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君
摘 要:隨著現代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普及,傳統(tǒng)欺凌行為開始延伸到網絡空間,網絡欺凌現象屢屢發(fā)生。未成年學生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針對未成年學生的網絡欺凌現象一直是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然而,在網絡空間,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欺凌的對象,包括教師。為了保護教師免受網絡欺凌,并懲治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西方發(fā)達國家均采取了一定策略,如美國制定出臺相關法規(guī)、英國政府發(fā)布指導建議、德國工會與州文教部雙管齊下、愛爾蘭懲治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等。我國應借鑒他國經驗開展相關研究,強化法制建設、構建良好的校園氛圍。
關鍵詞:網絡欺凌;教師保護;發(fā)達國家;策略和啟示
傳統(tǒng)的欺凌行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身體接觸、言語威脅等。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傳統(tǒng)的欺凌模式逐漸發(fā)生了改變,基于互聯網的各類社交網站、電子郵件、智能手機等為欺凌現象的發(fā)生提供了更多路徑與空間,這種新的欺凌現象被稱為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當前世界各國對網絡欺凌的定義不一,英國教育部認為,網絡欺凌指基于互聯網技術(如互聯網、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等)實施的欺凌行為,其目的在于有意對他人進行騷擾、傷害、侮辱[1]。在網絡空間,教師也逐漸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在我國,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事件也時有發(fā)生,給教師身心健康及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前國內外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而把教師作為欺凌對象的有關研究相對較為有限。美、英、德、愛爾蘭等國對教師網絡欺凌現象已有一定的關注,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實現對教師的保護,其經驗能為我國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現狀及危害
與傳統(tǒng)欺凌行為不同,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需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傳統(tǒng)欺凌行為的產生基于傳統(tǒng)的力量原則,欺凌雙方之間存在力量的對比,即力量的不均衡性[2]。網絡欺凌行為的產生則顛覆了力量對比的不均衡性原則,欺凌的實現更多是基于較強的互聯網操作技術、較早的掌握互聯網的話語權、較高的網絡人氣等。在現實生活中,教師作為成人,較少受到來自未成年人及其他成人的欺凌,而在網絡空間,由于顛覆了傳統(tǒng)欺凌產生需具備的力量原則,且網絡欺凌往往具有匿名性,教師也逐漸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具體而言,教師所遭遇的網絡欺凌主要來自學生、家長、同事、領導及其他社會人員。據英國教育部統(tǒng)計,全英約有21%的教師曾遭遇過學生及學生家長在社交媒體上所發(fā)布的負面言論的欺凌[3]。德國也有8%的教師報告曾遭遇過來自網絡的欺凌[4]。在美國,據報道,馬薩諸塞州侵略行為削減中心(Massachusetts Aggression Reduction Center)對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學(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2009-2010學年入學的18歲大學新生的調查顯示,19.5%的男學生和13%的女學生在中學時期違規(guī)拍攝或錄制過任課教師的圖片或照片,但只有2.3%的學生被抓獲[5]。此外,該研究中心在2011年發(fā)布的另一份研究中指出,學生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與學生平時對同齡人的欺凌行為存在顯著相關,也就是說,若學生平時有對同齡人的網絡欺凌經驗,那么就更有可能實施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6]。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的方式主要有負面言論、騷擾郵件、騷擾短信、濫用教師肖像、發(fā)布虛假信息、利用教師信息注冊不良網站等。網絡欺凌會影響教師對自我的認知、影響其自尊、降低其工作興趣、影響其工作效率,身體出現不良反映、精神萎靡,并會出現對教師職業(yè)的厭惡與厭倦感,甚至最終離開教師行業(yè),嚴重者則有可能表現出自殺的傾向。
二、發(fā)達國家應對教師
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策略
為了預防教師成為網絡欺凌對象,并為已發(fā)生的欺凌行為提供懲治依據,發(fā)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愛爾蘭、德國等均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一)美國:立法明確規(guī)定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屬違法行為
