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夫,倪金艷
(1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學院,上海200234;2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0234)
論湯顯祖與江南
朱恒夫1,2,倪金艷2
(1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學院,上海200234;2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0234)
湯顯祖與江南關系極為密切,在江南修學,入仕,上奏了震驚朝野的《論輔臣科臣疏》從而貶官徐聞。他與江南的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劇作家屠隆等人交游,在思想與文藝趣味上受到深刻的影響。他的第一部劇本《紫簫記》創(chuàng)作于江南,成名之作《牡丹亭》憑借江南人的頻繁演出、不斷改編、多次出版、士女評點、曲家配曲,而聲名遠揚,歷久彌新。江南文化給湯顯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他的劇作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湯顯祖;江南;《牡丹亭》
湯顯祖一生中行旅之地甚多,但能影響他人生命運的卻只有家鄉(xiāng)的臨川、南京、北京、徐聞、遂昌。其中南京又顯得最為重要。不僅他本人居住南京達十余年之久,其家庭的許多成員也與南京有關,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亦開始于這座城市。南京在明代為“南都”,是全國第二個政治、文化中心,其應天府與蘇州府也就是今日狹義的江南之地,直隸南京六部,故它亦稱“南直隸”,對于包含整個長江三角洲在內的廣義江南有著強大的輻射力。在南京求學、為官的湯顯祖,自然就會將他的交游范圍擴展到整個廣義的江南,甚至更遠的地方。如果僅僅論述湯顯祖與南京的關系,并不能準確了解他在某一時期甚至一生中的重大活動與為人品性,最好是將包括南京在內的廣義江南置于視域之中。
湯顯祖第一次到南京是在穆宗隆慶四年(1570)。該年他21歲,中江西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是年冬天,他為參加來年春闈而路經南京,然后取道京杭大運河抵達北京。從隆慶五年(1571)參加春試開始,一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中進士,湯顯祖參加了萬歷二年(1574)、萬歷五年(1577)、萬歷八年(1580)五次科考,每次科考,皆路經南京。一去一返,在他為官南京之前,至少十次經過該地。
其實,在這十三年間,他至少有兩三年時間長住南京,因為需要在國子監(jiān)讀書修業(yè)。明代有這樣的規(guī)定:落第舉子和副榜可以申請到國子監(jiān)讀書,接受學識淵博者傳道授業(yè),并和一幫才俊同學相互切磋。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學子待遇較高,不但衣食住由官府免費供給,歲時節(jié)日還給予一定的零花錢。多數準備繼續(xù)科考者都愿意到國子監(jiān)讀書,因為在這里,不但在學養(yǎng)上得到提高,還能和已仕與將會出仕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明代的國子監(jiān)共有兩所,一所在北京,另一所就在南京。南京的國子監(jiān)地處雞鳴山南麓,屋舍儼然,占地寬廣,今日之成賢街與東南大學為它的舊址。湯顯祖大概考慮到南京離臨川老家較近,飲食氣候上也能習慣,所以,他選擇了南京的國子監(jiān)。萬歷八年,他雖然去了北京,準備參加該年的科考,但最終因為拒絕了時相張居正的籠絡,而毅然放棄,仍回到國子監(jiān)讀書,《送南太宰趙公致政歸余姚》就是寫于該年庚辰閏八月[1]304。他在太學,除了結交士紳,論詩作文外,還冶游于秦樓楚館,“竹里紅魚游聽曲,花間玉女笑投壺。”(《答龍郡丞》)[1]
