在奴隸制廢除之后,也能啟發(fā)社會群體如何更好地選擇適宜的生存方式。
個體是不一樣的,社會問題也總是不間斷的,但對于生命的存在方式以及人性問題的拷問和思索卻不會終止。小說《寵兒》不僅批判了奴隸制對黑人種族帶來的持久創(chuàng)傷,同時它也對創(chuàng)傷之下的人所做出的生命選擇進行了刻畫,其中就包括一個個體生命在面對各種生存境遇時所能達到的張力以及在多種情感之下自我個體所會產(chǎn)生的心理糾葛和權(quán)衡。并且,在探索和挖掘各種問題時,生命個體甚至會以更離奇更多樣的存在方式出現(xiàn),而這恰恰又推動了人對信仰、死亡等問題的思考。
① 曹麗娟、陶家?。骸渡荒艹惺苤础心帷つ锷男≌f〈寵兒〉中的黑人代際間的創(chuàng)傷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
② 習傳進:《論〈寵兒〉中怪誕的雙重性》,《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5期。
③④⑤⑥⑦ 〔美〕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譯:《寵兒》,南海出版社2013年版,第237頁,第278頁,第278頁,第278頁,第61頁。
[1]曹麗娟,陶家俊.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寵兒》中的黑人代際間的創(chuàng)傷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11(2).
[2]習傳進.論《寵兒》中怪誕的雙重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3(5).
[3]托妮·莫里森.寵兒[M].潘岳,雷格譯.??冢耗虾3霭嫔纾?013.
作 者:周博,鄭州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