在美國,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通過網絡實施的面向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也在不斷增加,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主要發(fā)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也發(fā)生在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及陌生人與教師之間。為了保護教師免受來自學生、同事及其他人員的網絡欺凌,同時為制裁已經發(fā)生的網絡欺凌行為提供法律依據,美國已有5個州對本州的相關法律進行了修訂,把教師也納入網絡欺凌受害者的范疇,并對面向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懲處辦法等做了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這5個州為北卡羅萊納州、內華達州、堪薩斯州、佛羅里達州、阿肯色州。
北卡羅萊納州議會于2012年7月12日通過了州議會修訂案,對本州的《學校暴力防護法2012》(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Act of 2012)新增了部分有關教師作為欺凌對象的網絡欺凌行為的內容。條例規(guī)定,學生使用計算機或相關設備在網絡上所做的面向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屬違法行為,按照規(guī)定可以判處2級不法行為(Class 2 Misdemeanor)。該法規(guī)定的學生網絡欺凌違法行為包含如下內容[7]: 任何試圖恐嚇或折磨教師的行為,如偽造教師個人檔案或教師個人網站、在網絡上發(fā)布有損教師形象的內容、濫用教師肖像或處理(PS)過的肖像、盜取教師相關賬號的密碼等;在網絡發(fā)布虛假或真實的言論,其目的在于激發(fā)第三方人群跟蹤或者騷擾教師;在網絡上復制及傳播未經授權的、旨在恐嚇或折磨教師的相關數據;在涉黃網站上以教師的名義注冊,旨在恐嚇或折磨教師;未經教師授權,用教師的郵件地址注冊,用于接收廣告、垃圾信息等,旨在恐嚇或折磨教師。在懲處措施方面,該法規(guī)定,若學生有以上行為,則其學校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會首先考慮對學生進行轉校處理,如果沒有合適的學校,則學生需要轉班,且受欺凌的教師不再需要承擔對違法學生的教學與指導工作;此外,視學生違法行為的輕重,法院還可以考慮罰款、監(jiān)禁并接受再教育等處罰手段,其中懲處罰金可達1000美元,監(jiān)禁時間可達60天。
內華達州議會認為網絡欺凌是運用電子通信技術威脅受害人,致受害人身體損害或者是死亡的行為,其意圖在于恐嚇、騷擾、驚嚇、驚擾受害人,或者干預公立學校或特許學校正常運行。該州的州法明確規(guī)定,網絡欺凌的受害人包含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其中,網絡欺凌的形式包括發(fā)送含有欺凌內容的電子郵件、打電話、發(fā)短信、錄制短片并在網絡上公開等。該州認為,網絡欺凌行為屬違法行為,可以判處違法人員最高6個月監(jiān)禁、1000美元罰款,以及一定時間的社區(qū)服務;如果網絡欺凌行為造成了預期的不良后果,如確實對教職員工起到了恐嚇、騷擾、驚嚇、驚擾等負面影響,該州對施害者可判處最高12個月監(jiān)禁、2000美元罰款??梢哉f,內華達州對面向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的懲處是全美國最重的。
堪薩斯州議會認為,網絡欺凌是指通過任何電子通信工具,如電子郵件、即時消息、短信、博客、手機、尋呼機、在線網絡游戲及其他網站,實施侵犯的行為。網絡欺凌的對象包含教職員工及教師。該州沒有對網絡欺凌行為施行者的懲處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而是把懲處權下放至發(fā)生網絡欺凌事件的學校所在地的地區(qū)教育委員會,由地區(qū)教育委員會自主制定懲處條例。
佛羅里達州法也明確指出,網絡欺凌的對象不僅包含學生,也包含在學校工作的教職員工。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通常是通過電子通信工具發(fā)布信號、文字、圖片、聲音、數據等實現的,其目的通常在于使受害人受到威脅、社會排斥、戲弄、威脅、跟蹤、身體傷害等。該州也規(guī)定,各地區(qū)教育委員會需制定明確的管理條例,對網絡欺凌行為進行管理及懲處。
阿肯色州認為,網絡欺凌屬B級違法行為,且網絡欺凌行為可以發(fā)生在任何人之間,不僅有學校范疇里的學生、教師、同事等之間的網絡欺凌行為,也有社會對學校成員的網絡欺凌行為,以及社會成員對社會成員的網絡欺凌行為。違反該州法律規(guī)定,需要接受相應的懲處,如處罰金或監(jiān)禁。
(二)英國:教育部發(fā)布教師反網絡欺凌指導意見
2014年11月17日是英國第十一屆國家反網絡欺凌周啟動日。英國教育大臣尼基·摩根(Nicky Morgan)于當天宣布了由英國教育部制定的教師反網絡欺凌的指導性意見書《網絡欺凌:給中小學校長及全體職員的意見書》(Cyberbullying: Advice for Headteachers and School Staff)(下文簡稱《意見書》)。該份《意見書》發(fā)出了一個明確信號,即在網絡安全中,教職員工也應該獲得保護[8]。其目的不僅在于幫助校長及教職員工保護自己,避免受到來自網絡的欺凌,同時,在欺凌事件發(fā)生時,幫助校長及教師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兑庖姇愤M一步強調,學校的所有相關成員,如校長、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學生家長需要通力協(xié)作,承擔起創(chuàng)造讓學生和教師免受網絡欺凌的良好環(huán)境的義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以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該《意見書》主要從學校、教師兩方面出發(f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具體內容如下。[9]
1.給學校的建議
英國各中小學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前預防可能發(fā)生的面向教師的網絡欺凌事件,同時,在欺凌事件發(fā)生后,各中小學也需要為受欺凌的教師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和行動建議。概括而言,各中小學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各中小學需增加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路徑和溝通頻率。家長是實施教師網絡欺凌的主體之一,因此要加強家校合作,為家長向學校反饋子女教育問題提供合理的路徑。第二,各中小學需設立反對網絡欺凌的規(guī)章制度,告知教職員工、學生及家長,同時建議家長加強對子女上網行為的監(jiān)督與教育。第三,要組建網絡欺凌應對小組,為受欺凌的教師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情緒疏導及下一步行動建議,必要時訴諸警察或法律的保護。