湯顯祖首次出仕也是在南京。在萬歷十一年三月的春試中,他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中榜。之后,他留京在禮部“觀政”,也就是崗前實習,同時準備著五月份庶吉士的“館試”。倘若館試選中,進入翰林院,仕途就會比較通達。然而,新上臺的內閣大學士張四維與申時行也想將他招致門下,并以館選利誘。這就觸犯了湯顯祖的道德原則,他決然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并自請到南京的禮部任太常寺博士。南京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政權后的首都,然在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遷都北京后,南京則成了陪都。為“承運興王之地,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陪都始終保持著一套完整的中央行政機構,當然,其人數與職權,比起北京實際行政機構,要小得多。在南京任職的人,多是不受重用或受排擠打擊的,因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大都處于閑散狀態(tài)。太常寺掌管皇室的禮樂祭祀,而皇室在北京,故而,太常寺更為清閑。
于是,游玩勝景和與文友或同僚詩酒唱和便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雨花臺、燕子磯、莫愁湖、秦淮河、長干里、靈谷寺等更成了他的常去之處,南京周邊的采石磯、揚州、溧陽、句容、金壇甚至海陬之地的海安,亦曾涉足。每次游玩,他都會詩興大發(fā),如《雨花臺所見》:
冉冉春云陰,郁郁晴光瑩。取次踏青行,發(fā)越懷春興。拚知天女后,如逢雨花剩。宜笑入香臺,含嚬出幽徑。徙倚極煙霄,徘徊整花勝。隨態(tài)驚蝶起,思逐流鶯凝。美目乍延盼,弱腰安可憑。朝日望猶鮮,春風語難定。拾翠豈無期,芳華殊有贈。持向慧香前,為許心期證。如何違玉纓,沈情擊金磬[2]540。
由這些賞景詩來看,他精神怡悅,生活閑適,至少在南京的前幾年,其思想或生活的趣味基本上和一般的風流才子一樣。期間,他結識了很多人,于是,迎來送往,占據了他很多的時間。由于地域的原因,在所交游的人中,江南人是最多的。如常熟人翁明府、顧伯欽,金壇人王宇泰、于振方、于中父、王方麓,長洲人林若撫、胡山人、張大復,武進人吳福庵,等等。當然,他與這些人的交往,多半不是因為政治理念的一致,而是官場上普通的應酬。這也從他交游詩的內容可以看出,如《送于公彝歸金壇》:
年少金多亦不惡,能碁入品歡能作。莫因長者避風流,自是名人好音樂。秣陵可游風景多,衣簪首夏猶清和。與君芳意何曾盡,別岸芙蓉生淥波[2]556。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泛泛之交,也有志同道合者,如屠隆與顧憲成。
屠?。?544—1605),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鴻苞居士,浙江鄞縣人。湯顯祖和他結識于禮部觀政之時。那時,屠隆剛從青浦知縣擢升為禮部儀制司主事。兩人相互敬重,引為知己。屠隆在《贈湯義仍進士》的詩中高度評價了湯顯祖的人品和表達了兩人的情誼:
……夫君操大雅,負氣亦磷磷。風期竊相似,終慚玉與珉。同為蘭省客,當前詎無因。胸懷久不吐,宛轉如車輪。丈夫一言合,何為復逡巡。愿奉盤匜往,投醪飲醸醇。青云羼提挈,勉旃千前人[3]。
