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光
起源于孫中山的設計
中國五年計劃理念的起點和實施,實際上都不是從1949年開始的。這與整個世界關于計劃的理念、計劃的概念和計劃的實施是一脈相承的。
1919年,孫中山就發(fā)表了一篇英文文章,叫作《中國的國際性發(fā)展》。后來,這篇文章翻譯成中文的題目是《實業(yè)計劃》,后成為孫中山《建國方略》一書中的一部分。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不久,由于德國實行了戰(zhàn)時計劃經濟,世界上關于計劃經濟的討論也比較多了。孫中山先設計了一個大的理念,也提出需要請具體領域的專家設計詳細計劃。這本書寫得很細,涵蓋了港口、鐵路、水利、林業(yè)、礦業(yè)、制造業(yè),后來新中國的一些大項目,在這里面也能夠看到雛形。
孫中山去世以后,國共合作,北伐成功,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孫科(時任鐵道部部長)為其父方略的實現(xiàn)提出了一個“十年計劃”——《重建綱領草案》。1928年,國民黨三全大會提出《訓政時期物質重建大綱及預算》,并決定設立一個“經濟計劃委員會”。1931年5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以《物質重建大綱》為名提出一個六年計劃。1931年8月,南京政府又宣布了一個《十年計劃》,包括十四項工作,都提出具體數(shù)字和指標,如生產多少噸煤。1932年,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合作,汪精衛(wèi)的嫡系陳公博獲任實業(yè)部部長,他也宣布了一個《實業(yè)四年計劃》。1936年,資源委員會制定《中國工業(yè)發(fā)展三年計劃》。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通過《國防經濟建設案》和《中國經濟建設方案》。1946年1月,資源委員會與“中央設計局”共同完成了一項《中國戰(zhàn)后經濟建設五年計劃》。這些計劃的重要意義不是在于它們最終做成了什么,而在于它們反映了當時的潮流和理念,當時的政府的確想做經濟計劃尤其是經濟發(fā)展的中長期計劃,盡管許多設想并沒有實現(xiàn)。
國民政府開始實施
1932年,根據(jù)錢昌照(1899—1988)建議,國民政府設立國防設計委員會。1934年9月,委員會秘書廳下增設“計劃部”,位列各處室之首。至1935年4月,委員會先后制訂了《國防工業(yè)初步計劃》《重工業(yè)建設五年計劃》《戰(zhàn)時燃料及石油統(tǒng)制計劃》《四川水力發(fā)電計劃》《運輸動員及統(tǒng)制初步計劃》《糧食存儲及統(tǒng)制計劃》等若干重要計劃。此后,設計委員會被改組為資源委員會,直轄于軍事委員會。1936年,《重工業(yè)建設五年計劃》修訂為《中國工業(yè)發(fā)展三年計劃》。1935年12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在中央黨部內增設全國經濟計劃委員會。
國民黨多次申明“計劃經濟”的方針。中央黨部增設全國經濟計劃委員會時就提出,“以期實施計劃經濟”。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建設之政策,應為計劃經濟,即政府根據(jù)國情與需要,將整個國家經濟,如生產、分配、交易、消耗諸方面制成彼此互相聯(lián)系之精密計劃,以為一切經濟建設進行之方針。在此政策之下,全國人力與資源,得不分界域,為全盤適當之配置,以發(fā)揮最大之效率。生產之結果,得共同利用,為公平適當之分配,以提大眾之福利。”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以后,1938年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重申戰(zhàn)時經濟實行計劃經濟方針。1939年,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統(tǒng)一關于經濟資源之調查研究具體設計藉樹計劃經濟之基礎以利建國案”,特別強調了學習蘇聯(lián)的重要性。1941年,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又提出“確定以民生主義的計劃經濟之建立,為今后發(fā)展經濟唯一目標,過去一般資本主義學者自由放任之陳說,應一律予以鏟除”。
不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在整個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劃經濟一直是民國思想界的熱門話題,相關的文章達到數(shù)千篇,關于蘇聯(lián)五年計劃、計劃經濟、統(tǒng)制經濟的著作和譯著也很多。盡管當時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界壘分明,但不管在政治思想上如何對立,在經濟思想上,各派對“計劃經濟”或“統(tǒng)制經濟”都心向往之。無論是官方代表,還是自由知識分子(包括翁文灝、胡適、丁文江等),實行計劃經濟都是主流意見。1933年,《申報月刊》組織了一場關于“中國現(xiàn)代化問題”的討論,其核心集中在是否要走蘇聯(lián)計劃經濟的道路。胡適提出的采用統(tǒng)制經濟或計劃經濟的模式來促進中國工業(yè)化,成了當時中國“最風行的口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久,國民政府原資源委員會委員長錢昌照于6月1日回到北平,并先后與周恩來、毛澤東見面。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錢昌照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計劃局副局長。根據(jù)《毛澤東年譜》的記錄,1950年8月3日,“將錢昌照關于經濟計劃的意見,批送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請他們在現(xiàn)正準備的1951年計劃及其某些工作的三年計劃中,將錢昌照建議各項加以考慮”。經錢昌照介紹的一批原資源委員會人員進入新中國計劃部門任職,如孫越崎(1893—1995年),原資源委員會副委員長,任中央財經計劃局副局長。
新中國成立后的
實施和發(fā)展
從新中國1949年開始準備搞計劃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我的看法是,要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來看。根據(jù)購買力平價口徑(2012年國際美元)的計算結果,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到1978年,年人均GDP從1950年的400多元到1978年將近1000元。這是匱乏階段,連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有相當大的難度。第二階段是1978—2002年,年人均GDP增長到接近4000元。這是溫飽階段,中國有相當多的人脫離了吃不飽、穿不好的困境,可以吃得比較好、穿得比較好了。第三個階段是2002年至今,年人均GDP進一步向上增長,也就是進入了小康階段。
與這三個階段相對應,中國計劃經濟的走法也分別經歷了社會主義1.0、社會主義2.0和社會主義3.0三個版本。
與匱乏階段相對應的是1.0版本。因為人均GDP很低,所以這個水平哪怕是完全平均的分配,人們也只能維持生存,所以在這個階段,社會主義1.0版本最重要的目標是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基本需求。這就要求計劃經濟有起有始,采用指令性的計劃指導社會生產??梢哉f這一階段的計劃經濟有無數(shù)的缺點,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有利于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基本需求。
與溫飽階段相對應的是2.0版本。在這個階段,目標就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一方面還要使那些依然貧困的人繼續(xù)脫貧,因為這些人的基本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扶貧是社會主義2.0版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要滿足一部分人的在“需求”之上的“欲望”,比如想要買縫紉機、手表、自行車、電視機。這個時候,計劃的特點是指令性計劃慢慢讓步于指導性計劃,讓市場逐漸發(fā)揮作用,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欲望”,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完全沒有指令性的計劃。
與小康階段相對應的是3.0版本。在這一階段,人均收入足以維持大多數(shù)人的小康生活水平。但是這個階段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當人均收入高到一定水平以后,私人邊界效應互相影響將增強。這個時候改善大多數(shù)人的福祉,實際上更加依賴公共消費,包括醫(yī)療、養(yǎng)老等,從而免除人們關于未來生活的憂慮,同時也需要滿足大部分人的欲望。這個時候,計劃就變成了以市場為基礎進行配置和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