2.給教師的建議
為了避免遭受來自網絡的欺凌,各中小學教師應主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遵守各校有關使用社交媒體的規(guī)定;二是給電腦、手機等設備設置密碼,使用個人賬戶結束后要退出登錄;三是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個人信息,以檢查是否有侵犯個人隱私的信息、照片、視頻短片等流出;四是接受以前或者現在學生的好友請求時需謹慎;五是注意在網絡上保護個人隱私,避免工作賬號與私人賬號的混用。
如果網絡欺凌事實已經發(fā)生,教師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一是不要回應網絡上的欺凌行為,應該向學校匯報,尋求幫助;二是采取截屏等方式保存網絡欺凌證據,記錄下網站、日期、時間、內容;三是明確實施網絡欺凌行為的主體,如主體為在校學生、家長、同事或其他可以查明的人員,可以尋求學校的幫助,由學校與欺凌者約談,刪除欺凌性言論;四是若欺凌者無法查明,可以向英國安全網絡中心(The UK Safer Internet Centre)反映情況;五是若欺凌事實涉及威脅、虐待、犯罪意圖等內容,教師可以直接或者由學校出面聯系當地警方,報告欺凌事實。
(三)德國:工會與文教部雙管齊下
為了幫助教師了解網絡欺凌的方式,提高教師對網絡欺凌的認識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手段,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 GEW)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加強相關研究、提供應對建議等。據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于2008年的統(tǒng)計,約有8%的德國教師曾遭遇過網絡欺凌,且遭遇過網絡欺凌的教師群體沒有特定的性別及年齡特點;也就是說,任何教師都有可能遭遇網絡欺凌事件。而從網絡欺凌施害者的角度出發(fā),約有70%的網絡欺凌事件由男性發(fā)起,且88%以上施害者的年齡集中在11歲至20歲[10]。在后果方面,網絡欺凌的受害者通常會面臨身體、心理的雙重損害,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認同及從業(yè)的信心?;诖?,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面向全國中小學及教師提出了相應的預防策略,如學校應創(chuàng)建反對欺凌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負責人應該為師生創(chuàng)造安全及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要認識到新媒體的利處與弊端并合理地避開其弊端,為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構建合理且有效的路徑等。如果網絡欺凌事件已經發(fā)生了,工會則建議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保持警惕性以及學會調節(jié)不良情緒。此外,工會還呼吁政府部門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文,為避免教師成為網絡欺凌對象及合理懲罰施害者提供法律依據;工會也建議教育部門在教師培養(yǎng)及培訓的過程中加入以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內容,提高教師的媒體素養(yǎng)及反網絡欺凌意識;學校還需要設立相應的部門,為遭遇網絡欺凌事件的教師提供心理援助、行動建議等。[11]
為了保護各州教師免受網絡欺凌的傷害,提高教師的預防意識,并為已經發(fā)生的網絡欺凌事件提供行動方案,德國各州文教部(Kultusministerium)響應了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的號召,針對各州的實際情況,發(fā)布了相關行動建議文件。例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文教部指出,現代教師所處的社會變遷速度日益加快,教師不僅需掌握必備的專業(yè)知識,也需要與時俱進,掌握現代通信技術,并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yǎng)。如果該州的教師遭遇了網絡欺凌事件,可以與州文教部負責網絡欺凌案件的辦公室進行電話或郵件聯系,以尋求行政幫助,也可以選擇撥打該州的“零暴力”(0 Gewalt)熱線電話,以尋求心理援助及心理重建[12]。巴登-符騰堡州文教部則為本州學校預防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事件提供了指導方案,如學校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制定反網絡欺凌規(guī)則、加強與校外伙伴的合作(如心理咨詢機構、青少年管教機構、警察局等)、加強校園媒介素養(yǎng)教育等[13]。除此之外,德國各州文教部還搜集了教師可能面臨的網絡欺凌案例,對案例進行陳述和分析,并提出教師可以選取的應對方案及應對方案的法律依據。如“教師若被學生偷拍有損個人形象的視頻,且偷拍的視頻被上傳至社交網絡,教師應該怎么做?教師擁有什么權限?”“學生若以教師的名義在網絡上注冊,并發(fā)布針對其他人(如其他教師)的侮辱性言論,涉及此事的教師擁有哪些權限,可以采取什么解決方案?”等。
(四)愛爾蘭:制裁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