然而,在湯顯祖到南京任職還不到三個月,屠隆就因人誣陷與西寧侯宋世恩“淫縱”事而被削職。聽到這個消息后的湯顯祖立即寄詩安慰:“赤水之珠屠長卿,風波跌宕還鄉(xiāng)里。豈有妖姬解春姿,豈有狡童解詠詩?機邊折齒寧妨穢,畫里挑心是絕癡。古來才子多嬌縱,直取歌篇足彈誦。情如宋玉有微辭,不道相如為侍從。”(《懷戴四明先生并問屠長卿》)[4]之后,身在南京的湯顯祖與鄉(xiāng)居的屠隆書信往來不斷,而且將友誼保持終生,直到萬歷三十三年(1605)屠隆染上梅毒病逝之前,已經致仕家居臨川時年56歲的湯顯祖還寄給他題為《長卿苦情寄之瘍,筋骨段壞,號痛不可忍,教令合舍念觀世音稍定,戲寄十絕》的詩歌。屠隆精通音律,畜有家班,自己亦能粉墨登場。他校訂過《西廂記》,編創(chuàng)了傳奇《曇花記》《修文記》和《彩毫記》三種。屠隆劇作的曲詞典雅華麗,體現出駢儷派的風格。而這些都會給湯顯祖的戲曲創(chuàng)作及語言風格產生一定的影響。
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號涇陽。他在青年時代,就有志于社會改造,曾撰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萬歷四年(1576),他在應天府(即南京)鄉(xiāng)試時,就在其應試文章《習書經》中指出:天下治理的關鍵在于用人得當。只有選拔、任用賢才,使之各司其職,這樣才能使國家穩(wěn)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萬歷八年(1580)顧憲成赴京參加會試,被錄取在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其時,權臣與宦官操縱朝政,使得政治黑暗,軍事窳敗,財政拮據,面對這種國是日非的形勢,盡管初入仕途,卻不顧自己位卑言輕,而上書直諫,無所隱諱。他先在戶部、吏部任職,后外放桂陽(今屬湖南)、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為官,后又奉調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門任職,他都不媚權貴,廉潔自守,正直無私。萬歷二十二年(1594),顧憲成因“忤旨”而被革職為民,戴罪回到原籍無錫。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下,他仍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在政壇上為國家與民族做事,就把精力集中到培育人才上來。于是,他帶頭捐資,修復東林書院,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fā)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并任東林書院的主講,被時人稱為“東林先生”。
湯顯祖極有可能在顧憲成還沒有成為榜眼之前,兩人在南京就相識了。因為顧憲成于萬歷四年到南京鄉(xiāng)試,而此時的湯顯祖正在國子監(jiān)學習,都是名聞天下的才子,焉能錯過晤面的機會?他們的關系一直未斷,由遺存的兩封書信也可以看出其密切的程度(兩封信皆名《答顧涇陽》)。第一封信云:“都下遘止,似醴蘭之詠公子、山木之唱王孫。量移括蒼,每過司理之庭,朱絲冰壺,映人心目。天下公事,邇來大吏常竊而私之,欲使神器不神。旁觀有惻,知龍德須深耳?!边@封信是湯顯祖寫于遂昌知縣任上,此時顧憲成為處州推官,遂昌隸屬處州府,故有“每過司理之庭”之說。信中稱贊了顧憲成的品德,將他與弄權以滿足私欲的“大吏”作對比,表達了自己的崇敬之意。第二封信是湯顯祖寫于罷官家居之后,是對顧憲成問候的回復,信的內容雖然平常,僅是報知自己與家人的近況。然愈是平常,愈能反映出他們友誼的深篤,不然怎么會像家人一樣相互關心對方的日常起居[5]1791,1792。既然和顧憲成有著這樣深度、持續(xù)的交往,后者憂國憂民、關心現實的品性就不可能不對湯顯祖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南京任職的后期,湯顯祖將目光從風景名勝、交際場所轉向了民眾的苦難與矛盾叢集的社會,從萬歷十四年(1586)之后,他的詩文中便經常出現關心民瘼的內容,如“西河尸若無,東岳鬼全瘦。江淮西米絕,流餓死無復。”(《疫》)[6]
