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玲
【摘 要】小學德育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進行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學校德育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探討如何正確把握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特殊性,認識現(xiàn)階段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改進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好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問題;優(yōu)化
小學是個人發(fā)展的起步階段,小學教育是個人成長中的奠基工程。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典型的育人學科,它擔負著培養(yǎng)孩子們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務。而現(xiàn)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是舊的積習,一方面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的新問題。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些當前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和理念發(fā)展,探討可實行的對策,從而充分發(fā)揮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德育作用。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其特殊的教學意義,因而在傳統(tǒng)的課本教學和知識灌輸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們的學習樂趣。課本上的知識是道德準則和生活經(jīng)驗,泛泛而談只能顯得枯燥無味。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上,教師不應當是宣講者,更應該是引導者;學習的內(nèi)容也應當從書本上既成的準則和事例,變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才是教學實踐對品德與社會真正教學目的的回歸。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依然面臨著重重阻力。在升學、擇校等種種壓力之下,文化課的重要性被過分放大,而品德與社會這類課程的重要性卻被家長與社會忽視。而道德的培養(yǎng)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是不容忽視的。這樣的社會趨勢對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而,重申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給予品德與社會教學充分的肯定,才能給它更自由、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讓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價值得以更好地實現(xiàn)。
其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學之間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礙。孩子在家庭與學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兩種環(huán)境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異。家庭生活也是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但兩者在施行的時候卻會發(fā)生一些沖突。家長對孩子的寵愛使得孩子們在一些處事方式上會混淆和矛盾,產(chǎn)生一些任性的誤區(qū)。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延伸,因而,對于學校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對學生的成長有更好的幫助。
二、生活化教學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意義
由于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特殊性,其生活實踐意義的要求產(chǎn)生了生活化教學的需要。生活化教學扭轉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了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老師為主,宣講為主,變成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實踐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生活化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框架,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從生活的細節(jié)入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體驗者和創(chuàng)造者。
生活化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也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知識并非只是課堂上老師講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實面對的問題。在游戲、角色扮演、情景演繹等種種活動中,他們會自覺地成為知識的體驗者,成為知識的實踐者和傳播者。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涉及的內(nèi)容廣泛,如何將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參與其中并收獲知識,考驗的是老師的課堂設計和引導能力。老師從主導者到引導者的轉變需要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表達習慣,在幕后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在他們創(chuàng)造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這種學生與老師雙方的轉變也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發(fā)展趨勢,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學是課堂學習與真正的社會生活實踐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樂,讓傳統(tǒng)課堂教學從較為枯燥乏味轉化為生動活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意義。
三、信息技術運用與課堂延伸
利用現(xiàn)代媒體拓展課堂教學可能性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如何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使得知識更加立體和多樣化,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生活化教學開拓的教學新內(nèi)容可以由信息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加強,創(chuàng)造在視聽和溝通上的新途徑。通過現(xiàn)代化的手段,讓知識能夠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學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興趣,吸引孩子們自覺投入與學習,從而使得課堂教育更為高效和充實。
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媒體的運用豐富了課堂的表現(xiàn)形式,而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課堂不應當局限于學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園的方方面面。校園生活的舞臺應當成為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開放性大課堂。校園是一個由教師、學生和工作人員組成的相對簡單的一個小社會環(huán)境,教學和模擬有著較強的可實施性。良好的校園德育氛圍的建設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孩子們成為彼此的老師,校園生活也成為孩子們的老師。這樣的課堂延伸和校園德育建設對于孩子的教育有著潤物無聲的作用,使得學生在校園中自然地學習和成長。學校可以開展一些德育活動,制定相關的校規(guī)校紀,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成為學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學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將美好的道德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
四、結語
小學是每個人的學校教育起步階段,而其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德育意義需要得到社會與家長更大的認可,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而與此同時,學校與教師也應當投入更大的熱情與努力,參與到它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中去。讓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們成為知識的主人,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世間的真善美,用心靈去辨別善惡是非。學校和教師要正確認識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實踐性,通過創(chuàng)新來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讓它在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yǎng)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盈亮.淺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導學.2016年33期:25,64.
[2]李美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方法與途徑[J]新課程.2015年11期:285-285.
[3]江美華.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新方法初探[J]教育.2016.000(016):59-59.