2012年,愛爾蘭奧特蘭高中發(fā)生了一起學生通過社交媒體欺凌3位在校教師的事件。該校4名高中生在學校音樂會結束后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了針對本校3位教師的不良言論,言論涉及對教師的攻擊、虐待。事件發(fā)生后,受欺凌教師立即聯系了校方,校方責令涉事學生在24小時內刪除欺凌性言論。該言論被校方負責人評論為“極度不合適、極具攻擊性和破壞性”[14],并對3位教師造成了嚴重的身體與心理損害。隨后,校方學校委員會(School Board)聯系了涉事學生的家長,對事件進行了全面了解,最終,校方認定此次事件是“極為嚴重”的,在等待愛爾蘭國家教育福利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Welfare Board)的調查結果時,初步對涉事學生作出了休學20天的處理。隨后,奧特蘭高中校委會決定在接下來的再次審判過程中判處涉事的4位學生開除學籍。除了涉事的4位學生受到直接審判之外,該高中超過40位學生也因與此次網絡欺凌事件有關而被處以放學后留校教育的處罰。此次事件的發(fā)生使得愛爾蘭各界加強了對校園網絡欺凌的關注,教育部長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召開了反欺凌論壇(The Anti-bullying Forum),邀請學校工作人員、學生、家長及其他社會人員參會,探討如何禁止校園欺凌事件。愛爾蘭教師工會的負責人也公開表示對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不能容忍,無論是學生針對學生的欺凌,還是學生針對教師的欺凌,都是同等嚴重的欺凌行為,應接受懲罰。
(五)其他國家
此外,奧地利、捷克等國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保護教師,預防可能發(fā)生的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事件。例如,奧地利政府開展了相關研究,在參考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及州政府的舉措之后,也發(fā)布了應對網絡欺凌事件行動準則;捷克則懲處了教師之間以及學生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
三、對我國的啟示及借鑒
當前美國、英國、愛爾蘭、德國等國家在預防和懲治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采取的應對策略包括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款、教育管理部門發(fā)布指導意見書、懲治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工會與文教部雙管齊下等,這對我國保護教師的合法網絡權利,預防教師成為網絡欺凌對象并懲治已經發(fā)生的網絡欺凌行為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制定保護教師網絡權利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各種網絡違法犯罪、網絡欺凌等行為的發(fā)生提供了空間。為了保障我國網絡運行安全、規(guī)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于2015年6月初次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下文簡稱《草案》),并對該《草案》予以公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草案》的公布代表我國實現依法治理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符合當前我國依法治國、提升依法治理能力的大背景。該《草案》包含7章68條,多次提到要“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侮辱誹謗他人”“違反本法規(guī)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相比較而言,美國各州的相關法律條文均把校園網絡欺凌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對校園網絡欺凌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如北卡羅萊納州、內華達州、堪薩斯州具體規(guī)定了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的含義、行為表現、懲治措施等。我國的《草案》當前沒有明確提及有關網絡欺凌的相關內容,且所涉及的保護對象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教師的網絡權利,降低校園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比例,我國教育部門可以考慮在《草案》的指導下進一步制定相關規(guī)定,把教師、學生等主體明確納入反網絡欺凌的保護范疇之中。
(二)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安全氛圍
為了構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安全,我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網信辦)會同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確定2014年11月24日至30日為我國首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啟動表明我國對網絡安全運行的日益關注。在教育領域,我國教育部也發(fā)布了有關加強教育行業(yè)網絡安全運行的相關指導意見。據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的研究,構建良好的校園網絡安全運行氛圍對預防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有重要的作用[15]?;诖耍斍拔覈诤暧^層面已經采取了相應的舉措來建設良好的網絡運行氛圍,各教育機構可以在此背景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采取以下五個方面的舉措,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安全氛圍,預防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在欺凌事件發(fā)生后,能夠有效應對。第一,制定校園網絡安全運行規(guī)范管理辦法,以預防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同時確保網絡欺凌事件發(fā)生時有處罰的依據。