君王不思進取、權臣賣官鬻爵、科場舞弊頻發(fā)、賑濟災民不力、邊防警報不斷、直臣沉抑下僚,等等亂象,讓早已經關注國家命運的湯顯祖再也無法忍耐了,于是,身處南京的他在萬歷十九年(1591)的三月上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奏疏在毫不隱諱地揭露了申時行、楊文舉等人的罪行后,又將政治上亂象形成與黑暗愈來愈深的原因歸咎于萬歷皇帝本人:“陛下經營天下二十年于茲矣。前十年之政,張居正剛而有欲,以群私人囂然壞之。后十年之政,時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壞之?!弊嗍璩噬现螅缤傲已嬲鹛臁?,不僅涉事大臣怒不可遏,就是皇帝本人,也覺得湯顯祖損害了自己的體面,于是,昏君佞臣,聯(lián)手打擊湯顯祖。說他“以南部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國事攻擊元輔?!保?]將他降職為沒有品階的廣東徐聞縣典史添注,從而結束了他在南京的旅宦生活。
南京對于湯顯祖來說,不僅和他個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還和他的許多家庭成員息息相關。第三個兒子開遠、女兒詹秀都出生于南京,他的長子士籧、次子太耆都曾入學于南京國子監(jiān)。南京給了他歡樂,也給予他刻骨的傷痛。而最讓他痛心的莫過于長子士蘧早逝于南京。士蘧,為湯顯祖和妻子吳氏所生,出生于萬歷六年(1578),然五歲喪母,由湯顯祖一手帶大。六七歲時,湯顯祖就把他帶到南京,放在身邊讀書。因聰慧過人,被人譽為“神童”。他三歲時識得經書,五歲能頌左思的《三都賦》,八歲即能作文,十二歲讀完歷代正史。十六歲成為秀才,十九歲時,被曾為翰林院編修的大名鼎鼎的董其昌推薦為南京國子監(jiān)生員。入監(jiān)之后,“文章驚動兩鴻師”,進士、也是父執(zhí)的黃汝亨贊其為:“餐英披秀,鳳冠人群。”湯顯祖對這個兒子也很器重,說他有“佐王之才”,因而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士蘧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的鄉(xiāng)試中居然失利,之后,精神的壓力與過度的刻苦,不斷損害著他的身體,以致疾病纏身。萬歷二十八年,他拖著病體備考,在距離考試還有二十三天的七月十六日,天妒英才,上蒼收去了他的生命。湯顯祖聞知噩耗后,真是肝腸寸斷,淚水流干:“空教弱冠敵才名,未到長沙聽鵩鳴。猿叫三聲腸斷盡,到無腸斷泣無聲?!保ā陡影嗽戮湃盏媚暇┢咴率胀鲛拘攀住罚?]846就是到了他垂暮之年,還常常去兒子的墳墓,以慰思念之情:“總為金陵破我家,子規(guī)啼血暮光斜。寒槳獨上清明塚,年少文章作土苴?!保ā逗成限緣V》)[8]1117可以料知,在湯顯祖懷念亡子時,一定會想到南京。
“湯若士,明之才人也,詩文尺牘,盡有可觀,而其膾炙人口者,不在尺牘詩文,而在《還魂》一劇。使若士不草《還魂》,則當日之若士,已雖有而若無,況后代乎?是若士之傳,《還魂》傳之也。此人以填詞而得名者也。”[9]應該說,李漁對湯顯祖的這番評價是符合實際的。盡管湯顯祖為后世留下了幾百萬字的詩、文、尺牘、墓志、雜記等,但這些作品和明代其他文人相比,沒有多少高明之處,甚至客觀地說,僅就詩文來看,遠遜于明初的宋濂、高啟和之后的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與明末的張岱等人,然而,因為他創(chuàng)作了“玉茗堂四夢”,又使得他出類拔萃,成為整個明代屈指可數的杰出的文學家之一。而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與江南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萬歷八年(1580),湯顯祖再次拒絕張居正的籠絡,放棄了當年的春試,回南京國子監(jiān)繼續(xù)讀書。這時,他家鄉(xiāng)臨川的朋友謝廷諒、吳拾芝和曾粵祥也來到了南京,他們在經常觀賞戲曲演出之后,萌發(fā)了自己創(chuàng)作戲曲的想法。