第二,建立校園網絡安全運行管理小組,明確責任人及其職責,在網絡欺凌事件發(fā)生時,能夠為受欺凌的教師及時提供技術、心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與建議。第三,構建良好的校園溝通機制,為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成員及相關機構的及時溝通建立通道,避免因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網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第四,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關網絡欺凌的內容,如網絡欺凌是什么,網絡欺凌的對象有哪些,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等,提高學生對網絡欺凌的認識。第五,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升其媒介素養(yǎng)。
(三)進一步開展有關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研究
當前國內學界對網絡欺凌的定義、形式、后果及應對策略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網絡欺凌領域,對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德國、美國等國家在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方面已經開展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為我國提供參考與借鑒。在我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信息不對稱、媒體刻意夸大事實、學校及教師處理相關事件的能力不足等,使得針對教師的網絡欺凌行為的發(fā)生在特定情境下甚至會演變?yōu)樯鐣€體或群體對教師個體或群體的攻擊、侮辱等,對教師個體及群體造成了身體及心理的負面影響,影響了教師的社會形象及校園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诖耍瑸榱吮Wo教師的合法網絡權利,幫助教師更為科學地避免及應對網絡欺凌事件,構建良好的校園氛圍,確保校園教學活動正常開展,我們可以進一步開展有關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的本土化研究,如我國本土教師作為網絡欺凌對象行為的內涵、發(fā)生形式、原因、后果、應對措施等內容,以為我國制定相應的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dvice for Parents and Carers on Cyberbullying[R].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4.
[2]石國亮,徐子梁.網絡欺凌的界定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5-8.
[3][9]Department for Education.Cyberbullying: Advice for Headteachers and School Staff[R].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4.
[4][10][15]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 Cyber Mobbing: Informationen, Tipps und HinweisezumUmgangmit Mobbing via Internet, E-mail und Mobiltelefon[R].Frankfurt am Main : GEW, 2008.
[5]Abcnews. Cyberbaiting on the Rise as Teacher Tantrums Posted to YouTube[EB/OL].http://abcnews.go.com/Health/cyberbaiting-rise-teacher-tantrums-posted-youtube/story?id=15282396,2011-01-04/2015-08-05.
[6]Elizabeth K. Englander. MARC Freshman Study 2011: Bullying, Cyberbullying, Risk Factors,and Reporting[R].Bridgewater: 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 2011.
[7]General Assembly of North Carolina Session 2011(Session Law 2012-149, Senate Bill 707)[R]. North Carolina: General Assembly of North Carolina, 2012.
[8]趙芳.反網絡欺凌:英國教師“直起腰版”[N].中國教育報,2014-12-03(009).
[11]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Internet-Mobbing[EB/OL].http://www.gew.de/gesundheit/internet-mobbing/, 2015-08-10.
[12]Mobbling von Lehrkr?ftenim Internet-Handlungsempfehlungen[R].Düsseldorf: MinisteriumfürSchule und Weiterbildung des Landes Nordrhein-Westfalen, 2007.
[13]Mobbling von Lehrkr?ftenim Internet[EB/OL].http://www.kultusportal-bw.de/,Lde/772593?QUERYSTRING=mobbing, 2015-08-10.
[14]Teachers in Cyber-bullying Protest after Abuse by Pupils[EB/OL].http://www.herald.ie/news/teachers-in-cyberbullying-protest-after-abuse-by-pupils-28005097.html,2012-04-09/2015-08-12.
編輯 潘雅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