于是,由湯顯祖執(zhí)筆,將唐代蔣防的傳奇《霍小玉傳》改編成《紫簫記》。由于“不踏吳門,學未窺音律,艷往哲之聲名,逞汗漫之辭藻,局故鄉(xiāng)之聞見,按亡節(jié)之弦歌”[10],被人批評為“案頭之書”,而非“臺上之曲”[11]3。然而,還未寫完,就被戲班搬演于場上,其演出的效果居然還不錯,謝廷諒作詩記錄了當時觀演的景況:“舞忭歡逢故,月殘轉調新。何人為此曲,有客動心神?!薄安史g如昨,銀箏手自調。國中憐和寡,城北聽歌饒。鶴倚蘇門嘯,鸞和弄玉簫?!雹僦x廷諒《范長倩招飲竟日,李文伯適至,洗盞更酌,復歌〈紫簫〉,賦此》,見《薄游草》。湯顯祖自己對演出情況也作過描述:
第予昔時一曲才就,輒為玉云生(吳拾芝)夜舞朝歌而去。生故修窈,其音若絲,遼徹青云,莫不言好,觀者萬人。乃至九紫君(謝廷諒)之酬對悍捷,靈昌子(曾粵祥)之供頓清饒,各極一時之致也。(《〈玉合記〉題詞》)[12]1152
不料,當湯顯祖寫到第三十一出《皈依》時,某個見到劇本的人造謠生事,說這出戲諷刺了當朝首輔張居正。還準備著入仕的湯顯祖自然不想為這出戲而陷入是非之中,于是,在寫完第三十四出《巧合》之后,就不再往下寫了。為了表明這部戲“無所與于時”,便以“臨川紅泉館”的署名交付當時著名書商“金陵富春堂”刊刻,以向社會證明沒有影射時相。盡管《紫簫記》按照音律來衡量,許多不合法度,但也得到了時人的夸獎:“湯顯祖《紫簫》,工藻鮮美,不讓《三都》、《兩京》。寫女兒幽歡,刻入骨髓;字字有輕紅嫩綠,閱之不動情者,必世間癡男子也?!保?3]時人的稱贊與演出的效果,無疑給了湯顯祖創(chuàng)作戲曲的信心,雖然之后忙于考試和官場事務,直到十五年后也就是萬歷二十三年才重新投入戲曲創(chuàng)作,但是,《紫簫記》無疑是他戲曲創(chuàng)作之路的重要起點。
《牡丹亭》也就是《還魂記》雖然為湯顯祖構思、創(chuàng)作于任遂昌知縣之后,但是,自問世以來,與江南的關系最為密切。《牡丹亭》演出最多的地方當在江南。據毛效同《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所輯錄的有關演出的記載,演出過《牡丹亭》的士紳家班就有太倉王錫爵家班、無錫鄒迪光家班、常熟錢岱家班、吳中沈君張家班、如皋冒辟疆家班、蘇州王長安家班,等等。當時,該劇應觀者的需求,演出是相當頻繁的。有的伶人不僅能夠演出《牡丹亭》,“四夢”中的其他傳奇也都熟稔,如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jié)?!保?4]
由于《牡丹亭》長達五十五出,且文詞采麗典雅,無論是演者還是觀者,演觀全本,都會相當吃力。加之湯顯祖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完全按照昆曲曲律填詞,歌唱較為困難。于是,江南的熟諳昆曲曲律的士人便進行改編,其中影響較大的改編本有呂玉繩本、沈璟本、臧懋循本、徐日曦本、馮夢龍本等。這些改編本比起原本,更受戲班與觀眾的歡迎。當然,明末之后,演出全本者少,多數是演出折子戲,如《勸農》《學堂》《游園》《入夢》《尋夢》《冥判》《拾畫》《叫畫》《圓駕》等。對于江南士人的改編,湯顯祖多不認可,由此還引發(fā)了“湯沈之爭”。為了解決尊重原著和與昆劇合律協(xié)腔之間的矛盾,蘇州人葉堂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葉堂,號懷庭,字廣明,生卒年不詳。精通昆曲音樂,創(chuàng)葉派唱口,一時成為習曲者準繩。晚年,集畢生精力整理、制譜的巨著《納書楹曲譜》問世,更為時人所重。他敬佩湯顯祖的才華,贊賞其四夢:“臨川湯若士先生天才橫逸,出其余技為院本,環(huán)姿妍骨,斵巧斬新,直奪元人之席。”然“顧其詞句,往往不守宮格?!薄爸疗渥謩t平仄聱牙,句子長短拗體,不勝枚舉?!保?5]為了保持湯作旨趣,不動一字而能付諸歌喉,他采用挪借界白、集曲等方法改調就詞,為包括《牡丹亭》在內的“臨川四夢”一一譜曲,使原作與曲律相乖之處不用更易而一樣可歌。
因《牡丹亭》經常演出,江南的書商為滿足喜其劇者更想熟悉劇本內容的要求,大量刻印出售。留存于今日的版本就有明萬歷金陵文林閣刻本、明萬歷石林居士刻本、明萬歷金陵唐振吾刻本、明流浪館刻本、明崇禎獨深居點定的《玉茗堂四種曲》本、明末張弘毅著壇刻的《玉茗堂四夢》本、清初竹林堂輯刻的《玉茗堂四種曲》本、清乾隆六年金閶映雪堂刊的《玉茗堂四種傳奇》本,等等。有了文本,一些人便運用傳統(tǒng)批注的方式進行評論,書商則將原典和批注合在一起進行刻印,這些本子稱之為批注本。而在批注本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夢園、綠野山房、清芬閣等刻印的由陳同、談則、錢宜評點的《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以及《才子牡丹亭》?!秴菂巧饺龐D合評牡丹亭還魂記》是由清初錢塘文士吳人(字舒鳧,因所居名吳山草堂,又字吳山)的前后三個妻子即已聘將婚而歿的陳同、正室談則與續(xù)弦錢宜共同完成。未出閣的陳同評點了《牡丹亭》的上卷后不幸病逝,由她的奶媽轉交給吳人。吳人所娶的妻子談則喜好讀書,亦有文墨,見到陳同的評點本,大為贊賞,為彌補下卷未評之缺憾,便尋覓到與陳同評閱的本子同一版本的下卷進行評點。三年后,談則又離世,吳人視倆婦人所評本為至寶,珍藏于家中。十多年后,繼娶錢宜。錢宜見到評點本后,既愛湯顯祖原作,亦愛陳、談之評點,賞玩之時,也寫下自己的感想。為了讓評點本公布于世,她賣掉金釧首飾,讓丈夫吳人刻印出版?!恫抛幽档ねぁ芬彩且晃幻麨槌汰偟膵D人的評點本,清雍正年間首刻。其書以程瓊的《繡牡丹》手稿為藍本,又匯集了她丈夫笠閣漁翁吳震生的批注等①有關《才子牡丹亭》的版本、內容與作者生平,參見華瑋《〈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閣批評舊戲目〉的作者問題》。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第1—36頁,1998.9。。才女評點才子湯顯祖表現愛情的的戲曲劇目,對于讀者來說,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因而,這兩部女性評點本的刊刻問世,對于《牡丹亭》原著的傳播,肯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牡丹亭》風行江南后,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審美趣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由于該劇是表現青年女子大膽追求情愛之作,故對深受禮教壓制的女性的影響尤大,曾經發(fā)生過這樣幾件事:
一是婁江俞二娘嗜愛《牡丹亭》憂傷而死事。與湯顯祖同時的蘇州昆山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記載了這件事:
俞娘,麗人也,行二。幼婉慧,體弱常不勝衣,迎風輒頓。十三,疽苦左肋,彌連數月;小差,而神愈不支,媚婉之容,愈不可逼視。年十七,夭。當俞娘之在床褥也,好觀文史,父憐而授之。且讀且疏,多父所未解。一日,授《還魂傳》,凝睇良久,情色黯然,曰:“書以達意,古來作者,多不盡意而出,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達意之作矣!”飽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如《感夢》一出注曰:“吾每喜睡,睡必有夢,夢則耳目未經涉者,皆能及之。杜女故先我著鞭耶。”如斯俊語,絡繹連篇?!?6]470-471
俞二娘的《牡丹亭》批注,在她死后輾轉到了湯顯祖手中,湯顯祖極為感動,寫下了《哭婁江女子二首有序》以悼念:
吳士張元長、許子冾前后來言: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于本詞者。十七惋憤而終。元長得其別本寄謝耳伯,來示傷之。因憶周明行中丞言,向婁江王相國家勸駕,出家樂演此。相國曰:“吾老年人,近頗為此曲惆悵!”王宇泰亦云,乃至俞家女子好之至死,情之于人甚哉!
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
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yè),天下有心人[17]710-711。
“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其主要原因就是《牡丹亭》在江南的接受者太多了,不僅文人雅士,就是深處閨閣的女子或隔簾觀賞場上演出,或在針黻之余,把玩劇本,而許多女子的遭遇與精神狀況與杜麗娘相似,便對劇作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二是馮小青“挑燈閑看《牡丹亭》”事。馮小青的故事最早見于張潮所輯的《虞初新志》,略云:小青者,虎林某生姬也,家廣陵。夙根穎異,精涉諸技,妙解聲律。雖素嫻儀則,而風期異艷,綽約自好,其天性也。年十六,歸生。婦奇妒,姬曲意下之,終不解。姬自后幽憤凄惻,俱托之詩或小詞。有絕句云:“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十八歲,憂郁而死[18]。與杜麗娘命運相似的小青故事打動了彼時的文士們,他們紛紛秉筆摹寫,以張揚此事。除了張潮《虞初新志》的《小青傳》之外,筆記小說中還有張岱《西湖夢尋》中的“小青佛舍”,馮夢龍《情史類略》卷十四與鴛湖煙水散人的《女才子書》卷一中的小青故事。戲曲界亦以小青為主人公,編寫了十多部劇本,如徐士俊的《春波影》、吳炳的《療妒羹》、朱京藩的《風流院》、陳季方的《情生文》、胡士奇的《小青傳》、來集之的《挑燈閑看牡丹亭》、無名氏的《西湖雪》、顧元標的《情夢俠》、郎玉甫的《萬花亭》、張道的《梅花夢》、錢文偉的《薄命花》、無名氏的《遺真記》,等等。馮小青之死,盡管與《牡丹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該部劇作加重了她的憂傷情緒,大概是符合實際的。
三是商小玲魂斷《牡丹亭》演出場上事。清焦循在《劇說》卷六中引《磵房蛾術堂閑筆》云:“杭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藝稱,于《還魂記》尤擅場。嘗有所屬意,而勢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麗娘《尋夢》、《鬧殤》諸劇,真若身其事者,纏綿凄婉,淚痕盈目。一日,演《尋夢》,唱至‘待打倂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缑?,隨身倚地。春香上視之,已氣絕矣?!保?9]197“嘗有所屬意,而勢不得通”是造成她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這種痛苦在舊時尤其在明代女子身上,是普遍的,只不過因江南女子有機會接觸到《牡丹亭》,從杜麗娘的人物形象上加深了有情卻無對象可寄托的絕望情緒的體驗,而導致玉碎香消的悲劇發(fā)生。另外,還有揚州女史金鳳鈿因癡迷《牡丹亭》而欲嫁湯顯祖事。
由上述可知,湯顯祖依托于江南之地而成就了他政治上不阿權貴、敢于針砭時弊的“英名”,也使他的劇作遠播當時和后世。反過來,江南文藝的代表性形式之一的昆劇,也借助于《牡丹亭》這樣的劇作走向大江南北,并稱霸劇壇二百多年。就在當代,昆劇仍然依憑著湯作如青春版《牡丹亭》而得以復興。不難想象,如果沒有《牡丹亭》等經典性劇目,昆劇還會有綿延數百年仍不消歇的生命力嗎?
[1]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全編(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全編(第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屠隆.白榆集(卷三)[M].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4]湯顯祖全集(卷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5]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全編(第四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湯顯祖全集(卷八)[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7]《明實錄》冊三九五“神宗顯皇帝實錄”[M].臺灣影印原北平圖書館所藏“紅格本”,1962.
[8]徐朔方箋校.湯顯祖集全編(第三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結構第一)[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0]臧懋循.負苞堂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11]《紫釵記》題詞[M]//胡士瑩校注.紫釵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12]湯顯祖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13]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劇品[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14]侯方域.壯悔堂文集(卷五“李姬傳”)[M].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
[15]葉堂.納書楹玉茗堂四夢曲譜(自序)[M].乾隆五十七年納書楹藏版.
[16]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第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湯顯祖全集(第1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18]張潮.虞初新志(卷一)[M].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本.
[19]焦循.劇說(卷六)[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責任編輯 劉英)
I207.37
A
]1671-511X(2017)01-0131-06
2016-10-1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戲曲劇種發(fā)展史”(12BB016);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中國儺戲劇本整理與研究”(14ZDB077);上海高校高峰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成果之一。
朱恒夫,上海師范大學謝晉影視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